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深圳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2016級光學工程專業博士生梁維源34歲時主動放棄鐵飯碗,逐夢科研路的大學故事。
對於梁維源來說,在34歲時主動砸掉鐵飯碗,離開舒適區,不過是逐夢科研路的起點。行百裡者半九十,跨領域課題、身體吃不消、家庭壓力、博士延期哪個都看似攔路虎。他直面內心的膽怯,調整節奏、見招拆招,博士四年期間,以主要貢獻者在《PNAS》、《NC》、《Nanophotonics》、《Advanced science》、《AFM》等期刊發表論文,並於今年順利畢業。
他認為,人生不設限,「什麼年齡就該做什麼事情」只不過是畫地為牢,現在即是最好的時機。對於未來,他不執著於高校教職,能繼續科研就是續寫當初的夢想。
個人簡介
梁維源,2005年6月本科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2008年6月碩士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電路與系統專業;2008年8月至2016年8月在北部灣大學電子信息工程教研室任專任教師;2016年9月至2020年6月,深圳大學光學工程專業,博士,研究方向為二維材料生物光子學。以共同第一作者在PNAS、Nanophotonics、AFM、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發表一區論文4篇,申請專利1項。主持深港大學創新創業項目1項,參與(第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
獲得獎項
1. 2018年深圳大學第六屆「荔研論壇」之光機電分論壇競賽優秀獎
2. 2015年指導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獲得國家二等獎1項,區一等獎4項
3. 2015-2016年度指導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1項
4. 2010年北部灣大學優秀教師
心存學術夢
梁維源說,他本碩均就讀於省屬師範大學,熱門工科專業。碩士畢業後進入一所地方二本應用型、教學型大學,擔任專任教師,工作的內容自然是以「實訓」和「教學」為主,科研壓力較小。
在剛參加工作時,他覺得一切都很美好,抱有的熱情很高。每學期擔任3至5門課程的任課老師,一周上20多節課也不在話下。儘管經常備課到深夜甚至通宵,但他覺得課堂上能做到讓學生聽明白和有所收穫是件很開心的事。後來他還自編實訓講義、製作實訓器材。同時,他也擔任班主任的角色,那些年齡與他相仿的學生常能夠獨立把他布置的事情做好,偶爾他還能收穫驚喜(如考研成功)。那時的他每天過著愜意的校園生活,也感覺自己越來越年輕。
除此之外,還有更令他開心的事,那就是學科競賽的集訓和參賽,「可編程」、「自定義」、「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等新鮮玩意兒,他當時特別熱衷,例如「可編程邏輯控制器」、「自定義波形發生器」、「搬運機器人」、「舞蹈機器人」、「智能快遞櫃」、運用了機器學習概念的「電腦鼠走迷宮」......聽著就已經讓他熱血沸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與他後來選擇的科研課題也是一致的。每當這些好玩的東西從自己手裡做出來時,他總欣喜若狂。那段時間,為了把這些研究做好,他費勁心思,總想為此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他還找了幾個學生跟自己一起研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後作品表現優異、競賽取得好成績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成就感爆棚的同時,他也感到非常開心。
院領導看梁維源對這些科研感興趣,便把系裡的實驗室交給他管理。關於實驗室的工作,大部分都是體力活:幾個專業共計1000多名學生的實驗教學任務(如耗材採購、實驗準備、器材檢修、安全檢查、實驗教學報表統計等)全都落在了他肩上。這項工作儘管不如那些機器人好玩,梁維源也還是承擔下來,他想,儘管日常管理工作瑣碎,但是這樣可以更進一步去研究這些他感興趣的機器人等科研課題。
轉瞬過了五年的工作時間,各種壓力和焦慮開始慢慢萌發,畢竟梁維源也到了要成家的年紀,除去經濟上的壓力,還有對前途未知的迷茫。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教學、帶學科競賽和管理實驗室佔據了他絕大部分的時間,科研這一塊就自然落下了,發文章、評職稱則似乎更加是遙不可及的事。由此,他讀博的意識也就越來越強烈。
