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存學術夢,34歲時砸掉鐵飯碗,選擇讀博,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

2021-01-09 中國校園在線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深圳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2016級光學工程專業博士生梁維源34歲時主動放棄鐵飯碗,逐夢科研路的大學故事。

對於梁維源來說,在34歲時主動砸掉鐵飯碗,離開舒適區,不過是逐夢科研路的起點。行百裡者半九十,跨領域課題、身體吃不消、家庭壓力、博士延期哪個都看似攔路虎。他直面內心的膽怯,調整節奏、見招拆招,博士四年期間,以主要貢獻者在《PNAS》、《NC》、《Nanophotonics》、《Advanced science》、《AFM》等期刊發表論文,並於今年順利畢業。

他認為,人生不設限,「什麼年齡就該做什麼事情」只不過是畫地為牢,現在即是最好的時機。對於未來,他不執著於高校教職,能繼續科研就是續寫當初的夢想。

個人簡介

梁維源,2005年6月本科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2008年6月碩士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電路與系統專業;2008年8月至2016年8月在北部灣大學電子信息工程教研室任專任教師;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深圳大學光學工程專業,博士,研究方向為二維材料生物光子學。以共同第一作者在PNAS、Nanophotonics、AFM、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發表一區論文4篇,申請專利1項。主持深港大學創新創業項目1項,參與(第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

獲得獎項

1. 2018年深圳大學第六屆「荔研論壇」之光機電分論壇競賽優秀獎

2. 2015年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獲得國家二等獎1項,區一等獎4項

3. 2015-2016年度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1項

4. 2010年北部灣大學優秀教師

心存學術夢

梁維源說,他本碩均就讀於省屬師範大學,熱門工科專業。碩士畢業後進入一所地方二本應用型、教學型大學,擔任專任教師,工作的內容自然是以「實訓」和「教學」為主,科研壓力較小。

在剛參加工作時,他覺得一切都很美好,抱有的熱情很高。每學期擔任3至5門課程的任課老師,一周上20多節課也不在話下。儘管經常備課到深夜甚至通宵,但他覺得課堂上能做到讓學生聽明白和有所收穫是件很開心的事。後來他還自編實訓講義、製作實訓器材。同時,他也擔任班主任的角色,那些年齡與他相仿的學生常能夠獨立把他布置的事情做好,偶爾他還能收穫驚喜(如考研成功)。那時的他每天過著愜意的校園生活,也感覺自己越來越年輕。

除此之外,還有更令他開心的事,那就是學科競賽的集訓和參賽,「可編程」、「自定義」、「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等新鮮玩意兒,他當時特別熱衷,例如「可編程邏輯控制器」、「自定義波形發生器」、「搬運機器人」、「舞蹈機器人」、「智能快遞櫃」、運用了機器學習概念的「電腦鼠走迷宮」......聽著就已經讓他熱血沸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與他後來選擇的科研課題也是一致的。每當這些好玩的東西從自己手裡做出來時,他總欣喜若狂。那段時間,為了把這些研究做好,他費勁心思,總想為此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他還找了幾個學生跟自己一起研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後作品表現優異、競賽取得好成績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成就感爆棚的同時,他也感到非常開心。

院領導看梁維源對這些科研感興趣,便把系裡的實驗室交給他管理。關於實驗室的工作,大部分都是體力活:幾個專業共計1000多名學生的實驗教學任務(如耗材採購、實驗準備、器材檢修、安全檢查、實驗教學報表統計等)全都落在了他肩上。這項工作儘管不如那些機器人好玩,梁維源也還是承擔下來,他想,儘管日常管理工作瑣碎,但是這樣可以更進一步去研究這些他感興趣的機器人等科研課題。

