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2021-01-11 騰訊網

來源:科研小助手綜合自知乎、E探索醫學、考博圈等

從全社會總體來看,讀博是個人能力極大提升的過程,博士們也都在各行各業裡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但也不可否認存在某些個例,因為讀博過程中的一些主觀客觀原因,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不光白白耗費了自己的青春時光,嚴重的甚至對個人的身體和心理造成傷害。

讀博讀「廢」了是種什麼樣的體驗?又有什麼讀博的「潛規則」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度過博士生涯呢?

案例一

我有個朋友,直博。他第一位導師在他第一年的時候腦淤血,病退了。

換了一位導師繼續。第二位導師沒出半年,遭遇車禍,雖然搶救過來了,不過也病退了。

第三位導師帶了他一年多,一天夜裡心臟病發,倒在家裡了。這位教授因為當時家裡沒人,發現的時候已經晚了。

最後這哥們兒被系主任接收了。主任動用手頭所有資源,光速給他發了倆論文,馬不停蹄的讓他畢業了。

估計是系主任害怕了。不是怕這哥們讀博讀廢了,而是怕他接著讀下去,把學校的這個專業讀廢了。

案例二

生物博士,美國讀博第五年,來聊聊出國讀博的風險

本人算是讀廢了,讀到第三年開始導師漸漸暴露本性,無能控制欲強小心眼,現在的實驗室和修羅場沒什麼區別。我的拖延症嚴重到每天早上8點醒,但能不吃不喝在床上躺到下午一兩點再去學校。臉皮厚度有所增加,組會隨便搞搞,present前兩個小時才開始做,到點了做不完就算了,組會基本放棄,每次都是車軲轆差不多的問題。

我想說的是,我一開始是非常喜歡生物,非常喜歡科研的。本科最忙的時候每天上完課就去做實驗,做到晚上夜深人靜,搞出來了一篇sci5分的小paper(博士四年發了一篇sci不到2分的垃圾)。

但是在學術的道路上,導師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實驗室裡四個博士生,如今沒有一個人願意留在學術界,一個去了業界,說比讀博的時候開心100倍,一個還在痛苦嘗試在美國找工作順便被老闆左坑右坑,哭著咬牙準備熬到畢業,而我在國內找到不錯的業界工作,也是準備痛苦地熬過最後這一段時間,然而因為嚴重的拖延症畢業論文仍然沒有開始寫。

另一個實驗室是我們實驗室的反面,老闆太忙沒時間管理實驗室,實驗室裡一團亂糟糟的,儀器除了結果哪裡都響,於是半年內逼瘋了兩個博士生,一個讀博第四年被坑得實在崩潰了,拿個碩士學位走人(我畢業前半年),回家當個宅啥都不想幹,待到籤證滿回他的國家再也不和任何人聯繫(他從初中就在美國了)。一個讀博一直被老闆逼著趕paper到第三年qualify都沒來得及過,嚴重抑鬱症發作。甚至開始產生被害妄想,最後連個碩士學位都沒拿到回國了(在美國十年了),我現在也很難聯繫上她。

第三個實驗室的老闆有狂躁症,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手下一個學生都沒有畢業過,拿不到tenure走了。走之前幾年把一個從technician跟著她一共五年的學生,從普通只是話嘮,逼瘋到神神叨叨妄想症,最後因為性騷擾男同學被投訴到系裡才受到重視,換到另一個導師手下,現在正常多了。

我以上提到廢了或者暫時廢了的案例,除了第一個在美國找到業界工作的lab mate以外,有一個共性,就是他們都是國際學生。

我校對學生保障還湊合,不然我們實驗室也不會能畢業早被老闆開掉了,其他人也沒機會換實驗室了。但是即使這樣的情況下,對於國際生來說,博士生導師仍然掌握著你的生殺大權。權力太重的結果就是,他們能通過各方面拿捏你,學術方面很多都屬於灰色地帶,有證據argue都很難。此外,未來想在美國拿籤證拿綠卡找工作,都和導師有很大關係。

