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衣的故事:一蓑煙雨任平生,難擋風雨最怕晴

2021-01-13 嶽陽日報客戶端

□嶽陽晚報記者 張崢嶸

提起蓑衣,如果你能馬上說出大概,肯定馬上暴露了你的出身和年齡。因為,這個東西在現在算是比較特殊,它既屬於過去時,又屬於鄉村間。

當然,城裡人也知道,可他們談到蓑衣想到的是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或是張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於我,腦海就是家鄉一群男女冒雨在田間勞作的剪影,以及我瘦小的身軀穿著蓑衣時的笨重難受和當年獨自在村後竹林裡遇雨的情形。

千年不變,農耕文化它在傳承

蓑衣不是咱嶽陽的獨特產,它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我國農村常用的一種雨具。它可避雨遮風防寒,雖然穿戴有稍稍的笨重,但是農事操作不可或缺的用具之一,並與鬥笠不可分割,形成千年不變的「二人組」。

說到蓑衣的起源,這種生活必需品,是沒能找得到其歷史具體的記載,所以,至今尚無定論。好在有文字,就有人寫,2000多年前周代的記載就成了迄今為止最早發現有文獻記載的「蓑衣」。其後,《詩經·小雅·無羊》中有云:「爾牧來思?何蓑何笠。」牧童黃昏放牧歸來時,戴著鬥笠,披著蓑衣,記載了周代農人身穿蓑衣的情景。這一載,便是兩千多年,塑料的橫空出生,傘與雨衣款款而來,蓑衣的老資格擺不出威風了,歸去,道是無情卻有情,走進了農耕文化博物館。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立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農耕史。在悠久的中華農業文明發展史上,蓑衣,這種農村必用之雨具,特別是江南春秋雨綿綿,蓑衣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因此,連同其精妙的編制工藝、多樣的社會功能、深厚的文化底蘊被世人傳承,就傳出其自身的文化價值。

說到蓑衣,民間還流傳一段關於朱元璋穿蓑衣當皇帝的故事。朱元璋家中貧窮,從小就給人家當牧童,一次在草地休息時睡著了,他仰面朝天,四肢大開,一根短短的趕牛棒正好擱在頭頂,姿勢恰似一個「天」字,同伴看見了就和旁人說:「這小叫花子窮慌了,做夢還想上天呢。」正說著,只瞧朱元璋一個轉身仰臥成了側臥,雙手抱頭時,那根趕牛棒恰好落在腰間,他卻繼續呼呼酣睡,鼾聲如雷。剛才笑他的同伴見「天」字一下變成「子」字都十分吃驚,一人說道:「天子哪能衣不遮體,我來給他黃袍加身。」說著,就脫下自己的蓑衣,往朱元璋身上蓋。朱元璋正翻身仰臥,那蓑衣就像穿在他身上的龍袍一樣威嚴無比。朱元璋與蓑衣「龍袍」的故事雖是一則笑談,但對於貧困農民來說歷時千年的蓑衣雖不比龍袍,實在是不可或缺的日用服飾。

領口圓溜,織出下擺飄飄裙邊

我所見到的蓑衣都是用棕櫚皮編成的,深棕色,蓬蓬鬆鬆的。後來聽說,很多地方也有用一種龍鬚草編織蓑衣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量的鄉村家具湧入城市,許多老鄉順手將蓑衣也帶進城,這個民宿館,那個藝術館的牆上掛一件當裝飾品,不知是念想,還是寄託。

製作說難也難,且繁瑣,需要幾天時間才能完成一件。說容易也容易,很多農家都會製作,大都是跟隨身邊手藝精熟的人學習並掌握此工藝,自產自銷。編蓑衣無需其他輔助機械,是純手工技藝。蓑衣編織方法多樣,不同的編織法會生成不同的環扣,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這需要編織者具有較高的編織技巧。

先得爬樹摘棕櫚皮,準備蓑衣原料。再準備棕繩,棕繩製作分三部:第一步抓棕,讓棕葉鐵抓弄成棕絨;第二步捻線,把做好的棕絨捻成線;第三步搓繩,將兩條捻線搓成繩子,用來縫製蓑衣。編

