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講解: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

2020-11-23 遊遍中國5A景區

大家好,我是阿熊,今天是大年初八,肺炎的確診人數已經上升到11791人,情況依舊十分緊急。我宅在農村老家裡,給大家繼續錄製節目。

我們先從一個故事說起,據說上世紀80年代,絲綢之路還坎坷難行的時候,有一位80多歲的日本老者一路顛簸來到敦煌,參觀完莫高窟後,還要去看久仰的玉門關——「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在日本,王之煥這首《涼州詞》可謂無人不曉。當這位老者來到玉門關時,面對殘垣破壁,不禁失聲大哭。

驚慌失措的導遊不知如何安慰這位老人。老人的慟哭,難道是因為長久以來保持的詩意想像的幻滅?抑或是喚起了一種鄉愁?

這個故事我也心有感觸,有一種想流淚的感動。

「日本人走進洞窟,要脫鞋、打恭作揖,恭敬的態度,嚇我一跳。」當時有個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侯黎明,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隨日本參訪團踏進莫高窟的親身經歷。

莫高窟是中國的,日本人卻如此尊敬、膜拜它,對它的迷戀超過我們的想像,「好像看到老祖宗般,要弄清楚自己的根」。

80年代的時候,中日友好是一個高潮,絲綢之路與敦煌在日本是經久不衰的話題。1988年竹下登首相訪問敦煌時,說了這樣一句話:「中國是日本文化的源泉,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他說「我們日本人一聽到絲綢之路、敦煌、長安這些詞激動不已,是因為這種文化至今仍強有力地活在日本人的心中。」

他們還有一個首相海部俊樹說過「不到敦煌,就不算有文化」,這也是很多日本民眾對敦煌的理解。

在影視作品中也是這樣,上世紀80年代,中日合作拍了一套紀錄片《絲綢之路》,阿熊當時是在新疆旅行,想要找一些紀錄片來看,就發現了這個寶貝,拍的很不錯,當時在新疆旅行,白天在大漠中行走,晚上在旅店裡看這部紀錄片。

日本還拍過一個紀錄片《敦煌》,豆瓣評分9.2分,還有一部中日合拍的古裝電影,名字也叫《敦煌》,是日本小說家井上靖的作品改編。

關於井上靖還有一個動人的故事,1979年,他試圖前往中國西北的敦煌。因為種種原因吧,中方管理人員拒絕了他,他竟然在中方管理人員面前下跪請求通行,乃至老淚縱橫。

大家聽過著名指揮家小澤徵爾的故事,他聽《二泉映月》,聽著聽著跪了下去,他說「這種音樂應當跪下去聽。坐著或站著聽,都是極不恭敬的。」這兩個故事異曲同工,都體現了他們從自己內心深處對中國文化的尊重與熱愛。

這部中日合拍的電影,在知乎上的評價很高,有著濃濃的古意,在去敦煌之前,大家可以好好看一下。

另外,阿熊還要著重介紹一位日本的畫家平山鬱夫先生。這可是日本的一位國寶級的畫家,

1958年,中國敦煌藝術展在東京開幕,當平山鬱夫看到「飛天」生機勃勃的姿態,苦悶的心靈被深深震撼,他隨後創作的《佛教傳來》,成為他的成名作。

70年代末,平山鬱夫終於第一次來到敦煌莫高窟。據他自已回憶:第一次到莫高窟時已近黃昏,突然看到在沙漠中出現了楊樹的簇簇綠蔭,接著興奮地來到九層樓,急切地開始描摹大佛殿的九層樓閣。當時,風從楊樹間掠過,送來樹葉的沙沙聲,九層樓的風鈴響個不停,夕陽落山了。鳴沙山的細沙,在風中飛落。

「我一直畫到天色昏暗,仍無法抑止亢奮的心情,甚至感覺僧人陣陣誦經唱和,伴隨風鈴聲傳來。如果不是天黑,我真想一直畫下去。」

「此後平山先生幾乎每年都要來敦煌。如同唐玄奘在印度取得佛經一樣,他在敦煌唐代壁畫中找到了日本古代繪畫的源頭。」

他每次到敦煌,不僅迷戀敦煌壁畫,抓緊一切時間寫生,摹寫敦煌藝術,而且逐漸看出了敦煌莫高窟藝術保護面臨的問題,便產生了要擔負起保護莫高窟使命的想法,並說出了「傾家蕩產也要保護敦煌莫高窟」的豪言壯語。

