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身就是杜撰的故事,精裝版慘烈版抗日神劇。
電影《八佰》中,虛構了很多故事情節,比如屍體壘城牆守護國旗,比如童子軍楊慧敏遊泳過河等等,不過,質疑最少的,恰恰是陳樹生的縱身一躍。
沒有別的原因,這件事被認為是真實發生的歷史,謝繼民老先生寫的《我的父親謝晉元將軍》和四行倉庫紀念館,都認可了這一故事的真實性。
可是,所有人都看出來了,這個犧牲,實在是有些太憋屈了。
按照電影的介紹,日軍扛著鋼板到倉庫腳下,想要安放炸彈炸開突破口。這種陣法還有個牛逼的名字鋼板陣!於是,為了突破這種炸彈炸不開、子彈射不進的鋼板陣,陳樹生寫下「為國捐軀兒所願也」遺書縱身一躍,拉響炸藥與敵人同歸於盡。
然而,但凡懂一點基本軍事常識的都知道,所謂的鋼板陣,在日本的軍校中沒有教授過,在日本的軍隊操典中也沒有聽說過。同時,除了四行倉庫保衛戰,也從來沒有聽說過日軍使用過鋼板陣。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鋼板陣本身就是虛構的。
事實上,在熱兵器時代,軍隊的機動性始終是第一位的,士兵們扛著鋼板前進,無疑是把自己裝進了棺材。即便是子彈打不穿的12毫米鋼板,手榴彈炸藥包的衝擊波,也足以把這種「土坦克」全部掀翻。
淞滬會戰乃至於整個抗日戰爭,日軍的攻擊方式都非常單一。用《團長》裡面的孟煩了的話來說,就是「炮兵轟,炮兵轟完步兵衝,步兵衝不動炮兵再轟!」偶爾,日劇搞一個迂迴攻擊,就已經是戰神級別的指揮官了。
再說,日本是一個資源非常匱乏的國家,1937年的鋼鐵需求量,80%來自於美國進口。如此昂貴的鋼鐵,竟然讓頂在頭上做成「土坦克」?簡直太兒戲了。
我甚至懷疑,鋼板陣這個攻擊方式的靈感,直接來自於八路軍遊擊隊的「土坦克」。
八路軍的土坦克是,步兵扛著木板、沙包、棉花製成的防彈模塊,然後突襲到敵人碉堡附近,然後進行攻擊。在抗日神劇中,直接省掉了沙土這個環節,於是製造了「棉花澆水當防彈衣」的神話。
八路使用土坦克的原因很簡單,沒有炮火和重機槍火力壓制,爆破組去多少人都要死。而日軍,不僅可以炮火覆蓋、機關槍壓制,還能飛機轟炸,根本不需要土坦克。
退一萬步說,鋼板陣是真的,突破鋼板陣也不需要縱身一躍。因為,國軍德械師裝備的手榴彈,殺傷半徑少說7米,多則15米,鋼板陣根本沒有任何防護能力!
技術上分析,鋼板陣和縱身一躍沒有現實性。從史料記載上,我們也可以發現這件事是後人添油加醋加上去的。
證據很簡單。
四行倉庫戰鬥最早材料《孤軍奮鬥四日記》和後來的《殊死報國的四行孤軍》中,並沒有「陳樹生跳樓破鋼板陣」的記載。
《孤軍奮鬥四日記》作者是524團第一營營長,是四行倉庫保衛戰的中方第二號指揮官。楊瑞符身受重傷被送回大本營,算是孤軍營中為數不多的倖存者。他的記錄,比其他人的記錄更符合歷史真實。
《殊死報國的四行孤軍》作者是四行孤軍的倖存者陳德松。對日軍攻擊倉庫的記錄,僅僅寫了這樣一句「十時左右,日軍發動第二次猛攻,大樓東南角被敵火力封鎖,西北方向被重兵包圍,形勢緊迫,但謝團長胸有成竹,當即下令停止射擊,等日軍攻到大牆腳,用集束手榴彈消滅他們。」這是對日軍第二次進攻的如實描寫。這段描寫中,我們發現,日軍攻擊到大樓腳下的原因並不是有鋼板陣,而是有炮火掩護!而我軍應對也非常簡單「用集束手榴彈消滅他們」。
所以,所謂的「陳樹生大破鋼板陣」就是假的。
孫元良寫的《億萬光年的一瞬》把自己扮演成了抗日英雄,實在是一個標點符號都不能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