儘管在每個學期的工作計劃裡,梁維源都單獨預留了「考博」的文件夾,但連續幾年時間裡這個文件夾卻都還是空的,或者頂多放了一些博士招考單位的信息,而遲遲沒有付諸實際行動。不是在「讀博更好」與「不讀博更好」的選項中徘徊,就是陷入「文章不夠」、「基礎太差」、「沒有老師會招我」的自我否定怪圈中,或者因「考什麼學校/專業」、「不認識博導」、「能否順利畢業」等種種顧慮而遲遲不敢下決心。他現在回想起來,發現早些讀博才是在這種混沌思想認識狀態下的「最優選項」,當「快刀斬亂麻」。畢竟行動起來才有創造一切的可能。
思想決定行動!梁維源決定考博後,很快就開始行動起來了。給導師發郵件表達報考意向,待導師回復歡迎報考之後,就是複習備考了;備考時間恰逢寒假,他閉關修煉了一個多月。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考試結果公布,梁維源考取了專業頭名。但當錄取通知書寄到時,他又犯難了:需要調動個人檔案。這意味著,他必須辭職,放棄已有的高校編制。另外當時還有個情況:愛人即將臨盆。在這樣複雜的情況下做出決定異常艱難,取得大家的支持至關重要。為此,他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和愛人對此事進行了徹底的討論,徵求了大家尤其是愛人的意見之後,把情況嚮導師進行匯報,老師說「我會支持你」。最終,大家意見統一,讀博終於成行了。
學術初體驗
自信地認為已經做好讀博準備的梁維源,發現還是高估了自己。
第一是身體方面。來校報到的第一周,梁維源就因腎結石發作進了醫院,做了第一次手術。在第二年,腎結石再次復發,做了第二次手術。所幸事先做好了準備,這兩次手術對他的工作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這兩件事讓他意識到,自己必須在生活方式上做出改變。因此,他進一步地加大了運動量,每天在規定的時間內步行3~5公裡,周末則為10公裡。堅持到現在,不僅結石沒有復發,且精神狀態向好,甚至有工作需求時晚上也可以加班到更晚一些。
第二是課題方面。由於各種機緣巧合,梁維源戲劇性地轉到了二維材料生物應用這個方向。這個方向於他而言機遇很大,挑戰自然也很大。首先是化學實驗。製備Mxene需要用到氫氟酸,它是一種令人望而生畏的危險化學品,再加上對實驗安全的敬畏心理,他遲遲不敢上手。後來通過大量的資料查詢、做足各種防護,他小心、穩妥地完成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克服了恐懼心理的同時,也終於邁過了心裡那道坎。隨後,他又在規範了實驗流程和操作的基礎上,摸索出了該實驗最優的製備條件。當表徵結果顯示漂亮的形貌的時候,成就感油然而生。其次是解決難題。做一些比較出彩的工作,必然需要花一番功夫,聚焦一個點或一個細節,直面困難的同時也需要多想辦法,多討論和不怕被批評。比如怎麼測凝膠的流變性能?
他和團隊小夥伴們找到了設備,但是做測試的老師要麼沒有時間、要麼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測試意圖。測試過程持續了一個多月,來來回回換了幾個測試單位。當他認為測試返回的結果可以說明問題時,課題組內的仇博士卻堅持認為可以獲得更好的結果。又一番研究琢磨之後,他們發現實驗操作的最佳方案還是自行操作儀器。於是梁維源從先學習流變儀的操作模式、條件設置,再到按實驗設計去做實驗及條件摸索,又花了兩周時間,終於做出了令人更加滿意的結果。另外,他也發現科研遇到困難時,查閱文獻的能力也非常重要。如果能夠通過查閱文獻且找到某一段與之相關的話,那麼也就能夠更好地明白問題是怎麼為他人所解決的。
第三是團隊合作方面。自然科學發展至今天的水平,合作早已成為共識。材料的理論計算、製備與性能測試、不同領域的應用,往往需要多個課題組共同協作完成。因此,學會合作是科研工作者們的基本素養。有合作那就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很幸運的是,梁維源的合作者都很開朗、熱情,交流起來非常順暢。因此,這幾年的團隊合作不僅讓他從合作者身上學到很多專業知識,還讓他懂得了很多為人處世的藝術以及培養了他以誠待人、注重大局、力爭做到問心無愧的良好品格。
走向學術路
一、第一篇合作共同一作論文
從工程實踐轉向基礎科學研究,是從追求指標到追求「首次」和注重學科交叉思考方式的巨大轉變,這用「萬事開頭難」來描述毫不為過。
梁維源還記得當時嚮導師匯報一個材料的實驗數據,在展示實驗數據後,他提出能否從物理機理上進一步探討提高材料性能的方法,並結合理論計算更深入地進行預測的觀點。導師聽後,馬上回應說這個想法暫且先放一放,應該以實驗為重,學會與其他學科交叉設計實驗,並在目前實驗基礎上馬上按照完整的課題思路進行後續的實驗,及時發表。導師擔心他思路轉不過來,影響課題進度,便給他安排了一個與仇博士、鬥博士的合作課題。仇博士從製備材料、性能測試、提煉核心創新點、查閱文獻等方面給了他了非常大的幫助,還和他一起守著儀器測試。
另外,課題的合作者鬥博士也提供了很多幫助,包括生物實驗、文章寫作、創新創業項目申請等方面。特別地,在這個生物實驗開展過程中,鬥博士從細胞實驗應該怎麼做到需要注意哪些問題,都非常仔細地跟他進行了講解,就差手把手地教了。導師的這個安排不僅使他的基礎實驗技能得到了鍛鍊,讓他從不會做化學、生物實驗,到能夠獨立進行材料的製備、測試和開展細胞實驗,而且使他在實驗思維和課題進度上都能跟隨兩位博士後的節奏走,進步很快。因此,第一個合作課題大約花了七八個月就完成了初稿。