回到日本後,他開始為敦煌石窟的保護募集資金,還通過民間捐款的形式募集資金,在這個基礎上,「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得以成立。

平山鬱夫常常率領學生到敦煌觀摩學習敦煌藝術,並要求學習東洋繪畫的學生必須去敦煌學習過才能畢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擔任親善大使期間,常常奔走於中亞、南亞和中國等地,為中國的敦煌莫高窟的保護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平山夫婦個人出資,讓敦煌研究院選派青年人到日本學習文物保護、考古、美術等各類亟需的專業。從1985年開始,直至現今從未間斷,為敦煌研究院培養了52名急需的專業人才和技術骨幹。

平山先生多次向日本政界要員介紹保護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的重大意義,推動日本政府參與敦煌莫高窟保護,最終於1988年促成了日本政府無償援助10億日元,建設「敦煌石窟保護研究陳列中心」項目的落實,為保護和展示敦煌藝術發揮了積極作用。

這個陳列中心就在敦煌石窟的對面,裡面常年陳列著常書鴻、段文杰等人的臨摹作品,每天有講解員公益解說,大家去的時候一定要去感受下哈。

為什麼日本人對敦煌如此痴迷呢?

正如歐洲人對於希臘都有文化故鄉之感,

亞洲很多國家也把中國視為自己的文化故鄉

相比較而言,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自己不知道珍惜。

清朝末年到民國這段歷史,大量的敦煌文物流失到海內外,造成這一切的,不僅僅是道士王圓籙一個人的責任,王圓籙無意中發現了藏經洞,事實上,王圓籙在發現藏經洞後,不是沒有作為,而是四處活動,向各種可以鑑定、賞識這批文物的高官貴人尋求幫助,但是他們都沒有施以援手,即便是最後真的有心想要保護這批文物的人,也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落實。相反,他們當時不少人還譏諷王道士,嘲笑他手中的經卷不如自己的書法好。

後來,王圓籙接觸到了外國人,這一切,就成為了他被釘在歷史恥辱柱的開始。

蘭登·華爾納,我們再龍門石窟專輯中講過他,這位被貼上敦煌「盜賊狂魔」的美國人,卻在他給妻子的私人信件中展現了他另外一面形象:

在這些可愛的佛像臉上,有幾個被塗寫著俄國軍隊的編號。從一個宣講蓮花經的坐佛口中,噴出了一些斯拉夫人的下流話……我的任務是,不惜粉身碎骨來拯救和保存這些即將毀滅的任何一件東西。若干世紀以來,它們在那裡一直安然無恙,但現在,它們的末日即將到來。

其實應該被責備的不是王圓籙,而是那些冷漠、愚昧的道臺、巡撫、士紳,他們的不作為才是真正的恥辱?

這個背後的原因有很多,阿熊覺得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滿清的愚民政策。清朝以少數政權統治漢族,故意採取愚民政策,不讓老百姓開化,識字率極低,對文物的保護觀念幾乎沒有。這是些導致漢民族對於自己文明的忘卻和疏遠。

宋《士林廣記》記載當時「人生八歲,自王公以下至於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學而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清朝只是讓老百姓吃飽就行。

同樣的一個事情,就是康熙時期就已經接觸到了西洋的火槍,但是八旗靠騎兵徵服漢族,槍械對騎兵的威脅太大,所以摒棄不用,以至於後來在洋人的堅船利炮面前,我們只能用弓弩和血肉去迎戰敵人。

敦煌藏經洞大部分文物已經被各種人以各種目的帶走了,在這些帶走敦煌文物的人中,也有幾個重要的日本人,

1908年,大谷光瑞,這個人信仰佛教,他當時在倫敦留學,看到了斯坦因等人在敦煌等地的探險成果,於是回到國內,組織了三次在中亞及中國新疆等地的探險活動。大谷探險隊由於資金充裕,每到一地,清王朝的官吏們都給予了大小不等的幫助。相對於歐洲人,他們在相貌上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因而比較容易融入當地人的生活中。

