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最大的樂趣在哪裡? | 附《博士論文》全目錄

2021-02-06 王雨磊

文/石頭

最近適逢畢業季,朋友圈到處都是博士帽。今天也鏟個空,聊一聊讀博這事兒。

讀博士如果用性價比來換算,真是不值得的。這頂帽子真換不來多少銅板,讀了博,反倒讓自己的人生路越走越窄:就業時這不能去,那不能去,最後只能轉身走進另一做象牙塔。如果想發財,讀博士絕對不是捷徑,尤其是人文社科的博士;如果想升官,從博士華麗轉上仕途的例子,似乎也不是那麼多。

不說讀博的結果,就說讀博的過程吧,也是很苦:物質上清苦,精神上煎熬。想起當年我寫博士論文的日子,早起晚睡,冥思苦想,每天都沉浸在高強度的壓力中,逼著自己在規定的時間內碼字、出文和定稿,連做夢都在構思論文,頭頂白髮不知添了幾多。

但是,一轉念,又有些懷念那些日子,懷念那種摒除雜念、一心向學的狀態。《論語》上這樣形容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每每回想起當初寫作的過程,時常產生這種身在陋巷卻自得其樂的感念。

人是一種高級的動物,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動物只能停留於物質的享受,人卻有精神上的追求。人能夠確立自己的志向,並能夠為了自己的志向忘卻外在,甚至面對逼仄的環境甘之如飴。

讀博士最大的樂趣是什麼?一個字:純粹(PURENESS)。純粹帶來的享受,任何東西都換不來。

猶記得我當年還在「雙鴨山大學」讀書的時候,那時候我原準備做個消費研究——沒成想後來走上了精準扶貧的不歸路。博士一年級是我最享受的一年,因為一直沒定選題,就索性拋開不管了,沒有任何目的地閱讀、思考、討論和寫作,當初的筆記和小論文,到現在一篇都沒拿出來發表。

從功利的角度看,那段日子基本沒有什麼產出和功效,但是那段日子的閱讀卻是最心曠神怡的。因為純粹,所以不給閱讀、思考和寫作設限,不考慮它的外在環境,也不考慮它的後續成果,單純為了興趣而閱讀,單純為了對知識的追求而去探明究竟。

如今,真是有些懷念讀博士那種任性的純粹。

這篇文章的配圖是我的偶像:船山先生。照片是我2015年在社會學年會期間,拜訪嶽麓書院時拍的。捧讀《船山全書》,每每遙想當年先生隱居船山、著書立說的場景。人,這個東西——哲學上稱為「存在」,說到底是個精神動物,也是一個早晚撞死在沙灘上的物種。肉體會腐爛,精神卻不朽。精神的不朽,靠的也正是它的純粹。

說起來,當初辦這個公眾號純粹就是為了興趣。當時寫論文實在寫不下去了,就預備寫寫零散文章,換換腦子。後來我一想,既然要花功夫寫,那不如寫一個對大家有用的東西,於是我就做了一個專欄《學術論文寫作指引》:把這些年的工作與學習經驗,分成要點寫出來。發表後,讀者反響還不錯,於是就一篇篇寫了下去。如今,這個專欄馬上就要集結出書了。

後來,我又開始做第二個專欄,就是《博士論文背後的故事》(簡稱《博士論文》)。其實這個專欄的創意源於跟朋友聊天。和學術論文寫作一樣,博士論文寫作是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知識類型,況且不是每個博士都有機會讀名校、跟名師。讀者有很大的知識需求,但是當時卻缺乏知識供給。每個在黑暗中獨自摸索過的博士都體會過那種艱辛,把優秀博士的經驗分享出來,不僅可以鼓舞人心,也可以讓後來者少走彎路。

做公眾號其實是一個「很吃虧」的事情,因為我並沒有拿它來換取物質上的收益,在公眾號上發文章也是「沒用」的,既沒有稿費,也不能用來評職稱。發表,在這裡,就只是為了分享。然而,正是這種「沒用」,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因為沒用,所以純粹,因為純粹,所以最後聚集的都是相似的人。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當然,《博士論文》這個專欄辦起來難度其實很大,最難的是邀請到優秀作者。這裡有一個悖論:越是優秀的作者,實際上越忙,所以完成約稿的機率也就越低。一開始做專欄時,更大的問題還在於它是原創的,很多作者根本不知道怎麼寫,很多人以為就是博士論文的後記。

