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士,你適合嗎?一個博士生的透徹分析

2020-12-23 酷扯兒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不要為了讀博士而讀博士,你真的適合讀博士嗎?想清楚了嗎?

看看你是不是適合繼續讀博士,這是每一個面臨讀博的學生甚至開始讀博的學生的困惑。

一、基本概念

博士:在美國叫A Doctor of Philosophydegree, 簡稱Ph.D.,是最高學位。

讀一個博士需要做兩件事:一是完全掌握一個科研領域,二是在這個領域開創新理論。

1、掌握一個科研領域

要通讀所有這個領域的文獻。一般開始時是看書,然後要找學術期刊雜誌,會議論文和研究報告。

一般在讀博之前,學校會有一些方法來考核你對某一個領域地掌握情況,比如要有相關專業本科或者碩士學位。然後,為了證明對本專業的了解,你需要修研究生專業課程,通過考試並確獲得較高的平均分。最後還要通過一個評委會的考核(博士中期考核),評委都是博士。

2、開創新理論

博士和其它學位的本質區別就是一個字:科研(Research)。要開創一個理論,學生必須探索,調查,思考,總結。學術界用「科研」來表示這種行為。

「科研」經常暗示著要「實驗」,但是科研絕不僅僅實驗,還要解釋和深層理解。

要獲得博士學位,必須要寫博士論文,並且通過博士論文口頭答辯。

3、成果的關係

科研的成果可以開發新產品或者改善現有的。但是,博士論文的價值不是用商業效益來評價的,必須要引導將來的研究和知識體系。博士成果的效益常常不會在短期創造,而是在長期才慢慢體現。

二、問自己幾個問題

決定是否要讀博士之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1、你想做科研工作嗎?

你要考慮你的長期目標,因為PhD是訓練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將來不做科研,博士不適合你。

2、你想進高校工作嗎?

博士是進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條件。

3、你有足夠的能力嗎?

評價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

智力:顯然

時間: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長,你能承受嗎?

創造力:讀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問題。問問自己喜歡「腦筋急轉彎」嗎?你學高數時感到有意思嗎?

好奇心:你是不是強烈的想知道周圍事物背後的規律?

適應能力:讀博常會出乎意料的困難,你可能會到一個沒有人知道答案的領域。你能忍受鬱悶嗎?能忍受住找沒人知道的答案時的枯燥嗎?

自我驅動:教授不會告訴你怎麼做,你能自己給自己長期科研的動力嗎?

競爭能力:你將與最聰明的人共事,別人會將你與這些人比較,你扛得住嗎?

成熟:讀博時間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

三、警告

博士不是……

1、讓自己有聲望:你畢業後,你周圍每個同事都是博士。

2、保障自己觀點正確:博士只在一個領域有權威,這並不代表所有領域的權威。

3、自己的目標:如果你只想要個文憑,很多方法都比這容易。

4、工作的保障:很多公司不要博士。即使要了,當公司不景氣時先把科研部門砍掉。

5、讓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你媽可以很驕傲的說自己孩子是個博士,但這不是你讀博的理由。

6、證明自己的聰明:你要長期從事枯燥的工作,多次面對失敗,折磨你的意志。

7、將來就研究一個領域:一輩子只吃一碗飯?你將來要不停地科研,學習新方法、新理論。

8、找工作更容易:搞笑!

9、比其它選擇好:每個人都要決定自己究竟要什麼,什麼最能激勵自己。

10、賺錢更多:至少5年之內你的收入是負的,除非你愛科研,否則這不是最好的賺錢方法。

四、經驗

如果你有能力和興趣,搞科研將獲得與所有其它工作不同的獎勵:你能遇到這個星球上最聰明的人,甚至與他共事;你將不停的超越自己;你將解決以前從沒有人解決的問題;你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看多了本科生的此類問題——考研還是工作?幾年後發現自己又要面臨這個問題的困擾——考博或者工作?人生總是充滿了選擇,選擇也是困難的。

博士是一個文憑,更是一種經歷。當前社會上有不少人在妖魔化博士群體,尤其是女博士。事實上真的就那麼恐怖嗎?毛主席說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首先,談談為什麼要讀博?