所以想毀掉一個博士太簡單了,老闆有心理問題,就能養出一個實驗室更嚴重的心理問題。我經常和朋友戲稱學術圈現在是在「養蠱」。

寫點心得吧(讀博「潛規則」),當然可能每個學校不完全相同:

1.讀生物博士一定要滿足餓不死有興趣這兩條,不然絕對絕對不要讀博。

2.很多人繼續讀博是因為想不出來以後幹啥先拖著,不要這樣,浪費的是你自己的時間。

3.讀生物博士總體來講還是建議出國尤其是美國,對未來的職業發展還是有好處的。

4.美國相比國內好處是工資高、壓力小(大部分),想移民,如果老闆人好和在天堂差不多。壞處是信息不對等,本地學生和國際學生待遇不平等選錯導師比國內可能還慘。

5.導師力量絕對不限於決定你文章和畢業,美國學術圈抱團,業界要networking,一個有點力量的導師對你找工作不是有點幫助了而是決定性的。

6.選學校的時候就該多找學校的學長學姐交流,生物好的是有rotation的機會,這個真的非常寶貴,首先名聲差的導師大家都清楚,其次我導師這種隱蔽型選手趁rotation多找不同實驗室的學長學姐喝酒都會酒後吐真言的。

7.如果讀博期間和老闆發生無法協調的矛盾,如果想繼續有學術方面發展,立刻換實驗室。(個人和周圍人經驗)如果畢業有戲只想混個畢業,不要撕破臉,用我committee的話來說,和老闆撕破臉的學生always ends ugly。

8.學術界對老闆的管束幾乎不存在,我院號稱department/pi/committee三權分立,但tenure教授根本拉不倒,學生挑戰導師權威對系主任自己也是戳心眼子的當然不想看到。我lab mate準備了所有老闆搶她authorship的證據去申訴(灰色地帶難以判定,就說你contribution不夠authorship你有啥辦法),系主任反手一個轉發,我們pi報復更狠。

9.什麼時候發現自己不適合學術/不喜歡生物都不嫌晚,關鍵是發現了立刻去嘗試/準備,不嘗試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10.不要以讀博/學術作為逃避社交的方式,學術界需要社交拉關係場合一點不少,當然找工作尤其在美國,networking更是重中之重。建議提前一年以上多去找學校的career center聊天學習,他們會手把手教你怎麼寫email怎麼抱大腿。

11.學術界教職肯定是最順暢大家都嚮往的,但是爆滿是客觀事實,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種career裡面,客觀評估自己的實力,多去外面和不同領域的人聊聊。

12. 想了解業界可以去找本地life science大公司coffee chat/intern/ community/entrepreneurship/incubator相關一些活動。解釋一個誤區,entrepreneurship相關訓練不只是鼓勵你創業(我個人覺得fresh grads搞不出什麼好東西),對我們博士來說,更是了解本地生物醫藥的生態,學習別人的發展軌跡。

13.想跳出生物畢業可以讀CS/stats碩士(我的學張學姐們)。如果想在醫藥有更深發展,可以考慮讀個regulatory science/PKPD的碩士。

14.學校不錯、成績不錯不怕和人打交道,可以嘗試諮詢行業(工資高但是要經常出差,累),管理/生物諮詢,需要做的準備是多找諮詢行業裡的人聊天建立人脈和練習case(半年以上比較好,也有一兩個月狂練入門的)。周圍看來,MBB招fresh grads其實蠻多的。生物醫藥諮詢的話,更願意招對行業了解比較多的,多關注一下,不過出差比較少。

15.剛畢業起點是大藥企會比較好,但是對文章/項目要求比較高。實在找不到工作又想去醫藥界可以考慮初創公司的崗位,這種現在很多,工資不低但是累且不穩定。

16. CRO/CMO公司:招fresh grads也比較多,生物藥越來越多機會也多。科研R&D方面細胞培養/蛋白純化技術的都招很多人(碩士工資低,博士還挺高的)。PD也招fresh grads,比R&D偏應用但招人多。專業不熱門/研究不行,但是不怕和人打交道可以投藥企/創新公司/外包公司的項目管理/regulatory affairs之類的,待遇不錯而且不是很累。