織蓑衣是從領口開始的。編蓑衣的技術工藝,最難的是領口,太軟撐不起,太硬扎人,必須包得圓溜。領口做好後最後是拍打領口,讓蓑衣領子鬆軟,穿起來更舒服。包好領口後,再將蓑衣墩子掛起,將編好的蓑衣領子套在蓑衣墩子下方,就可以給蓑衣定位先穿針後引線。蓑面和蓑底要靠細線一針一線縫合連綴而成,這道工序當地人叫「刺棕蓑」。制蓑模,要挑選棕面較寬長的棕片來制模。整件蓑衣好像一隻大蝴蝶,兩翼略上翹,中間用蓑骨做成圓領口。披在身上,任再大的雨,也不會讓人淋溼。蓑衣分上裙和下裙兩部分,「橫軸」兩邊連著兩塊片裙,作為胸襟,從胸前垂下,把下腿肚圍起來。剩下的就是「縫線」,製作蓑衣主要靠拼接,將用棕鎖肩部、胸部,裙部拼接起來,結束前,一般於最後兩行改換編織方法,從而形成上緊下松,像古代原始人穿的樹葉衣一樣,裙邊飄飄。

春來秋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說得天花亂墜,蓑衣真正穿起來卻是每每深受其苦。遇大風,小小鬥笠是擋不住的,雨水會順著蓑衣的領口灌進去。外面熱烘烘,內面溼淋淋。夏天穿著太熱,村民會選擇淋雨而不穿蓑衣。因為,都是短衣短褲,蓑衣穿在身上,猶如千萬條小蟲爬過一般萬分難受。一般有過敏體質的,還會出現疙瘩。皮嫩的,經常會磨破。因此,鄉民們情願淋雨也不穿。春秋不穿是不行的,雨來風大,寒氣逼人,防雨就必不可少了。冬天,蓑衣還可取到禦寒的作用,加上衣服穿得多點,也不致於直接接觸皮膚,倒成了大家喜歡的東西。

以前,走進嶽陽鄉村,家家戶戶堂屋都會掛蓑衣。掛多少,也是一個家庭條件的顯示。條件好的,掛幾件,講究的,還有大大小小之分,一般人家也就一兩件,你有事穿下,他有事再穿下。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編蓑衣是為欣賞、收藏用,實用時,只是實用,不用了反而成了藝術品。蓑衣作為詞語和畫面經常出現在古詩詞和文人畫中,已成為中華民族文化長廊裡田園、隱逸生活的形象代名詞。隨著蓑衣使用價值的消失,它的觀賞、收藏價值便凸現出來,蓑衣市場前景逐漸看好。

物以稀為貴。當年雨天,農村隨處都可遇見一位笨重的「稻草人」,現在只剩下「青箬笠,綠蓑衣」江南煙雨中詩情畫意的意象。現代人沒見過蓑衣的,倒不妨賞讀古典詩詞去領略下「蓑衣」的意韻之美、內涵之深、文化色彩之濃。例如公元1082年,蘇軾正與友人於黃州(今湖北黃岡)的郊外踏春,一場暴雨突然而至。大家都被淋成落湯雞,狼狽不堪尋找躲雨的地方,唯有蘇軾滿不在乎,依然在風雨裡閒庭信步,並填詞一首《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樣的浪漫都是文人雅士之事,說起來,他們是觀者,蓑衣翁就只是蓑衣人了。

