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願堅定 攝心念佛 專仗佛力 感應道交

2021-02-07 連雲港法起寺

生信發願,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三根普被,凡聖同修。愚夫愚婦,皆能入於其中。大聖大賢,不能超出其外。若於此法能生信心,雖是業力凡夫,即可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倘不於此法認真修持,而於如來所說一切諸法中,隨修一法,或兼修各法,欲了生死,勿道即生不能了,或經百千萬生及百千萬劫,尚不能了者,多多也。何以故,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專仗佛力。自己但具真信切願,持佛聖號。則於臨命終時,決定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其餘一切法門,必須修到業盡情空之時,方可了脫生死。否則任汝工夫深,功德大,煩惱若有一絲一毫未盡,則仍然不能出離六道輪迴之外。以自力了生死,比仗佛力了生死,其難易奚啻天淵懸殊也。

(輯自《印光法師文鈔》•復丁普瀞居士書)

念佛一事,所求皆得。為現在椿萱求福壽,為過去祖禰求超升,均無不可。然須至誠之極,方有感應。若泛泛悠悠,則其利益,亦是泛泛悠悠。回向之文,宜於正回向後,自己依所求之意,作數句。但表其心,不必鋪排。汝既知淨土法門,尚宜與一切人說其利益,令彼修持,況生我之父母乎。為父母回向,固為至理。而不勸父母,自己修持,便失真實孝親之義。若父母天性與佛相反,當至誠代父母持念回向,消除宿業。久而久之,自會生信修持。

誠之所至,金石為開。況父子天性相關,而有不能轉移之理乎。兒女等,當認真教以因果報應之理,及為人之道,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各各自盡其分。汝果能依我所說,則生入聖賢之域,歿歸極樂之邦,乃決定無疑之事也。

(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之 復馬宗道居士書一)

汝欲母往生西方,欲父身心康健,生享安樂,死歸淨土。當率其家屬男女老幼,同皆認真念佛。以祈佛慈加被,消滅罪業,增長善根。何得但以百聲千聲佛號為事。世間為人做工者,為一二角錢,終日勤勞不息。汝以此大事,反不如求一二角錢者之勤勞,亦無怪乎無有感應也。感若至極,決無不應之理。汝如此感,乃泛泛悠悠,何可消大業障於現世去世乎。汝諸眷屬為父母念,比專為自己念功德還大,以其有孝心故也。

現在時局危險,不知何時即發生戰事,尚不肯念,若到殺劫臨頭,試問有何所恃。汝侄之病,亦是宿業,觀汝父母及侄,足知汝家殊欠世德。今當時時留心,以力培植。並普勸一切人同修淨業,以挽回之。後來當必有災退祥集之慶。尚彬既欲皈依,今為取法名為宗元。元為諸善之長,亦為乾卦首義。乾為天,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為其象辭。果能自強不息念佛,自強不息改過修善。決定能身心康健,大有成就矣。一函遍復,為一切人求福求壽求愈疾求生子之方法。果能依之自行化他,則無邊利益,均可親得矣。(甲戌九月初五日)

(選自《印光法師文鈔》之《復拜竹居士書二》)

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褻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縱令得生人天,斷難高預海會。

至於佛像當作真佛看,不可作土木銅鐵等看。經典乃三世諸佛之師,如來法身舍利,亦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對經像時,當如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能如是,則無業障而不消,無福慧而不足矣。

現今士大夫學佛者多,然率皆讀其文,解其義,取其供給口頭,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於恭敬志誠,依教修持者,誠為難得其人。

餘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褻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哀哉。凡遇知交,當諄諄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我等只好粗持重戒,一心念佛,兼修世善,以為助行。依永明蓮池之法行之,則無往不利矣。

自己改惡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親故並有緣之人,亦當以此教之。其反對之人,當作憐憫想,不可強制令行。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

若曰我一心念佛,諸事不理,不唯與世法有礙,亦不與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為得之。勸人念佛修行,固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當勸之。倘不能於家庭委曲方便,令吾親屬,同得不思議即生了脫之益。便為捨本逐末,利疏而不計利親。其可乎哉。

