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抖音上,一個名叫「相宜」的主播火了。短短幾個月時間內,她就漲粉940萬。
而和一般網紅不同的是,相宜是一位剛畢業的博士。帶火她的視頻,是她自述博士畢業後的感想,目前已經有300多萬贊。
根據相宜的自述,她出生在一個很平凡的農村家庭,是一路寒窗苦讀,靠讀書改變命運的典型代表。
碩士博士七年,只有第一年的學費是問家裡要的,之後的學費生活費都是靠國家補助、論文獎學金獎勵、還有自己的努力自給自足的。
所以在相宜的博士論文致謝裡,首先感謝的就是國家的資助和培養。
在相宜的視頻裡,區別於一般的喪文化和「讀書無用論」。她更多展示了寒門學子讀到博士的心路歷程。
相宜提到:
我們常常批判我們的教育有多失敗,但是就是他讓我有學可上,而且念到了博士畢業。我一直覺得讀博士還有做科學研究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因為我們接受著國家的資助,在我們喜歡的領域,完成我們自己對於知識的渴望與追求。所以我現在很感恩,現在和將來我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將屬於國家。
博士畢業了是終點也是起點,我現在就想有一個平臺有一份工作,讓我去貢獻去發光發熱,我們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讓我們擺脫貧困的家鄉,而是讓我們幫助家鄉擺脫貧困,這也是她心嚮往之的目標。
和一般的網紅不同,相宜的出現更像是一股清流,她打破了很多人對於博士刻板印象的認知。博士不光都是邋邋遢遢的書呆子,博士也可以打扮的漂漂亮亮,寒門出身也可以讀博,讀書是有用的等等....
博士成為「網紅」究竟好不好?2021年了,別再"妖魔化"博士形象啦!
被「妖魔化」的博士形象
是時候來點改變了
在普通人眼裡,博士都是怎麼樣的?
小募經常在一些有關博士的網帖裡見到下面這樣的評論。
甚至在過往的一些主流媒體裡,我們也能經常見到被「刻板化」的博士印象。
在湖南臺的某綜藝節目裡,就請了一位素人女博士來參與明星的造型改造。
一出場節目就給女博士貼上了幾個固定標籤:女博士、大齡、母胎solo……
嘉賓們則用非常誇張的方式表達了對於女博士的嘲笑,女博士不知道氣墊、BB霜,被吳昕用看外星人的驚恐眼光審視。
簡直就是刻意的放大大眾對於博士的所有刻板印象。你是博士就應該大齡單身、不修邊幅、不知道除了科研外的一切新奇東西
所以相宜的出現,可以說讓人眼前一亮。
她將一個和大眾想像中完全不同的博士形象帶到了大家面前。或許因為形象太顛覆,相宜很快也遭受到了質疑,有人質疑她學歷造假,還有人爆料說她只是大專生,都是炒作。
其實,關於相宜的學歷,還是有跡可循的。相宜本人真名叫張婷,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15級博士生,和她視頻裡介紹自己時說的自己是工科博士一致。相宜本人在受到質疑後也po出了自己的博士畢業證書。
學歷的爭議解決了,圍繞相宜的還有一大爭議,博士成了「網紅」,做短視頻,開直播。是不是太不正經了?
但其實,如果博士能通過網絡更多的傳達出有意義的正能量的話,或許我們更應該對此保持一個正向的態度。
其實,博士做直播相宜並不是第一人,小募以前就報導過一起北大博士直播聊學習的事例。
26歲的楊慧琴來自四川涼山,是北京大學的一名在讀博士生,同時也是哥倫比亞大學Uris商學院的聯合培養博士。在高考的時候,楊慧琴和北京大學失之交臂去了北京交通大學,在本科期間,她努力讀書,在本科前兩年的時候修完了11門數學課,本科後兩年主修管理學。夢想沒有辜負認真努力的人,四年後她同時獲得了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保送資格,這次,她堅定地選擇了北京大學直博,成了北大的一名博士生。之後收到哥倫比亞大學的邀約信,成了哥倫比亞大學Uris商學院的聯合培養博士。
而對於怎麼想到要做小視頻來分享學習經驗的時候,楊慧琴表示:「我之前大學的時候去上了電視臺的節目,有很多學弟學妹們就會在微博下面給我私信留言,說自己的困惑呀,問我什麼事情該怎麼解決,我就會回他們,但是我後來發現很多問題都有共性,我就想要不我就用錄視頻的方式,放在那裡的話後來的人也能看到。」抱著這種初心,她開始了學習經驗分享。如何集中注意力、如何提升英語口語、對自己有影響的書、以及在國外遇到的新鮮的事情她都會有分享。而她也通過視頻分享學習經驗的這些方式,收穫了一大批粉絲。有粉絲表示,看了她分享的學習方法之後收益良多,她也成為激勵粉絲們學習的動力。也有粉絲分享說看直播用了背英語單詞的方法,然後成績進步特別大,不光拿到了年級第一,還拿了國獎。而這都是楊慧琴做直播帶給大家的正能量。
其實我們可以注意到,不管是相宜還是楊慧琴,她們帶給大眾的都是和普通刻板印象中完全不同的博士形象。
對於博士到底能不能做這種「不正經」的事,筆者認為,只要能帶給大家很多具有價值和意義的東西,向大家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我們更應該做的是支持。
博士本身是很優秀的人,但同時,博士也是很普通的人。他們優秀在在自己熟知的領域裡做到了頂尖,能通過自己的學識給社會帶來改變。也普通在,和我們一般人一樣,會刷抖音,會打錯字,也會有不熟知的領域。
但是在一般普通人眼裡,博士還是自帶光環的。所以高學歷者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只會越來越受歡迎。
如果都要喝雞湯,那為什麼不喝真正的勵志雞湯呢?
同時,凡事也總有個度,博士們更應該向大眾展示出積極和打破刻板印象的一面。如果過於譁眾取寵也是要被批判的。
但就筆者來說,更願意看到更多的相宜出現在普通人視角裡。讓被「妖魔化」的博士形象,多回歸回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