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龍承菲、何潤萱
這是「毒家專訪」的第十一篇文章。
《青春有你2》紅了。
這個已經播到第三年的系列選秀,在今年仍然保持著旺盛的活力——開播的首周兩期站內熱度均破9000大關,從「小作精」虞書欣到全網傳播「淡黃的長裙」,也讓節目充滿話題性,屢屢登上微博、抖音等各平臺熱搜。在當今因疫情影響整體低迷的綜藝市場中,《青春有你2》坐穩了頭把交椅。
如今節目播到第十期,一百多個女孩子的面貌,都或多或少地呈現給了每一位青春製作人。但與玩梗和熱度一同浮現的,是從第一期開始就存在的、對節目的爭議與質疑:SNH48的初舞臺被質疑「惡剪」;秦牛正威「reader」出圈,讓不少觀眾質疑節目組只想炒熱度而非用心選秀;豆瓣小組開貼分析,試圖找出每一個節目中「高光選手」的「劇情線」;劉雨昕、上官喜愛等與不同於大眾認知中女團形象的訓練生的出現,掀起了一波新的關於「定義女團」的討論……
圖片來源:微博@愛奇藝青春有你
被話題和爭議環繞的《青春有你2》,究竟想做出什麼樣的節目,選出怎樣的女團?帶著這樣的疑問,毒眸專訪了愛奇藝節目開發中心製片人、《青春有你》第二季總導演吳寒,試圖探尋一個關於《青春有你》所定義的「女團」的答案。
以下為吳寒的自述,由毒眸(微信ID:youhaoxifilm)對吳寒的專訪整理而成,經過編輯刪改。
「沒法告訴你怎樣一定成功」
由於我們變成了一周雙播,所以大家可能感覺看了三期、四期才結束了,其實同樣也是用了兩周的時間來完成初評級的部分。整體來說時間的進度是沒有變的。
這種一周雙播,最初的考慮是我們希望能夠在單位時間內,會有更大的篇幅空間去展現更多的訓練生。可能是由於今年整個播出方式的改變,讓大家感覺到這次是不是把整個節奏放慢了?其實單位時間內的賽制內容推進是一樣的。
包括我們把錄製的順序換了一下——按照之前的流程來說,應該是先錄主題曲,但是我們今年先錄的是第一次舞臺公演。這也是一個節目節奏和內容的創新點:我們讓這一百多個孩子,一上來就先面對所有的青春製作人、大眾和市場。包括一上來就是一個vocal、dance、rap的位置測評,也是希望大家一上來就先能把自己的本事完全展示出來,再進行後續的錄製。
第一次舞臺公演舞臺設置
(圖片來源:微博:@愛奇藝青春有你)
我們這個團隊比較特別。從《偶像練習生》開始,連續三年,整個團隊就基本上沒有變過。所以相當於我們在做一個連續劇一樣,就是每一年都會從一個大的概念先去入手,然後不停地去拆分。這裡面其實有一個精神的內核,是我們從來沒有去改變的,就是「過程很重要」。
就比如說我們前兩季去定義的「努力」這個概念,它是一個沒有結果導向的一個詞。不管「努力」推導的是你會更加幸運,還是你會變得優秀,我們只是在強調一種狀態,希望不管你現在處於什麼樣的一個地步和環境,你能做的就是不斷努力。
我們今年其實定義這個「多遠都可以到達」,也是這一種概念。每個人都有目標,你在追夢的同時,我們沒法告訴你什麼時候能成功,也沒法告訴你怎樣一定成功,我們只能說告訴你只要去追夢,多遠都可以到達,你總有一天會到達。
「『X』是什麼?」
X這個概念,其實前兩季我們也隱約有一些這樣的概念包含在裡頭,只是沒有把它單獨拎出來去這麼強化地做。
X是我們提煉出來的一個未知數,一個無限可能的概念,叫X是為了讓它圖形化和更易於傳播。
對於所有這樣類型的節目,可能大家都會好奇,會問我們這一季想選一個什麼樣的團,想做一個什麼樣的節目?但我們根本不會在節目一開始就去設定好這些,這也是這個節目比較有吸引力的一點——所有的東西對於大家來說是未知的,對於導演組也是。