勸人念佛之功,淨土書中說者甚多,恐費筆墨,故不詳書。汝與師壽既修淨業,只可在家念佛。普陀不可常來。即其餘名山,縱然朝謁,亦不過看看山景而已。豈若在家修持,不廢錢財時日。不勞身心奔馳之為愈也。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復永嘉某居士書六)

汝姊欲專一念佛,本無定章,若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則五更起禮佛(多少拜,隨己立)畢,念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畢,即念贊佛偈,繞念若干聲,然後靜坐半點鐘,再出聲念若干聲。即跪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三稱,(若欲禮拜,先拜佛若干拜,九稱菩薩,即作九拜。)念發願文,三皈依,此為早時功課。吃早飯畢,靜坐一刻,再念佛時,即禮佛三拜,或多拜畢,即念贊佛偈,念畢,繞坐皆照前。唯念佛畢,不念發願長文,但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即已,禮拜而退。早或二時。午飯後二時。晚課與早課同。夜間再念一次佛,仍照早飯後章程。念畢發願,當念蓮池新訂發願文,畢,念三皈依。

此雖有起有落,然心中總將一句佛號,持念不令間斷。行住坐臥,著衣吃飯,大小便利,均於心中默憶佛號。於七日中,不令起一切雜念。如子憶母,無時或忘。念時固然是念,歇氣不念時,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應。(即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無有一切雜念,故名相應。)切勿起即欲見佛之心。但求佛號外,無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見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亦不可太勞,勞過,則次日便難清爽如法矣。

或者每次念佛,皆念彌陀經,往生咒,但早起發願,念長發願文,晚亦如之,餘皆念四句即已。

或者早起第一次念彌陀經,往生咒,以後但接續念佛不斷,至晚念發願文,三皈依。

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於念佛時,即作已死未往生想。於念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無有一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今之小知見人,稍有一點好境界,便自滿自足,以為我得了三昩了,此種人,十有九人皆著魔發狂。以心念與佛相隔,與魔相合,故致然也。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三編•復朱仲華居士書二)

若大通家,則禪淨雙修,而必以淨土為主。若普通人,則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經奧論,但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已。此人不廢居家業,而兼修出世法。雖似平常無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議。良以愚夫愚婦,顓蒙念佛,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較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終日在分別中弄識神者,為益多多也。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增廣卷二•復張伯巖居士書)

念佛法門注重信願,有信願,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無信願,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願,已是失其扼要。而復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則完全與真信切願相反矣。此種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實則,由此而益加信願,以致一心,則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則成壞想念矣。不可不知。

(輯自《印光法師文鈔》復朱德大居士書)

又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

(輯自《印光法師文鈔》復又真師覺三居士書)

明蕅益大師云:念佛功夫,只貴真實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具體無二。次信娑婆的是苦,安養的可歸,熾然欣厭。次信現前一舉一動,皆可回向西方;若不回向,雖上品善,亦不得生。若知回向,雖誤作惡,速斷相續心,起殷重懺悔,懺悔之力,亦能往生,況持戒修福種種勝業,豈不足以莊嚴淨土?

庚申六月,將之新城貝山掩關念佛,書此以志紀念。大慈定慧弘一沙門演音。

(輯自《弘一大師說淨土》• 手書「南無阿彌陀佛」洪名題記(1920年))

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

至於念佛一事,最要在為了生死。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再加以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

(《印光法師文鈔 復徐彥如軼如二居士書》)

印祖皈依弟子趙茂林至蘇州報國寺叩關求見大師。大師詢問皈依一兩年中「信願堅定如何」,「念佛功課定否」。並隨即開示說:「訂念佛功課,信願才算堅定。不訂念佛功課,信願未夠堅定,還得要痛切的用功念佛。」(《印光法師年譜》)

若初心者多,則無論朝暮,均可以念《彌陀經》、《往生咒》,即念佛矣。朝暮如是,日間如是亦可,不念經咒,即以「贊佛偈」起亦可。須知所有功課,均以念佛為主,經咒為賓。知此義,再按林員之身分而定,庶可適宜。

(輯自《印光法師文鈔》復陳慧新居士書)

問:修行人止惡行善, 是分內事, 允當加勉。惟功課及二六時中, 過現未三心憧憧往來, 總不能除。心業未淨, 於往生有無妨礙。

答:功課宜專不宜繁。專易攝心。繁難歸一。往生在信願真切。倘無真信切願, 縱心能清淨, 亦難往生。不可不知。

(輯自《印光法師文鈔》答俞大錫居士問)