1、如果你壓根就沒想好這個問題,完全是隨波逐流,或者證明自己是一個」好學生」,或者認為考博可以帶來生活的翻天復地的變化,或者認為讀博就是混個學位,為了以後好提升,那麼,請你謹慎考慮。首先,博士並不一定意味著高收入。收入更多的是與行業與職位相關,而不是與學位相關的。當然通常計算機的博士要比學文學,考古什麼的博士收入要高。

其次,即便為了想進高校而讀博,也要事先考慮一下是不是喜歡那種生活方式,能否接受那種清苦?能不能坐冷板凳?不然,高校的日子也不好過,競爭一樣激烈。而考博只不過是」多米諾骨牌」的間的感受之一就是,周圍的人的確不簡單,都有令人非常佩服的一面,可能再」混」日子的人,跟一般人相比也有一份自律和堅持。所以這是一個可以相互約束、相互見證、共同進步的群體。高智商基本是讀博的刊幾篇,理工科的可能還需要在國際刊物上發表。雖然大多數博士都完成任務,拿到了學位,但那是付出了很多焦慮、睡不著覺、掉頭髮等等代價的。當然,視個人天資和基礎不同,可能各有差異,但不努力就可以完成任務的還真沒聽說過。

平時上課、讀書的要求就不要說了。為了完成博士論文,或者在那樣一個氛圍中,為了自己至少像個博士,理工科的人要無數次地做實驗,甚至通宵達旦,而文科的學生則要天天泡在書堆裡,基本上3年或者4年下來,看小說的時間是沒有的。大家都比較訓練有素,就是自己浪費了時間會自責。所以為了逃避自責的痛苦和外在的壓力,大家一般還是要選擇一點點的去面對和積累。沒有點坐冷板凳的功夫是不行的,至少在一段時間內是這樣。

博士同學中已經是碩導的,在博士論文的衝刺階段,也會形容枯槁,也有老師們形容」做完博士論文就像扒層皮」,畢竟拋卻客觀要求不說,就自身而言,大家也知道專心在學校搞點研究不容易,所以基本上博士論文就是一段時間內的最高水平。何況博士論文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創新」。這兩個字,可是會把人折磨壞的。結果是,做博士論文的時候,大多數同學都」自然減肥」。一個抱著僥倖心理,本來以為混混就可以過關的同學,在博士論文寫完之後,說了這樣一句深刻的推翻自己以前邏輯的話——」以後,誰要再說博士是混出來的,我跟他急!」

接下來看一下讀博可能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

1、讀博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節奏和軌跡,比如戀愛、婚姻和家庭。

說這個好象是廢話。但是我們可以算筆帳,一個人中間一直不停地讀書,等博士畢業也是接近30的人了。這時候的社會工作經驗還可能是零。如果不是足夠幸運地在讀書期間遇到合適的另一半並且已經成家的話,那麼就要在畢業之後不但面臨找工作,適應新環境的問題,也要面對建立一個小家,適應婚姻和家庭的問題,還要考慮是先在工作上幹出點成績還是抓緊要孩子的問題。這時候大多數小家庭都是無產階級,可能早先工作的同齡人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房子、車子和孩子,心理上的落差需要自己擺平。

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是有了一定的工作、家庭、孩子之後又去讀博的,這種辛苦就不要說了。面對家庭和自己的前途之間的不調和,需要自己判斷、選擇。有時候,有所選擇是痛苦的。所以有很多人說,早知如此,寧願不要選擇的機會。可是時光是無法倒流的。校園裡有不少帶著孩子讀書的母親,有的將孩子放在周邊的幼兒園或者學校裡,自己面對多重壓力,孩子也跟著受苦。精力、財力和愛心、責任之間的衝突和壓力,讓很多母親說:」等我拿到學位的那一天,我可能最想做的就是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哭一場。」

