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環保,國家也推出了很多關於環境保護的政策。 2007年12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通知》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2008年6月1日,限塑令正式開始實行,但最終的效果不好。自從限塑令開始實行以後,商超裡面不但沒有禁止塑膠袋的使用,反而還將免費塑膠袋換成有償收費。超市的這一操作引起眾人的不滿,而且明明超市有紙袋子,讓大家感覺限塑令已經完全變成了賣塑令。時隔這麼些年,在今年國家又提出升級版的「限塑令」,規定到2020年底,我國將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製品的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
然而就從實施的情況來看,大家都不太能習慣這一規定,限塑令的實行踐行的比較好的應該就是每個家裡的長輩,年輕人不太有。而且即使因為超市塑膠袋要收費,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省幾毛錢和便利面前,大多人還是傾向於選擇直接購買的便利,塑膠袋距離真正的消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對於瞄準這個經濟增長點的商家來說,限塑令的目的並沒有真正達到,反而助長了這些商家的經濟勢力,按一家超市來說,保守估計一天如果賣出3000個塑膠袋,一個月就是9萬個,一年就是100多萬個。拿小袋子來說,一年的純收入就在15萬元,限塑令反而是為商家提供了搖錢樹,在不少的超市,每年僅出售塑膠袋就能賺上千萬元。 但對於消費者來說,倘若沒有真正細算過這筆帳,你都不知道你為塑膠袋花費了多少。
可能就因為便宜只是幾毛錢,但如果是一萬元存到銀行存定期,一年收益才150元,每天你買個5毛錢的塑膠袋,一年下來都要花費183元,所以說,塑膠袋在生活的花銷中佔的並不少,這要引起重視!
所以去超市購物大家還是自帶購物袋,這樣可以給自己節省花銷,也能對環境做一點小小的保護。
像這樣藉助環保來盈利的還有很多,最近iphone12售賣,不提供充電插頭以及耳機。蘋果在發布活動中表示,移除充電器和耳機將減少產品製造相關的採礦、包裝等過程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時,公司還因減少電子垃圾而獲得了許多環保組織的贊與,由於蘋果不斷推出新產品,電子垃圾已經成為日益嚴重的問題。
蘋果的聲明是使其成為更環保公司而採取的最新舉措,此前該公司在7月份做出了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大承諾。某投資公司的分析師表示,蘋果將此作為環保舉措宣傳,但顯然也能帶來財務上的好處,與利潤息息相關。 這次蘋果移除充電器和耳機向5G過渡是希望通過減少手機配件來節省成本的一個重要原因。這是蘋果首次所有新款手機都支持5G,使得iphone12的製造成本比11更高,因為實現5G速度的組建更加複雜且昂貴,僅iPhone 12中的射頻組件就將比之前貴30%到35%,為此蘋果將在其他方面尋求削減成本。
因此,移除充電器和耳機就是一個好辦法,這個措施也會使蘋果每部手機的毛利潤增加1%以上,是蘋果為了保持手機目前盈利能力而採取的一種策略。 如果大家都因為沒有耳塞而決定買AirPods,這對蘋果來說是個巨大勝利,但對地球來說卻並非如此。有數據顯示,倘若蘋果今年的手機銷量與2018年大致相同,即約2.17億部,即使只有5%的人決定額外購買AirPods,蘋果也將額外獲得7億美元毛利潤。
