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來
編者按/
一洗萬古凡馬空,萬年千載一東坡。
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四川省於2017年開始組織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已推選大禹、李冰、落下閎、揚雄、諸葛亮、武則天、李白、杜甫、蘇軾、楊慎10位首批四川歷史名人。「名人大講堂」公益活動,即是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品牌重點活動之一。「名人大講堂」每月設置一位四川歷史名人「主題月」,邀請2至3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於周一晚固定在四川省圖書館星光大廳開講。
12月10日晚,由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承辦的「名人大講堂」,繼11月「杜甫月」之後,迎來12月「蘇軾月」的首場講座——獲茅獎、魯獎的四川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阿來,帶來一場主題為《東坡在黃州》的演講,對蘇東坡身上折射出的人文光芒、人生哲學,進行了精彩的探尋式剖析。
本文根據演講錄音整理,全文刊載以饗讀者:
一、英才噪京師
各位晚上好!非常不好,這麼隨便就上來了,前一次在杜甫草堂講杜甫,我專門做了一身衣服。前不久接到來這裡開講座的邀請,我也盤算做一身衣服,衣服做好了,不能穿,因為前些天爬山扭傷了腰。今天本來想穿著好衣服、站著講,因為中國是禮儀之邦,我們要講中國偉大的文化先賢,這樣不講禮儀是不恭敬的,但有些時候情況也有所謂變通,今天也只好變通一下,對不起東坡先生,對不起大家,那我就坐下了!
本來我想講杜甫,但上個月沒爭上。當時我想講杜甫在成都,公元759年,杜甫在安史之亂的動蕩中,從華州到秦州,從秦州輾轉到成都。
過了290年,公元1080年,有一個在外省的四川人,蘇軾,頭一年的大年三十從監獄裡放出來,關押他的是開封的御史臺監獄。因官署內裡遍植柏樹,又稱「柏臺」,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臺。
這就是宋代有名的「烏臺詩案」。在這之前4個月,蘇軾還在浙江湖州任知州。上任不久,朝廷突然派出欽差皇甫遵,捉拿蘇軾進京。因為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奏蘇軾移職湖州到任後謝恩的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蘇軾四大可廢之罪。
事情的起因是元豐二年(1079)三月,蘇東坡由徐州調任太湖濱的湖州。他作《湖州謝上表》,其實只是例行公事,略敘為臣過去無政績可言,再敘皇恩浩蕩,但他在後又夾上幾句牢騷話: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監察御史裡行何正臣摘引「新進」、「生事」等語上奏,說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但單憑《湖州謝上表》裡一兩句話是不行的。偏偏湊巧,當時出版的《元豐續添蘇子瞻學士錢塘集》,給御史臺的新人提供了收集材料的機會。監察御史臺裡行舒亶經過四月潛心鑽研,找了幾首蘇軾的詩,就上奏彈劾。國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跟風殺到,他們歷數蘇軾的罪行,聲稱必須因其無禮於朝廷而斬首。
幸好宋代有一個好規矩,我們在歷史上是看不到宋代殺大臣的,因為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定下一個規矩,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大臣犯錯可以關監獄可以流放,但不能殺人。當時李宜之、李定主張殺掉蘇軾,但神宗皇帝認為太祖早有誓約不殺大臣,就連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幹預,所以,蘇軾貶往黃州,充團練副使,但不準擅離該地區。
元豐三年(1080)正月初一,蘇軾一路顛沛到黃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州市。我去過兩次,都是為了蘇軾當年寫下的那些詩、那些文章,創造出那些事跡的地方。我旅遊有一個選擇,如果僅僅是一個景區,我從來不去,我要去一個地方一定是我在讀什麼書,在思考什麼問題有一定的關聯,那我會去。