轉瞬過了五年的工作時間,各種壓力和焦慮開始慢慢萌發,畢竟梁維源也到了要成家的年紀,除去經濟上的壓力,還有對前途未知的迷茫。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教學、帶學科競賽和管理實驗室佔據了他絕大部分的時間,科研這一塊就自然落下了,發文章、評職稱則似乎更加是遙不可及的事。由此,他讀博的意識也就越來越強烈。

儘管在每個學期的工作計劃裡,梁維源都單獨預留了「考博」的文件夾,但連續幾年時間裡這個文件夾卻都還是空的,或者頂多放了一些博士招考單位的信息,而遲遲沒有付諸實際行動。不是在「讀博更好」與「不讀博更好」的選項中徘徊,就是陷入「文章不夠」、「基礎太差」、「沒有老師會招我」的自我否定怪圈中,或者因「考什麼學校/專業」、「不認識博導」、「能否順利畢業」等種種顧慮而遲遲不敢下決心。他現在回想起來,發現早些讀博才是在這種混沌思想認識狀態下的「最優選項」,當「快刀斬亂麻」。畢竟行動起來才有創造一切的可能。

思想決定行動!梁維源決定考博後,很快就開始行動起來了。給導師發郵件表達報考意向,待導師回復歡迎報考之後,就是複習備考了;備考時間恰逢寒假,他閉關修煉了一個多月。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考試結果公布,梁維源考取了專業頭名。但當錄取通知書寄到時,他又犯難了:需要調動個人檔案。這意味著,他必須辭職,放棄已有的高校編制。另外當時還有個情況:愛人即將臨盆。在這樣複雜的情況下做出決定異常艱難,取得大家的支持至關重要。為此,他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和愛人對此事進行了徹底的討論,徵求了大家尤其是愛人的意見之後,把情況嚮導師進行匯報,老師說「我會支持你」。最終,大家意見統一,讀博終於成行了。

學術初體驗

自信地認為已經做好讀博準備的梁維源,發現還是高估了自己。

第一是身體方面。來校報到的第一周,梁維源就因腎結石發作進了醫院,做了第一次手術。在第二年,腎結石再次復發,做了第二次手術。所幸事先做好了準備,這兩次手術對他的工作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這兩件事讓他意識到,自己必須在生活方式上做出改變。因此,他進一步地加大了運動量,每天在規定的時間內步行3~5公裡,周末則為10公裡。堅持到現在,不僅結石沒有復發,且精神狀態向好,甚至有工作需求時晚上也可以加班到更晚一些。

第二是課題方面。由於各種機緣巧合,梁維源戲劇性地轉到了二維材料生物應用這個方向。這個方向於他而言機遇很大,挑戰自然也很大。首先是化學實驗。製備Mxene需要用到氫氟酸,它是一種令人望而生畏的危險化學品,再加上對實驗安全的敬畏心理,他遲遲不敢上手。後來通過大量的資料查詢、做足各種防護,他小心、穩妥地完成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克服了恐懼心理的同時,也終於邁過了心裡那道坎。隨後,他又在規範了實驗流程和操作的基礎上,摸索出了該實驗最優的製備條件。當表徵結果顯示漂亮的形貌的時候,成就感油然而生。其次是解決難題。做一些比較出彩的工作,必然需要花一番功夫,聚焦一個點或一個細節,直面困難的同時也需要多想辦法,多討論和不怕被批評。比如怎麼測凝膠的流變性能?

他和團隊小夥伴們找到了設備,但是做測試的老師要麼沒有時間、要麼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測試意圖。測試過程持續了一個多月,來來回回換了幾個測試單位。當他認為測試返回的結果可以說明問題時,課題組內的仇博士卻堅持認為可以獲得更好的結果。又一番研究琢磨之後,他們發現實驗操作的最佳方案還是自行操作儀器。於是梁維源從先學習流變儀的操作模式、條件設置,再到按實驗設計去做實驗及條件摸索,又花了兩周時間,終於做出了令人更加滿意的結果。另外,他也發現科研遇到困難時,查閱文獻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如果能夠通過查閱文獻且找到某一段與之相關的話,那麼也就能夠更好地明白問題是怎麼為他人所解決的。

