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浪淘盡,千堆雪,一蓑煙雨任平生 原創

2021-02-08 讀史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是我們最為熟悉的蘇軾的詩句。每當讀起這首詩詞,我們就仿佛看見,大學士蘇東坡在江邊躑躅獨行,仰望長天,冷風吹在臉上也渾然不覺,仕途的坎坷已經令他早生白髮,少年時的雄心壯志也已一去不復返了,他不由得感慨:「人生如夢啊!」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詞開豪放一派,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並稱為「唐宋八大家」。蘇軾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達到極高水平,但一生仕途坎坷。

從這首《定風波》中,我們可以看到和想見當年蘇軾的心境: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說:「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春風微涼,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應時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回去吧,對我來說,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這首詞作於蘇軾被貶黃州之後的第三個春天。公元1079年,作者因被誣「謗訕朝廷」遭彈劾被捕入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到任後心情鬱悶,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東坡居士」的別號,就是他在這時候自己起的。

宦海沉浮,歷經坎坷,鬱郁不得志,陷入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之中,心情煩悶。這首《定風波》小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於簡樸中見深意,表現出詩人豁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他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作者對現實的官場險惡生活已經非常厭倦,渴望過一種淡泊寧靜、無欲無求、輕鬆自由的生活,也即「歸去」。料峭的春風吹醒了醉酒,他感到冷,想到自己的遭遇而產生的心冷,這時,遠處山頭溫暖的夕陽照在身上,讓心灰意冷的蘇軾感到了些許暖意,增添了他戰勝逆境的信心。

仕途的風雨,就如同這自然界的風雨一樣變幻無常。「竹杖芒鞋輕勝馬」,傳達的是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豪邁,「一蓑煙雨任平生」,表現了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也無風雨也無晴」,是寵辱不驚、成敗兩忘,是回歸自然,天人合一,寧靜超然的大徹大悟。

 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軾進入仕途後,他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蘇軾因 「烏臺詩案」,坐牢103天,幾次瀕臨砍頭。幸虧有延續下來的宋太祖趙匡胤開國之初定下的「不殺士大夫」的政策,蘇軾才躲過一劫。

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路費已盡,蘇軾無奈之下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被批准。常州一帶風景優美,他在常州居住,無饑寒,可享美景,遠離了政治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於是蘇東坡選擇了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內容廣闊,風格豪放,筆力縱橫,,空靈雋永,樸質清新,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大氣磅礴,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裡。 很多人都喜歡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蘇軾也是一個情深意重之人。十九歲時與十六歲的王弗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巨大打擊,心中的痛,精神上的苦,是不言而喻的。1075年,東坡來到密州,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一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的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十年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呢?過去美好的情景難忘懷啊!這種深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難以消除的。他才四十歲,然而憂憤交加,容顏蒼老,他已經「鬢如霜」了,悽涼幽獨,樸素真摯的深情,沉痛的生離死別,每讀一次都為其中的深情所感動。

蘇軾外任或謫居時期常常以「狂」、「老狂」自況。密州時期,他的生活依然是寂寞和失意的。

《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時蘇軾時年四十,不應言老,卻自稱「老夫」 ,流露出內心鬱積的情緒。他左手牽黃狗,右手擎獵鷹,頭戴錦繡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獵裝,氣宇軒昂,何等威武。全城的百姓來了,來看他們愛戴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

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太守倍受鼓舞,氣沖斗牛,為了報答百姓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姿。想到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處境,蘇軾借出獵的豪興,將深隱心中的夙願和盤託出,以西漢魏尚自況,希望朝廷能派遣馮唐一樣的使臣,前來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表達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負,殺敵報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

宋哲宗即位後,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革新派被打壓。高太后一直欣賞蘇軾,蘇軾因而被召還朝,任禮部郎中,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即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三品官員。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盡廢新法,認為舊黨與新黨不過是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暴露的腐敗現象進行抨擊,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只好自求外調。1101年卒於常州,享年六十四歲。

蘇軾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響,儘管一生仕途不順,但他每到一處任職,都勤政愛民,頗有政績,為百姓擁戴,他的壯美詩詞,千百年來廣為傳頌,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長按識別二維碼,您隨意鼓勵 