蘇軾到黃州時已經44歲了,但早年他是少年英才。嘉祐元年(1056),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進京應試。
那時是宋代的文化最為輝煌的時期,朝中有兩個大名人:司馬光和歐陽修。當時的科舉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二人正銳意於詩文革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只取了第二名。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既嘆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當時皇帝回到宮中說,我今天太高興了,給兒子(未來的宋神宗)選了兩個宰相之才。因為那一年蘇軾才二十一歲,蘇轍十九歲。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名動京師。但是,突然傳來母親病故的噩耗,兩兄弟只得隨父回鄉奔喪。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也就是在陝西鳳翔做了一個科長之類的小官。
治平三年(1066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這也是蘇軾最後一次回到眉山,以後就再也沒有回過家鄉。
三年之後,蘇軾還朝。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二、寂寞沙洲冷
在為官做人上,蘇軾豪放直率,性格外向,喜形於色。其父蘇洵寫過一篇《辨奸論》,可以看出他堅持的道理是,雖然你威高權重,但我絕不趨炎附勢,而蘇軾、蘇轍身上也可見其父的影子。
幸好,當時皇帝非常器重蘇軾,欣賞他的文才。這時的蘇軾可謂名滿天下,只要是他寫的一個便條都有人撿。他的文章受歡迎到什麼程度呢?蘇軾在徐州任知州時,把一篇文章寫了刻在一塊石碑上,蘇軾卸任後,接任的太守很聰明,先製作了很多拓片,然後把石碑毀掉,因為他知道蘇東坡的字要升值的。這也引發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古時很多文人窮困潦倒,可能死後很多年價值才被人視。但蘇東坡不是,他的價值在年輕的時候就被認識了。如果這時他沒有一種政治抱負和政治理想,或者說沒有堅持某種人格的話,他可以一路飛黃騰達,青雲直上,但他不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蘇軾有一種政治理想,有一種社會關懷,他對王安石的改革變法,有很多意見。
比如,王安石變法有一條《青苗法》。當時,農民每年會有一個青黃不接的時候,這時去年的糧食吃得差不多了,但地裡的莊稼還沒長出來,日子難過的農民會借錢買糧,向哪裡借呢?過去有沒有銀行,利率又不固定,就有放高利貸而釀成悲劇。王安石說,不要向私人借,國家借給你們,相當於國家辦銀行。《青苗法》靈活地將常平倉、廣惠倉的儲糧折算為本錢,以百分之二十的利率貸給農民、城市手工業者,以緩和民間高利貸盤剝的現象,同時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達到「民不加賦而國用足」,改善了北宋「積貧」的現象。但事實上青苗法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後於元豐八年(1085)神宗去世後廢止。
直到今天,有很多學者仍在爭論,王安石變法好不好?王安石是不是不好人?這個東西很難說好還是不好,但蘇軾顯然是反對的,因為他覺得想法很好,但施行起來很難。
很多政策都是這樣,設計得很好,執行就會走樣,本來是一個惠民惠農的事情,最後變成了「一刀切、強行攤派」,加上中間的制度不完善,很多人鑽空子,結果老百姓沒有享到受惠農的政策,反而怨聲載道。還不起債就抓人,很多農民為此逃荒逃難。蘇東坡在基層工作,知道農民的艱辛,所以堅決反對。但那時王安石的勢力很大,手上的權力也很大。
雖然王安石很欣賞蘇軾,但是蘇軾對王安石有意見,接連上摺子:反對!反對!反對!王安石感覺很沒顏面,於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所以,蘇軾就被「下放」到外地做官,被授為杭州通判。
之後的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又被調往密州任知州,之後又調徐州任知州,湖州任知州。他在地方任職時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人生命運即國家寫照,蘇軾一路顛沛,朝廷也折騰不斷。一會出一個《募役法》:將原來按戶輪流服差役,改為由官府僱人承擔,不願服差役的民戶則按貧富等級交納一定數量的錢,稱為免役錢。官僚地主也不例外。一會出一個《保甲法》:將鄉村民戶加以編制,十家為一保,民戶家有兩丁以上抽一丁為保丁,農閒時集中,接受軍事訓練。