17. 專業和醫學關係比較大可以考慮申請醫藥公司的醫學聯絡官(MSL),工資高出差多和人交流多,比sales逼格高很多。出差多,國外對語言要求比較高,不知道國內如何。

18. 再接下來就是歸國找各地公務員/高中老師了,穩定,假期多,其實是是不錯的選擇。具體我了解不多,但是也許以後也不喜歡業界就去找這些了。

案例三

滬上某985大學某千人教授的所有學生,基本都被他搞廢了。所幸該教授16年左右已離職。此人招了大概十個左右的博士,在他離職之前沒有一個畢業的。是學生沒水平嗎?不是!他離職之後一年之內所有學生全部順利畢業。然而畢業的時候多數已經三十好幾甚至四十了。

他後來還想招學生,學院不讓,規定畢業一個給一個招生名額。學院都這樣子明確施壓了,他還是沒放一個人走,直到他離職。

我認識一個他的學生,畢業因為年齡超限,什麼教職都找不到。有學校直接告訴他:我不管你發了多少論文,不管你做了多少項目,你年齡超了,就是進不來。這個學生告訴我,當時他為了防止自己論文被導師壓著不發,一個一個期刊去試,就看哪個審稿流程不需要通訊作者確認,最後瞞著老師發了三篇論文。

此人的學生給我的印象就是極度不自信。由於在老闆短則七年八年,長則十多年的日常打擊下,加之長期無法畢業帶來的生活與精神上的壓力下,對自己產生了極度的自我否定情緒。

那個學生找工作的時候,找不到教職,我對他說:年齡超限進不了學校也沒關係,你可以試試工業界,你博士期間做的東西使你掌握了機械、電子、自動控制三門學科的東西,你這些知識儲備使你十分適合工業界,你的背景很獨特,工業界很少有人像你這樣掌握三門學科的人,目前國內產業升級對於自動化生產的渴望使你的能力在工業界大有用武之地,只要你去往工業界投簡歷,只要你試,你工業界絕不會讓你失望的。

他是這麼回答我的:不,我博士做的東西就是一坨屎,沒地方會要我的。

案例四

自己親身經歷作答。東川路男子職業技術學院博士,是老闆招的第一個博士。剛上博一時,老闆說我前途無量,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學術奇才,以我的能力,最多三年就能畢業。我本人也是信心滿滿,博一就做了一個當時自己覺得挺吊的東西(現在來看就是垃圾中的戰鬥機),寫完論文之後老闆說,挺好,咱們投ieee tit。投過去,一審一年,直接拒搞。

老闆說,別灰心,咱們繼續。又鼓搗了一篇出來,老闆這回學乖了,讓我給他講明白了才能投,這一講就是兩年。從此,整個博士階段心灰意冷,不想再寫論文,反正寫了也不讓投,最後五年畢業,畢業時就發了一篇三區的垃圾sci和兩篇研究領域的頂會論文。最恥辱的是我們學校畢業是末位淘汰制,我的成果太垃圾,論文居然進入末位淘汰評議,幸虧會上有位老師給我說了句好話,我才勉強畢業。

這樣的我算不算讀博讀廢了。當然,我現在緩過來了。畢業靠著老闆的推薦進了成都一所211。現在混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案例五

我啊,差點。在美國博士讀了七年。第二年開始導師重病沒了funding,然後完全給不了任何指導意見。他的人馬都飛快散了,沒人拿到學位,只有我一個堅持留守看實驗室,最神奇是他後面五年總共到過實驗室三次...

課題遲遲沒有進展,他倒是無所謂願意讓我畢業然後關閉實驗室,可是答辯委員會不願意啊。熬到七年,畢業論文改了十七八稿終於才過,在手的期刊論文底稿壓了五六個,最後一個沒發。過答辯那天真是悲喜交加。

那真是一場修行(●°u°●) 」。完全改變了我的性格,畢業後真的感覺人生無所畏懼...直接拎包回國投身業界,發展還好...

