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被稱為「英國版變形記」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刷爆朋友圈。
紀錄片跟拍了6個孩子,介紹了英國頂級的私立學校和普通公立學校進行的交換生的活動。
這其實是窮人和富人的孩子在生活學習上的一次短暫交換。
我們無意評價哪一種學校更好,卻看到了真正決定孩子之間差異的,或許不是課堂上的教育,而是課堂之外的軟環境:背後的資源、階級、家庭及理念的差距。
這是一部值得所有父母看和反思的紀錄片。
01
公立學校VS私立學校
兩種學校有何不同?
紀錄片在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給出了這樣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和事實:
在英國,僅有7%的人接受過私立學校教育。可私立院校學生卻不成比例地主導著英國的上層工作。
私立院校到底有什麼優勢,能導向那些較高社會名譽的事業?
威爾特郡沃明斯特私校和貝母羅茲公校,這兩個學校分別代表著英國的兩種教育體系(私立和公立),二者少有交集,但這次交換活動卻讓他們真實的呈現在了世人的眼前。
先來看一下,兩所學校的背景。
私立學校:威爾特郡沃明斯特學校
威爾特郡沃明斯特私立學校,是一所有著300年歷史的典型的貴族私立學校,佔地25公頃,寄宿費一年約24萬人民幣,教師64名,學生約400名。
沃明斯特私校的新生入學,都要接受評估。來這裡的學生,大多都被評為了A級,能力在全國範圍內前25%,只有少數的學生被評為BCD。
這所學校的校長馬克掩飾不住驕傲的說:這裡被認定為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學校紀律嚴明,各種設置資源應有盡有,包括12個網球場,甚至還有一把都鐸王朝的椅子。
公立學校:德比市貝母羅茲學校
反觀位於德比市的貝姆羅茲公立學校,同樣的教師數量,這裡的學生超過700人,學區覆蓋了這座城市最貧窮的社區。
在貝姆羅茲公校的新生,150人中,只有5個孩子能達到最高水平(還不到私校的零頭),然後是龐大的中間群體(工薪家庭+底層移民孩子),還有為數眾多的孩子屬於較低水平(有閱讀困難症+自閉症)。
教學環境、硬體在一出場,就一目了然,但兩所學校,差的遠不止這一點點,軟體上的差距,才是真正拉開距離的關鍵。
02
公立私立學生互換
人生體驗大不同
交換到沃明斯特私立學校的三位公校學生,第一天就被私校的陣仗嚇到了。
這裡的學生早點6點半起床,8點45到校上課,5點下課,而放學後,並不是直接回家,而是參加跟學校裡的選修興趣課。
沃明斯特私立學校有多達42個興趣小組,步兵見習隊、天文社團、車輛組裝、高端的社交晚宴……每天下午,學生都在老師的組織下,選擇自己喜歡的社會活動。
被交換來的公校學生說:在她們學校,大都無所事事,放學之後就玩電腦,打遊戲。
除了豐富的興趣課,私校還給在校的學生們提供各種資源。
有一對一的校長訪問,對即將進入高年級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溝通、交流,讓孩子們對未來的擇校更清晰;
學校還會定期邀請社會名人、成功人士來學校演講,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到名人、成功人士、有識之士。(相當就是在告訴學生:未來你們就是要成為這樣的人)
每學期還會組織三四次高端的晚宴;為的就是拓寬學生們的眼界。
這些都是公校學生人生第一次經歷,在公校的他們從來不知道,原來學校還可以是這樣的。
自由與約束是並存的,在沃明斯特私立學校,嚴厲的校規時刻鞭策學生更為更自律的人。
學生們必須7點半起床,10點熄燈睡覺,手機在學校不能隨便被使用。
關於著裝,學校規定女生不準穿短褲,不準散開頭髮,不準帶大耳環,不準濃妝豔抹,不準把頭髮染成搞怪的顏色;