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

相關焦點

  • 「說聞解事」「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咋就這麼灑脫?
    《世界報》評蘇東坡為「千年英雄」 圖/眉山網首先,他品性高潔,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至高境界;他智慧而堅韌,寬容而豁達,無論遭遇什麼挫折,「一蓑煙雨任平生」。他人格獨立,思想自由,有平等觀念,「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
  • 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路坎坷一路歌!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的生活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蘇軾曠達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坦然吟笑向前行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而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市治所在地),在謫居黃州期間,蘇東坡雖然在仕途上處於人生的谷底,在文學創作上卻一舉登上北宋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的高峰,在人生處世上成為後世文人的典範。處在人生谷底,蘇東坡是如何對待的?學習蘇東坡谷底登峰的秘訣,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鑑意義。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三月七日》決定你快樂與否的,從來不是環境,而是心境。3.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望江南·超然臺作》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過爾爾。時光匆匆,與其傷感,不如快樂。4.
  • 範譯陽: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任平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輩子鬱郁不得志還能如此囂張,你心得有多大啊?5.喜歡嶽飛,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說什麼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6.喜歡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 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下雨就下吧,拍打就拍打吧,這時的蘇東坡甚至有點「海燕」精神了。當然,這也不僅指自然界的風雨,還有政治上的風雨,這時的蘇東坡,經歷了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春天的「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就是現在的湖北黃岡)做團練副使(團練使是正職,是一個地方的軍事長官,蘇東坡這個副使卻完全是散職,是沒有實權,主要是朝廷還要給他一個級別,所以封了這樣一個有級別無實權的官)的第三個春天,其實他是在自己勸自己,讓自己不要那麼在意這些打擊。
  • 蘇軾最經典的宋詞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七個字究竟啥意思
    「詩酒趁年華」、「天涯何處無芳草」、「一蓑煙雨任平生」。在這些詩句當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出現頻率是最高的,這句宋詞出自蘇軾被貶黃州之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他的風波到底定了沒
    這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出自蘇軾的《 定風波 》,是點睛之筆。《定風波》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是蘇軾的一生遭遇、心志、人格的寫照。創作於「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沒有俸祿,仕途低谷。此時他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經歷了人生起起伏伏的磨難。《定風波》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
  • 一蓑煙雨任平生.
    在這裡,他寫下了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 一蓑煙雨任平生,「竹杖芒鞋」是啥
    尤其是能夠代表他曠達生活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更是流傳甚廣。這一句宋詞出自他一首題目叫《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宋詞作品。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此情此景,卻讓蘇軾來了幾分浪漫性質,非常浪漫地吟詠出了經典的「一蓑煙雨任平生」。但是在「一蓑煙雨任平生」宋詞之前,還有一句著名的「竹杖芒鞋輕勝馬」,應該如何理解?其實在蘇軾的詩詞當中,尤其是在黃州所寫的詩詞當中,竹杖芒鞋是經常出現的意象。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說的,出自於他的詞作《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字面的意思好理解,也就是說: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始終保持從容、鎮定,用樂觀的心態對待人生。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四場: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嘉賓康震點評:蘇軾真是說不清、道不盡的灑脫,尤其是他在黃州的時候,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蘇軾一生三次遭貶,每一貶謫經歷,不僅沒有讓他消沉,反而給中國文化史奉獻了最輝煌的篇章。
  • 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詮釋得最好!人生挫折不怕,就怕沉淪!
    蘇軾到任後,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仇英作 蘇軾詩意 赤壁賦生活仍然是美好的,幸福要自己創造的,快樂也要自己製造的,所以他在黃州五年寫下無數首詩,從開始的鬱悶到後面的逐步開朗,就是蘇男鞋一個自我調適過程。
  • 八首描寫春雨的詩,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惺忪的睡眼看著茫茫的窗外,綠樹掩映下的蒼穹仿佛一匹白練,雨過天空千條線,雷驚四野萬物醒。粗暴的春雨在這清晨突然闖進了我們的生活,俗話說「春雨貴如油」,田地裡的莊稼有了足夠的水源涵養今年的收成應該能得到保障。
  • 名人大講堂③|阿來: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在黃州
    因為御史何正臣上表彈劾蘇軾,奏蘇軾移職湖州到任後謝恩的上表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蘇軾四大可廢之罪。事情的起因是元豐二年(1079)三月,蘇東坡由徐州調任太湖濱的湖州。他作《湖州謝上表》,其實只是例行公事,略敘為臣過去無政績可言,再敘皇恩浩蕩,但他在後又夾上幾句牢騷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 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的存在,讓我們感到世界沒那麼寂寞,人世間是有趣的。
  • 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意境?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只剩無法承受之輕得之我幸 縱有失去不怨命酒先幹為敬 是非留給後人評喧囂過後 心中 風波為誰定英雄皆寂寞錚錚鐵骨尚有柔情時光無心 留不住奔波的身影願不負曾經 半生愛恨豈無憑萬籟俱寂 夢裡 長歌還未靜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書評|《神鵰俠侶》一蓑煙雨任平生
    另外脫離世俗又是這部作品的重點,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和豁達。思來想去,終究還是覺得脫離世俗是我最喜歡的部分。 神鵰是一部非常神奇的小說,不同時期看這部書的感覺是截然兩樣,我只記得少年時期看神鵰的時候都緊著看裡面的慘烈的愛情,而現在則是跳過情看。
  • 想到蘇東坡,我就呵呵呵
    呵呵,世上誰人不崇拜蘇子蘇東坡!世上誰人不曉得蘇軾蘇子瞻!千百年來,誰能及蘇子蘇東坡,你這文壇巨人呢?呵呵,常言說:詞緣情,詩言志,萬能的蘇子蘇東坡,24歲寫詩,37歲寫詞,無不能寫盡人和事。這與他在政治上,多任地方官(8任知州)、把尚書做遍有一定關係。門下的蘇門「四學士」、「六君子」聞名四方。強大的道德力量、人格感召、文學魅力,讓他自覺承擔起領袖職責,文章盛事代代相傳,這份殊榮,青出於藍勝於藍,非蘇子蘇東坡莫屬!
  • 蓑衣的故事:一蓑煙雨任平生,難擋風雨最怕晴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或是張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於我,腦海就是家鄉一群男女冒雨在田間勞作的剪影,以及我瘦小的身軀穿著蓑衣時的笨重難受和當年獨自在村後竹林裡遇雨的情形。千年不變,農耕文化它在傳承蓑衣不是咱嶽陽的獨特產,它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我國農村常用的一種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