第三是團隊合作方面。自然科學發展至今天的水平,合作早已成為共識。材料的理論計算、製備與性能測試、不同領域的應用,往往需要多個課題組共同協作完成。因此,學會合作是科研工作者們的基本素養。有合作那就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很幸運的是,梁維源的合作者都很開朗、熱情,交流起來非常順暢。因此,這幾年的團隊合作不僅讓他從合作者身上學到很多專業知識,還讓他懂得了很多為人處世的藝術以及培養了他以誠待人、注重大局、力爭做到問心無愧的良好品格。

走向學術路

一、第一篇合作共同一作論文

從工程實踐轉向基礎科學研究,是從追求指標到追求「首次」和注重學科交叉思考方式的巨大轉變,這用「萬事開頭難」來描述毫不為過。

梁維源還記得當時嚮導師匯報一個材料的實驗數據,在展示實驗數據後,他提出能否從物理機理上進一步探討提高材料性能的方法,並結合理論計算更深入地進行預測的觀點。導師聽後,馬上回應說這個想法暫且先放一放,應該以實驗為重,學會與其他學科交叉設計實驗,並在目前實驗基礎上馬上按照完整的課題思路進行後續的實驗,及時發表。導師擔心他思路轉不過來,影響課題進度,便給他安排了一個與仇博士、鬥博士的合作課題。仇博士從製備材料、性能測試、提煉核心創新點、查閱文獻等方面給了他了非常大的幫助,還和他一起守著儀器測試。

另外,課題的合作者鬥博士也提供了很多幫助,包括生物實驗、文章寫作、創新創業項目申請等方面。特別地,在這個生物實驗開展過程中,鬥博士從細胞實驗應該怎麼做到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都非常仔細地跟他進行了講解,就差手把手地教了。導師的這個安排不僅使他的基礎實驗技能得到了鍛鍊,讓他從不會做化學、生物實驗,到能夠獨立進行材料的製備、測試和開展細胞實驗,而且使他在實驗思維和課題進度上都能跟隨兩位博士後的節奏走,進步很快。因此,第一個合作課題大約花了七八個月就完成了初稿。

二、第一篇獨立一作論文

知易行難。到梁維源開始自己主導課題時,他便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起初,以為隨便找個材料進行測試性能,便可以進行細胞和動物實驗,獲得一系列實驗數據後,整合成論文,投稿後就可以順利見刊。然而果真這麼整下來之後,論文是有模有樣,卻不料屢投屢拒,幾個月過去了。那段時間,他壓力大到睡也睡不著,後來乾脆在辦公室過夜,滿腦子就想著文章的種種不是。

當夜深人靜時,思考文章的缺陷在哪、怎麼樣才能夯實數據、從哪個角度寫文章,日子又過了幾個月。當數據逐漸充實、文章的遣詞造句也推倒重來、一字一句拿捏之後,終於到了投稿階段。但這時又出現了有新情況,文章投出去一個月,已超出了期刊承諾的審稿時間,但投稿系統沒有任何更新。於是,他在焦灼等待之下便給編輯發送了電子郵件詢問原因,結果編輯回覆說其中一個審稿人生病了。所幸,審稿意見很快就被返回,只需小修。他以最快的速度回覆審稿人意見後,文章接收了。經歷過後,梁維源的感想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是工作效率最高的時候;要想扛得住天天熬夜,就得堅持運動,熬過來就好了。

