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敦煌莫高窟開機

2020-10-03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歷經多年打磨的最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日前在敦煌莫高窟九層塔前正式開機。這部以改革先鋒、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為原型的電影開拍,引起多方熱切關注。

記者了解到,影片拍攝一周來,攝製組克服多重困難,以嚴謹的電影要求,在敦煌藝術的多個場景及大漠戈壁、山巒峽穀日夜攝製、紮實推進。

要保護好我們的國粹,講好敦煌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努力為構建「一帶一路」服務——影片以此為指針,由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上海廣播電視臺、敦煌研究院、上海新文化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在劇本改編中,增加了多個源自生活的人物和故事,努力把「聞名中外的敦煌」講述的更有厚度、廣度和溫度。

據介紹,電影將真實還原今年82歲高齡的樊錦詩先生在敦煌考古、學術研究和文物保護事業五十多年的風雨歷程;講述以樊錦詩等幾代敦煌人,用一顆初心,擇一事而終一生,「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展現莫高窟在世界文明史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電影《敦煌女兒》致力於用影像記錄敦煌藝術,也更好地傳播滬劇的魅力。

電影《敦煌女兒》大部分鏡頭在敦煌莫高窟、三危山、研究院等地實景拍攝,敦煌研究院對此次電影拍攝給予了大力支持,對電影劇本中涉及的專業問題提出了很好的意見。樊錦詩說,希望這部電影能夠鼓勵一代代敦煌人更努力地去保護研究,把工作做得更好。

該片導演滕俊傑表示,電影團隊配足了精兵強將,將著重兩個以「真正走進」為追求,即真正走進敦煌人內心、真正走進敦煌藝術內核,致力拍出一部有新意、有更廣影響力、傳播力的電影。

領銜主演茅善玉表示,以樊錦詩名譽院長為代表的敦煌人,看似是普通人,其實非常不平凡。我們將用對敦煌藝術和敦煌守護者敬仰之心,孜孜以求拍攝好這部電影,希望電影能夠成為留得下、傳得開的作品。

