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體水質循環淨化、岸坡景觀生態提升、校園湖區雨水快速消納……這些提高生態韌性的措施,是我區首家綜合性海綿校園試點工程的一部分。區水務局通過現場踏勘和資料分析,確定一零一中學作為海澱區首家綜合性海綿校園試點,預計8月下旬開工建設。
區水務局還啟動了海澱區育英學校雨水收集利用、青棠灣小區海綿化改造示範工程,為今後我區雨洪收集利用建設積累寶貴經驗。
四種體系改善校園環境
海綿校園是讓校園的地面形成如同「海綿」一樣的吸水功能,實現雨水的自然遷移。在一零一中學校園湖泊內,通過構建「湖體水質循環淨化與生態修復技術體系」,以水質淨化和生態修復為目標,採用內源清理、活水淨化、充氧保質和生態修復技術,構建以沉水植物為主、挺水植物和浮葉植物為輔的水下森林系統,修復湖體生態體系。
在湖泊岸坡帶,通過構建「岸坡景觀生態提升與海綿化融合技術體系」,以景觀提升和海綿融合為目標,採用豎向重構、景觀改造、海綿提升技術策略,重新規劃湖體岸坡景觀布局,合理鋪設岸坡帶雨水徑流路徑,構建以透水鋪裝為主的人行道路、以階梯型為主的生態護岸、以雨水收集淨化為主的收集淨化渠,實現海綿與景觀間的相互融合。
在校園南部近湖區,通過構建「路面雨水徑流汙染控制與淨化回用技術體系」,充分利用校園湖區消納雨水的功能,重新規劃湖區道路雨水管線和徑流排放路徑,結合水質淨化技術,布設環保型雨水口、初期雨水棄流井、雨水收集淨化渠,將雨水充分淨化後排入湖泊。
在校園北部遠湖區,通過構建「內澇積水點消除與雨水調蓄淨化回用技術」,以消除內澇和雨水回用為目標,通過建設雨水調蓄池及配套雨水管線和徑流路徑,將雨水引入調蓄池消納、淨化並儲存,達到消除內澇積水的目的,儲存淨化後的雨水還可用於校園日常的綠化澆灌。
「海綿校園建成後,將提高校園內湖體水體循環循序功能,消除黑臭,增加湖體生態功能,提高校園內湖泊岸坡的景觀生態效果,解決校園道路雨水徑流汙染問題,解決校園北側部分道路的內澇積水問題,同時提高校園雨水的回收利用效率的效果。」區水務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多舉措增強城市生態韌性
為加快推進我區海綿城市建設,區水務局將海綿城市理念貫徹到海澱區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全過程中。「目前,我區正在編制《海澱區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明確了建設方向及內容,細化完善了建設徑流控制要求,遵循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修復、水資源利用、水文化發展的五大建設目標,為全面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奠定堅實的規劃指引。」區水務局局長馬光耀說。
近年來,區水務局採用雨水入滲、調蓄、排放和利用相結合的綜合措施,在山區建設了多座小型塘壩用於存蓄雨水,總庫容達58萬立方米,年可收集雨水達300萬立方米。在城鎮小區建設雨水利用工程150餘處,新增蓄水容積20萬立方米,鋪設透水磚36萬平方米,集雨樽200餘座。
在雨水綜合消納利用方面,通過砂石坑蓄水、南旱河等增滲工程,有效解決了香泉環島積水問題,減輕了金河下遊防洪排澇壓力,改善了交通環境,涵養了地下水源。通過改造晨月園等小區透水路面,有效減少了雨季積水。通過在八家郊野公園、海澱駕校等地建設雨水池,在利用雨水洗車和灌溉同時,也營造了良好的水景觀。
區水務局通過滲、滯、蓄、淨、用、排等多種技術,充分發揮了建築、道路、綠地和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實現了雨水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持續降低了城市內澇風險。另外,有效改善了水環境質量,保護與修復了自然生態環境,優化了水資源配置,充分發展了水文化特色,增強了城市生態韌性,建設了「城水相融、人水相親」的海綿城市。 (李洪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