回頭想起來,那時候咋那麼倔呢,導師重病開始時候就應該和其他同學一樣飛速下船,七年光陰呀,得到什麼成長都不如快樂的七年。

案例六

博士和博士的差別是很大的。如果是CS類的,沒見過。如果是生化環材,大部分千老可能都算吧。和大多數知乎高逼格博士不同,其實千老的逼格是很低的。

大部分的典型路徑如下:

國內內地人口大省(某南,某東,某北),農村家庭;

高考成績縣中前幾,無奈放到全省只能個二本或者末流211;

大學期間發奮苦讀考研,饅頭鹹菜不談戀愛;

碩士考得還可以985或者中科院,決心此生立志科研,當一名科學家;

發現碩士畢業連科研的門檻都見不到。找工作?不存在的,我是科學家。

在導師的鼓勵下轉了博士,小夥子很適合幹科研,前途無量。

博士畢業還是留不了高校,被27,8歲的海歸回來秒殺。找工作?不存在的,我是科學家。海外博後,第一站:給老闆趕了出來;第二站:轉眼人生已經3,45歲,光棍,無車無房,月入3000刀,在北美能達到清潔工水平回國?第一學歷杯具,年齡大了,文章還是比不過學霸,小地方二本高校看不上,俺畢竟也是北美混過的。

在國外找工作?那一口夾雜著韭菜味兒神仙都聽不懂的英語,找什麼工作?啊,不,工作?對華人歧視能忍?繼續在實驗室裡混著吧。國內爹媽實在放心不下,介紹個縣城裡的對象,又或者不知道咋的勾搭上了國內實驗室的師妹,搬運北美。買輛破車(卡羅拉),一個townhouse。老婆罵孩子鬧,混混日子釣釣魚。人生結束……

案例七

( )σ本人博士好幾年了,早上十一點起,晚上兩點睡。

陪老闆在外面應酬了幾年,頓頓魚肉,各種領導都不怎麼動筷子,就我一傻子海吃胡喝...體重狂飆了四十斤。

現在跑個四百米都氣喘籲籲。目前科研壓力重了也抽不出時間鍛鍊。儼然成為了一隻肥宅。晚上鬧心或科研壓力重,就跟沒畢業的禿頭博士去酒吧喝酒,兩三個人點四五個大份小吃拼盤...吃已經變成一種解壓方式了。讀博前腹肌勾勒八塊,讀博後腹肌渾圓天成...想減肥但是又吃啥都香...

另外:很多朋友還沒有養成點「在看「、轉發的習慣!這是很讓小編桑心的!請一定要為本文點個在看!請一定要關注小編,您的關注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