我告訴作者:這個專欄絕對不是博士論文後記。

如果非要給它起一個名字的話,可以稱之為「回顧體」。所以,要修改行文的「時態」,要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審視過去的博士論文,把它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個中曲折講清楚,這篇博士論文是如何從無到有的?到底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不足?一者,給讀者(尤其是同行的師弟師妹)一個啟迪和感悟,二者,也給自己一個總結和交代。

說白了,博士論文的形成過程就是博士的學術史,也是作者的生命史。說得遠一些,別人將來如果希望研究你,也一定要了解你的學術史和生命史,後輩如果敬佩你,他最好不是盲目崇拜,而應該知道你為什麼這麼牛,以及假如他也想如此牛,他應該具體地從你這裡學習什麼。

博士論文花費了巨大的心血,一路走來,殊為不易。研究工作大部分是「暗功夫」,真正發表出來的,只是一小部分冰山,冰山下的功夫不僅巨大,而且這些功夫在某種程度上更為重要,它們是學術研究的基礎性支撐。所以,我希望作者不要單純羅列教條——那樣讀者很難感同身受,也意義不大,而是儘可能地還原博士論文的創作過程。在寫的過程中,不需要克制自己的表達欲望,盡情表達,將故事寫得生動、具體、形象一些。

2016年,《博士論文》專欄一共出版了36期,碰巧做滿了「地魁數」,今年上半年碰巧又做了18期,做滿54期,就暫時收工,咱們下學期再見!

很多讀友擔心這個專欄不會繼續做下去。這個暫時請放心,在第100期石頭自己講完自己的博士論文之前,這個專欄還是會做下去的。第99期還有一個彩蛋,敬請期待!

最後,感謝大家這兩年來的關心、支持、轉發與讚賞!

博士論文背後的故事》全目錄

【01】 黎相宜:我去美國做田野

【02】馬強:在俄羅斯的田野上

【03】陳濤:理論研究作為一門手藝

【04】樊佩佩:追考「災政」——汶川地震災區田野紀事

【05】狄金華:遊走在田野與理論之間

【06】高學德:定量研究的痛與樂

【08】劉子曦:量化歷史研究的樂趣

【09】姚澤麟:追尋醫生職業的困境

【10】夏循祥:如何拯救失敗的田野作業?

【11】洪巖璧:理解穆斯林

【12】孫慶忠:田野調查的技藝與修養

【13】馮猛:田野研究三級跳

【14】餘成普:跨界的體驗

【15】郭臺輝:我的學術逆襲之旅

【16】黃曉星:小社區、大故事

【17】肖索未:我的「二奶」研究

【18】劉文楠:為愛國而禁菸

【19】施芸卿:從既定的田野中開掘果實

【20】李榮山:讀書如砍柴

【21】汪仕凱:我的工人政治研究

【22】張茂元:「灰頭土臉」的史證研究

【23】丁瑜:我的「小姐」研究歷程

【24】張翔:探索民間金融中的「社」與「會」

【25】張飛岸:我的民主揭秘之旅

【26】高波:歷史學不是年輕人的學問

【27】林盼:「學術變道」的痛與樂

【28】李連江:我的上訪研究之路

【29】楊宜音:發現社會心理學的「社會」與「心理」

【30】 周雪光:規章制度與組織變遷

【31】 富曉星:我的「男同」研究

【32】 陳超:我的「三線企業工人」研究

【33】張慧:探究羨慕嫉妒恨

【34】張長東:覺今是而昨非

【35】酈菁:探析轉型時代的經濟學家

【36】賈文娟: 一入國企深似海

【37】胡恆:做學問不要太聰明

【38】熊易寒:學術民工心靈史

【39】侯深:城市如何與自然共存?

【40】孟慶延:制度源流的歷史社會學書寫

【41】張劼穎:我的垃圾研究

【42】黃玉琴:奶奶、媽媽和我——三代農村女性的命運變遷

【43】王慶明:做學問,有時要調成飛行模式!

【44】李鈞鵬:九年磨一劍,狐狸博士煉成記

【45】龔浩群:我與泰國的不解之緣

【46】費晟:我是如何走進澳洲大荒野的?

【47】趙曄琴:從巴黎的非法移民到上海的棚戶區

【48】吳瑩:我的群際關係與文化心理研究

【49】陳拯:我用八年,寫了兩篇博士論文

【50】楊春宇:博士出門,修行開始

【51】肖文明:沒有理想主義的學術生活不值一過

【52】唐嘯:探究中國科層制的荒謬與合理

【53】 姜萌:先有沉重的生活,後有厚重的學術?