據悉,滬劇電影《敦煌女兒》預計將於今年10月下旬完成拍攝,明年「七一」前後登上大銀幕。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作者: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 顏維琦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莫高窟開機,致敬樊錦詩及敦煌守護者
    時隔一年,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和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又手挽手站在了一起,這一次,是因為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的開機儀式。這一天,樊錦詩特地穿了一件紅色的衣服,而茅善玉則以影片中樊錦詩的造型和她站在一起,一老一少站在一起,包括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員在內的所有圍觀者都忍不住嘆一句,太像了。
  • 「聽」滬劇電影《敦煌女兒》今天在莫高窟開機
    由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滬劇院和敦煌研究院等4家單位聯合出品的滬劇電影《敦煌女兒》今天在敦煌莫高窟開機。影片計劃於明年「七一」前上映,向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獻禮。將請聽上海電臺特派記者臧明華發來的報導: 「好,《敦煌女兒》9月22日,第一個鏡頭,現在開機打板,三,二,一……」早上八點半,在莫高窟九層樓廣場前,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拍攝了第一個鏡頭。
  • 致敬「莫高窟」守護者!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續寫時代華章
    《敦煌女兒》在莫高窟地標性建築九層樓前正式開機,歷經20多天的緊張拍攝,10月16日,《敦煌女兒》在橫店影視城殺青。在她看來,敦煌藝術博大精深,不光是壁畫,還有雕塑、建築、人文,各個角度都可以深入,「這麼重要的遺產,全世界只有一處,我們希望它保存下來,一代代傳下去。」  據介紹,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由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上海廣播電視臺、敦煌研究院、上海新文化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9月22日開機!
    《敦煌女兒》在敦煌研究院正式開機。這是一部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以滬劇舞臺劇《敦煌女兒》為藍本,以「一帶一路」重要文明交匯地「敦煌」為背景,以改革先鋒、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為原型的滬劇電影。
  • 電影《敦煌女兒》開機
    在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廣場前,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拍攝了第一個鏡頭,上海滬劇院院長、樊錦詩的扮演者茅善玉坐在九層樓前的臺階上思考,如何通過數位化手段來保護敦煌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遠赴敦煌實景拍攝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實景拍攝。 劉海發攝「數十年,如痴如醉守瑰寶,熬過了,家庭崩離孤與寂,一轉眼,鬢已成霜白髮舞,莫高窟,已重過我命,融進血脈裡。」滬劇婉轉動人的唱腔在大漠響起,脫胎於同名滬劇的電影《敦煌女兒》日前結束了在敦煌的實景拍攝,轉場前往橫店。
  • 從青春到白頭,心歸處,是敦煌--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殺青
    上海滬劇院演員在敦煌沙漠地貌再現常書鴻當年舉家來到莫高窟的情景 劉海發攝      82歲的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一踏入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片場,尚未見到自己的扮演者、滬劇名家茅善玉,先聽到了戲裡7個月大的兒子大民的一聲啼哭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殺青
    原標題:致敬莫高窟守護者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殺青
  • 迎接建黨百年,上海出品歌劇電影《賀綠汀》、滬劇電影《敦煌女兒...
    歌劇電影《賀綠汀》劇照莫高窟有了兩個「樊錦詩」去年9月,8K電影《賀綠汀》殺青後不久,滕俊傑一行趕到莫高窟,開始了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的拍攝工作。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劇照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由上海滬劇藝術傳習所(上海滬劇院)、上海廣播電視臺、敦煌研究院、上海新文化影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茅善玉領銜主演,其他主、配角及群演也全部由上海滬劇院演員出演。
  • 從敦煌到橫店,樊錦詩又一次來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片場
    從敦煌到橫店,轉戰了大半個中國,歷時近一個月,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日前圓滿完成了前期拍攝。電影殺青前夜,劇中的人物原型樊錦詩,特地從上海趕到了橫店,探班了劇組。從9月20日在莫高窟九層樓前見證開機,到10月16日在橫店見證關機,這位80多歲的「敦煌女兒」也和劇組一樣,奔波千裡。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遠赴敦煌實景拍攝 三上三危山,只為講好幾代...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實景拍攝。 劉海發攝  「數十年,如痴如醉守瑰寶,熬過了,家庭崩離孤與寂,一轉眼,鬢已成霜白髮舞,莫高窟,已重過我命,融進血脈裡。」滬劇婉轉動人的唱腔在大漠響起,脫胎於同名滬劇的電影《敦煌女兒》日前結束了在敦煌的實景拍攝,轉場前往橫店。該片以「敦煌女兒」樊錦詩為原型,將獻禮建黨100周年。  正式開拍前,主角樊錦詩的扮演者、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與幾位演員在常書鴻和段文杰的墓碑前三鞠躬,以表敬意。
  • 只有凌厲的風沙下,才能體會樊錦詩的不易——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為一場重頭戲三上三危山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由於前兩日的大風讓拍攝無法順利進行,劇組今天連續第三天登上與莫高窟遙遙相望的三危山,終於完成了眾人送別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常書鴻的重頭戲。這場送別戲以三段式呈現,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三人邊憶往事邊從山下走向山頭,與那裡等待著的同事們匯合,伴隨著九層樓的風鈴聲,眾人一齊眺望莫高窟,這個凝結了一生心血的地方。
  • 樊錦詩動情點讚,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殺青在即
    樊錦詩繼開機儀式後昨日又一次來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的拍攝現場探班,一席話讓全體演員和攝製組倍感溫暖,她也有始有終地見證了電影製作的全過程。以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為原型的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經過敦煌的實景拍攝以及橫店的內景拍攝後即將於今天正式殺青。
  • 在橫店影視城只待一夜,樊錦詩又趕回敦煌
    這個流鼻涕的男演員只有7個月大,在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扮演樊錦詩大兒子。10月16日,《敦煌女兒》在橫店殺青。直到最後一刻,劇組仍在精益求精,努力要把每個鏡頭「磨」到完美。飾演樊錦詩的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在劇組過著「人格分裂」的日子,白天和丈夫「爭」娃,晚上「閃回」到莫高窟第一天惴惴不安的生活。
  • 敦煌莫高窟講解: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
    當時有個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侯黎明,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隨日本參訪團踏進莫高窟的親身經歷。莫高窟是中國的,日本人卻如此尊敬、膜拜它,對它的迷戀超過我們的想像,「好像看到老祖宗般,要弄清楚自己的根」。80年代的時候,中日友好是一個高潮,絲綢之路與敦煌在日本是經久不衰的話題。
  • 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本專著——《敦煌莫高窟》
    甘肅人民出版社在1957年11月出版了《敦煌莫高窟》,這是敦煌文物研究所出版的第一本專著,印數為6000冊。《敦煌莫高窟》是一本較為全面的介紹莫高窟藝術和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的專著。該書包括:一、常書鴻先生寫的《敦煌莫高窟介紹——中國人民的藝術寶庫》,相當於序言;二、《概況》,洞窟外景和敦煌文物研究所人員工作現場照片19張(含萬庚育製作的《莫高窟全圖》),相當於《敦煌莫高窟介紹》一文的插圖;三、洞窟塑像與壁畫30幅,另外有3張臨本彩圖(常書鴻臨《馬車》、史葦湘臨《得醫圖》、李承仙臨《推磨圖》),封面為莫高窟第320窟的雙飛天臨本;四、圖版說明。
  • 敦煌莫高窟在哪裡
    敦煌莫高窟在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後歷經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
  • 「敦煌女兒」樊錦詩: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沒錯,這裡就是敦煌。夜幕緩緩降臨,無邊無際的寂寞覆蓋下來。人在這樣的地方,如同墜入一個無盡的時空深淵,有一種無助感和失落感。最近讀了一本書《我心歸處是敦煌》,這本書是「敦煌女兒」樊錦詩的唯一自傳。科學保護讓敦煌永生:「數字敦煌」的實現隨著國家之前的「西部大開發」戰略,莫高窟也曾遭遇到遊客數量迅速遞增問題。要實現旅遊開發新模式,緩解莫高窟開放壓力,離不開敦煌藝術數位化。
  • 敦煌莫高窟講解:張大千留在敦煌的「藏寶圖」
    大家好,我是阿熊,不知不覺《敦煌莫高窟》的故事,我們已經講到了第7期節目。前幾期的節目,我們講述了從民國以來,對守護敦煌莫高窟,奉獻了自己一生的幾位前輩,其實還有還多人,敦煌後山上的那些墳墓上刻著的一個個名字 ,每個背後都是一段故事,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講,這期節目,我們講述下與敦煌緣分很深的一位人物,他就是張大千。
  • 敦煌莫高窟,觸摸歷史的滄涼
    ,莫高窟為敦煌北窟群。敦煌以其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莫高窟,也稱千佛洞,居中國四大名窟之首。它始建於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了巨大的規模,也是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佛教聖地——就其藏經洞一項就發現五萬多件文物。在這些奪目的壁畫背後,敦煌度過了它不凡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