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頭
一
最近適逢畢業季,朋友圈到處都是博士帽。今天也鏟個空,聊一聊讀博這事兒。
讀博士如果用性價比來換算,真是不值得的。這頂帽子真換不來多少銅板,讀了博,反倒讓自己的人生路越走越窄:就業時這不能去,那不能去,最後只能轉身走進另一做象牙塔。如果想發財,讀博士絕對不是捷徑,尤其是人文社科的博士;如果想升官,從博士華麗轉上仕途的例子,似乎也不是那麼多。
不說讀博的結果,就說讀博的過程吧,也是很苦:物質上清苦,精神上煎熬。想起當年我寫博士論文的日子,早起晚睡,冥思苦想,每天都沉浸在高強度的壓力中,逼著自己在規定的時間內碼字、出文和定稿,連做夢都在構思論文,頭頂白髮不知添了幾多。
但是,一轉念,又有些懷念那些日子,懷念那種摒除雜念、一心向學的狀態。《論語》上這樣形容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每每回想起當初寫作的過程,時常產生這種身在陋巷卻自得其樂的感念。
二
人是一種高級的動物,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動物只能停留於物質的享受,人卻有精神上的追求。人能夠確立自己的志向,並能夠為了自己的志向忘卻外在,甚至面對逼仄的環境甘之如飴。
讀博士最大的樂趣是什麼?一個字:純粹(PURENESS)。純粹帶來的享受,任何東西都換不來。
猶記得我當年還在「雙鴨山大學」讀書的時候,那時候我原準備做個消費研究——沒成想後來走上了精準扶貧的不歸路。博士一年級是我最享受的一年,因為一直沒定選題,就索性拋開不管了,沒有任何目的地閱讀、思考、討論和寫作,當初的筆記和小論文,到現在一篇都沒拿出來發表。
從功利的角度看,那段日子基本沒有什麼產出和功效,但是那段日子的閱讀卻是最心曠神怡的。因為純粹,所以不給閱讀、思考和寫作設限,不考慮它的外在環境,也不考慮它的後續成果,單純為了興趣而閱讀,單純為了對知識的追求而去探明究竟。
如今,真是有些懷念讀博士那種任性的純粹。
三
這篇文章的配圖是我的偶像:船山先生。照片是我2015年在社會學年會期間,拜訪嶽麓書院時拍的。捧讀《船山全書》,每每遙想當年先生隱居船山、著書立說的場景。人,這個東西——哲學上稱為「存在」,說到底是個精神動物,也是一個早晚撞死在沙灘上的物種。肉體會腐爛,精神卻不朽。精神的不朽,靠的也正是它的純粹。
說起來,當初辦這個公眾號純粹就是為了興趣。當時寫論文實在寫不下去了,就預備寫寫零散文章,換換腦子。後來我一想,既然要花功夫寫,那不如寫一個對大家有用的東西,於是我就做了一個專欄《學術論文寫作指引》:把這些年的工作與學習經驗,分成要點寫出來。發表後,讀者反響還不錯,於是就一篇篇寫了下去。如今,這個專欄馬上就要集結出書了。
後來,我又開始做第二個專欄,就是《博士論文背後的故事》(簡稱《博士論文》)。其實這個專欄的創意源於跟朋友聊天。和學術論文寫作一樣,博士論文寫作是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知識類型,況且不是每個博士都有機會讀名校、跟名師。讀者有很大的知識需求,但是當時卻缺乏知識供給。每個在黑暗中獨自摸索過的博士都體會過那種艱辛,把優秀博士的經驗分享出來,不僅可以鼓舞人心,也可以讓後來者少走彎路。
做公眾號其實是一個「很吃虧」的事情,因為我並沒有拿它來換取物質上的收益,在公眾號上發文章也是「沒用」的,既沒有稿費,也不能用來評職稱。發表,在這裡,就只是為了分享。然而,正是這種「沒用」,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因為沒用,所以純粹,因為純粹,所以最後聚集的都是相似的人。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四
當然,《博士論文》這個專欄辦起來難度其實很大,最難的是邀請到優秀作者。這裡有一個悖論:越是優秀的作者,實際上越忙,所以完成約稿的機率也就越低。一開始做專欄時,更大的問題還在於它是原創的,很多作者根本不知道怎麼寫,很多人以為就是博士論文的後記。
我告訴作者:這個專欄絕對不是博士論文後記。
如果非要給它起一個名字的話,可以稱之為「回顧體」。所以,要修改行文的「時態」,要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審視過去的博士論文,把它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個中曲折講清楚,這篇博士論文是如何從無到有的?到底有哪些優勢,又有哪些不足?一者,給讀者(尤其是同行的師弟師妹)一個啟迪和感悟,二者,也給自己一個總結和交代。
說白了,博士論文的形成過程就是博士的學術史,也是作者的生命史。說得遠一些,別人將來如果希望研究你,也一定要了解你的學術史和生命史,後輩如果敬佩你,他最好不是盲目崇拜,而應該知道你為什麼這麼牛,以及假如他也想如此牛,他應該具體地從你這裡學習什麼。
博士論文花費了巨大的心血,一路走來,殊為不易。研究工作大部分是「暗功夫」,真正發表出來的,只是一小部分冰山,冰山下的功夫不僅巨大,而且這些功夫在某種程度上更為重要,它們是學術研究的基礎性支撐。所以,我希望作者不要單純羅列教條——那樣讀者很難感同身受,也意義不大,而是儘可能地還原博士論文的創作過程。在寫的過程中,不需要克制自己的表達欲望,盡情表達,將故事寫得生動、具體、形象一些。
五
2016年,《博士論文》專欄一共出版了36期,碰巧做滿了「地魁數」,今年上半年碰巧又做了18期,做滿54期,就暫時收工,咱們下學期再見!