【54】陳家建:探尋蘇南農村的集體主義之謎

相關焦點

  • 德媒:前國防部長博士論文抄襲被迫下臺 辭職後再次讀博拿到真學位
    2011年因論文抄襲醜聞下臺之後,這位基社盟政治家又修完了一門博士學位,目前的學術頭銜是文科博士。他是在最近接受豐克傳媒集團採訪時透露的這一消息。授予其博士頭銜的是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古滕貝格作為德國防長的政治生涯因為「抄襲門」戛然而止德國媒體報導,據稱,他早已經完成了相關博士學位。但是幾乎沒有跟外界提及過。"
  • 博士讀完30多了,你還考慮讀嗎?讀博後悔四年,不讀後悔一輩子!
    決定讀博士那年我已經27歲了,研究生畢業已經兩年了,這個年紀對一個男生來說應該是結婚成家,步入事業發展的階段,但是我沒有。吳京在《戰狼》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當兵後悔兩年,不當兵後悔一輩子」,我想說的是讀博後悔四年,不讀博後悔一輩子。博士宇宙最高學位,人類知識的高峰,在碩士畢業之時我就知道博士肯定是要讀的,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我預計是工作兩年後。
  • 王能:關於讀博、論文發表與學術生涯發展 | 北京大學經濟科學博士...
    王能:關於讀博、論文發表與學術生涯發展 | 北京大學經濟科學博士生學術論壇 2020-12-24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讀博士的五年
    我是典型的中國教育制度的犧牲品,從小就在填鴨式教育環境中成長,加之父母的關愛,總習慣有人能告訴我需要做什麼、怎麼做,完成課後作業、複習備考,這樣的學習生活是我擅長的,但讀博卻是另外一回事。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己做實驗,一切都要靠自己,沒有主觀能動性對讀博是致命的。通常讀博可以從兩個方面突破:一是完全掌握一個科研領域,二是在這個領域開創新理論。
  • 兩個博士相親,男博士私下查了女博士的論文後說他不配
    兩個博士相親,男博士私下查了女博士的信息後,男博士說他不配。博士還不配博士,為什麼? 男博士經師兄介紹認識一個師姐,回來後私下搜索師姐的論文。
  •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但也不可否認存在某些個例,因為讀博過程中的一些主觀客觀原因,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不光白白耗費了自己的青春時光,嚴重的甚至對個人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傷害。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又有什麼讀博的「潛規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度過博士生涯呢?
  • 來自過來人的忠告:讀博之前你要明白的十件事兒
    1、想清楚你為什麼要讀博讀博之前,想清楚為什麼要讀博。是因為對學術研究充滿興趣而讀博還是為了逃避就業?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學歷還是有著自己的職業規劃?不管怎樣,讀博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哪怕是單純的為了提升自己學歷,也要心中有數。以我的觀察,抱著不同的目的去讀博,讀博期間的狀態與糾結程度是不一樣的。
  • 專欄-碩博士論文背後的田野故事
    在過去年把的一段時間,《學術與社會》公眾號專欄《博士論文背後的故事》對我鼓舞很大。臺大社圖 其中,「博士論文背後的田野故事」有過兩段話,我印象深刻。第一段是分享寫作心得。 論文寫作過程中常常面臨寫不下去,可能是你只寫了幾個字啥也沒多寫,也可能是你經驗資料都寫了很多但不知道如何理論分析了?
  • 他心存學術夢,34歲時砸掉鐵飯碗,選擇讀博,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
    由此,他讀博的意識也就越來越強烈。儘管在每個學期的工作計劃裡,梁維源都單獨預留了「考博」的文件夾,但連續幾年時間裡這個文件夾卻都還是空的,或者頂多放了一些博士招考單位的信息,而遲遲沒有付諸實際行動。不是在「讀博更好」與「不讀博更好」的選項中徘徊,就是陷入「文章不夠」、「基礎太差」、「沒有老師會招我」的自我否定怪圈中,或者因「考什麼學校/專業」、「不認識博導」、「能否順利畢業」等種種顧慮而遲遲不敢下決心。他現在回想起來,發現早些讀博才是在這種混沌思想認識狀態下的「最優選項」,當「快刀斬亂麻」。畢竟行動起來才有創造一切的可能。思想決定行動!梁維源決定考博後,很快就開始行動起來了。
  • 谷歌大腦高級研究科學家:在康奈爾讀博6年,我收穫了什麼
    近日,谷歌大腦高級研究科學家 Maithra Raghu 發布了自己的博士生涯總結,包括期望值管理、讀博的常見挑戰,以及論文那些事兒,等等。讀博期望值管理在這裡,我將讀博稱為一段「旅程」,這是一個經常被低估的方面。讀完機器學習博士學位大概需要 5 到 6 年的時間。
