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歷史傳奇劇如何既有文學深度又有歷史厚度?對歷史的解構與加工,對傳統文化的演繹與傳承,《燕雲臺》不斷探尋著新突破。
文 | 三木
「並不是因為我特別偏愛她,要為她著書立傳,而是因為蕭燕燕這一角色更適合作為一艘船,承載那個轉折變遷的時代最大的故事量,載著時代與故事向前走,將浩瀚的歷史長河呈現在讀者的眼前。」《燕雲臺》作者、編劇蔣勝男說。
近期正在騰訊視頻、北京衛視播出的歷史傳奇劇《燕雲臺》成為了初冬的又一股熱潮。數據顯示,該劇開播時csm59城收視率1.74%,排名第二,目前微博主話題已經突破6億。作為蔣勝男繼《羋月傳》後的又一改編劇,《燕雲臺》將鏡頭聚焦在五代十國北宋時期,統治中國北部的大遼,講述了唐嫣飾演的大遼太后蕭燕燕,由純真少女逐步成長為運籌帷幄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故事。
兒女情長,家國大義,民族氣節,這些字眼在劇中都得到了一番認真的審視。
寫意更寫實,
在「傳奇」中打撈歷史
一直以來,蕭太后這一歷史人物的生平被投射到影視作品中就有著不同的詮釋和演繹,在《燕雲臺》中,她胸懷韜略,致力於改革大遼弊症,改善了契丹族和漢族的關係,為宋遼奠定了長達120年的和平。
《燕雲臺》不是流於淡化歷史事實的戲說劇,而是記敘個體命運與社會發展辯駁、文明衝突與融合的時代故事。劇中,蕭燕燕的政治理念萌芽於「未必女子不如男」價值訴求,隨著她遇到韓德讓(竇驍 飾)和耶律賢(經超 飾),目睹當今主上耶律璟(寧理 飾)的殘暴無道,逐漸堅定心中為大遼百姓安定,推行漢制的終生理想。彼時,大遼戰火不斷,百姓民不聊生,大遼確實需要更先進的中原文化發展自身。
以大遼前中期歷史為背景,與以往蕭太后在觀眾心中的形象形成對比,《燕雲臺》通過藝術加工,以更具文學性的表達方式,展現大遼太后蕭燕燕一生的傳奇故事。在蔣勝男看來,蕭燕燕是真正在家庭、情感、事業方面均實現圓滿的「人生贏家」,不僅與遼景宗互相扶持,將大遼帶向繁榮,情感上也直面重壓,在晚年攜手初戀,為少女時的感情畫上句號。
在處理歷史事實與藝術創作的關係上,《燕雲臺》雖為傳奇故事,卻堅持從歷史事實出發,一方面尊重歷史,突出人物特點,一方面在表達上融入更具想像性的藝術手法,在人物成長過程中找尋具有合理性和縱深度的現實勾連。
歷史上,蕭燕燕對於政治見解獨到,《續資治通鑑》記載其「明習政事,能用善謀,素嫻軍旅。澶淵戎車,指麾三軍,賞罰信明,將士用命」。體現在劇中,蕭燕燕一開始便具有「親民向善」「任人唯賢」的政治遠見,又因為兩位姐姐的出嫁,開始對權力有了理解和分析,也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發出「我們的命運,到底該何去何從」的感嘆。劇集注重與史實的貼合,進而促進故事立意與歷史原態的融合,並以此凸顯歷史感。
蔣勝男在劇集開播前曾坦言,希望通過故事中的人物去展現那個恢弘的時代。在她看來,歷史長河中每一個留下來的人物,都構成了歷史的一部分。當觀眾以不同的眼光去看、去理解這個多元世界,就會跳脫出以往的局限視角,不做簡單的「正派」或「反派」的判斷。
作為蔣勝男「宋遼夏」系列歷史作品之一,《燕雲臺》打破慣常歷史傳奇劇單一的敘述角度,賦予歷史傳奇多元的視角解讀,「它們是一面很好的鏡子,可以照見彼此,也能夠透過歷史的塵埃讓生活在此刻的人整飭衣冠。這面鏡子,我希望它不止是冰涼的反射,更能擁有溫情的光澤,亦能從各個角度反射出歷史的群像。」
與傳統對話,
用細節彰顯歷史氣韻
自電視劇開播以來,#燕雲臺#相關話題的熱度始終居高不下,無論是人物內心的成長軌跡與情感變化邏輯的刻畫,還是劇集的工業製作水準,都成為觀眾的討論焦點。歷史劇的故事可以經過藝術性加工再表達,但對於文化傳統的傳承與發揚,耐看的歷史傳奇劇,總能不同程度地散發出歷史氣質與文化韻味。
《燕雲臺》在這方面下足了功夫。劇集創作期間,蔣勝男曾實地前往赤峰遼上京遺址考察、採風,搜集大遼歷史資料的同時,感受草原民族氣息,以更合理地展現遼文化歷史,以及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相交融的過程。
劇中,耶律賢在與蕭燕燕交談時,侍從隨手拿出茶壺、碾具等飲茶工具與器皿,經碾茶、烹茶等一系列動作,完整地再現了大遼備茶的全部過程。史料記載,大遼是一個茶風日盛、家家戶戶都離不開茶的國家,有著自己獨特的飲茶習俗。為了貼合歷史,《燕雲臺》在不同場合多次出現沏茶、品茶的過程。
無論是大遼百姓的愛茶習俗、男女老少佩戴的特色耳飾、遼世宗祭拜祖先儀式等獨具民族特色的日常風採,還是射柳大賽、獨特的生活與議政方式「捺缽」等具有地域風格的集體活動,《燕雲臺》選擇從細枝末節入手,傳承傳統文化,展現獨特的民族特色與民族融合的趨勢,實現故事的文化感和真實感表達,提高了劇集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值得一提的是,主創團隊在美術、服化方面頗具匠心,不僅充分收集遼代文物相關資料,進行實地調研,還邀請遼史學家作為劇集的歷史顧問。據了解,劇中大部分道具的設計素材來自於契丹墓葬出土的實物,更有不少樣本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如蕭烏骨裡出嫁時身著團窠對鳳紋捻金線棉袍,腳踏藍色繡花羅棉鞋便是根據出土文物進行復刻,蕭胡輦二次成親的喜服與配飾也依照文物進行了還原。
除了服裝,不同場合的禮儀制度也經過了一番用心設計:日常雙手交叉抱胸問候禮、皇后大婚跨馬鞍禮、朝堂跪拜禮等均有考究。劇中,大遼朝堂南北民族包容,部分官員行契丹禮,部分官員行漢禮,禮儀指導陳靜需在遵循禮法的基礎上進行設計,使兩套禮制在同一個時間點結束,「這是在小細節上的一個難點」。
帶有歷史背景的影視作品是傳播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歷史劇作為主要表現形式正朝著有品位、有內容、有營養的方向發展。通過服化道、置景、禮儀等方面完成文化性的構建,《燕雲臺》邁出了連接文化脈絡的重要一步。
對於歷史劇而言,劇集創作需要探索傳統的全新表達。如何在人物設定、情感投射、服化道等環節注入新的視角以更符合當下,實現影視藝術創作的共時性價值?體現和傳承傳統文化是打造劇集質感的必要途徑。
從這一角度出發,同時進行適當的藝術解構與加工,《燕雲臺》透過歷史與傳統對話,呈現歷史傳奇劇的文化肌理,正如蔣勝男所言,「劇集在文明衝突與形態融合的呈現,對提升當下文明的品質,也有一定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