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一種鄉土中國的縮影,一部真實動人的史詩

2021-02-15 知著網

「如何能夠不為題材所局囿,用一氣呵成又頗富張力的視聽藝術真正體現「平民視角,國家敘事,國際表達」?《山海情》交出了它的答卷,或許不夠完美,但足夠真誠。」

近日來,由正午陽光出品的劇目《山海情》,在浙江衛視、北京衛視、東方衛視、東南衛視、寧夏衛視「五星」黃金檔開播,並於騰訊視頻、優酷、愛奇藝三家網絡平臺同步播出。

「山海情「中的「山」代指寧夏,「海」代指福建,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寧夏西海固人響應國家東西協作扶貧政策的號召,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一路闖關、攻堅克難、不斷探索,用勞動創造價值、靠奮鬥獲得幸福的故事。

相比其他同類作品,《山海情》少了些臉譜化的人物,懸浮感的劇情,多了些「毛邊感」和「顆粒感」,在豆瓣開分當天即斬獲9.1分,並且評分日益走高。這部別具一格的主旋律影視作品「破壁」背後,讓我們看到了當下政策紅利中蓬勃發展的扶貧劇創作背後所傳達的信念感,及其背負的時代使命。

《山海情》劇情大開大合,細節發力,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生命構成的時代群像。

其中,觀眾的一句:方言版「好上頭」,體現了劇中最直接的真實感。古往今來,語言的歷史反映了人類創造活動的歷史,加速了人類的社會化,因此有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因為原聲版中方言的增色才使劇情和人物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村民操著濃厚的關中方言嬉笑怒罵、盡顯當地生活的喜怒哀樂,給觀眾以沉浸式的劇情體驗。而字正腔圓的配音版與粗獷樸實的西北風貌則無法如此恰如其分地緊密貼合,消解了故事的真實性,讓觀眾產生了割裂感,也成為該劇產生為數不多的差評的重要原因。

方言的作用就像「粘合劑」,既體現為人物個性貼合故事表達的最優選擇,也體現出方言在吸引觀眾方面的發力能力。

釋義學家伽達默爾認為,語言本身就是一種世界觀,人因為有了語言,所以才有了一個「世界」,對世界有了一種特殊的態度擁有不用語言體系的人群相遇,自然會形成不同的世界觀衝擊。這在劇中就表現為福建來的幫扶幹部陳金山和西海固本地代理村支書馬得福之間的「雞同鴨講」。這種方言帶來的輕喜劇效果就像一把「萬能鑰匙」,大受觀眾追捧。它帶來的真實感形成一股巧勁,潛移默化中拉近了同觀眾之間的距離。

除了聽覺藝術,《山海情》還充分調動視覺藝術來表現真實。布滿溝壑的群山、開闊蒼涼的平原……片中大量使用大全景交代環境,烘託出一個個為地理環境所困的、渺小卻具有頑強生命力的西北人。不同於這種自然環境的粗獷氣質,劇中用各種信息量飽滿的人物細節特寫給情節表達注入了生命,使之有血有肉、真實動人:

為喜歡的姑娘捎帶一塊當地的油餅,咧著嘴說「看你吃比我自己吃還香」的得寶;給臨行外出打工的女兒的包裹裡偷偷塞進幾張紙幣的白校長;

親情、友情亦或愛情,經那一代人特有的羞澀隱忍的方式表達出來,既不爛俗,也不刻意煽情,就像一顆顆綿密的情感炸彈,瞬間俘獲了觀眾的情緒。這種真摯的情感比山高、比海闊,即便觀眾對故事發生地的民風民俗比較陌生、對當年需要從零開始奮鬥的時代背景難有共鳴,也能順利地將自身經歷投射在具有普世價值的共通情感中。其實,劇中能體現真實動人細節的例子不勝枚舉,如主人公飽受風沙和日照後布滿細紋的臉、寫信時原子筆幹了之後用鉛筆頭繼續寫的窘境等,箇中人物的狀態和行為都極為貼合時代與環境本身。較之《如意芳菲》綁架戲裡口含整齊疊好的化妝棉、《雷霆戰將》中邊打仗邊抽雪茄等剝離現實的浮華與虛假感,《山海情》偏偏用毫不美化的「土」的質感贏得了口碑。同樣在各大平臺熱播的扶貧劇《江山如此多嬌》也會在每集結尾的創作札記中,記錄那些在土地上紮根的扶貧工作者真實的生活圖景,打動了許多年輕觀眾。所以,或許劇情服務於明星的偶像劇終歸最愛為流量折腰,但承擔著記錄歷史進程的扶貧劇想要讓觀眾愛看,唯有「真摯」二字最為動人。

