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正是素有「德江屋脊」之稱的銅仁市德江縣沙溪鄉最美的季節。茶園綠浪翻滾,花椒隨風搖曳,烤菸壟上泛起新綠……
青山如屏,綠樹婆娑,暖陽之下是辛勤勞作的沙溪人民。一片片田疇間、一個個山頭上,辣椒移栽、新茶園除草、烤菸管護,處處人頭湧動繪就一幅幅繁忙耕作圖。
砥礪5年,沙溪鄉帶領群眾興產業、戰貧困。眼前這遍地開花的富民產業,正是該鄉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充分運用「五步工作法」,對照「產業革命八要素」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可持續道路的生動詮釋。
以「路隨產業走、每一分資金都用在刀刃上、每一棵苗都必須成活,每一樣產業都必須見效」的決心和信心。全鄉已發展茶葉10000畝、核桃6000餘畝、花椒5300畝,年種植烤菸6000畝、天麻4萬平米以上,長效產業人均達2畝以上。
產業遍地起,帶來的是當地群眾紛紛轉型,從往昔的莊稼人變身基地工人,不出村便可通過務工增收穫得一筆可觀收入。
沙溪鄉黨委副書記吳聰智告訴記者,全鄉所有產業主體每年開出的勞務工資近1400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達9828元,盛開正豔的產業之花為助推農民就業增收,助力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抓手。
政府服務助茶業,終得好茶迎賓客
「這是我們從本鄉茶農手裡採購的茶葉,大家嘗嘗味道咋樣。」在鄉政府接待室,工作人員端來本土茶招待來客。茶湯色澤鮮綠,細品之,其味清香,入口回味悠長。
沙溪鄉素有「德江屋脊」之稱,氣候高寒,終年雲霧縈繞,賦予茶葉以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2008年,茶產業便在此落戶,但前期因管理滯後等種種原因,前景並不看好。
為增強茶農信心,擦亮沙溪「茶名片」,近年來,沙溪鄉及時改變戰略。
2011年3月,該鄉選派農技幹部帶頭上山領辦茶園。在後續的規模化發展過程中,為保證茶苗成活率,沙溪鄉政府還和茶農定下約定。
「如果茶苗成活率達80%,由政府免費提供,達不到則以每株0.23元的單價償還政府。」該鄉黨委書記王雄遠說,採取「扶持產業,不扶持人」取締直接投錢給人的方式,倒逼茶農種好茶苗,管好茶園取得良好效果。
車行茶山,綠樹掩映,送來縷縷茶香。光潔的水泥產業路蜿蜒鄉間,串起片片茶園,連到田間地頭。「路隨產業走」,這是沙溪鄉多年來堅持產業發展到哪裡,路就修到哪裡的直觀體現。
「要不是政府為我們擔保融資走出困境,不知道今天會是什麼景象。」該鄉德江官林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鄧平告訴記者,2016年春,公司資金斷鏈,雖與縣供銷社已談成了100萬元的資金借貸事宜,但由於找不到擔保部門貸款一直擱淺。
「你先回去,我們給你想辦法。」無奈之下,鄧平找到鄉政府,黨委書記王雄遠給出回應。半個小時開會研究後,鄧平接到來電,「鄉政府出面給你擔保,你來拿證明去,他們會給你辦理。」懸在鄧平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下。
2018年冬季,沙溪鄉用產業獎補資金組建產業管護服務隊,對全鄉即將投產的茶業進行統一管護,實現群眾得收益、產業得管理、企業得扶持。沙溪雲霧山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田維齊對此評價說:「這種方式讓產業獎補資金真正用在了刀刃上。」
「我們的官林玫瑰紅在網上賣的很火,今年光預定訂單就有600多萬元。」鄧平說,如今以「官林玫瑰紅」品牌為主的多種沙溪茶,獲得了國家相關部門的質量認證,連續兩年在國內市場走俏,網絡訂單不斷,供不應求。
低效作物調減去,火紅日子有奔頭
暖陽之下,行走沙溪鄉村村寨寨,一片片覆上地膜的白色壟上,烤菸、辣椒正泛起新綠,高效盤活的土地資源,已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良方。
201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沙溪鄉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努力盤活荒山荒地,聚焦「種什麼好」與「種好什麼」,將傳統的烤菸產業做優,把核桃、花椒、辣椒等新產業做大做強,努力讓昔日荒蕪的土地再度披上綠裝,煥發生機。