有的時候,魚和熊掌的確不可得兼,這是事實。所以大多數博士在畢業後都會多多少少有些尷尬,來自情感的、家庭的、工作的,等等。

2、讀博可能會加重取捨之間的難度。

有人認為,讀完博士,工作等等可選擇的餘地更大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博士階段著重培養的是在某一領域具有獨立進行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人。它不是一個通才教育,只會將人的研究領域和學習領域越限越窄。所以,除非是在高校或做科研,不然,博士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而且,讀博可能多多少少還會產生這樣的效應,就是你在長期的研究和投入中已經多多少少對這些研究產生興趣。明知繼續研究可能熱情和動力不足,但是放棄卻著實可惜,那時該怎麼辦?

其實周圍很多同學都是這樣的,最後選擇的未必是最初想選擇的生活道路。我的很多同學,本來想進新聞媒體,或者出版單位,或者機關等等,機會並不是沒有,但是真正抉擇的時候,卻又割捨不下對專業培養起來的感情,最終繼續選了高校進行教學科研,也有的雖然進了新聞出版,卻做的並不開心,有點後悔的意思。不得不搞學術的時候不覺得熱愛,反倒是真正離開了覺得自己」還是有點」喜歡學術的。這是一種悖論。會帶來很多困惑和尷尬,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智慧、對自己的了解,還需要決斷能力。一旦上了這賊船就必須面對,由不得你了。

說了這些,有人可能退縮了,覺得後脊梁骨嗖嗖發涼。其實,運用最簡單的邏輯想想,如果真的讀博就像地獄,哪還有現在的趨之若騖呢?不否認有一些頭腦發昏,沒想明白就混進來的人,但是一定也是有人是真正考慮好了並認可這種方式的。

讀博的好處,權且說其一二:

1、讀博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且很奢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的。

相比於錢來說,讀博的機會顯得更是一種稀缺資源。有機會讀博的人可能不覺得,但是有很多人是壓根沒有機會考慮和嘗試的,他們的羨慕和憧憬可能不是你讀博的理由,但是至少有一點是肯定的,你可以體會跟別人不一樣的人生。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且這種生活體驗是非常奢侈的,有限的,難得的,所以自然也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如果說有人選擇冒險、挑戰生命極限是一種生活方式,那麼讀博也是。讀博完成和實現的是一種精神追求。享受這種方式本身就是一種經歷、一種財富、一種收穫。

有一個同事,海歸,放棄了原來在外企的高薪工作,跑到國外讀博士,最後回到高校。就是因為她覺得在外企的工作,使人變得沒有時間思考,人像機器。所以為了進高校,她選擇了讀博並為這個目標奮鬥了10幾年。她說,人是要有點追求的。當人們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問題之後,對精神的渴望和寄託就會浮出水面,而讀博是使人更接近思想本身的一種方式。

2、讀博可以有機會接近和聆聽大師的聲音,並與最聰明的人相處,想不提高都難!

有博士點的地方,大都是師資力量相當強的地方,各種資源也很多。讀博士可以使人輕而易舉地就接近原來只聞其名、不見其人的一些大家,聆聽他們在學術、做人等等方面的一些感受和教誨,這將是受益終生的,這種視界的打開和融合對一個人的提升來說至關重要。因為這些學者的點撥,可能會使人少走很多彎路,並在一些領域迅速接近國內或國外同行。某種意義上,這有」鯉魚跳龍門」之效。特別是在一些綜合性的名牌大學,這種優勢就更加明顯。用原來碩導的話說:」就像從省隊進了國家隊」。各種講座、交流以及圖書等等資源,使人進步飛快。

再說周圍的同學,都是來自各地的人中龍鳳。依我的經驗,每個讀到博士的人,都是有一些品質可能是一般的老百姓沒有的,比如那種悟性、那種天資、那種刻苦、那種執著、那種毅力,等等。所以,與這樣的一群聰明人交往,無論別人是不是有一些很難容忍的缺點,但也總是有一些優點是值得學習的,在這樣的一種碰撞和交流中,無論是對學術的,還是對生活的看法,都會讓人獲益匪淺,真的是想不提高都難!