「我這舍家拋業的,跑到幾百公裡以外去,還得在那邊蓋房子……不去不去就是不去!」在劇集的開篇,湧泉村的村民大多寧願繼續在這邊的山溝裡安於現狀也不願意移民吊莊開拓新的疆土。費孝通在《鄉土社會》一書中說,從基層看上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從土裡生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它的束縛。這是鄉土社會發展的自然產物。農村社會長期以來形成安土重遷的傳統,大多數人「生於斯長於斯」,人、土地和村莊形成了一個密切相關的整體。

這樣的故土情結還體現在福建打工的海吉女工麥苗想念「家裡那口面的味道」、來閩寧鎮幫扶的福建人聚在一起吃飯時延續了飯前先喝湯的習慣……家鄉味道體現的故土熱忱,這一永恆話題最為契合國人的口味,有溫度、有味道、有歸屬。部分平臺也將之用作宣傳的標籤,勾起觀眾的情感共鳴。當下大城市的喧囂浮躁難以讓人產生歸屬感,趨於同質化的精神文化產品也呈現出一定的價值虛無。或許,《山海情》作為鄉土中國的縮影,喚醒了在外奔波的人們心中遺忘已久的鄉土情結,這是故土難離的中國人最難割捨的一種情感體驗。除此之外,劇中臺詞風趣喜感又酸澀無奈,可謂「金句」頻出,精準而明確地傳遞出了許多現代人都說不出口的話,土味搞笑的大白話恰似給人帶去一通「酸爽」的推拿,讓人瞬間通達。比如第一集中主動請纓帶頭移民的老支書講出了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奔頭那就不算苦,沒奔頭那才叫真的苦!」在他的帶動下,七戶移民指標才得以完成。相對於其他村民來說,作為該差序格局的意見領袖,在血緣系和地緣關係之中,以老支書為中心,一圈一圈推開去,實現了中國基層社會裡基於社會關係的人際傳播。這種祖輩在「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自然環境中的積累,反而也是古老民族的智慧來源。再比如,尤智勇飾演的李大有幾句生猛的臺詞就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個的不思進取、只願吃政府救濟的「賴皮」村民形象,被網友戲稱「又窮又懶」。在鄉村世代交流的過程中,人們在生產勞作、婚喪嫁娶等過程中相互合作、熟悉。同時,人們在交往過程中形成了一套不言而喻的倫理規範與交往規則,使他們之間變得更親密,從鄰裡延伸到整個村莊,鄉土中國的熟人社會就此形成。基於此,同村人所構建的集體身份意識成為紐帶,人人都是其中一份子的親近感使之放下防備,形成了劇中呈現出的這種「敢怒敢言」的生活狀態。但這種樸素卻短視的鄉土思維同時具備硬幣的另一面,反而成為扶貧工作的一大阻礙,這也正是扶貧題材的劇集帶給我們的別樣思考:老支書作為曾經的老紅軍,擁有著更長遠的視野和較好信息識別能力,像他一樣能在當時的環境下擁有不破不立的精神、主動走出大山的膽識實屬難得,更多的是像李大有一樣受鄉土社會根深蒂固的守成氛圍影響而安於現狀、撒潑打滾也不願意離開這片「根」的老農民。所以,這些臺詞實際上在接地氣的搞笑氛圍中傳達了一種理念:不止於物質層面,鄉土社會中,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思維方式也正是扶貧工作需要去改變的重點。如果說在2020年脫貧攻堅的時代使命已經圓滿完成,那麼真實記錄並生動演繹這段進程就是接下來扶貧劇及其創作者所肩負的責任。在作為影視劇市場上重要的創作主題以來,展示脫貧之難、歌頌奮鬥之美、記錄扶貧經驗、宣傳扶貧意義,扶貧劇正成為反映時代風貌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然而,諸如《一個都不能少》《遍地書香》《花繁葉茂》《楓葉紅了》等扶貧主題電視劇在熒幕上遍地開花,卻未見真正激起水花。可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年輕主流觀眾的增加,有著鮮明的主旋律色彩的扶貧劇難「破圈」、觀眾「微老化」等問題持續存在,其文化產品的現實效果始終不溫不火。

