曾國藩有一句座右銘:「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短短四句話、16個字,卻包含了為人處世的智慧哲理。
漫漫人生路,風雨幾度秋。每個人難免要經歷波折坎坷,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過好當下,從眼前開始,人生不是定數,人生是未知數!
對過去,學會釋懷;對將來,坦然接受;對現在,不遺餘力。
人生不是止水,總會出現許多意料之外的事。同樣的,人生總有低谷,不執著於眼下一時的困境,「物來順應」,保持一份樂觀心態,至關重要。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統治者施行的仁政,但是在當時的亂世,所有的統治者只會讚賞,卻不能真正地實施仁政。
所以孔子選擇了順其自然,退而講學著書。最終收穫了桃李滿天下,很多弟子都為國家盡了力,還留下了照耀千古的中華經典《論語》。
蘇東坡一生起起落落,不停遭到貶謫,深陷貧窮與壓抑,晚年最遠貶到海南,過日子沒錢,生了病沒藥,幾乎就是流放,卻始終曠達樂觀。
一日蘇東坡外出,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他不這麼覺得,這就有了著名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個人有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有了捨棄名利的覺悟,此生無論是怎樣的境遇都不那麼重要了。
《菜根譚》中有云: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窗外雲捲雲舒。
面對紛繁蕪雜的生活,你應該做的,是不斷調試自己內心的指針,找到自己的節奏感,努力地工作、生活。
物來順應,就能做一個不困惑的智者、一個不憂慮的仁者。
有一位老婆婆,每天都在為未來擔心。她擔心有一天會失去所有的東西,擔心自己會生病、擔心錢袋會被小偷偷去……於是,她每天都是憂心忡忡,害怕所有擔心都會變成現實。
有一次她去上街,非常擔心自己的錢袋會被小偷偷去,一路上心中都在不停地警告自己要看好周圍的人,看誰會真的將自己的錢袋偷走。就在倉促與不安中,她的錢包果真丟了。
未來的還未到來,而你過於擔心,只會讓自己丟失當下更珍貴的東西,這是得不償失的。
曾國藩一生功成名就,但他並非一考成名,也算不上年少得志。他曾這樣評價自己:「生平短於才」「自問僅一愚人」。
特別是在第六次考秀才時,他沒有考上,學臺大人給了他四個字的評語:「文理太淺」,這使曾國藩十分焦慮,甚至把這件事當成人生中的奇恥大辱。
儘管如此,曾國藩並沒有氣餒,反而激起發奮讀書的鬥志。他定下並踐行每日作文一篇、寫詩一首,讀書二十頁的提升計劃,終於在第七次考試時考上秀才。
泰戈爾說,「如果你因錯過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未來是個未知數,沒有哪一個人能夠準確地預測到明天會發生什麼,但是我們卻可以不畏未來,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不為模糊不清的未來擔憂,只為清清楚楚的現在努力。」
當明天來臨時,我們可以坦然地笑著說出:我已準備好!
打仗生死攸關,曾國藩將戰場的險惡形容為:「後有毒蛇,前有猛虎」。
戰場上焦慮之時,曾國藩常會靜坐,讓心靜下來,再做決策。他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
在不安的世界裡,只有放下執念,拋開焦慮和煩惱,才能讓內心回歸平和,活出人生的最好時節。
有好幾個月的時間,畢卡索每天都會在百忙之中抽時間畫同一幅畫,背景是陽臺的鐵欄杆,近景是一張桌子,一瓶葡萄酒,一把吉它。
當時,他的好友,音樂家魯賓斯經常來畫室拜訪他。有一次,終於忍不住好奇,問他:「每一天都描繪同樣的靜物,難道你不厭倦嗎?」
「因為每一個鐘頭都有新的光線,能讓我看到不一樣的酒瓶,不一樣的桌子,不一樣的世界。」這是畢卡索給出的回答。
很顯然,畢卡索絕不僅僅是在畫一幅畫,更是在修煉自己的定力,是在專注於當下的每一刻中,找到掌控全局的力量。
當我們完全陶醉於正在做的事情當中時,內心會感到純淨與寧靜,感覺自己超越了日常現實,超越了時間與自身,忘記了時間的流逝,也會逐漸忘記曾經難以擺脫的痛苦和不堪。
在熱鬧的世界裡,只有心有所定,專注做事,才能成為最終達到理想的少數人。
一個賣瓷碗的老人挑著扁擔在路上走著,突然一個瓷碗掉到地上摔碎了,但是老人頭也不回繼續向前走。
路人看到很奇怪,便問:「為什麼你的碗摔碎了你卻不看一下呢?」老人答道:「我再怎麼回頭看,碗都是碎的。」
失去的東西就要學著去接受,學著放下,畢竟很多事並不會因為你的悲傷就會回來,結果就會被改變。
南唐後主李煜在國破家亡被擄至京師後,無法順應著去面對,常常填些懷念故國家園的詞。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宋文宗趙光義看他總還是這麼不安於現狀,賜了一杯毒酒給他,讓他魂歸了故國家園。
人生之路是不可逆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重新來過、重新選擇。不管你多麼虔誠地沉浸在對失去事物的惋惜與痛苦之中,也於事無補了。
與其沉湎於過去,不如活好當下。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專心做好手裡的事,其他的交給時間,心境不受其擾,才能既活得自在,又能有一番成就。
此文只代表個人學佛修學體會,涉及法義問題應依佛陀法音為準應證。修學《極聖解脫大手印》,《藉心經說真諦》,《學佛》和《什麼叫修行》,是學佛最正確快捷的成就之道。
本公共帳號發布的文字及圖片除部分原創外,其餘文字、圖片均來自網絡,其版權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任何問題敬請及時告之,我們將妥善處理。
保護動物、珍愛生命、素食健康、環保資訊、因果故事...
歡迎您的投稿,與大家一同分享您的感動!
投稿郵箱:3255620009@qq.com
微信公眾號系統已經改版, 好多朋友說和我們公眾號失聯了。如果大家還想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文章,歡迎置頂「金剛菩提放生會」,我們每天在這裡等著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