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敦煌、橫店25天的緊張拍攝,10月16日,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橫店正式殺青。從青春到白頭,心歸處是敦煌,被樊錦詩先生的精神感召。很榮幸能參與此部電影的攝製,作為副導演我親歷了整個創作過程,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緊張「戰鬥」,更是次酣暢淋漓的時代創作。拍攝在沙漠、在戈壁、在山野,沙塵暴下、凌冽寒風中,記不清多少次主創通宵達旦反覆討論劇本拍攝和修改通告,多少次從監視器到機位點的跑動說戲為了一個鏡頭的完美呈現,數不清多少次架機位、鋪軌道、支大炮、布燈光、設場景、做道具、換裝、改妝、對戲……,那一臺臺重百斤的設備從沙漠的這頭用肩扛去山的那頭,那一次次席地而坐黑燈瞎火的盒飯吃的真香。回想近一個月的創作,回味無窮,暢想接下來還要完成的一步步,充滿期待。
電影《敦煌女兒》劇照 劉海發攝
窗外攝影錄製團隊緊張工作中 珊珊攝
正值影片拍攝殺青的前夕,改革先鋒、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宋炯明,上海廣播電視臺副總裁王磊卿,上海滬劇院相關負責同志等趕到橫店慰問導演滕俊傑、主演茅善玉、錢思劍等劇組演職人員。
滕俊傑導演向樊錦詩先生請教敦煌研究院當年情況 劉海發攝
上海滬劇院演員們再現當年敦煌平房場景 劉海發攝
茅善玉白天還是短髮造型,傍晚就換上了雙麻花辮的造型,拍攝樊錦詩初到敦煌第一夜的戲份。在片中,茅善玉獨挑了主角20歲到80歲的所有戲份,自開機以來,她幾乎每天從早熬到晚。「電影通過行為和動作展現了舞臺上無法呈現的情節,更細膩地刻畫了樊錦詩的一生。這段時間裡,人物的點滴化為了我內心的狀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和樊院長的身份是融通的。」
「樊院長的到來是我們片場美麗的風景線。」在導演滕俊傑眼中,《敦煌女兒》是一部期待值滿分的作品。「所有電影的高規格手段都應用在了這部戲曲片中,從戈壁到沙漠,劇組輾轉的拍攝只為展現敦煌藝術的瑰麗和樊院長的莫高精神。」滕俊傑表示。
殺青當日拍攝的是彭金章到敦煌探望樊錦詩和剛出生的兒子。在簡陋的宿舍,兩人因如何照料孩子引起了爭執,主演通過一段賦子板表達兩人的情緒和困惑。來探班的樊錦詩先生聽到「大民」撕心裂肺的哭聲,十分感慨。她說,當時孩子已經五六個月大了,在敦煌僱不到保姆,上班的時候為了防止孩子發生意外,我用「蠟燭包」包住孩子,並用繩子、被子作防護。每次下班在宿舍外,聽到孩子的哭聲就很安心,說明孩子安然無恙,如果沒有聽到孩子的哭聲,就會很擔心。
相比舞臺劇,電影的拍攝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挑戰大。許多舞臺上無法呈現的場景在電影裡得以表達,敦煌研究院、三危山、九層樓、石窟等場景都採用實景拍攝。導演滕俊傑表示,劇組演職人員十分敬重敦煌精神,即使條件艱苦,大家同樣認真、敬業。其中一場戲,製作了人工沙塵暴,演員一張口滿嘴是沙,大家沒有怨言,克服了各種困難完成了拍攝。
敦煌研究院對電影拍攝給予了極大的支持,樊院長和研究院的專家在拍攝間隙為劇組演職人員講解了敦煌文化和保護措施,讓大家對敦煌藝術和敦煌精神有了更深的認識。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將於明年7月左右上映,獻禮建黨百年。
上海滬劇院演員在敦煌沙漠地貌再現常書鴻當年舉家來到莫高窟的情景 劉海發攝
82歲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一踏入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片場,尚未見到自己的扮演者、滬劇名家茅善玉,先聽到了戲裡7個月大的兒子大民的一聲啼哭。這一聲啼哭,一下子把她的思緒拉回到52年前——大民剛出生時的往事和戲中的劇情交織在一起,讓她的眼眶有些溼潤。
專程驅車從上海趕往橫店片場,樊錦詩為的是慶賀今天的電影殺青。滬劇《敦煌女兒》在舞臺上走過了近10年,如今又將在明年7月迎來電影版,她一如既往地實事求是:「舞臺版我看過四次,越改越好,電影我沒有看過,上映後要等觀眾評判,觀眾覺得好才是真的好。」
樊錦詩探班電影《敦煌女兒》 劉海發攝
電影《敦煌女兒》劇照 劉海發攝
這段日子很苦,但樊錦詩和前輩們一樣,都樂觀地挺了過來。對茅善玉來說,飾演這樣一位改革先驅,樊院長的一言一行感染著她。在敦煌的一場戲裡,彭金章要帶著兒子走,樊錦詩割捨不下兒子,卻也無能為力,她一路送到戈壁沙漠,對戲中兒子的愧疚讓茅善玉拍完這段戲內心十分沉重,下了戲大哭了一場才緩解了情緒。錢思劍印象很深刻的是,長假期間,他聽到遊客指著在九層塔拍攝的茅善玉說:「那不是樊院長嗎!」遠遠望去,扮演樊錦詩的茅善玉和本尊別無二致,除了個頭略高一點,身形都一樣的瘦削,看似一頭銀短髮,卻在發尾處有不少黑髮,髮型細節也處理得到位。
