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is no time to think of what you do not have. Think of what you can do with what there i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by Hemingway
這個公眾號停更很久了,無他,讀博無暇顧及而已。在上輩父母親友眼中,博士可能是一個神秘且光鮮的名頭,是飯後吹噓的談資,畢竟他們的生活圈中有博士頭銜的實在太少。在同輩人眼中,讀博只是一種個人選擇,或許是醉心科研,或許是逃避現實,亦或許只是為謀個更好的出路。而對於身處其中的人,箇中滋味,一言難盡,只能自己體會。讀博生涯,對於每個個體而言,都是一種修行。
三年前,我來到慕尼黑,剛下飛機是完全懵掉的狀態,我不知道面前是一條什麼樣的路,恐懼,不,也許是無知無畏。三年後,順利完成答辯的那一刻,則是有種滄海桑田之感,我仍舊是我,或者我已不再是我。
經歷過淹溺後窒息般的絕望,也經歷過一切的掙扎與自我救贖。
1. 「我真的無法重複出來」
讀博的前半年基本在讀文獻,聽報告,開組會,寫review,學習實驗技術,做動物模型標準化中度過。雖然辛苦和勞累,偶爾也被diss, 但還未獨立深入的進入自己的課題研究,所有沒有踩過什麼坑。第一波困難出現在半年後,組裡的規矩是,在一個研究方向上,每一個研究者的成果都被會double check,以保證結果的可重複性。我去double check的是一位直接指導我課題的博士後的成果。當我花了三個多月的時間,盲法做完所有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分析完數據之後,卻發現我無法重複出同樣的結果,令我非常沮喪。老闆當然覺得是我的問題,已發表的成果當然比我這個毛頭小博士做的可靠吧。我也陷入了巨大的自我懷疑之中,不停地想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一遍一遍地試錯。又好幾個星期過去了,毫無進展。我誠實地跟老闆講,我真的重複不出來。他隨即讓我去嘗試建立一下新的模型,組裡從來沒有人做過的。聽起來真的像個brilliant idea,只是沒想到,想法很豐滿,去實現卻是難上加難。
2. 「各種方法我都試過了」
之後就是我長達一年左右的探索和試錯時間,我查閱了各種文獻資料和視頻,請教了各路神仙,動手試了無數的方法,卻發現都無法套用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動物實驗本來就很不穩定,尤其做活體的,要保重實驗動物各項身體指標正常,還要獲取數據,真是難上加難。長達幾個小時精細的動物手術,一個微小的失誤就意味著滿盤皆輸,每次試錯都是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時間在一天天過去,而我的研究卻沒有任何實質性的進展。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大概描述的就是這種處境。對新環境的新鮮感已經完全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孤獨感,憂慮和自我懷疑。在你的研究方向上,沒有人能代替你,也沒有人能切實幫助你,包括自己的導師,因為你做的是別人不曾做的東西。如同駕著一葉扁舟,在知識的海洋裡探索某種未知事物,一個一個的浪花打來,淹沒得近乎喘不過氣,而前面仍是一片黑暗。
3. 「對,我聖誕節不休息」
經歷過一年多的試錯和探索,我終於能穩定地做實驗了。但是面臨的卻是巨大的工作量和相對不足的時間。那段時間,由於被無良房東扣了押金,經濟陷入困境,我不得不一邊做實驗,一邊兼職賺錢。沒有休息日,周六日每天泡在州立圖書館。聖誕節假期,組裡的人都出去度假,而我卻趁著沒人,約滿了雙光子顯微鏡的使用時間,整天泡在實驗室,只為能趕一下實驗進度。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身體出現不適,一邊是鼻炎復發,導致白天很難受,晚上睡眠也出現問題。另一邊是情緒時常崩潰抑鬱,沒有力氣,總是無緣無故地掉眼淚。我也意識到自己肯定身體出問題了,需要去醫院及時調整治療。我真的是又掉到了谷底,實驗做不完,文章發不了,畢業遙遙無期,似乎是掙扎也掙扎不動了。我開始讀「如何接納自己當個廢物」這種類似的心理文,看哈佛心理課,讀毛選,讀時間簡史,讀全球通史,同時開始進行身體的調整,慢慢地,去熬過那段最艱難的時光。
對於一個20歲開始自謀生路的女漢子,我以為自己內心強大到能應付任何事,卻發現讀博的種種複雜情況,尤其在異國他鄉,完全是一種全新的考驗。讀博士不僅要求有嚴謹的科學思維,發現,探索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有一些「靈性」,同時還要有健全的人格,有抗壓的毅力,有處理生活中各種複雜人際關係的能力。讀博是一段寶貴的經歷,對一個人心性的錘鍊,意義是深遠的。
上述是個人的真實經歷,下面是對讀博士幾點真實的想法,與君分享:
1. 平臺,導師與個人
讀博要明白,自己的努力很重要,但是所處的平臺更重要,這樣能減少很多無意義的焦慮和煩惱。一個PI主導科研團隊,總有自己的不盡如人意之處,或者是老闆不近人情太push,或者是節奏太慢沒成果,或者是組裡氛圍不好,或者是經費欠缺等等等等,完美的組實在太少了,就和找對象一樣,可遇不可求。如果不打算放棄,就要利用好可以抓住的機會,在現有的環境和平臺中獲得最大的收益和成果。平臺會在一定程度決定讀博的上限,而自己的努力程度決定了讀博的下限。
