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021-02-19 古文詩歌

蘇軾《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①。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②?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③,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④,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作品簡介】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由蘇軾創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首詞是一首即興感懷之作。「穿林打葉」指雨急風驟;「何妨」,是我行我素;吟嘯,徐行,指態度從容。「竹杖芒鞋」是平民生涯;騎「馬」是官宦氣派。「一蓑煙雨任平生」,在風雨中行走,乃平生常風,任其自然,有何可怕?表露「我心坦然」的態度。「也無風雨也無晴」,將全詞意境和情緒作一總收束。通過冒風雨前行的活動經歷,悟出人生哲理,表明處世態度。此詞詮釋著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現著作者的精神追求。

 

【注釋】

①吟嘯:拉長高聲吟詩。 

②芒鞋:草鞋。一蓑煙雨任平生: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

③料峭:形容寒意。

④蕭瑟:風雨吹打樹葉聲。

 

【翻譯】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大家沒有雨具,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必去理會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著、長嘯著,一邊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輕捷得更勝過馬,怕什麼!一身蓑衣,足夠在風雨中過上它一生。

略帶寒意的春風將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頭初晴的斜陽卻殷殷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來遇到風雨的地方,我信步歸去,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寫作背景】

元豐五年三月五日,作者在沙湖遊玩。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雨具,同行之人皆覺狼狽。雨過天晴,作者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見的大雨,寫下了這一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達與樂觀。

 

【講解】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全詞即景生情,語言詼諧。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誰怕」即不怕來。徐行而又吟嘯,是加倍寫;「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

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以上數句,表現出曠達超逸的胸襟,充滿清曠豪放之氣,寄寓著獨到的人生感悟,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心胸為之舒闊。

過片到「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是寫雨過天晴的景象。這幾句既與上片所寫風雨對應,又為下文所發人生感慨作鋪墊。

結拍「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字,意謂風雨之聲,與上片「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致他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

文章摘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在的風雨無需掛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即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既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的「誰怕」。「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 每日竇摘|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就把蘇軾笑傲風雨的心理狀態全寫出來了。寫到這裡,蘇軾仍然想強調自己對外界幹擾的無視,接著又畫了一幅自己雨中獨行的自畫像:「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拄著竹杖,穿著草鞋,自認為這遠遠勝過騎馬。再來「誰怕」兩字,簡潔有力,擲地有聲,不僅表達了自己的毫不在乎,這個反問的語氣,更有一種對急雨的蔑視。
  •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已而遂晴,故作此詞。「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我曾經無數次在腦海中想像這個畫面。煙雨迷濛中,已過不惑之年的蘇東坡,手持一副竹杖,身披蓑衣,腳踏芒鞋。雨已停,斜陽未落,早春時節的風還帶著些許寒氣。我就這樣注視著他,一步一步,走出我的鏡頭。在一片金色的餘暉裡,他轉身望向鏡頭,神情中有滄桑,也有釋然,還有我未曾看懂的東西。
  • 感悟: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作為旁觀者,我們無關對錯,只知道音樂無國界、無門派,只有耳朵。隨之「雲朵點讚中國」的是「音樂公開課」,看到久違的阿魯阿卓。當我們在等候機遇的時候,回首我們在錯過再錯過中再次錯過了。人生不堪回首,沒有等候,只有奮鬥才有屬於自己的夢。年齡恐慌——再次讓我們重新審視,從頭再來的時候,我們還有面對過去榮譽的時候,面對生存和家庭的交織麼?當我們再次遞交求職報告的時候,心中還有忐忑麼?社會還會有更多地接納麼?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艱難時刻,一起讀詩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詩詞,總能帶給我們無窮的力量。康震老師專繪此圖,為「戰疫」加油!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蘇軾被貶至黃州後的第三個春天所寫的詞作。那天,他與友人走在沙湖道上,突然遇到一陣風雨。
  • 也無風雨也無晴
    聽譚詠麟演繹這首歌之前,我的理解並非如此,會認為蘇軾的心態是淡然的,否則也不會道出「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無波感。蘇軾寫《定風波》時,正是被貶黃州第三春,經歷過跌宕起伏,且沉澱後,蘇軾心態自有平靜處。而與友遊春,雖風雨忽至,但又怎會抵得上人生風雨的驟疏呢?所以蘇軾絕不會感到狼狽,反而會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罷了。「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 《人生海海》: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如果用一句詩來形容我讀完《人生海海》的感受,那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 蘇東坡的人生態度: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們再看一看普通人身份的蘇東坡。蘇東坡作為政治家,作為地方官員,作為文學家、藝術家,他有很多非常了不起的表現,值得我們後人學習,但是對我們啟發意義更大的是作為一名普通人的蘇東坡,他對生活是什麼態度,他對人生是什麼態度,這對於我們更有啟示意義。
  • 也無風雨也無晴(昌君作品)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宋)蘇軾歌詞裡唱的很好:「天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無牽掛」,但是夢醒了才發現牽掛逐漸多了起來,牽掛父母、牽掛愛人、或者是牽掛孩子,牽掛朋友。漸漸的,我們會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世界物質誘惑太多,人的欲望總是填不滿。面對生活中的困惑,我們會有多種選擇,我們不妨可以學習蘇軾「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堅定信念,永遠心懷希望,因為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
  • 回首來時路,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到處漂泊無定,在異地思念故鄉時,也借酒澆愁。「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軾喝酒時,有一股英雄氣。四十歲,他在密州喝酒,喝得耳酣臉熱去打獵。「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蘇軾打獵是假,想匡扶社稷是真,「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 宋冬野《平淡日子裡的刺》: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句話刺激了多少人啊,沒人說清楚他想表達的是什麼,無情的人認為我經歷風雨只為找到讓我心疼的那個人;理智的人認為,我一生中喜歡了那麼多人經過了那麼多的感情的世界,心疼曾經的自己。無關你怎樣解讀,風雨都是過去式。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逝者沈昌文
    亦著有《閣樓人語》、《書商的舊夢》、《最後的晚餐》、《知道》《也無風雨也無晴》,譯作有《控訴法西斯》、《列寧對全世界婦女的遺教》、《阿多拉茨基選集》(部分)等。以下文字選自沈公回憶錄《也無風雨也無晴》。該書詳細地記錄了他如何從上海銀樓裡一個初中都沒有讀完的「小夥計」,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和各種機遇,而一步步地成為三聯書店總經理和《讀書》雜誌主編,以及退休後的生活與出版活動。
  • 【薦讀】古詩詞中的10大人生境界,也無風雨也無晴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則是杜甫晚年生活最真實的寫照,「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更是將杜甫晚年的流離失所寫盡了。一個被稱為「詩聖」的大詩人,晚年竟是這般的悽苦悲慘,但卻仍寫下了「安的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在這樣窘迫的環境下,杜甫仍然在為自己的國家和百姓而憂患著。
  • 弗蘭克爾自傳,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忘憂電臺丨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她走後的第二個月,我終是看到了長白山。夢回長白,不忘初心,可我的初心呢,她已經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