大寨村村民楊光梅告訴記者,「以前種點玉米,就為餵豬過年,一年下來剩不了幾個錢,如今光是務工收入就比以往要多幾倍。」
依託豐富的土地資源「走新路」、該村大力發展花椒、油茶、烤菸、辣椒等特色農業產業,帶動群眾務工增收。
據了解,目前全村3100餘畝土地除退耕還林外,全部發展經濟型農業,村裡除鼓勵大戶發展外,駐村幹部也積極帶頭流轉土地發展種植業。
近兩年,辣椒已成為大寨村的紅火產業,今年和遵義籤訂的300畝辣椒,這兩天正在忙著移栽辣椒苗。
「每天都有30人左右,我們的進度還是快。」大寨村脫貧攻堅隊隊長安選告訴記者,辣椒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栽種、管護、辣椒採收都需要大量工人,周邊的村民找到了好的就業路子。
今年49歲的辜明豔是空山村村民,辣椒基地開始動土後,她就選擇來到大寨村,「每天100元的工資還可以,我們現在都好了,發展產業我們樣都做。」
除了辣椒,烤菸種植也是大寨村的主要產業,今年大寨村規劃種植了200畝烤菸已經全部栽種,去年因種植烤菸脫貧的劉秀傑今年又種植了50畝,還養殖了8頭黃牛、15隻羊。不僅自己脫貧致富,還有效帶動村民就業增收。
大寨村只是該鄉持續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調減低效農作物的縮影。據了解,目前全鄉已調減玉米1750畝,因地制宜發展了白菜、豆類作物飼草、中藥材吳茱萸等「短平快」高效經濟作物。
做強烤菸老產業,引得返鄉雁歸來
近期,覃壩村的張勇正帶著村民們在烤菸地裡管護煙苗,北漂多年歸來,他又重逢了故鄉的春夏秋冬。往年回家探親只感嘆時間太快、團聚太短。今年,他毅然決定轉戰家鄉在這片熟悉的土地上播撒「新」希望。
他坦言,回鄉發展烤菸主要是看中了菸草種植周期短,見效快,而且近年來政府財政政策對菸農扶持力度大。
沙溪鄉的種煙歷史可追溯到70年代,從張勇記事起,烤菸就一直是覃壩村的主要經濟產業。父親以前是收煙員最後又是種煙人,在他的記憶裡,他和妹妹從小到大讀書,包括一家人的家庭支出都來源於烤菸。
外面闖蕩不如回家發展,今年鄉裡面的幫扶幹部們為村裡爭取了種植指標和協調土地,他作為沙溪鄉開展「留雁行動」中的留雁人員,留了下來。
沙溪鄉,因全縣最高峰「羊角腦」矗立於該鄉境內,素有德江「屋脊」之稱, 終年雲霧縈繞,朦朧中富有神秘的美感,產業發展與其他地方略有不同。
「我們這地方海拔高,氣候和土質都適合種烤菸。」與菸葉打了31年交道的覃壩村老菸農郭澤明告訴記者,沙溪鄉黃壩片區種出的烤菸葉片勻稱,筋骨飽滿且質量上乘,還因此被銅仁市評為了「全市特色優質烤菸千畝村」,採取訂單銷售模式與浙江利群,上海中華等大型菸草集團合作。
80年代,在偏遠農村少有萬元戶,而當時24歲剛結婚的郭澤明,當年就通過種烤菸收入達8千多元,還買了輛解放牌的汽車,成了人們眼中的「有錢人」,31年後他還幹著老本行。
隨著烤菸產業的發展,在黃壩片區富起來的人也越來越多。覃壩村2019年全村36戶種煙大戶,總產值達507萬元。這些年,覃壩村人不僅因為種烤菸脫了貧,發展好的人還在縣城裡買了房。
福利激勵,群眾種煙信心更足。沙溪鄉黨委副書記、覃壩村攻堅隊長吳聰智告訴記者,為提升烤菸品質和菸農們的積極性,菸草部門每年會撥部分財政稅收到鄉裡,鄉裡又拿一部分來獎勵作,上等菸葉每斤補助1元,大大增加了菸農種植高品質菸葉的決心。
「我這烤菸基地,至少能解決村裡十多個半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他們在我手裡能掙錢,這就是我這些年種烤菸最值得欣慰的。」郭澤明算了去年的豐收帳,220畝烤菸菸草部門每畝肥料補助30元,上等菸葉獎勵鄉財政補助4.5萬元,去年毛收入達70萬元,工人工資每人每天最低100元,去年他的勞務支出近18萬元。
據了解,近年來,沙溪鄉緊緊圍繞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發展目標,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大力發展富民產業。2019年該鄉完成地方生產總值3.4億元,財政總收入2633.39萬元,帶動全鄉8個貧困村全部出列上萬人走上致富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