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體可循環、岸坡建景觀、路面不積水、雨水回收再利用……在未來的一零一中學,師生們可在雨季充分感受這種綜合性的「海綿」效果。記者今天從海澱區水務局獲悉,一零一中學將成為海澱區首個綜合性「海綿校園」,預計八月下旬開工建設。
為了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海澱區在城市規劃和建設的過程中,通過滲、滯、蓄、淨、用、排等多種技術,努力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的綜合目標。為了讓「海綿」概念進一步走進校園,海澱區水務局通過現場踏勘和分析,確定一零一中學作為海澱區首家綜合性海綿校園試點。
「我們要通過水體、岸坡、道路、集雨等多個領域,綜合解決一個校園的雨水收集利用問題。」海澱區水務局海綿及水保科科長宋鳳義告訴記者,未來,學校通過改造將實現四大「海綿」目標。一是提高校園內湖體水體循環循序功能,消除黑臭,增加湖體生態功能;二是提高校園內湖泊岸坡的景觀生態效果;三是解決校園道路雨水徑流汙染問題;四是解決校園北側部分道路的內澇積水問題,提高校園雨水的回收利用效率。
宋鳳義介紹,在校園湖泊內,學校將構建「湖體水質循環淨化與生態修復技術體系」,以水質淨化和生態修復為目標,通過採用活水淨化、生態修復等技術,構建以沉水植物為主、挺水植物和浮葉植物為輔的水下森林系統,修復湖體生態體系。
在湖泊岸坡帶,學校將通過構建「岸坡景觀生態提升與海綿化融合技術體系」,以景觀提升和海綿融合為目標,重新規劃湖體岸坡景觀布局,合理鋪設岸坡帶雨水徑流路徑,在人行道路上鋪設透水磚,打造階梯型生態護岸和雨水收集淨化渠,實現海綿與景觀間的相互融合。
在校園南部近湖區,學校通過構建「路面雨水徑流汙染控制與淨化回用技術體系」,充分利用校園湖區消納雨水的功能,重新規劃湖區道路雨水管線和徑流排放路徑,結合水質淨化技術,布設環保型雨水口、初期雨水棄流井、雨水收集淨化渠等,將雨水充分淨化後排入湖泊。
在校園北部遠湖區,學校通過構建「內澇積水點消除與雨水調蓄淨化回用技術」,以消除內澇和雨水回用為目標,建設雨水調蓄池及配套雨水管線和徑流路徑,將雨水引入調蓄池消納、淨化並儲存,達到消除內澇積水的目的,儲存淨化後的雨水還可用於校園日常的綠化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