  • 說說: 蔡英文博士論文也造假了?
    它比我後來讀博的學校,至少牛逼「100000+」倍吧。其創立於1895年,是英國久負盛名的世界頂尖公立研究型大學,與牛津劍橋,倫敦大學學院、帝國理工學院並稱「G5超級精英大學」。其在在社科學術界、金融界和政商界享有較高口碑。截止2016年,該校校友及教員有18名諾貝爾獎得獎者、34名國家元首、31名英國下議院議員及42名上議院議員。
  • 臺灣老人福大求學 終圓「博士夢」
    取得博士學位後,老人還有哪些夙願—— 花甲讀博 故鄉圓夢 在從武的日子裡,蘇金淼最大的樂趣是帶團到大陸交流。在他看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武術是其中的瑰寶。「常與大陸同行切磋交流,不僅提高了我的教學水平,還增進了團隊成員對中華武術文化的了解與認識。」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交流交往,蘇金淼實現了尋根謁祖的願望。
  • 讀博士,你適合嗎?一個博士生的透徹分析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社科學術圈,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不要為了讀博士而讀博士,你真的適合讀博士嗎?想清楚了嗎?看看你是不是適合繼續讀博士,這是每一個面臨讀博的學生甚至開始讀博的學生的困惑。
  • 為什麼大家扎堆考研,但讀博的人卻少之又少?難不成博士不香了?
    但為什麼大家扎堆考研,但讀博的人卻少之又少?難不成博士不香了?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那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其中的奧妙吧,相信會對你有所啟發的。 1.讀博耗時長 本科生想要讀博首先得完成碩士課程,專業型碩士制是2年,學術型碩士是3年,之後再讀博,博士一般是三年,這一共加起來就比普通本科畢業就就業的學生多了五六年的學習生涯,在某種程度上講也就缺失了五六年的工作經驗,這對於那些看重工作經驗的公司來講博士生就不大佔優勢了。
  • 文科博士論文的基本要素
    事實上,只要圍繞這些基本要素展開博士論文寫作,經常以這些基本要素來衡量自己的構思和行文,寫好博士論文還是不難的。本文擬結合筆者本人博士論文撰寫的經驗教訓,以及研讀其他文科博士論文的心得體會,不揣淺陋,就此提出幾點拙見,希望能對正在攻讀文科博士學位的莘莘學子有所諫益。
  • 導師神總結:讀博失敗的10個作死大法
    差不多每個學校都有1/3到一半的博士研究生拿不到學位。讀博失敗不僅本人難受,導師也不好過。為了幫助自己的博士生們順利畢業,猶他大學的Matt Might教授(計算機科學家,生物學家,教育家),總結並發表了著名的「10 Easy Ways to Fail a Ph.D. 」「讀博失敗的10大常見原因」,可謂是鞭辟入裡、針針見血。
  • 33名博士研究生被清退:多數讀博時間已達到15年
    本次僅公示了聯繫不到的33位擬退學處理的博士研究生,還有聯繫上的並未公示,因此,西安電子科大此次給予退學處理的博士生不止33人。從名單上的學號來看,這次被退學的很多同學讀博時間已經達到15年。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已經有近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過1300名碩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長學習年限」、「未報到入讀」、「申請退學」等方面。
  • 論文目錄包含哪些內容?
    目錄在畢業論文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目錄的格式還會影響到論文查重檢測的結果,高校都是有規定論文查重率標準的,所以我們在論文中添加目錄的格式一定要正確。目錄一般是添加在論文正文的前面,有導讀論文的作用。
  • 最頂級的學歷與最底層的學術工人,讀博,你想好了嗎?
    很多人曾經說過,讀了博士,才知道自己是不是搞科研的料。大家要去看大佬的故事,很多人會說到讀博的時候遇到困難,幾乎每個人都會說到這個事。楊振寧一開始找課題,從實驗到理論。顏寧,一開始找不到感覺等等。這些都是牛人,在讀博的時候還有很多困難。至於普通博士,肯定是一言難盡。
  • 為什麼讀博往往很煎熬,問題出在哪了?
    幾乎每個博士生都會告訴你讀博是個很煎熬的過程。其實,作為一個博士生導師在這個過程中同樣面臨著挑戰。在博士生和導師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或稱導學關係)是一個成功博士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研究表明,在放棄讀博、延畢和抑鬱症案例中,導學關係是博士生不滿意的最重要預測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