三、博士第四年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用在梁維源身上毫不為過。「讀個博士,哪有不脫幾層皮」這句話對於34歲讀博、轉專業轉方向的他而言太過真實。第三年快結束的時候,一個事實擺在他面前:延期畢業。這時候,來自外部的、內部的壓力讓人變得更加敏感。為了舒緩壓力,他堅持每天環校園快走,於此同時這也達到了鍛鍊身體的目的。另外,他還養成了晚上加班到深夜的習慣。夜深人靜的時候,人就特別專注,有利於對問題展開深度思考。於是,每一篇文章的初稿、修改至定稿、投稿,都是在這樣的日子裡完成的。「陽光總在風雨後」,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也許這就是科研狗的常態吧。博士階段的歷練,使他更深刻地認識了自己。

本打算兩周的寒假,因為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變成了3個月。這段時間,對所有人都是一段奇特的經歷。於梁維源而言,因為恰逢畢業論文預答辯和盲審送審,時間非常緊張。而眼下最重要的事,是從零開始寫論文。由於家裡有兩個小孩,又處於居家隔離狀態,這種情況下,他只能調整作息時間:白天陪小孩,晚飯後跑步保持體力,夜裡23:00-7:00工作。這一安排很快就奏效了,5周時間,論文初稿就寫好了。就這樣緊趕慢趕,他參加了預答辯。預答辯中老師給出了中肯的評價:主線不清晰,重點不突出,還有很多不熟悉的內容。

於是他請教了課題組的仇博士、薛博士等人,結合預答辯老師給的建議,對論文全文尤其是重點不足部分進行了重新梳理和修改,趕在論文盲審送審截止日期前提交了論文。預答辯安排在4月3日,疫情全國各地還沒正式解封,預答辯採用線上答辯的方式。尋找合適的答辯地點讓他犯難了:哪裡能找到一個既沒有小朋友打擾、又能保證網絡流暢的地方?他最終選擇了入住酒店,這後來被證實是一個明智之舉:順利避開了小朋友的打擾,網絡也絲毫不卡。嘗到甜頭的梁維源,以至於後來一遇到緊急需要處理的事情,就跑去酒店去躲清靜。

論文送審後,他最擔心的就是能否通過盲審。兩周後,盲審意見回來,通過了,他懸著的心終於放下。緊接著就是正式答辯的準備,他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好好做PPT和準備好答辯演講稿。吸取了預答辯的教訓,這次他學會完全站在答辯老師的角度去設計PPT和演講稿。為了讓答辯老師通過一張PPT明白論文的理論基礎和課題之間的邏輯關係,這張PPT的製作可能會需要斟酌一兩天;為了突出每項課題的創新點,他精選了每張放到PPT上的數據圖表,並配以箭頭、標題式的文字說明等,力求用一兩張PPT把課題的重點講清楚;在演講稿的準備上,最重要的是要結合自身語速較慢的特點,能不講的句子堅決不講,能用「大家好」堅決不用「各位老師早上好」,力爭精簡。就這樣試講幾遍之後,答辯開始了。

跟預答辯類似,由於深大疫情防控嚴格,答辯的4位校外專家無法到現場,因此正式答辯仍然採用線上答辯方式。答辯過程中,他在時間上控制得很好。結束後,論文通過了。後來,他又根據答辯專家們的意見將論文修改了一輪,最終定稿。至此,論文已經修改至39稿。

博士畢業後

梁維源在博士畢業時,年齡已超35周歲,無緣青基項目和博後,同時也意味著進入大部分高校的大門被關閉。儘管如此,他仍然認為延續博士的方向繼續做科研,是他的理想選擇。這不僅是基於個人的工作經歷和性格考慮,更是在博士階段專業訓練後的抉擇。

最後,還是那句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來源:深圳大學 供稿 | 深圳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編輯 | 梁羽晨 責編 | 李世卓