農民因為常常參加軍事,地裡稻子該割了不割,該插秧了不插秧,對民間造成了巨大的負擔。為此蘇軾又提出又反對。
你反對國家政治,那就找你的漏洞!御史就從蘇軾的詩歌裡找他反對變法的言論。御史上奏摺給皇帝,經過「烏臺詩案」的洗禮後,蘇軾到了黃州。
從開封到黃州,蘇軾的路程比當時杜甫翻山越嶺到成都輕鬆一些,只是因為他是被押解的。過去是知州,到黃州是團練副使,名義上是管民的,但不準籤署公文,連寫報告的權利都沒了,還要受當地官員監視。
遭遇「懸崖式降級」,蘇軾的生活好像終止了。蘇軾初到黃州,跟杜甫初到成都一樣,也是住在一個寺院裡——定慧院。為此蘇軾還作過一首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寂寞沙洲冷」,這個地方很窮。蘇軾單獨一個人來黃州,把家人託付給弟弟蘇轍。蘇轍在江西,距離黃州不遠。
三、寒食吟愁緒
當時的黃州太守姓徐,仰慕蘇軾的文名,也同情他,說老住在廟裡也不是一個事,有個地方叫臨皋亭,是一個廢棄的驛站,那兒空,你乾脆搬過去,把家人接來一起住。住下來還不行,要有生計。現在有很多學者在爭論,說團練副使到底有沒有工資,這個很難考證,但是他給朋友寫信說,「我從京裡帶來的錢夠花一年多。」
我們現在看電視劇, 宋代人一摸就是一錠銀子,其實是錯的。宋代是制錢,鐵錢。蘇軾把他的錢一字排開,每個月掛30串在房梁上,一天只能用串,要用錢了就用一個叉子叉下來。蘇軾經常出去喝酒,和和尚談詩談禪,和朋友談詞,很快發現錢不夠用了。
蘇軾就給太守提要求:我要種地。那時拿地也不簡單,不是想開一塊地就開一塊,太守說有一個舊軍營荒廢了,你把這塊地開了吧。舊軍營有瓦礫有石頭,開出來不容易。蘇軾是富裕公子家出身,一路大大小小做官,現在要拿起鋤頭開荒。還好,開了十幾畝地,解決了一家人的生活問題,而這塊地就叫東坡,蘇東坡的名號也是由此而來。
蘇軾去世前自題畫像問汝平生功業,說了三個地名:黃州、惠州、儋州。在這三個地方是他一生最倒黴的時候,在黃州為官,積蓄用完了,要種地,養活一家十多口,前妻留有一個兒子,新老婆又生了兩個兒子,家裡還有一個買的小丫頭,還有些親戚來來往往。來往應酬很多,但蘇軾還是很樂觀,也是一種達觀。
生活悲苦,卻成就了蘇軾的文化高峰。他的詩,他的詞,他的散文,他的筆記,最高峰的作品都是在黃州四年多時間完成的。這是什麼樣的精神力量,什麼樣的文化品格,才能達成?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的兩首五言詩:
(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寒食就清明節,古代人那一天基本上不吃東西,實在餓的抗不住的人,就吃一點冷的。蘇軾詩中慨嘆,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我們很珍惜春天,時光卻匆匆流逝,你再珍惜它,它還是要流逝。今年又苦雨,又下兩個月,就像秋天陰雨霏霏的樣子。
臥聞海棠花,蘇軾一到黃州,住在定慧院,第一次寫花,寫的就是海棠花,因為海棠花是從四川發源的,在外地看到海棠花,就像看到家鄉。蜀地廣闊千裡,春天一開花,最多是什麼呢?芙蓉算一種,海棠花也可以算一種,但海棠花獨豔。當年賈島出差來成都,也寫過成都的海棠,「昔聞遊客話芳菲,濯錦江頭幾萬枝。」因為成都過去織綢緞,綢緞染色以後要在江裡淘洗,所以叫錦江。至少在唐代的成都,賈島就看見過錦江兩岸的海棠花。
蘇軾每每在黃州看到海棠的時候,油然而生思鄉之情。海棠花開的時候正是春天百花齊放之時,梅花、玉蘭花、紫荊花都是跟海棠花一起開的,有很多花他為什麼沒有寫,因為他思鄉,但是他思鄉不直接說,如果我們不知道這些,我們也不知道蘇東坡這裡面還有一個思鄉的情節在。
泥汙燕支雪。說海棠花瓣都被吹落在地面,跟汙泥伴在一起,就像下的雪一樣。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說黑暗的一個晚上,悽風冷雨就把海棠給我帶走了,你真有力量啊。
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說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年,病癒時雙鬢斑白已然老去。這裡,其實他有一點寫自己了,那種擬人的東西出現了。說我還是正當年富力強,就像海棠花一樣了,還有沒有施展自己抱負和才能呢。這就是範仲淹講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蘇東坡就是這樣,在宋代那樣的文化氛圍中,他是一個文化意義上的典範。