但從環境來看,單獨購買充電器和耳機就會造成更多的包裝浪費和單獨送貨產生的排放,這並不一定有助於減少整體排放,只是將排放轉接到不同的公司。 按照蘋果公司的說法是,新的iPhone 12將以更小的包裝出貨,因為盒子裡的東西會更少,這使得使用託盤運輸的盒子增加了70%,從而減少了送貨次數,進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但有專家表明:現實生活中,情況不是如此,因為即使託盤上有更多的空間,但並不意味著它將被填滿,因此更小的包裝並不一定會導致排放大幅下降。 能夠看出,無論是超市的收費塑膠袋,還是知名手機廠商蘋果的充電插頭,商家們似乎都在藉助環保,而變相增加自己的盈利,或者節約成本。而最近,餐飲行業內也受到了限塑令的影響,上演了一出餐企版塑膠袋的「鬧劇」,主演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當勞。 近日,麥當勞被推上了各大媒體的風口浪尖,原因是因為他們不再提供免費的餐具。9月1日,深圳上線新的垃圾分類管理條例,除了對市民進行垃圾分類要求,對餐飲企業也有嚴格規定。
點擊播放 GIF 2.0M
根據管理條例第四十六條第一款,餐飲服務和餐飲配送服務提供者不得免費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湯匙等餐具。 而為了響應該條規則,麥當勞等餐廳率先做出改變,不再為消費者提供免費的一次性餐具 ,如果要使用,顧客需額外支付0.5元。
該措施實行後,立馬引發網友的熱議。
正反雙方輪流發表意見,正方說表示理解支持,認為麥當勞餐具本就不是硬性需要,收費還可以減少浪費;但相比之下反方的聲音更大一點,「餐具是什麼?是便利顧客,是餐飲企業為顧客提供飲食服務的一個部分,顧客為餐食買單所付出的費用是包含了桌椅、餐具、廚具、房子、人工、食材、原輔料及相關稅費,餐飲企業在收費時也是給出一個籠統的價格,沒有分項列出,這是行業通例。」 顯然,反方的意見更大,這些人一致認為付錢吃飯就包括了餐具、廚具、人工、食材、原料以及相關稅收等費用,如果麥當勞不提供餐具,那理應當在相關產品價格上扣除相關費用,而不是額外收取相關的費用。
事實上,餐飲行業不只是麥當勞實行餐具額外收費,而麥當勞被單獨拎出來也是因為作為快餐的「不合格」,因為快餐就是提供大眾化的餐飲,然而麥當勞的價格不但貴,而且對自身的定位也越來越不清楚了。
目前麥當勞餐廳售賣的產品很多都是要用餐具,顯然這加劇了觀眾的不滿程度。 其次麥當勞的態度問題也是讓人極為不適,麥當勞稱「0.5元是現在便於支付的最小值,也是絕大多數消費者可以接受的金額,人均一兩百的網紅店每天都大排長龍,這0.5元不過是一個態度問題。即是否願意支持環保問題的態度。」 聽到這樣的回覆未免覺得有點牽強,且不說是不是態度的問題,人們對快餐和其他餐飲形態的要求是不同的,與其如讓他們為本就價值不高的快餐多掏錢,還不如給他們多一點「肉眼可見」的優惠,比如星巴克自帶杯子可以更優惠這一做法,麥當勞應該好好學習一下。
站在另一個角度,國內也有很多的快餐店,以中式快餐為例,基本沒有不提供餐具的快餐店,而且餐具也基本上都是可清洗消毒重複使用的,也就是說餐具並不是決定快餐屬性的關鍵。那麼為什麼麥當勞不願意為此做出多一些改變呢?又或者採用類似紙質習慣一般的替代品出現。 說到底,企業為了盈利無可厚非,但是打著環保的名義去賺錢,似乎就會有些不妥了。難道真的要人們拿著勺子去快餐店喝粥?想必這個問題已經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從以上能看出,麥當勞等品牌備受爭議,不單單是因為藉助環保去盈利,更重要的是這些餐飲人都沒有站在顧客的角度上思考問題,顧客看重的或許不是0.5元,顧客透過價格是不能看出產品背後的價值,只是根據感性判斷來決策的,他們更多看重的是一個品牌的擔當,而一些沒有擔當的品牌行為,會顛覆了顧客對於快餐或者餐飲行業的認知,這樣顛覆造成的影響,要遠遠比0.5元造成的影響大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