很多讀友擔心這個專欄不會繼續做下去。這個暫時請放心,在第100期石頭自己講完自己的博士論文之前,這個專欄還是會做下去的。第99期還有一個彩蛋,敬請期待!
最後,感謝大家這兩年來的關心、支持、轉發與讚賞!
《博士論文背後的故事》全目錄
【01】 黎相宜:我去美國做田野
【02】馬強:在俄羅斯的田野上
【03】陳濤:理論研究作為一門手藝
【04】樊佩佩:追考「災政」——汶川地震災區田野紀事
【05】狄金華:遊走在田野與理論之間
【06】高學德:定量研究的痛與樂
【08】劉子曦:量化歷史研究的樂趣
【09】姚澤麟:追尋醫生職業的困境
【10】夏循祥:如何拯救失敗的田野作業?
【11】洪巖璧:理解穆斯林
【12】孫慶忠:田野調查的技藝與修養
【13】馮猛:田野研究三級跳
【14】餘成普:跨界的體驗
【15】郭臺輝:我的學術逆襲之旅
【16】黃曉星:小社區、大故事
【17】肖索未:我的「二奶」研究
【18】劉文楠:為愛國而禁菸
【19】施芸卿:從既定的田野中開掘果實
【20】李榮山:讀書如砍柴
【21】汪仕凱:我的工人政治研究
【22】張茂元:「灰頭土臉」的史證研究
【23】丁瑜:我的「小姐」研究歷程
【24】張翔:探索民間金融中的「社」與「會」
【25】張飛岸:我的民主揭秘之旅
【26】高波:歷史學不是年輕人的學問
【27】林盼:「學術變道」的痛與樂
【28】李連江:我的上訪研究之路
【29】楊宜音:發現社會心理學的「社會」與「心理」
【30】 周雪光:規章制度與組織變遷
【31】 富曉星:我的「男同」研究
【32】 陳超:我的「三線企業工人」研究
【33】張慧:探究羨慕嫉妒恨
【34】張長東:覺今是而昨非
【35】酈菁:探析轉型時代的經濟學家
【36】賈文娟: 一入國企深似海
【37】胡恆:做學問不要太聰明
【38】熊易寒:學術民工心靈史
【39】侯深:城市如何與自然共存?
【40】孟慶延:制度源流的歷史社會學書寫
【41】張劼穎:我的垃圾研究
【42】黃玉琴:奶奶、媽媽和我——三代農村女性的命運變遷
【43】王慶明:做學問,有時要調成飛行模式!
【44】李鈞鵬:九年磨一劍,狐狸博士煉成記
【45】龔浩群:我與泰國的不解之緣
【46】費晟:我是如何走進澳洲大荒野的?
【47】趙曄琴:從巴黎的非法移民到上海的棚戶區
【48】吳瑩:我的群際關係與文化心理研究
【49】陳拯:我用八年,寫了兩篇博士論文
【50】楊春宇:博士出門,修行開始
【51】肖文明:沒有理想主義的學術生活不值一過
【52】唐嘯:探究中國科層制的荒謬與合理
【53】 姜萌:先有沉重的生活,後有厚重的學術?
【54】陳家建:探尋蘇南農村的集體主義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