相關焦點

  • 學霸進階之路:碩博期間,他發表多篇高水平論文,還會演奏音樂!
    本碩博一路走來,他一共發表了高水平論文十餘篇,累計影響因子達49。不僅如此,積極科研的同時,西洋打擊樂、羽毛球等愛好他也一樣都不落下。馬博軒說,精彩紛呈、體現價值、充滿幸福感的生活是自己的最大追求。原來,這是馬博軒的第一篇高水平期刊論文,論文發表時他正在讀研二。該論文的發表,無疑讓剛走進科研大門的馬博軒有了「繼續攀登」的信心,「我覺得自己得到了認可,就更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 他是上海交通大學直博生,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
    吳天昊,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6級直博生,師從韓禮元教授,致力於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發,博士期間共發表SCI論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J. Mater. Chem. A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6篇(3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論文總影響因子超過300。
  • 王能:關於讀博、論文發表與學術生涯發展 | 北京大學經濟科學博士...
    王能:關於讀博、論文發表與學術生涯發展 | 北京大學經濟科學博士生學術論壇 2020-12-24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博最大的樂趣在哪裡? | 附《博士論文》全目錄
    今天也鏟個空,聊一聊讀博這事兒。讀博士如果用性價比來換算,真是不值得的。這頂帽子真換不來多少銅板,讀了博,反倒讓自己的人生路越走越窄:就業時這不能去,那不能去,最後只能轉身走進另一做象牙塔。如果想發財,讀博士絕對不是捷徑,尤其是人文社科的博士;如果想升官,從博士華麗轉上仕途的例子,似乎也不是那麼多。不說讀博的結果,就說讀博的過程吧,也是很苦:物質上清苦,精神上煎熬。
  • 全力扶持科研創業卓見成效 浙農林大多名本科生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實習編輯 陳昊昱 通訊員 陳勝偉)近日,浙江農林大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本科生陶穎傑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工程領域國際權威期刊《化學工程雜誌》(《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0.652),發表了名為《用於高性能柔性超級電容器的非晶態富羥基Co3O4的合成》的學術論文。
  • 讀博連發3篇Science!28歲任武大教授再發Nature
    有這樣一位學者,讀博期間以一作身份發表3篇Science,28歲成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再發2篇Nature,35歲榮獲傑青......今年9月,他還入選了2020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擬資助項目申請人名單!他就是集多數榮譽於一身的鄧鶴翔教授!
  • 陝西科技大學科研團隊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14篇高水平論文
    近期,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陳慶彩團隊分別在《ACS Nano》《ES&T》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14篇高水平論文。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近日,陝西科技大學前沿院材料原子分子科學研究所在許並社教授的帶領下在能源、環境、光電等領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進展,相繼在《ACS Nano》(IF=14.588)等國際知名期刊發表6篇高水平論文。
  • 來自過來人的忠告:讀博之前你要明白的十件事兒
    學術興趣導向型的博士讀起來遠比刷學歷的博士要輕鬆的多。我當時身邊就有一些同學,對科研不是非常感興趣,抱著試試的態度去讀博,結果博士四年時間過得異常艱難。而有的同學對科研的興趣濃厚,自我學習和科研的動力也就更加充足。在發表了一兩篇雖然不是非常好的文章之後就又形成了一種正反饋。
  • 他18歲麻省理工讀博,22歲成就震驚世界,卻放棄美籍選擇回國!
    就拿中國來說,三國時有6歲的曹衝稱象,唐朝時有奇才驚動韓愈、6歲便能吟詩作對的「詩鬼」李賀,宋朝時有7歲的司馬光砸缸。再到近年,華裔數學天才陶哲軒8歲參加美國高考,數學拿了760分(滿分800分)的超高分,31歲榮獲數學界諾獎菲爾茨獎!