1912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從敦煌莫高窟帶走了600件文物。

歐美國家的探險者主要挑選精品帶走,日本則將挖掘出的所有與文物一起打包帶走,所以他們的考古研究更為系統。所以,日本在敦煌學這方面發研究很具有權威。

藏經洞大部分文物散落世界各地,存留的八千卷殘本如果能夠好好利用,也不一定比那些被盜走的文物所發現的價值要小。

金石學家羅振玉等一批學者是比較早開始重視此一批文物的人,他們當時建議清政府加緊運送文物進京,結果不僅一路上文物丟失過半,而且抵京後很快被士紳大夫瓜分完畢,為了收藏方便,過長的長卷被撕毀,文物被草草的處理。

後來到了民國,軍閥混戰時期的破壞也很嚴重。敦煌直到1944年之前,都是當地民眾給養豬的地方。想起來都令人感到痛心。

自己不知道珍惜,正如餘秋雨在《千年一嘆》中所寫:與其自己破壞掉,不如讓懂得欣賞她們的外人帶走吧。

陳寅恪說過一句話:「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

只有常書鴻等「敦煌之子」只能孤軍苦戰,以畢生的清貧和孤寂陪伴這份文明的瑰寶。這些都導致了中國敦煌學研究在若干歷史時期的滯後。

所以有句話叫:『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日本』「敦煌學」一詞,也是1925年由日本學者石濱純太郎首先提出的。

上世紀50年代,中國學者們全力編寫的《敦煌資料》被日本學者池田溫比照原卷挑出300餘處錯訛,有中國學者因此在課堂上落淚。

時至今日,我們的國家逐漸強大,我們也逐漸越發的懂得珍惜敦煌的價值,中國在敦煌學上的研究也是越來越有建樹,令世界矚目。

今天所講了一些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絕對不是為了崇洋媚外,而是感慨,其實直到今天,還是有很多我們中國人還是沒有真正了解敦煌的偉大意義,雖然今天的敦煌每天遊客人來人往,川流不息,但是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到此打卡一遊,然後匆匆離去的遊客。