所云念佛儀軌, 須分同眾獨修兩種。若同眾修, 當依日誦中念佛起止儀, 庶可通途無礙, 彼此攸宜。至於獨修, 雖可隨人自立, 然其念誦次第, 不可錯亂。所云放下身心, 閉目凝神, 念淨法界護身咒, 及默想贊佛偈, 禮佛及三菩薩畢。若誦經, 則誦彌陀經一遍, 往生咒三遍畢, 然後朗念贊佛偈畢, 即接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接引導師阿彌陀佛。即唯念南無阿彌陀佛, 宜圍繞念, 或數百聲或一千聲。末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三菩薩, 然後念發願文。文畢念三自歸。是為一期起止。若欲多誦經, 多持咒者, 當另立一誦經時。若一時並行, 當先誦經, 次誦咒, 次贊佛念佛, 次發願三歸。此決定不易之次序也。

(輯自《印光法師文鈔》復丁福保居士書四)

但求往生,即了生死。若欲悟此心,見此境,尚須漸修,方能分悟分見。若圓悟圓見,非成佛不能。汝太不自量,光已說破,當以決志求生西方為事。越分欲得,反為墮落魔外之本。祈詳閱文鈔,其修持方法,利益弊病,均可悉知,此不具書。念佛須音聲高低適中,緩急合宜。若高聲如趕賊之猛烈,始則心火上炎,或至吐血,以成不治之病。須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即默念,亦須常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中之聲,固明明了了也。勿起壞念頭,又何有心熱如火之惡感乎。

問,記數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記數,又念佛,又須想佛乎。(二十七)

答,念佛記數,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學煉丹運氣之人,故稍見一二字相似於彼,即謂是彼之功夫。念佛記數,為妄心難制者設。能如是念,如是記,如是聽,決定心漸調伏,此處誰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隨便念,何論呼之與吸。呼吸若使之長久,則傷氣受病,不可不知。

(輯自《印光法師文鈔》•答曲天翔居士問二十七則)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

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

(輯自《印光法師文鈔》•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凡念佛人,但宜至誠懇切,一心正念。絕不妄想見佛見境界之事。以心若歸一,見佛見境界,皆不至妄生歡喜。遂致得少為足,便成退惰。不見佛不見境界,亦了無所欠。心未歸一,急欲見佛見境界。勿道所見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歡喜,即受損(謂生歡喜退惰)不受益矣。

當以至誠念佛為事。勿存見佛見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時,或有忽現佛像及菩薩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見之像,乃唯心所現。雖歷歷明明顯現,實非塊然一物,以心淨故,現此景象。如水清淨,月影便現,毫無奇特。了不生誇張歡喜之心,更加專一其心,認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現有利益,即魔現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歸一。佛現則心更清淨。魔現則心以清淨不取著,魔無所擾,心益清淨,道業自進。

(輯自《印光法師文鈔》之復陳士牧居士書六)

自己改惡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親故並有緣之人,亦當以此教之。其反對之人,當作憐憫想,不可強制令行。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諸事不理,不唯與世法有礙,亦不與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為得之。勸人念佛修行,固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當勸之。倘不能於家庭委曲方便,令吾親屬,同得不思議即生了脫之益。便為捨本逐末,利疏而不計利親。其可乎哉。

(摘自《印光法師文鈔》之復永嘉某居士書六)