相關焦點

  • 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路坎坷一路歌!
    元豐五年春天,蘇軾與朋友出遊,途中風雨驟至,附近無可避雨之處。朋友深感狼狽,蘇軾卻毫不在乎,泰然處之,漫步在雨中,吟詠自若,寫下了一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 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他的風波到底定了沒
    這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出自蘇軾的《 定風波 》,是點睛之筆。《定風波》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是蘇軾的一生遭遇、心志、人格的寫照。創作於「烏臺詩案」後,蘇軾被貶黃州,沒有俸祿,仕途低谷。此時他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經歷了人生起起伏伏的磨難。《定風波》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
  • 蘇軾最經典的宋詞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七個字究竟啥意思
    「詩酒趁年華」、「天涯何處無芳草」、「一蓑煙雨任平生」。在這些詩句當中,「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出現頻率是最高的,這句宋詞出自蘇軾被貶黃州之時。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說的,出自於他的詞作《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字面的意思好理解,也就是說: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始終保持從容、鎮定,用樂觀的心態對待人生。
  •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第四場: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嘉賓康震點評:蘇軾真是說不清、道不盡的灑脫,尤其是他在黃州的時候,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蘇軾一生三次遭貶,每一貶謫經歷,不僅沒有讓他消沉,反而給中國文化史奉獻了最輝煌的篇章。
  • 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一蓑煙雨任平生。」拄竹杖,穿草鞋又如何,但它們輕便勝過騎馬,怕什麼?一身蓑衣足以抵擋塵世的風吹雨打,我照樣可以度過我的一生。詞人上闕繼續宣揚他自己面對挫折的人生態度。他是完全的任憑風吹雨打,我自笑傲人生的態度。「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春風吹來,微微有些發涼,將我的酒意漸漸吹醒,這讓我身上略略感到一絲寒冷,(恰在此時),山頭上的斜陽已透過雲彩露出了笑臉。
  • 一蓑煙雨任平生,「竹杖芒鞋」是啥
    作為宋代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詞人,蘇軾留下了太多經典的作品。尤其是能夠代表他曠達生活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更是流傳甚廣。這一句宋詞出自他一首題目叫《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宋詞作品。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宋詞大意寫的是1000年前的一個春天,蘇軾喝醉酒回歸途中被大雨澆成了落湯雞。此情此景,卻讓蘇軾來了幾分浪漫性質,非常浪漫地吟詠出了經典的「一蓑煙雨任平生」。
  • 八首描寫春雨的詩,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毫無睡意的我在床上翻來覆去,腦海中想著關於春雨的詩作,有「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親切,有「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清麗,有「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氣……,詩人筆下的春雨已經成為一種符號,一個載體,一種寄託,將詩人內心的情感完美的表達出來。
  • 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詮釋得最好!人生挫折不怕,就怕沉淪!
    蘇軾到任後,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仇英作 蘇軾詩意 赤壁賦生活仍然是美好的,幸福要自己創造的,快樂也要自己製造的,所以他在黃州五年寫下無數首詩,從開始的鬱悶到後面的逐步開朗,就是蘇男鞋一個自我調適過程。
  • 蘇東坡:浪淘盡,千堆雪,一蓑煙雨任平生 原創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說:「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不用注意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的?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 範譯陽: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任平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輩子鬱郁不得志還能如此囂張,你心得有多大啊?5.喜歡嶽飛,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說什麼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6.喜歡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 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意境?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只剩無法承受之輕得之我幸 縱有失去不怨命酒先幹為敬 是非留給後人評喧囂過後 心中 風波為誰定英雄皆寂寞錚錚鐵骨尚有柔情時光無心 留不住奔波的身影願不負曾經 半生愛恨豈無憑萬籟俱寂 夢裡 長歌還未靜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書評|《神鵰俠侶》一蓑煙雨任平生
    所以這篇書評的題目我想了很久,最直白的就是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可我又覺得神鵰所要表達的不是單純的情情愛愛,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是出自神鵰。另外脫離世俗又是這部作品的重點,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和豁達。思來想去,終究還是覺得脫離世俗是我最喜歡的部分。
  • 「說聞解事」「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咋就這麼灑脫?
    《世界報》評蘇東坡為「千年英雄」 圖/眉山網首先,他品性高潔,追求真善美的人生至高境界;他智慧而堅韌,寬容而豁達,無論遭遇什麼挫折,「一蓑煙雨任平生」。他人格獨立,思想自由,有平等觀念,「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
    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三月七日》決定你快樂與否的,從來不是環境,而是心境。3.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望江南·超然臺作》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過爾爾。時光匆匆,與其傷感,不如快樂。4.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③,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④,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作品簡介】《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由蘇軾創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首詞是一首即興感懷之作。「穿林打葉」指雨急風驟;「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嘯,徐行,指態度從容。「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騎「馬」是官宦氣派。
  • 蘇東坡:一蓑煙雨任平生,坦然吟笑向前行
    蘇東坡不贊成變法的一些激進措施,讓老百姓未受益反受害,他便自請外任,遠離是非之地。但東坡的不滿在言語和詩文中也有些流露,於是被言官何臣等人羅織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蘇東坡因此而被貶至當時的下等州黃州。
  • 生日小記 |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坦白說,我最開始做自媒體的時候,我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最後想做什麼。當時只想專注分享我所掌握的育兒科普,那會兒大家也知道,我是專題式的寫作,比現在更長的文字量。現在大概一篇文章平均5000多字,那會兒是一發就一個專題,動輒2萬字。慢慢地,想給自己一個任性的方向,去碰觸一下可能的夢想——阿,當時也還沒想好到底夢想是長什麼樣子,以及要如何去實現,就去做教育創業。
  • 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蘇東坡的存在,讓我們感到世界沒那麼寂寞,人世間是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