相關焦點

  • 讀博五年間都沒有發paper是怎樣的體驗?
    讀博五年間沒有發paper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這個問題我關注很久了,今天來回答一下吧。先給大家看一下我讀博五年間收到的13封拒稿信,估計馬上還會有兩封,供大家學習一下拒稿模板。我看很多回答中最主要的體驗是「焦慮」,焦慮沒有文章畢不了業,焦慮要延期,焦慮找不到工作。我有時也會焦慮,但是很少,對我來說,最大的體驗是「不被認可」和「自我否定」。我們去做一件事情,都是希望有回報的,這種回報可能是物質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但不論如何,都是對於我們付出的一種認可,就好比你在知乎上回答個問題,也會渴望得到別人的贊同。
  • 讀博的3W法則:Why、What、How
    不論是在讀博前,讀博過程中,還是博士畢業後,很多人都會問我這個問題:為什麼選擇讀博?從自身的角度來說,我之所以選擇讀博,是因為我熱愛科學研究,無論是否能夠拿到博士學位,我都希望我能一輩子在自然、生物、數字和數字所反映的自然規律中生活。我希望自己能夠不斷地發現大自然的奧秘。
  • 考研熱度居高不下,然而讀博人數寥寥無幾,過來人:並非不想讀博
    而研究生畢業後,這些學生大部分卻不會選擇繼續讀博,據權威機構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超80%的研究生畢業生,不會選擇讀博。為什麼考研熱度居高不下,但讀博人數卻寥寥無幾,過來人:並非不想讀博。為什麼報考研究生的人數這麼多?
  • 讀博,一場淹溺之後的掙扎與救贖
    ——《The Old Man and the Sea》by Hemingway        這個公眾號停更很久了,無他,讀博無暇顧及而已。在上輩父母親友眼中,博士可能是一個神秘且光鮮的名頭,是飯後吹噓的談資,畢竟他們的生活圈中有博士頭銜的實在太少。
  • 工作五年後,我「丟下」孩子去讀博了.
    闖過重重難關後,我對自己發出「知乎式」的提問:既然這麼難我都挺過來了,那麼寫一篇博士論文又是什麼樣的體驗呢?這個忽閃而過的念頭,沒想到在我心中逐漸生根發芽了。我的老公也是碩士畢業,我倆的學歷算是「門當戶對」了。在我正式決定讀博後,朋友們也詫異:為什麼不讓理工男的老公去讀博,反而派文科出身我我去讀?這個問題十分關鍵,我樂意不厭其煩地給老公吹起彩虹屁。
  • 怎麼讀博才能有尊嚴?
    什麼是有尊嚴地讀博士?怎麼讀才能有尊嚴?在我看來,尊嚴最重要的首先得有錢作為支撐,沒錢談尊嚴會很沒底氣。因為但凡讀博士的平均年齡都二十六七,超過三十的也不在少數。都而立之年了,不但不能掙錢養家,甚者還要父母繼續資助,這擱誰都不是件光彩的事。我記得我二十年前在香港讀博士的時候,獎學金就有一萬三千多,是我父母工資加起來十倍都多。
  • 博士讀完30多了,你還考慮讀嗎?讀博後悔四年,不讀後悔一輩子!
    決定讀博士那年我已經27歲了,研究生畢業已經兩年了,這個年紀對一個男生來說應該是結婚成家,步入事業發展的階段,但是我沒有。吳京在《戰狼》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當兵後悔兩年,不當兵後悔一輩子」,我想說的是讀博後悔四年,不讀博後悔一輩子。博士宇宙最高學位,人類知識的高峰,在碩士畢業之時我就知道博士肯定是要讀的,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我預計是工作兩年後。
  • 我放棄讀博選擇去工作時,在想什麼?
    做出這個決定之前,其實矛盾重重,首先就是因為自己從上大學開始,就有想要讀博的念頭。自己頗為幸運,一直學著喜歡的專業,直到順利考上研究生,讀博的念頭在我心裡一直深深紮根,始終不變。 和很多人不同的是,大多數考博的人似乎都是在上研以後慢慢摸索和嘗試,甚至到後期勸說自己讀博。
  • 研究生日記:關於放棄讀博,你遺憾嗎?
    不同的是,讀博的學生一律考核為優秀,不讀博的一律良好。獎學金的發放也是根據這個考核結果。由此可見,很多事情實際操作和紙面規定還是有很大的轉圜空間。至於我的答辯中規中矩,略微淺薄。在答辯之前,我已經決定不讀博。我將這個決定告訴導師後,他覺得「十分震驚」。在他的眼裡,我不打算讀博代表著我是來混學位的,為了自己的一絲利益消耗著他的實驗室資源。
  • 85後小夥放棄讀博照顧母親:書還能讀親不能待
    中新網鄭州5月13日電(師紅壘)河南安陽85後小夥子趙瀟2011年就被武漢大學推薦留校碩博連讀,就在他躊躇滿志準備讀博的時候,傳來母親患癌的噩耗,認為「博士還有機會讀但媽媽不能等」的他放棄了深造,毅然選擇要帶著母親去就業。