二、第一篇獨立一作論文
知易行難。到梁維源開始自己主導課題時,他便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起初,以為隨便找個材料進行測試性能,便可以進行細胞和動物實驗,獲得一系列實驗數據後,整合成論文,投稿後就可以順利見刊。然而果真這麼整下來之後,論文是有模有樣,卻不料屢投屢拒,幾個月過去了。那段時間,他壓力大到睡也睡不著,後來乾脆在辦公室過夜,滿腦子就想著文章的種種不是。
當夜深人靜時,思考文章的缺陷在哪、怎麼樣才能夯實數據、從哪個角度寫文章,日子又過了幾個月。當數據逐漸充實、文章的遣詞造句也推倒重來、一字一句拿捏之後,終於到了投稿階段。但這時又出現了有新情況,文章投出去一個月,已超出了期刊承諾的審稿時間,但投稿系統沒有任何更新。於是,他在焦灼等待之下便給編輯發送了電子郵件詢問原因,結果編輯回覆說其中一個審稿人生病了。所幸,審稿意見很快就被返回,只需小修。他以最快的速度回覆審稿人意見後,文章接收了。經歷過後,梁維源的感想是: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是工作效率最高的時候;要想扛得住天天熬夜,就得堅持運動,熬過來就好了。
三、博士第四年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 用在梁維源身上毫不為過。「讀個博士,哪有不脫幾層皮」這句話對於34歲讀博、轉專業轉方向的他而言太過真實。第三年快結束的時候,一個事實擺在他面前:延期畢業。這時候,來自外部的、內部的壓力讓人變得更加敏感。為了舒緩壓力,他堅持每天環校園快走,於此同時這也達到了鍛鍊身體的目的。另外,他還養成了晚上加班到深夜的習慣。夜深人靜的時候,人就特別專注,有利於對問題展開深度思考。於是,每一篇文章的初稿、修改至定稿、投稿,都是在這樣的日子裡完成的。「陽光總在風雨後」,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也許這就是科研狗的常態吧。博士階段的歷練,使他更深刻地認識了自己。
本打算兩周的寒假,因為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變成了3個月。這段時間,對所有人都是一段奇特的經歷。於梁維源而言,因為恰逢畢業論文預答辯和盲審送審,時間非常緊張。而眼下最重要的事,是從零開始寫論文。由於家裡有兩個小孩,又處於居家隔離狀態,這種情況下,他只能調整作息時間:白天陪小孩,晚飯後跑步保持體力,夜裡23:00-7:00工作。這一安排很快就奏效了,5周時間,論文初稿就寫好了。就這樣緊趕慢趕,他參加了預答辯。預答辯中老師給出了中肯的評價:主線不清晰,重點不突出,還有很多不熟悉的內容。
於是他請教了課題組的仇博士、薛博士等人,結合預答辯老師給的建議,對論文全文尤其是重點不足部分進行了重新梳理和修改,趕在論文盲審送審截止日期前提交了論文。預答辯安排在4月3日,疫情全國各地還沒正式解封,預答辯採用線上答辯的方式。尋找合適的答辯地點讓他犯難了:哪裡能找到一個既沒有小朋友打擾、又能保證網絡流暢的地方?他最終選擇了入住酒店,這後來被證實是一個明智之舉:順利避開了小朋友的打擾,網絡也絲毫不卡。嘗到甜頭的梁維源,以至於後來一遇到緊急需要處理的事情,就跑去酒店去躲清靜。
論文送審後,他最擔心的就是能否通過盲審。兩周後,盲審意見回來,通過了,他懸著的心終於放下。緊接著就是正式答辯的準備,他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好好做PPT和準備好答辯演講稿。吸取了預答辯的教訓,這次他學會完全站在答辯老師的角度去設計PPT和演講稿。為了讓答辯老師通過一張PPT明白論文的理論基礎和課題之間的邏輯關係,這張PPT的製作可能會需要斟酌一兩天;為了突出每項課題的創新點,他精選了每張放到PPT上的數據圖表,並配以箭頭、標題式的文字說明等,力求用一兩張PPT把課題的重點講清楚;在演講稿的準備上,最重要的是要結合自身語速較慢的特點,能不講的句子堅決不講,能用「大家好」堅決不用「各位老師早上好」,力爭精簡。就這樣試講幾遍之後,答辯開始了。
跟預答辯類似,由於深大疫情防控嚴格,答辯的4位校外專家無法到現場,因此正式答辯仍然採用線上答辯方式。答辯過程中,他在時間上控制得很好。結束後,論文通過了。後來,他又根據答辯專家們的意見將論文修改了一輪,最終定稿。至此,論文已經修改至39稿。
博士畢業後
梁維源在博士畢業時,年齡已超35周歲,無緣青基項目和博後,同時也意味著進入大部分高校的大門被關閉。儘管如此,他仍然認為延續博士的方向繼續做科研,是他的理想選擇。這不僅是基於個人的工作經歷和性格考慮,更是在博士階段專業訓練後的抉擇。
最後,還是那句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來源:深圳大學 供稿 | 深圳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 編輯 | 梁羽晨 責編 | 李世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