男生襯衫必須扎到褲子裡,必須系好第一顆扣子,必須擦亮皮鞋……
上課期間,如果在課堂說話,第一次警告,第二次就直接被請出教室。
用校長馬克的話說:「我們是在為社會培養精英,必須讓他們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
經歷了這一切,讓從公校的過來的學生感嘆到:難怪沃明斯特的學生,雖然都很年輕,但他們已經有了那种放松冷淡的牛津步伐。
而被交換到貝姆羅茲公校的學生,同樣被公校鬆散的「放養」式教學震驚到了。
貝姆羅茲公校下午三點放學,學生們放學後大都會直接回家,基本沒有什麼課外活動,靠看電視、玩電子遊戲打發時間;
私立學校交換過來的喬恩說:
「在沃明斯特,課堂時間是從早上八點半到下午五點,課後還有數不清的作業;可是在這裡,下午三點就放學還沒什麼作業,會有較多時間無所事事,竟然還可以看看電視。」
當然,貝姆羅茲公校的課堂也是亂糟糟的,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大聲說話,不會被請出教室,興趣課就更別談了,3點放學後,學生們要麼回去玩遊戲,要麼組團出去玩。
被交換過來的私立學生喬恩第一次體驗這麼早放學,而且不用參加選修課,也不用做作業,說到:我有點羨慕你們。
但玩完遊戲的他就後悔了,因為在私立學校,這個時間他應該要完成他的選修課,這讓他有種浪費時間的罪惡感。
這也讓他意識到:如果在公立學校這個環境下,他恐怕不會那麼自律。
03
結束交換,回到起點
為期一周的交換生活很快就要結束,雖然互換體驗只有一周,但這6位學生都有話要說。
首先是公校過來的校長喬,原來她認為是教育的不公平,導致公校的學生享受不到私校這樣的資源。
但在私校當了一周校長之後,她明白資源只是表面問題,更深層次的是:私立學校的優勢在學校之外(家庭背景、成長環境)。
私校的學生大都來自富裕高知家庭,而公校的孩子大都是普通的工薪甚至底層家庭。
而這兩種家庭的背後,教育觀念大不同!
因為有人會選擇把錢花在香菸和豪飲上,有些人會把錢花在音樂課上,所以一切又回到了問題的起點。
從公校過來的布瑞特跟他的小夥伴說:你們學校的每個人都那麼好,所有的一切都比我們學校好,我非常喜歡這裡,非常的不想離開。
這也讓私校的桑德第一次體驗到了,什麼叫無奈,什麼是無能為力。
公校的納絲,來自敘利亞,父親因為政治原因,被迫離開敘利亞,父親用了7年時間,才把她接到英國,並為她爭取到在英國受教育的機會。
她非常感激父母為她所做得一切,她對生活充滿感恩。她雖然身處艱苦環境,但依然在茁壯生長的。
她有自己的目標,非常堅定,知道自己要幹什麼。
她的理想是讀名校,比如哈佛、牛津。
在私立學校的一周裡,她的信心得到了提升,她也知道,在這樣的環境下,她的成績會更好。
但她也知道,她的家庭想要融入這樣私校,是永遠不可能的事情。
交換結束了,大家又回到了原點,但有意義的是,這次交換讓公校的學生明白:想要出人頭地,跳出階層,唯有比私校的學生更努力。
雖然不能改變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學校,但縮小和別人的差距,可以先改變自己。
教育公平是一個沉重的話題,有的人出生就在羅馬,有的人奮鬥18年才能和別人坐在一起喝咖啡。
還記得這個國外的視頻短片嘛:一群新生模樣的孩子,站在草坪上準備一場比賽。老師對著這群參賽者說:「在這場比賽開始之前,我有幾個條件要說。
如果你符合條件,就向前邁兩步。
如果不符合,就呆在原地不動。」
「如果你們父母的婚姻持續到了現在,向前兩步。」
「如果你有機會得到私立學校教育,向前兩步。」
「如果你請過家教,向前兩步。」
「如果你從來不用和爸媽一起擔心帳單,向前兩步。」
…………
當所有條件宣布完之後,有人在起跑線上一步沒動。但也有一部分幸運兒,離終點已經不到40米了。
每個人一出生,命運的走向就已經趨於確定。
這不僅表現在物質,在教育方面也體現的淋漓盡致。
本文轉載自擇校精英說,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