目前已播扶貧劇的收視成績也多呈現出水平中等、四平八穩的狀態,缺乏爆款劇、頭部劇。從酷雲EYE的歷史數據來看,從《山海情》的直播關注度最高是浙江衛視的0.53%,市場佔有率2.5%。而同樣作為扶貧劇的《江山如此多嬌》的數據表現幾乎是《山海情》的二倍。究其原因,是劇組啟用了羅晉、袁姍姍等偶像派演員,把扶貧題材拍得同時具有青春片色彩和商業片質感,消解了一部分農村生活的困苦艱澀,從而吸引了部分年輕觀眾。誠然,大部分鄉村主題作品尤其是扶貧劇的沉重的題材和粗糲的畫風的確不符合當下人們的觀劇口味,大家對於劇中展現的時代背景環境和個人理想情懷也難以帶入。另外,肩負時代命題的扶貧主題電視劇往往容易陷入部分主旋律作品從全知視角進行宏大敘事、在說教中自我感動的怪圈。如何在肩負唱響主旋律任務的同時盡顯其大眾文化屬性?作為電視螢屏藝術,鮮活的風格和能讓觀眾感知的共鳴才是該類劇集獲得市場認可的關鍵所在。不精不誠,不能動人。雖然扶貧劇普遍題材嚴肅,關照現實,卻有紮根真實案例和鮮活生命的天然優勢,以真實的歷史背景和多樣的地域特色加成,有著華夏大地上講述不完的有血有肉、腳踏實地的鄉土故事。可謂是既有艱難困苦的現實主義因素,又不乏孕育希望的浪漫主義幻想。如何能夠不為題材所局囿,用一氣呵成又頗富張力的視聽藝術真正體現「平民視角,國家敘事,國際表達」?《山海情》交出了它的答卷,或許並不完美,但足夠真誠。希望閩寧鎮這方土地上的人兒,以及千千萬鄉土中國的純樸靈魂,所願隔山海,山海亦可平。《2020中國脫貧故事——扶貧攻堅劇在全國市場的收播分析(上)、(下)》