我們只是把一百多個不同色彩的訓練生放在這裡,然後讓他們展示自己。導演組再專業,再有經驗,就是這麼幾十上百人的思路,是一定不如幾千幾萬人的。我們的喜好,可能並不一定是大眾、市場的喜好。但如果是所有粉絲選出來的人,一定是這個市場需要的。
所以這一季,我們第一次做了一個女團的概念,因為我們在策劃內容的時候,會覺得女性的未知性和無限可能,從精神層面上可能是更有意思的,或者說是我們更想去觸碰的。因為大眾會有很多傳統意義上的對女性、對女團的定義,但其實這很難,所以我們這一季把這個X給挑出來了。
《青春有你2》「無限X」宣傳海報
(圖片來源:微博@愛奇藝青春有你)
在每一期節目的開篇,我們都會根據當期的內容去定義一個小標題,通過這些細節去拆分我們的slogan「多遠都可以到達」以及X的概念。一開始強調的努力、勇敢、不服輸、去拼等等所有的這些特質,都會在節目裡來詮釋。
我們在第一期上主概念的時候還留了一句話,就是說當你看完這一季節目的時候,你來告訴我什麼樣是X。我們希望每一個觀眾看完我們這一季節目以後,每個人心中都會有如何定義X的答案。
「節目也順應了這個時代」
我們這個團隊裡確實有很多人有當年參與《超女》的經驗。對比的話,你問我這一類女生選秀的節目有什麼區別,其實就是這些年女性的角色有什麼區別。
《超女》那個年代,中性美第一次走入大眾的視野裡。可能在當年大眾想像中的完美女孩,是那種可愛甜美、傳統女性化的角色。因此當節目第一次有中性化的角色出現,或者第一次有實力型選手出現的時候,就突然吸引了大眾。但其實並不是節目強硬地做出了這樣一個選擇,而是當時的社會已經有了這樣的基礎——大家已經在自己的生活中已經發現了中性化或者是實力強的女生,所以節目也順應了這個時代。
現在我覺得變化很大的一點是,整個社會女性的獨立意識更強烈了。有一些類型的女孩,以前是不可能參與到節目裡面,或者說不可能進入到大眾視野的,但是她們現在同樣會被大家喜歡。
訓練生:上官喜愛
(圖片來源:微博@愛奇藝青春有你)
就比如你說在之前的節目裡女rapper不多,可能是因為當時女生去說唱的比較少,現在的女孩可能什麼都涉獵,說唱這種看上去傳統意義上很男性化的一件事情,很多女生也會嘗試,所以大家也來報名了。
現在女性涉獵的領域很多。舉個例子的話,外形看上去就是傳統的那些女孩的樣子,但是她是愛極限運動的,喜歡衝浪、攀巖、泰拳等等這些運動,我覺得可能這是在好幾年前會令大家產生意外的一個點。
現在社會上,女性就是一個獨立自強的形象,她會去涉獵各個方面。對於我們而言,在現在來做一個女性的節目,其實更多考慮的是順勢而為。你不可能在一個時代不需要的情況下,去強硬地做出某一種人物,或者某一個偶像。只有你做出來的人物恰好是這個市場需要的,才有可能在節目裡頭「走出來」。
「虞書欣和楊超越沒有特別大的可比較性」
現在虞書欣的人氣這麼高,坦白地說,我們整個導演組沒有完全料到。看到她在節目播出後,一上來被那麼多人喜歡,我們跟大家的反應是一樣的。節目的前幾期播出之後,陳珏也好,孔雪兒也好,趙小棠也好,很多人都被看到了,有一大群人去喜歡她們,我們內心才覺得自己這一百多個人沒有選錯。
我們在選人的時候,也會注意去選有特點的。當然基礎的是價值觀的正確,唱歌、跳舞、說唱的才藝也是一個基本分。在這個基礎之上,如果單就性格而言的話,那你得有你獨特的一個特點,然後你是在這個特點象限,或者這個標籤象限上最極致的人,那可能就能被選到這個節目裡面來。
大眾可能會把虞書欣和楊超越來對比,其實我覺得真的沒有特別大的可比較性,這其實是兩個類型,或者說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單品」。楊超越不可複製,虞書欣也只有一個。