3、讀博可以積累許多資源。

博士期間會遇到很多名師,也會有很多優秀的同學,這些都是一些潛在的資源。就算日後你的同學裡出不了王侯將相,但至少以他們的起點,在各行各業上都會是精英。至少就我而言,很多同學遍布在很多城市的很多高校,無論對搞研究,還是作為了解風土人情的交流,都是頗有助益的,博士期間的師生關係有助於建立廣泛的學術聯繫。

畢業之後,如果選擇一個中等城市或者發展中的學校或單位,那麼可能意味著你會瞬間擁有別人奮鬥10幾年才能擁有的東西,比如各種津貼補助、比如房子,或者配偶的工作,都能得到解決,生活會有明顯提高。從這個意義上,用原來同事的話說,讀博就是賺錢。或者,讀博還極有可能在畢業後進入一個博士成群的工作團體。這樣,你就有可能使自己一直處於一個不斷學習不斷上升不斷進步的狀態,與智者的交流畢竟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比較重要的一點,也是一個老教授曾經說過的,做研究工作,所有的科研成果的發表,名利都是自己的,不像在機關等單位工作,在年輕的時候多是為別人做嫁衣,而到了退休,往往是人一走茶就涼。而現在看來,讀博直接地與以後是否有機會搞科研密切相關。

4、讀博可以愉悅身心,是難得的生命體驗。

因為博士不象本科生那樣有天天上不完的課程,有各種各樣的活動的約束,有各種檢查和評比,所以基本上屬於比較天馬行空的、自由的一群。而高校大都有優美的環境和小資的氣氛,博士生裡面,大家基本上要麼是有收入的,要麼是可以自己賺些外快的,思想相對比較成熟了,各方面處於學校和社會的結合帶,並可以暫時脫離家庭的束縛,做一些自由自在的個性的事情,是難得的生命體驗。對於工作多年的人來說,這是一种放松、調整和休憩,而對於從未走上工作崗位的人來說,也從別人那裡直接間接得到一些啟迪。

我的博士生活就是豐富多彩的。有一幫朋友,大家經常輪流坐莊,出去吃飯、喝茶、野餐,或者就在校園裡散散步、打打球,或者在學校的食堂裡進行」學術午餐」和」學術晚餐」,關於學術的、人生的、社會的,無所不談。現在回想起來,我的同學和朋友都頗為留戀那段時光。我們都曾說過這樣的類似」痴人說夢」之類的話,」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真想一輩子當學生,一輩子在校園裡待下去,讓讀書變成一種生活方式。」