春江欲入戶,蘇軾當時的居所在長江邊上,流水從故鄉的方向流來,好像流進門裡頭來一樣。雨勢來不已。雨還是不停地下,小屋如漁舟,晃晃蕩蕩。空庖煮寒菜,說廚房裡空空如也,沒有什麼東西。破灶燒溼葦,湖北這種陰雨天氣,灶也搭得不好,燒的都是江邊的蘆葦,而且這些蘆葦都溼了。那知是寒食,其實我連今天是清明節都不知道。但見烏銜紙,看到烏鴉都銜著紙,就感慨君門深九重,想替國家出力,沒有門路。墳墓在萬裡,他的祖先,他的母親,甚至他的第一任妻子,屍骨都埋在眉山老家。但他不能出差,不能隨便走動,被監視,陶淵明還可以歸去來兮,我確是有家歸不得。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這裡有一個典故,說魏晉南北朝的時候,有一個詩人,他隨便坐馬車到一個地方,馬走不動路了,他就在那兒痛哭一場,表示自己沒有報國之路。而蘇軾說,我連哭都不想哭了,這也表現了他悲觀的一面。這幅《寒食帖》不光是今天所謂的書法好,而是詩好,書法更好。蘇軾寫到前面還平靜,寫到中間激動了,墨濃了,字大了。而且沒有想半天,打上格子,折好,構思,布局,拿著紙就寫,所以這裡面還有修改,中途寫了一個小的「病」字,但這個「病」字要放在哪兒,沒想好,後來證實這個「病」字是多餘的。
阿來。(攝影:雷遠東)
四、赤壁論達觀
蘇軾在那個時代流傳的東西非常多,寫給別人的書信有800多封,就算扔一張廢紙都有人撿。在「烏臺詩案」被押解進京時,家裡人知道他是寫字惹的禍,就開始燒他的東西,當時就燒了三分之二。而寫給朋友的,朋友也怕惹禍,也燒了不少,即使這樣,他也連累了幾十個人,包括當時的駙馬王詵,因洩露機密給蘇軾,被削除一切官爵。
即便這樣,蘇軾流傳下來很多很多東西。試想,如果蘇軾性格稍微變通一點,他一生的坎坷是不必經歷的,但是他不,他要堅持自己的理想,所以最好的書法,是在這樣一種艱難困頓的情形當中產生的。後來歐陽修有一句話叫「詩窮而後工」,就是總結這種文化現象。
大家知道蘇軾寫過很多散文,標誌性的當屬《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前赤壁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蘇子與客泛舟有於赤壁之下,這裡的客是老鄉楊世昌,這時候要追求精神的解脫,不光是寒食帖當中寫的東西,而是要參悟生命的真諦。大家在船上喝酒,楊氏吹笛子,看到在蒼茫天下下對生命短暫渺小的感覺就會產生。世界很大,時間永恆,這是人的宿命也是人的悲劇性,這種悲劇性比官大官小錢多錢少更強烈,錢很多還沒有花玩就死了,官再大還沒有當夠就死了,這才是人與生俱來的悲劇。
明月之下,江波之上,悲傷是絕對的但不是相對的。蘇軾: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我們今天講的時間,不是一個哲學意義上的。哲學意義上說的現在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生命能感知的世界,當我們意識消失,天地也消失了,當我們意識存在,天地又存在了,所以哲學史上有一種唯心主義,是因為我們覺得他在他才在,覺得他不在他就不在了,這其實是人在思考一個人跟自然天地萬物的關係,所以蘇軾講,「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心經》裡有幾種感官,眼耳鼻舌身意,對應我們六種感知,我們就是通過這些來感受世界。蘇軾這兒說得很明白,我們為什麼要悲觀呢?我們就是要充分感受這個世界、充分美化這個世界、充分改造這個世界,我們還可以感受自身的美好,自身的美好又投射到這個世界,我們又可以看到這個世界的美好。孔子說,至美至善,至大至剛。美是什麼?美就是大,美就是善。所以蘇軾說如果我們這樣看待生命的話,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我們充分地享受,他這一番話一講,楊世昌就笑了,大家把船上的食物吃得乾乾淨淨,然後睡覺了。
在黃州,蘇軾後來又寫了《後赤壁賦》,當然還有那首名垂千古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一個人達觀是非常重要的,達觀不是假裝達觀,真正的達觀是看自然,水與月。水與月跟我們是什麼關係?流動的關係,跟我們從少年自然成長到老年衰亡的生命也是一樣的,所以他提出這樣一種生命擴張的領悟。