當然每當出現一個新的人,大家都會比較她是誰,她是什麼版的誰。但是我們整個在做節目的時候,其實想去掰正大家的思路:就是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像誰,她也不需要拿來跟誰比較,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
外界對於所有故事性比較強的真人秀節目,都會有一個心理預設:這個劇情可能是設計好的某一個故事線。
其實從做綜藝節目的角度來說,綜藝節目的「人設」,其實是我們按照一些維度去歸類,找到普通現實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十幾種、二十種人物特點,讓具備這些人物特點的人來到這裡。我們只是會設定好同樣的一個場景,這109個人同時在這個場景裡面去面對很自由的一種狀態,這時候能不能激發,或者能不能自我表達出他們本身的特點,這也是我們未知的。
你說的關於選秀神獸標籤的稿子(詳見毒眸往期稿件《從楊超越到虞書欣,選秀「神獸」迭代》),我覺得角度還挺巧妙,挺有意思的。從我們做節目的人的角度來看的話,我們其實經常也會做一些復盤,但反正復盤和總結的作用,在我看來是一個從結果導向反推的一件事情,不一定成立。
訓練生:虞書欣
(圖片來源:微博@愛奇藝青春有你)
簡單來講,其實如果說我們能夠總結出這些所謂成功概率非常高的標籤,理論上來說它就會有一套公式。我們只要用這個公式去算,做出來的一定是一檔爆款節目,其實這個是完全做不到的,因為有太多的因素去幹擾它了。
一檔「社會實驗」綜藝
大概從去年六月份定下做女團節目開始,我也跑了很多家公司,發現了很多前兩年都沒有接觸過的、專門在做女團的公司。可能由於節目的消耗量並不大,我覺得女團的儲備量確實挺大的,而且她們的實力特點都還挺讓我們眼前一亮的。
有的觀眾會說女團比男團才藝好,但從我目前為止感受來說,實力方面,總體和平均都差不多。我覺得可能得出這個結論的,或許是傳統的女性粉絲?女孩選女孩,就像男生選男生一樣,可能同性之間選擇的門檻會更高,或者是不是覺得能入她眼裡頭的女團應該更強一些?我覺得可能跟性別有一定的關係。
從節目的用戶畫像來說,基本上也是集中在十八到二十四五歲左右。因為綜藝本來就是相對年輕化和女性向的。然後這個節目今年可能也有男性觀眾的一些佔比進來,有一些小小的變化。
不排除有些男性不適應,或者不喜歡。但是我覺得大家對於多元的東西,應該慢慢地擴大自己的包容。你看到一個新鮮的或者跟你自己的想像不符的東西,你的第一反應其實應該先去接受和了解它,而不是要去打壓它和消滅它。也許給很多女性也會造成一種不適,怎麼會有這樣的女孩?但這就是這個節目的奇妙。就像節目裡面王欣宇說的那樣,大家都是一樣的,生活多無趣,這個社會有多無趣。
訓練生:王欣宇
(圖片來源:微博@愛奇藝青春有你)
我是覺得這樣,並不是我們要實驗什麼,只不過可能節目更濃縮一些,把一些看點能夠更集中化地展現給觀眾,但是節目肯定是這個社會存在的一種現象。
雖然我們做了三季這個節目,到現在為止,市場還在一個剛剛起步的階段。從我個人感覺上來說,大眾能夠慢慢地去看到這個東西了。大家會發現中國也是有訓練生的,中國也是能做出自己的團的。
接下來往下做,包括今年我也是希望能夠慢慢有更多的人,能夠去接受「團」、「愛豆」或者說這種年輕的歌聲,接受他們以後,我相信更多的人會發現他們這群小孩子身上各種各樣的閃光點。
原標題:《《青春有你2》:節目順應了這個時代| 毒家專訪》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