相關焦點

  • 當你導師跟你說:你都是個博士生了,你知道是啥意思嗎?
    來源: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作者:爬樹魚跟隨同一個導師讀完碩士又讀博士的同學,往往會聽到導師大人恨鐵不成鋼的怒吼:「你都是個博士生了!」聽到這句話的同學八成還不大服氣:老師,我距離「還是一個碩士生」只有倆月時間啊,七月到九月而已,變化就這麼大麼……那麼,當導師衝你怒吼「你都是個博士生了」,你猜,他下一句會是啥?換言之,博士生和碩士生相比,區別是啥?1.你得把學術提上日程了!
  • 一位博士生導師的建議:無痛苦、不博士,想輕鬆就不要讀博士!
    本文來源:彭思龍科學網博客,作者為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帶了十幾年的博士生,也畢業了三十多位博士,但一直有一個迷惑未解,就是這些學生大多數不願意吃苦,都覺得老師沒有給他們帶上輕鬆的路。  他們巴不得老師給個題目,再給幾個想法,很快地寫幾篇高等級的論文,順利地畢業。
  • 德國BWL專業博士應該在哪讀:大學?研究所?還是企業?
    因為我當時申請博士的時候正好是大學,研究所和企業都拿到zu了,這篇就分析一下三種不同讀博方式之間的優劣勢和更傾向招哪類特質的博士生。畢竟我最後也只是選擇了企業博士一種,歡迎在大學/研究所讀博的BWL小夥伴們補充。
  • 為什麼大家扎堆考研,但讀博的人卻少之又少?難不成博士不香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真的是學歷越高越好嗎?但為什麼大家扎堆考研,但讀博的人卻少之又少?難不成博士不香了?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那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其中的奧妙吧,相信會對你有所啟發的。 1.
  • 院士給自己的博士生寫的一封信:博士生每天工作12小時只是一個下限
    第二,已經完成的工作量嚴重偏少,博士(有的是從本室碩士上來的)做了幾年還未見到可以發表的東西。第三,在計劃中傾向於以最低工作量結束研究。即遊擊戰法。以消耗最少的人力來解決戰鬥。這是從紙上看到的。從實驗室看到的現象是,有那麼幾位常不到實驗室照面,似乎這裡是一個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愈未進入角色的,愈不鑽研文獻;工作做得愈差的,愈少見做實驗。
  • 38歲博士生年薪30萬,卻直言後悔讀博,這工資還不如碩士,很心酸
    在這個學歷越來越不滿足當下現狀的社會,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學歷越高越好,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讀研、讀博,但博士生與碩士生相比,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門檻又提高了,而且也更加艱難。有人覺得,博士生就是為了搞科研的,如果是為了賺錢,還不如早點下來找工作,碩士生的學歷夠用了。事情真的是如此嗎?我們不如來看看下面一個例子。
  • 給你50萬讓你放棄清華大學讀博,你願意嗎?
    今天這個話題的引出,其實是很多家長在後臺都諮詢過我的一個問題——就業已經不錯的情況下,還要不要繼續讀個博士學位?懷著這種願望的家庭小孩,要麼是普通本科-985/211研究生這樣的背景,也有一直就是985背景,家長和學生對是否繼續讀博有點猶豫不決。為什麼會猶豫不決呢?
  • 博士畢業正常年齡是多大,讀這麼多年書到底值不值?
    現在很多人讀博士的目的就是想拿到一個博士文憑,這樣就可以在社會上找一份不錯的工作,以後的發展前景更加廣闊。每年大學畢業生800萬左右,面臨著很大的就業壓力,為了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優勢,一部分人不得不考研、考博提升自己的學歷。
  • 讀完博士回到農村老家工作,被村裡人取笑。十幾年的書白讀了?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能夠讀到博士的人,絕對是少數。在整個國家的人口中,可以說少子又少。在學長的老家,附近村裡有一個博士生,從重點大學回到農村老家做了一名村官。身邊的人談起來總是取笑到,這個博士十幾年的書白讀了。不說博士畢業後在大城市謀得一份職業,哪怕回到老家,至少也得在市區裡面找到工作。結果還是回到了農村老家,雖然是村官。但看起來也沒多大前途。
  • 圍城裡的「延畢」博士生們