對於赤壁,今天學界有爭論。我去過,沒有想像的那麼雄偉,石崖也就七八米高。但這沒有妨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千古的文字,重要的是從自然中體會生命的永恆性跟短暫性的矛盾。楊升庵也寫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其實跟蘇軾的精神是一脈相傳,這裡面有一種達觀主義、英雄主義,即便一切都會灰飛煙滅,但我可以篩選有可能創造當下生命價值的東西。所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人生總是在期望,在祈禱。而蘇軾的祈禱就是離開黃州。
五、豪放而婉約
說豪放詞的時候,都說蘇軾和辛棄疾並稱「蘇辛」。蘇軾來黃州之前做過密州太守,他寫他打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老百姓都來看我打獵,那我今天要報答你們,要搞一個大獵物下來,「親射虎,看孫郎」,今天要打一個老虎給你們看,這是很豪放的。辛棄疾喝醉了酒,「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如何?只疑鬆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這比楊柳岸曉風殘月來得真,風一吹松樹要動,他以為松樹要扶他,他一手推開,去,不要你扶。這就相當於今天的小鮮肉突然唱了虎豹樂隊的歌,但是恐怕唱不出來,他首先要是一個黑豹,這也是脫詞的空間,比較一下蘇東坡的兩首詞,發現他也不是寫不了婉約: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這首詞中法,蘇軾把酒問青天,不僅表達了政治上的失意,也表達了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而且還想念了弟弟蘇轍(字子由)。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今天被流行歌曲唱得軟綿綿的,這是蘇軾的老婆死了多年後,他突然夢見老婆,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好像又回到了眉山,回到了老家,你那個時候還年輕。因為陰陽隔世,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不著一個「愛」字,但非常婉約。這就是豪放又婉約的蘇東坡。
蘇軾說,文章不在於長短,有感觸就行,所以他有很多雜記。元豐六年(1083)十月十二日夜,蘇軾解衣欲睡,突然月色入戶,不想睡了,決定去看月亮,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但是一個人看月亮沒意思,有好東西要跟朋友分享,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相與步中庭,就在院子裡頭散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行交橫,月光照下來,把竹子和松柏的影投在竹底。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閒人是保持了閒適心情的人,閒人才有安安靜靜發現美表達美人。今天要講筆記,很少有人不講承天寺夜遊而講筆記這一文體,蘇軾在黃州最倒黴的幾年,40多歲,也是文體藝術爆發的時候,但他那樣的處境,能完成創造嗎?蘇軾就完成了這樣一個奇蹟,就像杜甫,在他最顛沛流離到成都的時候,寫下人生最美的詩篇《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這是至今為止描繪成都最美的詩句,是杜甫在顛沛流離中寫的,而在當時的成都,那麼多名人沒有寫出這樣的詩,就像蘇東坡去黃州以前也沒有人寫過這樣的文章。
六、唯有蘇東坡
那麼,除了我們講蘇軾的那種儒釋道合一東西以外,是什麼東西成就蘇東坡呢?很重要的一點,是四川的文化,尤其是四川的經濟。從秦代起,蜀國就變成了大秦帝國的一部分,四川一直在中國古代是最重要的經濟、文化發祥地。李冰為什麼會修都江堰,這是四川文化的開始,因為四川解決了兩樣東西:人和糧食,而古代戰爭就打這兩樣,人和糧。
所以到漢代的時候,四川已經是中國最發達的地方之一,養殖業,紡織業非常發達。到宋代,四川的經濟發展到一個高峰階段,蠶桑與絲綢,造就了最早的貿易集散地。但那時交易的是鐵錢,運一車絲綢去長安,回來要推兩車鐵錢,所以四川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說明來往運錢成本太高。宋代還有一個標誌表示四川發達,就是活字印刷業;宋代最有名號的文人都是四川人,司馬相如、揚雄等。
所以,首先是經濟的發展才會帶來教育的發展,教育的發展才會帶來文化的發展,如果我們把所有東西都拆開來談,談不成。生產發展了,經濟發展了,文化才發展,教育才發。所以,四川除了經濟發展到宋代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高度,文化一直也在全國領先,由此才能出李白、蘇東坡、楊升庵這樣的大人物。但是四川遭了大難,明末戰爭,張獻忠,吳三桂,各種各樣的勢力,毀了成都,毀了四川。