阿熊這期節目叨叨了這麼多,就是希望大家對敦煌的了解不只是浮於表面,而是能夠深入的體會下她的魅力,讓您的敦煌之行,能夠有種靈魂上的洗禮。

今天的節目就說到這裡吧,下期節目,我們接著講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敦煌莫高窟講解:張大千留在敦煌的「藏寶圖」
    大家好,我是阿熊,不知不覺《敦煌莫高窟》的故事,我們已經講到了第7期節目。前幾期的節目,我們講述了從民國以來,對守護敦煌莫高窟,奉獻了自己一生的幾位前輩,其實還有還多人,敦煌後山上的那些墳墓上刻著的一個個名字 ,每個背後都是一段故事,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講,這期節目,我們講述下與敦煌緣分很深的一位人物,他就是張大千。
  • 莫高窟為何衰落?為什麼日本人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
    上圖-敦煌莫高窟景觀莫高窟的起起落落莫高窟可謂歷史悠久,它最早興建於五胡十六國的前秦時期,當時有一僧人樂僔和尚途徑此地,看到三危山(現名鳴沙山)上忽然金光閃耀等到了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作為必經之地的敦煌莫高窟更是興盛。直到之後的回鶻時期,莫高窟的發展達到了其巔峰,目前我們所看到的有名或者清晰完整的畫像、佛教雕刻基本都是在這個時期修復和新建的。之後歷經北宋、西夏、元代的統治,這裡已經逐漸衰落,不再新修佛窟,只是對前代的洞窟進行修復。再往後的明清時期,由於國家閉關自守,絲綢之路遭到廢棄,莫高窟也失去了往日的輝煌,變得殘破不堪,無人問津。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大二時,他到過敦煌,讓他震撼的不僅是文物,還有莫高窟的科技感——「數位化保護」的壁畫拍攝現場。畢業那年,熊業騰報考敦煌研究院,就衝著「數位化」去的。熊業騰是西安人,故鄉距敦煌約1700千米,一路西行,熊業騰覺得像是去戍守邊防,既豪邁又不免悵惘。
  • 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本專著——《敦煌莫高窟》
    甘肅人民出版社在1957年11月出版了《敦煌莫高窟》,這是敦煌文物研究所出版的第一本專著,印數為6000冊。《敦煌莫高窟》是一本較為全面的介紹莫高窟藝術和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的專著。該書包括:一、常書鴻先生寫的《敦煌莫高窟介紹——中國人民的藝術寶庫》,相當於序言;二、《概況》,洞窟外景和敦煌文物研究所人員工作現場照片19張(含萬庚育製作的《莫高窟全圖》),相當於《敦煌莫高窟介紹》一文的插圖;三、洞窟塑像與壁畫30幅,另外有3張臨本彩圖(常書鴻臨《馬車》、史葦湘臨《得醫圖》、李承仙臨《推磨圖》),封面為莫高窟第320窟的雙飛天臨本;四、圖版說明。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敦煌莫高窟開機
    歷經多年打磨的最新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日前在敦煌莫高窟九層塔前正式開機。這部以改革先鋒、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為原型的電影開拍,引起多方熱切關注。在劇本改編中,增加了多個源自生活的人物和故事,努力把「聞名中外的敦煌」講述的更有厚度、廣度和溫度。據介紹,電影將真實還原今年82歲高齡的樊錦詩先生在敦煌考古、學術研究和文物保護事業五十多年的風雨歷程;講述以樊錦詩等幾代敦煌人,用一顆初心,擇一事而終一生,「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展現莫高窟在世界文明史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
  • 敦煌莫高窟在哪裡
    敦煌莫高窟在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後歷經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莫高窟開機,致敬樊錦詩及敦煌守護者
    電影真實還原了樊錦詩在敦煌考古、學術研究和文物保護事業五十餘年的風雨歷程;講述以樊錦詩為代表的敦煌人,用一顆初心,擇一事而終一生,「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同時也展現了莫高窟在世界文明史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價值。此前,滬劇《敦煌女兒》歷時八年創作打磨,上演兩年來走過全國十餘個城市,並在去年來到蘭州和敦煌上演。
  • 我在黃沙漫天中尋找你 敦煌莫高窟 靜止的電影
    作為一個北方土生土長的純西北漢子,純爺們,我對北方的景點,有些無比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在我看來,中國的景色,一種是秀麗,一種是壯闊,如江南水鄉,煙雨迷濛,就是秀麗,而大漠黃沙,險山惡水,就是壯闊,而自從我去過了敦煌,在莫高窟中看到了那千年鬼斧之作,我明白了,在大千中國,秀麗和壯闊可以隨時的融合在一起
  • 敦煌莫高窟,觸摸歷史的滄涼
    ,莫高窟為敦煌北窟群。敦煌以其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莫高窟,也稱千佛洞,居中國四大名窟之首。它始建於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了巨大的規模,也是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佛教聖地——就其藏經洞一項就發現五萬多件文物。在這些奪目的壁畫背後,敦煌度過了它不凡的歷程。
  • 平山鬱夫:最愛敦煌的日本人