相關焦點

  • 《嘉言錄》乙、勉專仗佛力
    四、論生死事大乙、勉專仗佛力●光自西徂東,由北至南,往返萬餘裡,閱人多矣。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視淨土若穢物,恐其汙己者,臨終多是手忙腳亂,呼爺叫娘。其有老實頭持戒念佛,縱信願未極,瑞相不現,皆是安然命終。其故何哉?良由心水澄清,由分別而昏動。識波奔湧,因佛號以渟凝。
  • 淨土法門,重在信願.信願若真切,雖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無信願,縱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脫死.
    仗自力修戒定慧,以斷煩惑而證涅槃,其難如是。致如來普度眾生之懷,鬱而不暢,眾生速出生死之道,塞而罔通。然如來大慈,必欲令一切眾生,同於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遂開一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之淨土法門,無論上中下根,悉令現生度脫,乃以己信願念佛,感佛慈悲攝受,感應道交,故獲斯益。其有已斷煩惑者,即可頓證法身,速成佛道,縱令惑業深厚者,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 · 誡具足信願(1)
    況有由天命終,承宿世惡業已熟之力,直墮惡道者乎。故古德以修行之人,若無正念修持淨業,唯得人天福報者,名為第三世怨。《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知好歹者,當以急求出離,企得安隱,為上計也。【序】十一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今既不發願,亦豈有信(有真信者,必有切願)?信願全無,但念佛名,仍屬自力。以無信願,故不能與彌陀宏誓,感應道交。
  • 【念佛感應錄】魂飛靈厝,佛引蓮邦
    慈悲的智無法師因二舅媽尚未往生,不忍其受輪迴之苦,遂建議家人接下來的佛事由法師來發心。法師一向修持善導大師的淨土念佛法門,除教導至誠念佛回向之外,也希望做佛事時用慧淨法師編的《念佛超薦儀軌》來做超薦。  超薦前,法師向家屬先行開示:「為了報答母親的深恩,為了不讓母親繼續輪迴六道,一定要用至誠懇切的心來念佛,有虔誠的心才能與佛感應道交,才能讓母親得到真實的利益。
  • 大勢至菩薩 | 頭頂智慧光,行走撼寰宇,攝念佛人行歸淨土
    「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佛長劫以來,如同親友般,專心憶念眾生,而眾生卻旁騖忘其親友,從未憶念過佛。佛對我們「若逢」「或見」,而我們卻「不逢」「非見」,一意專忘。 佛以大悲願力,遊行世間,化現種種身形,度脫眾生,而眾生往往對面不相識。
  • 印光大師細講:如何念佛
    子心中只念其母,其餘之境,皆非己心中事,故能感應道交。又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即三昧也。)斯為第一。所言心、口、耳、悉令清楚者,即都攝六根之法則也。(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心口念而耳聽,眼鼻決不至向外馳求,身亦不至倨傲放肆。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認真,故無效耳。又不念佛時,妄想雖多,無由而知。非不念時無妄想也。譬如屋中虛空,縱極好的眼,也看不見有灰塵。
  • 念佛感受及心路歷程(附現世感應)
    大安法師答:念佛各人可能感受都不一樣,或者跟自己念佛的目的有關係,還有每個人的信心有淺深,修行的功夫有勤墮,念佛的時間有長短。雖然有不同,但總的來看,你只要至心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的這種大願光明,就會攝受我們。我們只要真的在這光明當中好好念佛,一方面我們信心的善根會增上,我們跟阿彌陀佛那種母子的關係,會越來越親切。
  • 淨界法師:你念佛的那個心就是佛
    所以你在念佛的時候你能夠念念知道「能念所念性空寂」,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從本性上來說都是畢竟空,但是「感應道交難思議」,這句佛號無量無邊的莊嚴在這個地方、在空性當中念念念念地流露出來。那這樣子呢,大乘佛法的禪呢是以妙有為禪。
  • 印光法師:仗自力了生死,與仗佛力了生死,有日劫相懸之象
    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文鈔原文:若不依信願念佛,求生西方,誠恐塵沙劫又塵沙劫,仍在六道輪迴中矣。良以仗自力了生死,與仗佛力了生死,有日劫相懸之象。知好歹者,切不可效已了生死行菩薩道者之志願。——《印光法師文鈔》 復(薛英慧,劉一鶴)二居士書白話譯文:如果不依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實在恐怕塵沙劫又塵沙劫,仍然在六道輪迴中啊!實在因為仗自力了生死,與仗佛力了生死,有一天與一劫相距懸殊的情形。知道好歹的人,千萬不可以效仿已經了生死,行菩薩道聖者的志願。必須要決定現生,即得往生西方。等到往生之後,然後效仿菩薩再來,就有利益了。