從某種程度上講,今天四川在奮起追趕,但是我們還沒有恢復到漢代、唐代、宋代、明代在中國文化版圖、經濟版圖上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這40年的經濟發展也證明,在改善民生、發展教育的基礎上發展文化,才是四川重新躋身全國精神文化高地的途徑。
在這樣一個時刻我們再來緬懷蘇軾,就像陳子昂說的一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當時的四川文化為什麼會哺育出這樣絕世的人才?總結當時的四川的生產、經濟、文化各個方面,對今天也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什麼樣的地方文化造就了這樣一個不世奇才?如果我們研究到這樣一個課題,我們再來看今天的社會層面中,我們就知道我們的長處在什麼地方,短處在地方?這是我們要學習歷史,學習前人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簡單貼一個金字招牌。一說四川人,我們有蘇東坡,你認蘇東坡,蘇東坡不一定認你。蘇軾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林語堂給他頒了很多頭銜,其中一個重要的是美食家。但蘇軾的配方在今天發生了改版,比如東坡肘子,東坡魚,我們願意用他的名頭是可以的,我看過東坡魚的配方,魚剖開,蔥姜,而且要把嫩白菜心縫在魚肚子裡,加一點漿汁,加一點辣椒,然後蒸。但是,蘇軾時代是沒有辣椒這個東西,辣椒是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傳到中國已經是明代晚期,楊升庵有沒有吃過辣椒我不知道,蘇軾肯定沒吃過。放點辣椒沒有關係,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僅僅從這個意義上知道蘇軾,那蘇軾也不高興,我們更應該從文化品格,精神層面來了解,更應該從一個社會環境問一問,為什麼那樣的時代可以產生蘇軾?經濟的條件,文化的條件,政治的條件,要是在清代,皇帝不高興說蘇東坡不能留髮,把他抓到烏臺,就給砍了。宋代也有黨爭,但是不殺,留一條活路,蘇軾到黃州以後,後來證明王安石的改革不合適,又重新啟用蘇軾,但也沒有殺王安石,把王安石罷了相,重新起用原來反對王安石的人。這時候司馬光掌握重權,起用當時反對王安石的人,蘇軾又回去了,後來成了皇帝的貼身大臣,皇帝的很多詔書,尤其是廢除王安石變法的很多詔書都是蘇軾起草的,後來做到了禮部尚書。
但司馬光一上臺,認為王安石的所有變法都不對。而蘇軾是對事不對人,他覺得王安石的有些變法是好的,你們不能因為王安石當年搞過我們,就反過來就要把王安石全部抹掉,他又反對。
這下好了,王安石這一派叫新黨,司馬光是舊黨。舊黨要廢除王安石的所有東西,蘇軾又不幹了。你到底是哪邊的人?外放杭州!
隔了15年,蘇軾又到杭州,原來是在杭州當通判,這一次升官了,做太守。今天的杭州西湖,唐代的詩人白居易留下一個白堤,蘇東坡留下一個蘇堤,長2.8公裡,我每次去杭州都要走一走,我要在這條路上想一想蘇軾這個人。之前他到任徐州,黃河決堤,淹了很多城,城裡頭的軍民都沒有信心,準備棄城逃跑,蘇軾不敢,他動員全城軍民守城,跟黃河水搏鬥,修堤加固,最後保住了徐州,沒有死一個人,這是他治徐州;在黃州,因為目睹很多女嬰生下來就在洗腳盆裡淹死,蘇軾說不能這樣,他那時候很窮,自己出錢、讓弟弟寄錢,發動當地官員、富人,成立一個基金會,知道哪家生了女嬰,就說你們不要淹死她,我們給你送衣服、送錢、送米,拯救了很多女嬰。這不止是拯救,長期施行以後,慢慢就改變了當地重男輕女的生育觀念。
最後蘇軾總結自己,「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回顧蘇軾74歲人生,嘉祐二年進士及第,後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後又任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知州,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甚至他想歸藏到宜興自己看中的蜀山的願望都沒有達成,遺憾之中也有慶幸,他留下了那麼多清詞力句,留下了耀眼的人格光輝,以至於我們今天說到中國多才多藝的人、曠達樂觀的人、能上能下的人,第一個名字就想到的是: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