    平山鬱夫與敦煌之緣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第一次訪問敦煌莫高窟時,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所長常書鴻熱情接待了他。他在感受到敦煌壁畫強烈魅力的同時,也深深為以常書鴻為代表的研究者們在莫高窟前那樣艱苦的環境中堅持壁畫臨摹與研究工作的精神所感動。他決心要為敦煌做一點什麼。於是回到日本後,他開始為敦煌石窟的保護募集資金。1988年,時任日本首相的竹下登準備到中國訪問,除了北京之外,不知道還可以訪問哪裡,於是平山鬱夫向竹下登建議:一定要去敦煌。這一年,竹下登訪問了敦煌莫高窟,並決定援助建設敦煌石窟保護研究陳列中心。
  • 論敦煌莫高窟壁畫對油畫的影響,敦煌飛天美女欣賞,美得令人窒息 !
    油畫是繪畫藝術的一種形式,其色彩、題材、造型、美學、創意及人物動態等方面的創作都深受敦煌莫高窟飛天藝術的影響,敦煌莫高窟飛天藝術豐富了油畫表現的技巧和手法,促進了我國油畫藝術的繁榮發展。對敦煌壁畫的學習,不只是學習它的繪畫形式,而是通過對其各個時期繪畫的串聯和比較,了解中國繪畫真正的傳統,掌握中國繪畫精神,透視中國繪畫主體元素和符號,以加深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反思我們今天的藝術創作,樹立學習繪畫的藝術精神。藝術不是表象的摹仿,而是通過表象去傳達自己的感情,願望,更注重的是精神而不是表面。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釋文方面,中國學者陸續推出了《敦煌文獻分類錄校叢刊》《敦煌經部文獻合集》等一系列分類釋錄文本,基本涵蓋了敦煌遺書的重要類別。與此同時,中國學者編纂出版了《敦煌石窟內容總錄》《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敦煌石窟藝術》《敦煌石窟全集》《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等一系列記錄敦煌石窟的基本資料。敦煌遺書的資料整理和刊布方面工作,幾乎被中國學者壟斷。
  • 尋•景 | 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
    一直以來,敦煌留給世人的印象,無外乎神秘的莫高窟、蒼茫的戈壁灘、金色的胡楊林以及深居大漠的月牙泉。然而,作為河西走廊的軍事要塞、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敦煌歷經千年歷史變遷,積蓄了堪稱世界之最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
  • 尋•景|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
    一直以來,敦煌留給世人的印象,無外乎神秘的莫高窟、蒼茫的戈壁灘、金色的胡楊林以及深居大漠的月牙泉。然而,作為河西走廊的軍事要塞、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敦煌歷經千年歷史變遷,積蓄了堪稱世界之最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
  • 敦煌除了莫高窟和月牙泉還有啥
    原標題:尋•景 | 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一直以來,敦煌留給世人的印象,無外乎神秘的莫高窟、蒼茫的戈壁灘、金色的胡楊林以及深居大漠的月牙泉。然而,作為河西走廊的軍事要塞、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敦煌歷經千年歷史變遷,積蓄了堪稱世界之最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
  • 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圖)
    作者:閆姣 馮志軍 高瑩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 「這是我們敦煌姑娘,請多關照!」
    李萍在莫高窟內講解記憶深刻的是我在講解中認識的一位數次來敦煌旅遊的日本老人,1998年她又一次來到敦煌,她說多看一眼敦煌,就是死了,也無遺憾了。而有的觀眾,在聽了我們的講解後,居然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幾十次往返於展覽。
  • 「敦煌女兒」樊錦詩:此生命定,我就是個莫高窟的守護人
    其實,也不僅是樊錦詩的個人傳記,書中還涉及了對幾代敦煌人的回憶,這既是樊錦詩個人的奮鬥史,也呼應著敦煌研究院的發展史,是守望莫高窟的一份歷史見證。這本書出版於2019年,出版時樊錦詩已81歲,已在敦煌工作了57年。她那兩條瘦弱的腿,從上海走到了北京,從北京走到了西北,去到了萬裡之遙的敦煌,走過荒漠和戈壁,走過許多常人難以想像的坎坷和崎嶇,這一走就是五十多年。
  • 九色鹿 80後的記憶 國寶「鹿王本生圖」敦煌莫高窟 中國的瑰寶
    該片採用敦煌壁畫的形式,用中國古代佛教繪畫的風格講述了九色鹿經常幫助遇到困難的人,在幫助過弄蛇人後,弄蛇人向國王告密出賣九色鹿,九色鹿用神力化險,弄蛇人受到應有報應的故事。一幅什麼樣的敦煌壁畫呢?一幅叫《鹿王本生圖》的壁畫。它恢弘大氣,色彩豔麗,引得很多畫家模仿。但是這只是莫高窟中的一幅。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 「聽」滬劇電影《敦煌女兒》今天在莫高窟開機
    由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滬劇院和敦煌研究院等4家單位聯合出品的滬劇電影《敦煌女兒》今天在敦煌莫高窟開機。影片計劃於明年「七一」前上映,向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獻禮。將請聽上海電臺特派記者臧明華發來的報導: 「好,《敦煌女兒》9月22日,第一個鏡頭,現在開機打板,三,二,一……」早上八點半,在莫高窟九層樓廣場前,滬劇電影《敦煌女兒》拍攝了第一個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