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無風雨也無晴

2021-02-08 生命留痕

譚詠麟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用改編蘇軾的那首《定風波》,把大氣磅礴的英雄氣概唱得淋漓盡致。就這首歌曲來講,我很喜歡,甚至喜歡得有些熱血沸騰,如讀嶽飛《滿江紅》一樣,有視死如歸的衝動。聽譚詠麟演繹這首歌之前,我的理解並非如此,會認為蘇軾的心態是淡然的,否則也不會道出「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無波感。

蘇軾寫《定風波》時,正是被貶黃州第三春,經歷過跌宕起伏,且沉澱後,蘇軾心態自有平靜處。而與友遊春,雖風雨忽至,但又怎會抵得上人生風雨的驟疏呢?所以蘇軾絕不會感到狼狽,反而會泰然處之、吟詠自若罷了。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夜無晴。」顯然是曠達超脫的胸襟。其實,我是非常欽佩具有這種豁達態度人生的。人生可以有嚮往,也可以有挫敗,但沒必要大呼小叫的。唯心地說,這是命數;唯物的說,這是態度。只有從容的走過每一步,人生的路才會更寬闊些。只可惜,這也僅是我的夢想。

我的性格反而更契合譚詠麟演繹的樣子,風雨急驟的,起伏很大。雖約束了半生,但也無多大改觀。我更願意做一件事,做得轟轟烈烈;愛一個人,愛得盪氣迴腸。這樣的結果,會讓前路崎嶇不平,但也無怨無悔。所以我做不了佛,只能做個散仙。

我喜歡譚詠麟用粵語說「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句話,「呀某風雨呀某晴」,尤其是那個「晴」字,拖長音的三聲,讀出了「道是無晴卻有晴」的味道。我雖然欽佩凡事淡然者,但對於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來說,「多情總被無情惱」才是常情之事。這句出自蘇軾的《蝶戀花》,想來才是真情真意,而「也無風雨也無晴」不過是表面上的淡定而已。

當你付出太多精力和情感去面對一件事情,得到的卻是雲淡風輕般,如在曠野中的沒有絲毫回聲,若是還能保持心靜如水,那這顆心也就離死遠不到哪裡了。但如果心中還存在憧憬和希望,「也無風雨也無情」便成了一種無奈之語了。如此看來,倒是覺得譚詠麟處理得很有道理了,以無情寓有情,以無雨喻心雨,意思瞬間就變了,想來也應如此,否則蘇軾為何要去強調「無情」二字呢?