  • 保研清華、15項「國獎」、發表高水平論文……她說,我的大學無悔!
    去年春天,和許多準備保研的同學不同,當時還在文學與新聞學院廣告學專業讀大三的楊璐嘉,正全身心投入於她的一項學術研究之中。儘管很多人建議她以保研複習為重,但她還是希望能夠在學術上有所突破。在導師徐沛老師的指導下,研究論文的初稿順利完成。看罷文章的老師在電話那頭告訴她:「這篇文章達到了頂刊水準。」
  • 南昌大學高水平學術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
    南昌大學高水平學術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 2020-04-21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東女神學霸:發表國家級期刊論文,保研外交部唯一直屬高校
    靠著"從大一開始早上六點鐘起床,晚上十一點鐘休息,無一例外"的這份自律以及自身努力,山東師範大學法學院學子崔昊宇在校期間一路"過關斬將",不斷摘得國家級省級獎項、發表高水平期刊論文,最終成功推免至外交部唯一直屬高校,外交學院。
  • 交大學霸:他蟬聯本、碩、博國家獎學金,發表論文10篇,專利11項!
    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篇,公開國家發明專利11項。周昕毅的社交平臺上至今還保留著2015年9月成功保研交大後對自己的寄語「願未來五年在交大能做出成績」。2019年12月14日,第四屆「學術之星」圓滿結束後他在朋友圈中寫道:「有幸當選,感謝李老師!
  • 西華大學這個跨學科團隊2年發表20多篇高質量論文!
    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萬方教授西華行為學工作坊2020活動在雲端召開不到兩年的時間,研究院就取得了豐碩的成績,共計立項科研課題10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課題3項,省部級課題6項,區政府課題1項;共計發表或錄用學術論文23篇,其中SSCI/SCI期刊文章12篇,CSSCI/CSCD期刊文章5篇,中文核心
  • 發表武大首篇Nature,讀博3篇Science,這個85後教授又拿「傑青」
    這個年輕的85後教授到底多優秀?1985年,鄧鶴翔出生於武漢,高中就在化學競賽中獲一等獎保送復旦,隨後獲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成為大牛導師OmarYaghi教授的弟子,並繼續攻讀博士後。2013年,28歲的鄧鶴翔讀成回國,直接被聘為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成為當時最年輕的85後正教授,轟動一時。本科畢業前,就在導師的指導下,與系裡的研究生合作發表了兩篇SCI論文,博士期間,陸續發表3篇Science正刊。
  • 6年20多篇重磅論文 這位來自四川成都的28歲浙大女博導太颯了~
    28歲的劉琬璐老師應該是目前浙大最年輕的PI獨立研究員,醫學出身的她這麼年輕就是博導,這在全國都非常稀少。入職後,她很快進入導師角色,很有『教授範』。」這位被歐陽宏偉稱為傳奇的劉琬璐,來自四川成都,2013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之後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博士、博士後研究,6年內發表20餘篇國際權威期刊論文。
  • 《自然》一年發了106篇「國產」論文
    長江日報訊(記者胡義華 熊詩琪 蔡木子)12月24日,最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出版,其中中國作者主導的論文有2篇,這把《自然》2020年刊發的「國產」論文的數量定格在106篇,刷新了歷史紀錄。
  • 想發表論文,應該選擇什麼期刊比較好?
    本期小編將根據發表目的為大家講解如何選擇期刊、如何選擇正確的渠道一、發表論文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發表目的1.一般單位有特殊要求的話會出相應的文件,需要根據文件要求來選擇期刊發表論文,切莫主觀地選擇刊物發表。
  • 導師神總結:讀博失敗的10個作死大法
    讀博失敗不僅本人難受,導師也不好過。為了幫助自己的博士生們順利畢業,猶他大學的Matt Might教授(計算機科學家,生物學家,教育家),總結並發表了著名的「10 Easy Ways to Fail a Ph.D. 」「讀博失敗的10大常見原因」,可謂是鞭辟入裡、針針見血。
  • 曾發表10篇論文,26歲當中科大副教授的浙江女孩,如今怎樣了
    如今在科研領域,有越來越多的女孩子身影出現了,如西湖大學的白蕊、萬蕊雪,電子科技大學的劉明偵等,她們都是年輕有為的女科學家。下面,米醬給大家分享一位2次出國留學歸來的浙江女孩的故事。她叫方璐,不僅貌美,而且很有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