    孫小天2013年入學攻讀政治學博士,按照該校三年學制,應在2016年畢業,而今已是他讀博的第六個年頭。近年來,博士畢業成了一個大難題。根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預計畢業博士研究生人數為169022人,實際畢業博士研究生人數為58032人,延畢率為65.67%。
  • 寒門博士分享讀博經歷成「抖音網紅」惹爭議,博士該這麼「不正經」嗎?
    她更多展示了寒門學子讀到博士的心路歷程。相宜提到:我們常常批判我們的教育有多失敗,但是就是他讓我有學可上,而且念到了博士畢業。我一直覺得讀博士還有做科學研究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因為我們接受著國家的資助,在我們喜歡的領域,完成我們自己對於知識的渴望與追求。所以我現在很感恩,現在和將來我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將屬於國家。
  • 焦點 | 寒門博士分享讀博經歷成「抖音網紅」惹爭議,博士該這麼「不正經」嗎?
    最近在抖音上,一個名叫「相宜」的主播火了。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她就漲粉940萬。而和一般網紅不同的是,相宜是一位剛畢業的博士。帶火她的視頻,是她自述博士畢業後的感想,目前已經有300多萬贊。根據相宜的自述,她出生在一個很平凡的農村家庭,是一路寒窗苦讀,靠讀書改變命運的典型代表。
  • 讀博士意味著什麼?哈佛教授用幾張圖告訴你什麼是PhD
    可能大家剛開始接觸讀研究生的話題時,都覺得有點望而生畏,碩士或許還感覺比較近,說起博士生就感覺遙不可及了。如女博士,竟然被網絡娛樂分成了除了性別男和性別女以外的第三種類別。那麼博士,到底意味著什麼樣的水平?在維基百科上,對【博士】有專門的解釋:博士是教育機構授予的最高一級學位。
  • 為啥在網絡上「遍地都是博士生」,反觀自己身邊,一個也沒有?
    擁有博士生學歷的人非常少 並且在第六次人口普查當中,擁有博士學歷的人僅佔全國總人口的0.06%,這樣的數據應該也能說明博士生少的原因了。
  • 博士生的7大苦惱問題:一位上海交大博士學姐的現身說法及建議
    博士生科研期間雖然一心紮根在實驗室,但是也會面臨各種問題,包括學業、生活、愛情等各個方面。 3 關於家人的問題 父母一般來說都是我們永遠的精神與物質支撐,他們供養我們上大學到讀博士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 985博士去高職當教師,你準備好了嗎?
    又是一年畢業季,當媒體還在關注本科畢業生告別、盤點大學校長畢業演講的時候,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似乎被遺忘,那就是頂著最高學位帽的博士生們。最近,某微信公眾號推送了一個「985博士去高職,你怎麼看?」的帖子,這引起了不少的討論和爭議。
  • 33名博士研究生被清退:多數讀博時間已達到15年
    (原標題:33名博士研究生被清退!本次僅公示了聯繫不到的33位擬退學處理的博士研究生,還有聯繫上的並未公示,因此,西安電子科大此次給予退學處理的博士生不止33人。從名單上的學號來看,這次被退學的很多同學讀博時間已經達到15年。
  • 浙大教授王立銘:如何規劃自己的博士五年生活?
    你可能會說,這還用問嗎?你不都已經說過了,讀博士的目標是為了給未來的科學研究職業做準備,那讀博士期間我不就是低頭工作,多做研究,發表更多更好的學術論文就行了嗎?還真的沒有這麼簡單。攻讀博士可是一段不短的時間。
  • 博士畢業後,能去什麼等級的大學任教?重點大學能被重用嗎
    根據調查研究,我國大部分博士生畢業後都選擇當大學老師,主要是大學老師的工作穩定,而且大學的教育環境很好,適合科學研究,無論實驗室的配置,還是申請科研項目,如果在大學工作都有一定的方便,將來孩子的教育也很好,但是,博士畢業後,能去什麼等級的大學任教?重點大學能被重用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1、畢業於一般院校的博士生,能進什麼等級的大學任教?
  • 東北大學清退52名博士生研究生(名單)
    【東北大學清退52名博士生研究生】近日,東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發布《關於對部分超期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學處理的公示》,擬對52名超過最長學習年限的博士研究生作出退學處理。此次擬退學處理的52名博士研究生均超過「在校最長年限」。其中,最早入學的一位是在2002年,意味著截至當前,其學習年限已達18年。此外,2003年入學,「讀博」17年的還有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