相關焦點

  •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沙湖道中遇雨是一重境遇,蘇子人生經歷中的風雨又是一重境遇,因有些似曾相識的味道而關照我們自身,則是第三重境遇。腦海中三段畫面重重疊疊,交相出現。只得感慨一聲:罷矣,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彼時一番小酌過後,蘇子芒鞋竹杖、吟嘯徐行在林葉雨聲之中。或許,伴隨著風雨聲,往事亦曾湧入腦海,但是,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 如幻人生,本無風雨也無晴
    有人說這是歲月的煎熬、生活的磨礪驅駛下的成熟,才有這來時的路上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感悟。然而,當我們將思緒在這條回望的路上繼續前探,去參父母未生前我們本來的面目時,卻發現透過那幽深久遠、晦明搖動的塵影縫隙,見到的卻是一片湛然長寂、空無一物、不知該說有還是該說無,也無法用時空、名相來形容的境地。那裡光明無限,卻找不到發光之體,清涼寂靜處空空如也。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①。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②?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③,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④,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作品簡介】《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由蘇軾創作,被選入《宋詞三百首》。這首詞是一首即興感懷之作。
  • 也無風雨也無晴(昌君作品)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宋)蘇軾歌詞裡唱的很好:「天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無牽掛」,但是夢醒了才發現牽掛逐漸多了起來,牽掛父母、牽掛愛人、或者是牽掛孩子,牽掛朋友。漸漸的,我們會更加清楚的認識這個世界,世界物質誘惑太多,人的欲望總是填不滿。面對生活中的困惑,我們會有多種選擇,我們不妨可以學習蘇軾「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堅定信念,永遠心懷希望,因為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你對自由的嚮往。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一方面渲染出雨驟風狂,另一方面又以「莫聽」二字點明外在的風雨無需掛懷之意。「何妨吟嘯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即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既呼應小序「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又引出下文的「誰怕」。「何妨」二字透出一點俏皮,更增加挑戰色彩。首兩句是全篇樞紐,以下詞情都是由此生發。
  •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 每日竇摘|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就把蘇軾笑傲風雨的心理狀態全寫出來了。寫到這裡,蘇軾仍然想強調自己對外界幹擾的無視,接著又畫了一幅自己雨中獨行的自畫像:「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拄著竹杖,穿著草鞋,自認為這遠遠勝過騎馬。再來「誰怕」兩字,簡潔有力,擲地有聲,不僅表達了自己的毫不在乎,這個反問的語氣,更有一種對急雨的蔑視。
  • 人生,最高級的修行:歷練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
    我們總說風雨過後總會見到彩虹,事實上,風雨後能見到多少次彩虹呢?但是,當你向目標不懈的努力過了,面對任何結果,能夠擁有更加豁達,隨緣的心境。這份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才是我們人生路上真正的彩虹。有些人喜歡熱鬧,但要先意識到,天下無不散的宴席;有些人迷戀年輕的容顏,但要明白,人總有一天會變老的;喜歡小孩子,要有耐心,付出精力將孩子養大成人;當明星是耀眼的,但要想清楚,總要曝光在眾人的目光下,誤解和緋聞滿天飛。所以,人生的快樂都是伴隨著苦,當我們接受了生活的不完美,不那麼稱心如意,我們也就走出了苦的光環,不再那麼恐懼和焦慮。
  • 感悟: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作為旁觀者,我們無關對錯,只知道音樂無國界、無門派,只有耳朵。隨之「雲朵點讚中國」的是「音樂公開課」,看到久違的阿魯阿卓。奮鬥的路也許艱辛,無妨: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蘇東坡這樣說的。我們相信即可!2020、12、7
  •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逝者沈昌文
    亦著有《閣樓人語》、《書商的舊夢》、《最後的晚餐》、《知道》《也無風雨也無晴》,譯作有《控訴法西斯》、《列寧對全世界婦女的遺教》、《阿多拉茨基選集》(部分)等。以下文字選自沈公回憶錄《也無風雨也無晴》。該書詳細地記錄了他如何從上海銀樓裡一個初中都沒有讀完的「小夥計」,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和各種機遇,而一步步地成為三聯書店總經理和《讀書》雜誌主編,以及退休後的生活與出版活動。
  • 【薦讀】古詩詞中的10大人生境界,也無風雨也無晴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則是杜甫晚年生活最真實的寫照,「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更是將杜甫晚年的流離失所寫盡了。一個被稱為「詩聖」的大詩人,晚年竟是這般的悽苦悲慘,但卻仍寫下了「安的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在這樣窘迫的環境下,杜甫仍然在為自己的國家和百姓而憂患著。
  • 宋冬野《平淡日子裡的刺》: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句話刺激了多少人啊,沒人說清楚他想表達的是什麼,無情的人認為我經歷風雨只為找到讓我心疼的那個人;理智的人認為,我一生中喜歡了那麼多人經過了那麼多的感情的世界,心疼曾經的自己。無關你怎樣解讀,風雨都是過去式。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弗蘭克爾自傳,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回首來時路,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到處漂泊無定,在異地思念故鄉時,也借酒澆愁。「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蘇軾喝酒時,有一股英雄氣。四十歲,他在密州喝酒,喝得耳酣臉熱去打獵。「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蘇軾打獵是假,想匡扶社稷是真,「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 忘憂電臺丨也無風雨也無晴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她走後的第二個月,我終是看到了長白山。夢回長白,不忘初心,可我的初心呢,她已經走了。
  • 蘇東坡的人生態度: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們再看一看普通人身份的蘇東坡。蘇東坡作為政治家,作為地方官員,作為文學家、藝術家,他有很多非常了不起的表現,值得我們後人學習,但是對我們啟發意義更大的是作為一名普通人的蘇東坡,他對生活是什麼態度,他對人生是什麼態度,這對於我們更有啟示意義。
  • 既無風雨也無晴,《勝算》首播略顯平淡,柳雲龍還在「路上」
    文/但丁也無風雨也無晴經過5年之久的坎坷路,《勝算》終於在今晚迎來了首播。除了北京衛視和廣東衛視兩家主流電視臺在黃金檔開播之外,三大視頻平臺也在晚間10:00同步更新,《勝算》掀開了它的神秘「蓋頭」。
  • 《人生海海》: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如果用一句詩來形容我讀完《人生海海》的感受,那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艱難時刻,一起讀詩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詩詞,總能帶給我們無窮的力量。康震老師專繪此圖,為「戰疫」加油!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是蘇軾被貶至黃州後的第三個春天所寫的詞作。那天,他與友人走在沙湖道上,突然遇到一陣風雨。
  • 生日小記 |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
    更希望在將來,哪怕仍然得經歷風雨,但我們都仍然能保持那一份內心的溫暖和堅定,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缺口,但我相信愛和信任可以填滿。     我是兩個男孩,7歲Joshua和5歲Eric的媽媽,我畢業於香港大學,師從世界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專業領域:情緒管理、家庭治療、親子互動,也是《教養力》一書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