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網絡上關於口罩的各種說法層出不窮:N95口罩效果最好、多戴幾層更有效、每隔幾小時就要換一個……面對鋪天蓋地的雜亂信息,老百姓要想做好自我防護,有必要對口罩家族有個清楚的認識。對此,我們採訪了航空總醫院心內二科主任董鵬。
關於N95口罩及它同類們的疑問
口罩上的字母數字有何意義?
字母代表不同國家標準。口罩的N系列是美國標準,KN系列是中國標準,FFP系列是歐洲標準,KF系列是韓國標準。後面的數字指的防護能力,越大防護等級也越高。95指的是能夠過濾掉超過95%的非油性顆粒物,90系列沒有95的防護等級高,但是也能抵抗90%以上的顆粒物。FFP系列中,2基本對應著95,3則過濾有效率更高,達99%。數字結尾帶個V的,表示有呼吸閥。
如果對過濾能力進行排序的話,我們可以這樣簡單理解為:
FFP3>FFP2=N95=KN95=KF94>KN90。
醫用和非醫用口罩有何區別?
N95、KN95等口罩都包含醫用和非醫用的類型。其中,口罩中有「醫用」標誌的口罩可以用於醫護人員抗疫期間的一線防護,沒有「醫用」標誌的口罩不建議醫護人員使用,普通人可以用。
二者的主要區別在於醫用類型口罩外表面經過疏水處理,即血液、汗液等無法浸透。如果缺乏這個防水層,前線醫護人員就會有風險,口罩容易溼透,水分子在成為液態後,分子之間引力加大,相當於把口罩的屏障打穿了,病毒就容易進入。醫護人員容易大概率暴露在病人的血液、體液環境中,風險就會更大。
口罩是如何防住病毒的?
病毒通常不會單獨存在於空氣中,而是附著在飛沫、塵埃、皮屑等顆粒物上,N95等口罩的過濾機制正是通過口罩中高性能的過濾層將這些細微顆粒物擋住,構建起一道防護屏障。因此,佩戴口罩時要注意緊貼面部,學會正確的佩戴和摘取方式。
帶呼氣閥的口罩可否用於防護?
口罩的呼氣閥是單向閥門。普通健康人可以佩戴有呼氣閥的口罩,可阻止含有病毒的飛沫吸入。感染者、疑似感染者以及潛伏期內的密切接觸者不宜用,否則就會變成行走的傳染源,開啟的呼氣閥可能將病人含有病毒的飛沫排出。因此,在一線病房內,儘量不選呼吸閥,因為單向閥能保護自己但保護不了別人,而身在病房,口罩內的人也是高危人群,所以儘量不要用呼吸閥,以免影響別人。
多戴幾個口罩防護效果更好嗎?
口罩防護的關鍵指標還取決於氣密性,只要正確佩戴合格產品,只需一個就能達到預期的預防效果。如果去人流密集地,手頭沒有醫用級的N95口罩時,防霧霾的N95口罩外面加個外科口罩也是可以的,外面的外科口罩最好幾小時一換。
防住肺炎,牢記佩戴方法和原則
再好的口罩,佩戴錯誤也沒用。因此,科學合理佩戴,規範使用,才能幫助我們進行有效防護。董鵬表示,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疾病預防控制局印發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結合臨床實踐,總結出以下一些建議:
1.進入人員密集或密閉公共場所需要佩戴口罩。
2.在疫情高發地區空曠且通風場所建議佩戴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進入人員密集或密閉公共場所佩戴醫用外科口罩或顆粒物防護口罩。
3.有疑似症狀到醫院就診時,需佩戴不含呼氣閥的顆粒物防護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
4.棉紗口罩、海綿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對預防病毒感染無保護作用。
5.健康人群佩戴過的口罩,一般在口罩變形、弄溼或弄髒導致防護性能降低時更換,按照生活垃圾分類的要求處理即可。
6.疑似病例或確診患者佩戴的口罩,不可隨意丟棄,應視作醫療廢棄物,嚴格按照醫療廢棄物有關流程處理,不得進入流通市場。
7.在公共場合應和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咳嗽、打噴嚏時都應用紙巾、肘部衣袖遮掩口鼻。
口罩的佩戴和摘取方法可以參考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