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2020
導讀:產品從賣方到買方是驚險的一跳,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有效的減輕阻力對促進成交是至關重要的。
本文2045字;需6分鐘閱讀;閱讀建議:先收藏後細讀
01
喝粥沒有勺,要勺給5毛
麥當勞上熱搜了,因為他們不再提供免費的餐具。
起因是9月1日,深圳上線新的垃圾分類管理條例,除了對市民進行垃圾分類要求,對餐飲企業也有嚴格規定。
根據管理條例第四十六條第一款,餐飲服務和餐飲配送服務提供者不得免費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湯匙等餐具。
而為了響應該條規則,麥當勞等餐廳率先做出改變,不再為消費者提供免費的一次性餐具,如果要使用,顧客需額外支付0.5元。
措施實施後,一時間引起網友的廣泛熱議。
有網友表示理解支持,認為對於麥當勞來說,餐具本就不是硬性需要,收費的話可以減少浪費;
不過在相關話題下,更多的還是反對的聲音:
餐具是什麼?是便利顧客,是餐飲企業為顧客提供飲食服務的一個部分,顧客為餐食買單所付出的費用是包含了桌椅、餐具、廚具、房子、人工、食材、原輔料及相關稅費,餐飲企業在收費時也是給出一個一攬子價格,沒有分項列出,這是行業通例。
消費者認為,我們付錢吃飯,所付的金額中就已經包含了桌椅、餐具、廚具、人工、食材、原輔料以及相關稅收等費用。
如果麥當勞不能提供餐具,那理應在相關產品的價格上扣除相關費用,而不是額外收取相關的費用。
事實上,一次性餐具收費的不只是麥當勞,相關條例發布後,許多餐飲企業紛紛響應號召,不再免費提供一次性餐具,且在實施的方法上,大多都選擇了一次性餐具額外收費,但為什麼只有麥當勞被單獨拎出來了?
這大概和麥當勞本身「快餐」的標籤脫不了干係。
02
不方便,是快餐的失格
不管麥當勞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如何,它誕生以來就被打上快餐標籤,是不爭的事實。
所謂快餐,就是快速、方便,並且以大眾普遍能接受的價格,為消費者提供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大眾化餐飲。
但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品牌來到中國後,利用了當時特殊的社會經濟背景,首先划去了自己快餐標籤中「大眾普遍能接受的價格」這一屬性,據報導,1987年,中國第一家肯德基店開業,有人為吃一頓洋快餐,花去了半個月的薪水。
和國內真正的快餐比起來,人均30以上的麥當勞、肯德基顯得那樣格格不入,尤其是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它們身上那股子洋勁兒已經過去,在消費者眼中,肯德基和麥當勞的定位也變得更加模糊不清。
現如今,麥當勞又間接劃掉了標籤中的「方便屬性」——「方便」本身就是快餐的重要要素之一,取消一次性餐具,就意味著不方便。更何況現在麥當勞餐廳售賣的必須要餐具才能吃的產品不少,除了招牌甜品麥旋風,沙拉、早餐粥等產品也必須使用餐具。消費者自然會對此感到不滿。
網上有在麥當勞工作的店長辯解道:0.5元是現在便於支付的最小值,也是絕大多數消費可以接受的金額。現在的消費者並非價格敏感,人均一兩百的網紅店每天都大排長龍,這0.5元不過是一個態度問題。即是否願意支持環保問題的態度。
不過讀sir個人看來,這樣的回答未免有些牽強,且不談是不是態度問題,我們先說說在快餐方面,消費者是不是價格敏感。
03
快餐定價至少在看上去,
應該讓人感覺到優惠
也許很多餐飲人都多多少少了解過麥當勞、肯德基這些洋快餐在定價上的玄學,尤其是優惠券這一招。
一直以來,麥當勞、肯德基之流都在優惠券上大做文章,套餐滿減、日期優惠、限定產品優惠等等,是它們優惠券上最常見的字眼。
它們做這一切的原因,自然是為了儘可能給人一種「優惠」、「划算」的感覺。
而對消費者而言,優惠券能讓他們在心理上形成應激機制,每當消費者看到名目眾多的優惠券和app時,就會產生一種「有便宜不佔白不佔」的感覺,每看一次和再看一次的過程,都會無形中加強消費者的消費傾向和品牌感知。
這是單純的降價並不能做到的。
優惠券特別夠吸引那些願意付出時間成本搜索優惠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忌憚門店高價的經濟不寬裕群體,因為這類人在心理上更容易形成類似佔便宜的應激機制。
換言之,就是為了儘可能多地吸引到那些價格敏感的消費者。
而至於為什麼消費者願意花大價錢去打卡網紅店,而不願意為麥當勞的塑料小勺多花5毛錢,答案也十分明顯——因為你是快餐。
還是那句話,不論肯德基、麥當勞再怎麼變,它們身上永遠貼著快餐的標籤,現在是2020年,不是1987年,恐怕再也不會有人在 肯德基、麥當勞裡辦婚宴、辦壽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