相關焦點

  • 《山海情》:90年代的生活,一個女性,可能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山海情》又名閩寧鎮,是正午陽光又一部優秀的作品。我們都知道近些年凡是正午陽光出品的電視劇,無疑不是爆款。像之前的琅琊榜,偽裝者,都挺好等等以及剛剛播出的《大江大河2》。都會在網上以及各大平臺掀起一番爭論。
  • 《山海情》王炸!土地裡長出的鄉土故事
    為什麼看似是相近橋段,《山海情》裡讓人覺得合理、好看呢?第一點是沒有金手指開掛。《山海情》不一樣在哪?一關一關一層一層的難。《山海情》是方言鄉土故事,方言和這個故事的精氣神牢牢聯繫在一起,像是土裡長出來的。你能想像《武林外傳》或者《我的團長我的團》變成普通話版嗎?
  • 年度大戲開播,《山海情》引熱議!
    這樣純粹、堅韌、一心撲在脫貧致富工作上的人物形象,正是史詩般的脫貧攻堅大決戰中很多基層扶貧幹部的縮影,值得所有人為之鼓掌,向他們致敬。《山海情》自帶史詩加成,並做到了尊重人物,尊重真實歷史,是一曲謳歌時代、謳歌奮進者的壯闊樂章。第三,「硬核」內容「軟著陸」,在細微處中展現藝術功力宏大的脫貧攻堅和對口支援主題,如何鋪陳敘事?
  • 衛星告訴你,真實的「山海情」到底什麼樣
    ▲寧夏西海固為了改善西海固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群眾生活,20世紀80年代,寧夏開始實施西海固地區的生態移民搬遷。下圖為扶貧劇《山海情》劇照。「天上不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石跑」是這裡的真實寫照。為了保障移民既能搬得出,又能穩得住,1996年,福建對口協作幫扶寧夏正式確定,一場跨越2000多公裡,東西聯手的閩寧協作由此展開。
  • 《山海情》是一部可視化的回憶錄
    最近,熱播劇《山海情》火了,有人說《山海情》是一部艱苦奮鬥史,這其中寫滿了「扶貧人」的無私奉獻和「脫貧者」的勤奮勇敢,人物形象不僅立得住,還能深入人心。可是我卻想從另一個角度去說,那就是每一集的劇情發展,都使我回想起自己當年的生活情景。可以說,《山海情》是一部可視化的回憶錄。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在《山海情》中,很多人的名字都帶有一個「水」字!
  • 《山海情》原型人物現身
    「故事」「鄉土」「生命力」……都是《山海情》的「催淚點」。《山海情》原名《閩寧鎮》,「閩」取自福建,「寧」取自寧夏。劇中的情節不是根據哪一本小說改編的,而是在寧夏西海固發生過的真實故事。她,就是《山海情》中吳月娟的原型人物。林月嬋1997年3月,林月嬋第一次來到寧夏。當時,閩寧兩省區既沒有直達火車,也不通航班,她坐著汽車,顛簸了三天才到。
  • 《山海情》不止有大情大義,那些「小情小愛」一樣動人,太催淚了
    《山海情》是由孔笙、孔墨龍執導的脫貧攻堅劇,自1月12日開播以來,迎來大波好評。為什麼它能贏得那麼多觀眾的喜歡?我想最主要的在於它足夠真實動人。作為一部主旋律劇,一方面很容易陷入喊口號式的敘事;另一方面,偉光正的主題,難免嚴肅而刻板,很難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調動起觀眾的口味。
  • 文藝批評·斜目而視 | 《山海情》
    2020年,執導扶貧攻堅劇《山海情》。2020年10月,憑藉《大江大河》獲得第3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導演獎。這兩三年來,扶貧主題的主旋律影視劇並不少,獲得良好口碑的也有一些,但它們大抵有著相似的命運:叫好,卻不那麼叫座,沒有在微博等平臺上掀起太大的討論。這著實有些可惜。年輕觀眾是主旋律最重要的目標受眾之一,年輕人代表著未來,主流價值觀念需要在年輕人身上得到弘揚與傳承。
  • 山海情中從大西北走出來的演員:陶紅長在銀川,蘭州是黃軒的家鄉
    原標題:山海情中從大西北走出來的演員:陶紅長在銀川,蘭州是黃軒的家鄉 電視劇《山海情》很好看,撲面而來的鄉土氣息,讓觀眾如臨其境地感受了當地人的生活狀況和大西北的風土人情。
  • 電視劇《山海情》熱議(二):他們每個人都了不起
    陳曉嵐(福建省曲藝家協會主席)  這幾天,朋友圈都是東南衛視正在播出的我國扶貧題材電視連續劇《山海情》的熱議。從看一眼到放不下,是因為創作團隊真實再現脫貧攻堅戰的故事情節深深震撼了觀眾的心。  截至目前,《山海情》播出六集。1991年寧夏貧困山區西海固人如何改變命運深深牽引著我,我迫不及待的到網絡上查看百度劇情簡介。儘管這部電視劇的大結局我們心裡都是很清楚的,但我還是迫切想知道西海固人如何改變命運,他們的美好未來什麼時候到來?