新民晚報報導
上海滬劇院演員們在當年莫高窟平房前再現通電時的歷史時刻 劉海發攝
人物簡介:樊錦詩,中共黨員,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於北平,生長在上海,。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自1963年自北京大學畢業後,她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40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主要致力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授予樊錦詩「文物保護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2020年5月17日,被評為「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
回顧
9月22日上午,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研究院正式開機。這是一部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以滬劇舞臺劇《敦煌女兒》為藍本,以「一帶一路」重要文明交匯地「敦煌」為背景,以改革先鋒、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為原型的滬劇電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馬世林,敦煌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趙聲良等研究院領導,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監事長、國家一級導演滕俊傑攜拍攝團隊,著名滬劇表演藝術家、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等主要演員出席了開機儀式。滬劇舞臺劇《敦煌女兒》歷經八年打磨,上演兩年來走過全國十餘個城市,演出六十餘場,屢獲殊榮,被稱為新時代滬劇的創新轉型之作。2019年8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重要指示:要保護好我們的國粹。講好敦煌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努力為構建「一帶一路」服務。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由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上海廣播電視臺、敦煌研究院、上海新文化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影片在舞臺版基礎上改編,增加了多個未在舞臺上出現的人物和故事,把「敦煌故事」講述的更加有厚度、有廣度、有溫度。電影將真實還原樊錦詩在敦煌考古、學術研究和文物保護事業五十餘年的風雨歷程;講述以樊錦詩為代表的敦煌人,用一顆初心,擇一事而終一生,「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展現莫高窟在世界文明史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滬劇電影《敦煌女兒》致力於永久保留藝術家的藝術成果,更好地傳播滬劇藝術的精髓,增加海派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大部分鏡頭在敦煌研究院等地實景拍攝,敦煌研究院對此次電影拍攝給予了大力支持,對電影劇本中涉及的專業問題提出修改意見,樊錦詩院長希望這部電影能夠鼓勵敦煌人更努力地去保護研究,把工作做得更好。導演滕俊傑表示,製作團隊擁有豐富的經驗,也拍攝過多部戲曲電影。在拍攝中,電影加強對人物情感的捕捉,用真情實感去打動觀眾。領銜主演茅善玉表示,以樊錦詩院長為代表的這批敦煌人,看似是普通人,其實十分不平凡。我們將用對敦煌藝術和敦煌守護者的敬仰之心,拍攝這部電影。希望這部電影能夠成為留得下、傳得開,能影響幾代人的作品。滬劇電影《敦煌女兒》預計明年「七一」前登入大銀幕。謹以此片向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獻禮!向敦煌守護者致敬!向樊錦詩先生致敬!主創演職人員殺青合影 劉海發攝
編輯: 珊珊 張小紅
由於人數較多,將由導演通過驗證後,統一邀請進群。添加時請寫明備註「藝術課堂學員」。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