導師絕對是決定自己讀博幸福程度的重要角色,但是鐵律就是一定要出成果,這是導師滿意的前提。遇到問題不可怕,誠懇地交流和溝通,說出自己的困難和問題,讓他看到自己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導師一般會給出適當的建議。我很慶幸導師是把我當科學家來培養,而不是一個機械做重複勞動的科研民工。另外每一位當了教授的導師,身上一定有過人之處,虛心學習他們的長處,對自己成長很有益處。
對個人來講,在自己研究方向上註定是孤獨的,首先要有決心有毅力。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學會求助,學會合作,不要鑽牛角尖,學術問題相互的溝通和交流是很有用。有時候沉默成本是必要的,此路不通換個角度,也許就豁然開朗。
2. 思維,表達與展示
讀博最重要的是對思維方式的鍛鍊,不是簡單的獲取知識,梳理知識,而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這需要對已有知識的提煉和升華,在雜亂的信息中捕捉到關鍵點,在關鍵現象的基礎上提出別人沒提出過的觀點,再尋找與這些觀點存在強關聯的因素,從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另外對前人的研究不迷信,不忙從,多批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另外一項很重要的能力是表達和溝通。研究成果要想或得認可,學會表達是很重要的。表達的對象不同,採用的方式也不同。科研就是講故事,如何把故事講完整,講精彩是需要不斷修煉的。尤其是公開演講。記得我第一次在seminar上講文獻,由於緊張,英文表達磕磕巴巴,問題闡述也不清晰,被同組負責seminar的博後Farida毫不留情面地diss過。後來美因茨演講前的試煉,開始老闆不滿意,後來經過反覆的練習,又經過英文牛人的指點和幫助,終於當著數百德國醫生,毫無懼色地完成了匯報。後來答辯,就更得心應手,侃侃而談,被四個教授圍著問了將近一個小時問題,見招拆招。
對於成果展示,也是一項技術+藝術活。研究所每年都有海報展示,包括各種學術會議,也需要成果展示。這裡面需要注意的細節也很多,「德國強迫症」對Fig字體,布局,各種標點符號準確度要求非常高,這是做學術必須要有的態度。我從中收穫的東西也很多。也算是做科研必須具備的基本功。
3. 鬥爭,融入與博弈
「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與國內環境不同,組裡國際化程度高,成員很多都來自不同國家,歐盟為主(西班牙,希臘,英國,法國……),但是也有很多其他地區的,如土耳其,烏克蘭。大家的背景不同,相處起來有很多匪夷所思之處。國外月亮也沒有那麼圓,明面上的歧視雖然沒有明目張胆,但是隱形歧視無處不在,不深入到那個環境中是沒有切膚之痛的。比如中國人蹲著吃飯,吃狗肉,工業品都質量不好之類的偏見和刻板印象,自己有時候也會受到莫名其妙的指責。剛開始,遇到這種事我很難過,發現我的爭辯和解釋根本改變不了別人的看法。後來我就直接硬剛了。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A去俄羅斯度假,回來吐槽中國遊客素質差,光吐槽我無能為力,畢竟有些國人真的素質差。但是她當著我的面說了一句「我想殺光他們所有人」。我立刻怒了,千萬種聲音告訴我不能慫,我說你這是Racial discrimination,你必須立即向我道歉,否則我要採取法律手段的。A最終向我道歉了,從此再也沒有,至少沒有在我面前說過類似的話。在國外的環境中,發現國內溫文爾雅那一套完全行不通了,你謙虛,別人會質疑你的能力,你弱勢,別人會得寸進尺。所以,我是真正理解了不卑不亢這個詞。合理鬥爭,表達自己,以鬥爭求團結。
雖然有隱形歧視的存在,但是大多數人本性還是善良的,特別有同情心,偏見只是因為不了解,長期被媒體引導的結果。我遇到過車站免費給人票的老大爺(我開始以為是騙子),遇到過撿櫻桃給我的老奶奶。一路走來,受到的無私幫助也很多,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非常感謝他們。但是融入是不能融入的,一方面德語不行,文化背景差異太大,另一方面自己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已經定型了,再改變實在太難。但是我以真誠和努力獲得了周圍人的認可和喜愛,畢業的時候也收穫了沉甸甸的禮物。
——大名鼎鼎發過兩篇sciense的Farida博後發給我的郵件,謝謝鼓勵。
最後一點,是博弈的思維方式。要時刻清楚自己所處的位置,清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能自視過高,也不能妄自菲薄。如果自己弱勢,就要學會在強者之間進行博弈,借力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其中的智慧很多,但是一定要有這種思維的底子和意識。在實際生活中慢慢摸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