  • 《山海情》金牌團隊再聚首,侯鴻亮:將不可能變成可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劉雨涵由正午陽光出品的《山海情》將於1月12日晚正式播出。該劇有著金牌製作陣容和強大的演員陣容,《山海情》由高滿堂任劇本策劃,孔笙、孫墨龍執導,侯鴻亮任製片人,黃軒領銜主演。作為「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劇目,《山海情》以東西協作對口扶貧的「閩寧模式」為命題,通過描寫寧夏西海固人民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移民搬遷和探索發展的歷程,「閩寧模式」也成為中國奇蹟的一個縮影。
  • 季風音樂推薦 | 《山海情》:跨越山水時代的「花兒」與「少年」
    首映時間:2021年01月12日導演 | 孔笙 孫墨龍1月24日,演員黃軒在自己的微博中告別電視劇《山海情》,當日晚上就登上熱搜。觀眾和網友紛紛喊捨不得。究竟《山海情》是一部怎樣的電視劇?《山海情》故事時間線大約從1995年講到2005年前後。
  • 《山海情》:無私情誼 山海為證
    「電視劇《山海情》展現了人在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中所具有的能動性,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其創作著力於對人物的塑造。山代表寧夏,海代表福建,正如片名一樣,這是一場福建和寧夏的『戀愛』,兩省區相互協作,共展宏圖,結下深厚情誼,也體現了劇中人物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家鄉的熱愛,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定信念。」寧夏演藝集團話劇院副院長李瀚林說。
  • 看電視劇《山海情》,西海固人說的是平涼話?
    平涼日報全媒體記者 秦玉龍 電視劇《山海情》系國家廣電總局籌劃推出的「理想照耀中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重點劇目。劇名中的「山」為寧夏,「海」為福建,「情」表達福建與寧夏兩地的深厚情誼。
  • 《山海情》為什麼是高評分?除了是良心劇之外,還有這些地方!
    進最後閱讀原文獲取免費資源《山海情》在線觀看《山海情》是由孔笙、孫墨龍聯合執導,黃軒、張嘉譯、閆妮等主演的電視劇
  • 電視劇《山海情》首發片花 講述生動扶貧故事
    《山海情》作為「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劇目,展現了黨領導下的東西協作扶貧,講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寧夏西海固的移民們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不斷克服困難,通過勞動創造價值,將飛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
  • 電視劇《山海情》:真實生動有力量
    電視劇《山海情》:真實生動有力量 2021-01-18 14:56:58 來源:北青網 作者:羅攀 責任編輯:羅攀
  • 《山海情》不火也難,到底好在哪裡,憑什麼被稱為良心劇?
    《山海情》無疑是今年年初最受觀眾歡迎的現實題材的作品,一個人靜靜地看《山海情》,覺得是極為不錯的享受,這部劇之所以能打動觀眾,是因為無論是劇中的人或事,皆是接地氣的、最真實、最底層老百姓的辛酸故事。這部電視劇不光是給平常老百姓看的,我覺得它是給我們所有人看的,它不像是在演戲,更像是現實生活的錄影,是在重複我們昨天發生過的事兒,真實得好像就是身邊發生過的故事。與前不久熱播的《大江大河》一樣,《山海情》所展示的就是那樣一群「窮人」,窮到什麼程度呢?
  • 山海攜手圓夢小康 電視劇《山海情》今起開播
    《山海情》由正午陽光出品,黃軒、張嘉益、閆妮、郭京飛、黃覺和熱依扎等主演,主要講述了上世紀90年代福建對口支援的大背景下,閩寧鎮村民脫貧致富的故事
  • 我們的「山海情」
    我利用春節假期的時間,觀看了脫貧影視劇《山海情》。     《山海情》這部影視劇以閩寧鎮的發展歷程為創作命題,展現了東西協作對口幫扶的政策背景下,福建和寧夏兩地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誼,描繪出一幅雄厚壯闊的脫貧故事畫卷。劇中鮮明的角色,樸實的方言,真實的情感,獲得廣泛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