  • 給你50萬讓你放棄清華大學讀博,你願意嗎?
    1、讀博時間長。讀博時間在國內一般是4年,4年時間相比那些讀研就出來,或者本科就工作的同學來說,社會經驗就會落下一大截。更關鍵的是,很多家長比價擔心孩子結婚的終生大事。一般讀完博都近30左右,對女生而言,結婚就面臨很大的實際問題,找同級的博士吧,男方可能會挑小一點的本科生;找比自己低的本科生吧,又覺得言語溝通上面會存在問題,並且對姐弟戀也不太放心。
  • 導師神總結:讀博失敗的10個作死大法
    讀博失敗不僅本人難受,導師也不好過。為了幫助自己的博士生們順利畢業,猶他大學的Matt Might教授(計算機科學家,生物學家,教育家),總結並發表了著名的「10 Easy Ways to Fail a Ph.D. 」「讀博失敗的10大常見原因」,可謂是鞭辟入裡、針針見血。
  • 碩士畢業後,讀博和不讀博,10年後發展有什麼差別
    碩士研究生畢業之後,繼續攻讀博士,或者是不讀博、及時找工作,10年之後,彼此的差別有多大呢?現在,就讓我們來捋一捋這個話題。繼續讀博:專業上的提升更大繼續攻讀博士,對於大學生個人來說,在專業上的提升,很顯然是更大的。
  • 來自過來人的忠告:讀博之前你要明白的十件事兒
    作為一名過來人,根據我自己讀博的體驗以及身邊人的各種遭遇,總結了博士期間的各種經驗教訓,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讀博是對自己的一種投資,既然是投資,必然面臨著一定的風險。縱然不能提速,少走彎路,也是一種捷徑。
  • 別讓她讀博了,會嫁不出去的
    對方問我在哪工作,我姐說要去讀博。好像這個消息觸動了對方,氣急敗壞的對我媽說,別讓她上了,不準她去讀書,會嫁不出去的,念那麼多書有什麼用,然後舉例誰誰誰的姑娘還沒有結婚,說那姑娘都念書念到什麼程度,他媳婦兒在一旁趕緊說道,讀書都讀老了,再舉例誰家女孩去讀博,父母操心娃年齡有點大了。倆人一唱一和,真的說著說著我都給嚇到了,趕緊走到其他地方,佯裝接電話。
  • 讀博最大的樂趣在哪裡? | 附《博士論文》全目錄
    今天也鏟個空,聊一聊讀博這事兒。讀博士如果用性價比來換算,真是不值得的。這頂帽子真換不來多少銅板,讀了博,反倒讓自己的人生路越走越窄:就業時這不能去,那不能去,最後只能轉身走進另一做象牙塔。如果想發財,讀博士絕對不是捷徑,尤其是人文社科的博士;如果想升官,從博士華麗轉上仕途的例子,似乎也不是那麼多。不說讀博的結果,就說讀博的過程吧,也是很苦:物質上清苦,精神上煎熬。
  • 姑娘因病休學,一年後再次拿到西湖大學讀博資格
    兩年前,她準備到浙大讀博,還來不及慶賀,卻被查出腎衰竭末期。她不得不休學一年,遺憾地與浙江大學失之交臂。一年後,她擺脫病魔,一切歸零再出發,不久順利拿到了西湖大學的讀博資格。6月7日,章樂平成為這所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面對風雨和坎坷,她是如何逆襲的?
  • 向現實妥協,我放棄讀博的7條理由……
    我曾經看到過身邊無數的同學朋友,尤其是對學術有真正志趣追求的男生,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放棄了讀博,暫時放棄了他們所熱愛的學術。昨天,我又接到一個電話。一位同學很意外地告訴我,他要去上海做律師了,但在我們同學眼中,他就是為了「當教授」而生的。掛了電話,仔細想想,其實也無可厚非,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理想,很多時候,對於普通人,相比於興趣,唯有生活更為重要。
  • The Lottery 隨讀隨想
    我和同事聊天,化學沈老師說起最近讀的小說,我就跟著讀了一點。我很久沒有讀英文原版小說,加上調研實在是很耗體力的活兒,那幾天調研的午休時刻,我只讀了這開頭部分。調研結束,還是很忙,這短短的小說,就一直擱著沒去讀。前幾天有那麼幾次想到它,我就想,這應該不是選舉,西方人的選舉是投票的,不會用抽籤的方式。那麼,這樣美好的情境之下,要發生的故事,必然會是個大衝突。
  • 為什麼讀博往往很煎熬,問題出在哪了?
    幾乎每個博士生都會告訴你讀博是個很煎熬的過程。其實,作為一個博士生導師在這個過程中同樣面臨著挑戰。在博士生和導師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或稱導學關係)是一個成功博士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研究表明,在放棄讀博、延畢和抑鬱症案例中,導學關係是博士生不滿意的最重要預測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