  • 阿彌陀佛被稱為佛中之「王」,你知道怎樣念佛才會有感應嗎?
    念佛的問題,並不是一個簡單「念佛」的問題,我們知道阿彌陀佛的願力宏深,眾生就是憑藉阿彌陀佛的願力才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我們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宏名,必得感應。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包括了佛教所有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所謂「千句經文不如一句佛號」,可以說這一句名號是佛法之中的深奧之處。
  • 31|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所以我們的念佛,既非定善念佛也非散善念佛,那是什麼念佛呢?就是善導大師對《觀無量壽經》的大意的解釋,也就是要弘分判,是屬於弘願的念佛。以《觀經》來講,到最後定善、散善都已經擱在一邊,只有凸顯念佛,念佛才是阿彌陀佛的根本願,所以是本願稱名。善導大師就解釋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 《智海浪花》:念佛感應見聞
    而在我們所處的末法時代,我個人以為最大的善行便是學佛、念佛了。只要你時刻把佛號咒語提在心間,那些惡念、惡行又何從生起呢?用佛號、咒語趕走惡念、淨化惡念,那你就一定可以得到諸佛菩薩的護念。在我身邊發生的這兩件小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 念佛感應錄:念佛名號 業障自消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二○○○年八月四日 淨生居 士紀實 )——摘自《念佛感應錄》(二)可以用後面這句金言代替其它自己擬的開示: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至不退轉。 近期感應錄:學佛有問必答:怎麼把孩子交給阿彌陀佛佛爸?
  • 《阿彌陀經》宗要--信願持名
    一般說來,文化不高,閱讀經典不多的人,容易信他,而難於信自。若說自心是佛,便不敢承當,且認為那是貢高我慢。又有人一聽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便不敢信,認為虛無縹緲,怕落空。這都是信心不深的表現。但若能真實信他,老實念佛,仍能往生,只是往生後的品位不高。另外一種,便是專談信自,不能信他。這多屬矜文化較高,讀經較多,甚至是頗有研究的人,喜說自心是佛,但不信他佛。認為念佛求往生,是心外覓法,是著相。
  • 我們今天念佛這個心,跟他們的心不一樣,所以念的沒有感應
    這一個法門他所教給我們的,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就是《觀經四帖疏》裡面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法門,佛最主要的對象是教凡夫的,兼為菩薩;換句話說是專度凡夫成佛的法門,菩薩要遇到這個法門,當然得度,主要是為凡夫。「自心究竟成佛」,怎麼自心究竟成佛?因為你一心持名。這個一心是你自心,心是自心,一心就究竟,二心就不究竟。
  • 【念佛感應錄】母親陳足居士老實念佛 預知時至
    她深感人生無常,直到晚年接觸到佛法,曉得原來觀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更對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生起了無比的親切感,尤其知道只要具備信、願、行就可以往生:信——深信阿彌陀佛名號功德力,不懷疑;願——發願一定要往生極樂淨土,不退轉;行——一句佛號念到底,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更堅定她求生淨土的願心。    母親除了早、晚課固定禮佛、念佛之外,閒暇之餘,除了念佛還是念佛。
  • 佛教:持名念佛又稱為香光莊嚴
    茲因阿彌陀佛以光明作為大願的載體,故對信願念佛的眾生,如磁吸針,攝取不舍。這是阿彌陀佛因地施設的名號與光明的同源性。阿彌陀佛拯救眾生的願力光明就靠這句名號傳達給十方一切眾生。是故,釋尊以及十方諸佛都在讚嘆執持名號的功德。歷代蓮宗祖師亦作如來使,代佛弘化,讚嘆持名念佛為徑中之又徑。
  • 印光大師:靠自力和靠佛力的具體含意是什麼?
    ▌第061問:靠自力和靠佛力的具體含意是什麼
  • 《勸修念佛法門》第五十五講(03):四攝法的內容是什麼?
    其實地藏王菩薩哪裡都沒去,觀世音菩薩也哪裡都沒去,但是因為我們以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這種因緣,或者念地藏菩薩摩訶薩名號的這種因緣,隨順菩薩的本願,我們就會感應到菩薩前來。其實菩薩有沒有來呀?菩薩也沒有來。這叫不來而來,就是這樣子。 我們的心遍一切處,佛的心也遍一切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要從娑婆世界跑到極樂世界,你說真的有來去嗎?也沒有。叫不去而去,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