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莫高窟「面壁」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圖)

2020-11-17 中國僑網

  作者:閆姣 馮志軍 高瑩

  地處茫茫戈壁上的敦煌,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時可達40多度,而進入莫高窟大型洞窟的修復師卻要穿棉襖,戴護膝、護腰才能抵禦寒冷。儘管如此,他們還是落下了腿疼、腰疼的「職業病」,這些人被外界稱為「面壁人」,他們從孤獨中生出喜歡,堅守了數十載而不覺乏味。

  

  圖為從事敦煌壁畫臨摹工作30多年的牛玉生,已兩鬢斑白。(資料圖)

  莫高窟「面壁人」:酷暑戴護膝,修複壁畫30餘載

  莫高窟現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是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在發展至今的千餘年時間裡,它經歷興起、廢棄、重生,期間便不乏諸如壁畫修復師、臨摹師等「面壁人」,為保存其原樣,留存資料而付出艱辛努力。

  楊韜擔任壁畫修復師已有30餘年,憑藉多年的經驗,他深知「窟外越熱,窟內越冷」,而每年最熱的時候,有的修復師就需穿棉襖進窟,還要穿戴護膝和護腰。

  上世紀80年代,四面八方的年輕小夥為「一碗飯」來到敦煌謀生,耳濡目染修煉成為「實習修復師」。「剛開始談不上多喜歡,覺得枯燥乏味。」楊韜說,後來隨著時間沉澱,閱歷增長,文物保護意識慢慢增強,對洞窟產生了興趣,孤獨也變成了一種享受。

  

  圖為敦煌壁畫「醫生」修複壁畫,窟外氣溫高達三四十度時,他們仍舊需要穿厚實的夾克,戴護膝和護腰。(資料圖)

  和楊韜一同來到敦煌的有幾十號人,但最終留下來的,卻僅有三人,大多都因忍不了「一個人的靜默」而離去。楊韜是當時三人中的一個,堅持至今,成為現在修復師中較年長的一個。

  在楊韜看來,一個好的修復師起碼有10年時間的沉澱和打磨,畢竟靜下心和浮躁時修復出的壁畫,其精緻或粗糙度是顯而易見的,業內人士一眼便能看出。「修複壁畫多麼重要啊!一點都不能馬虎。」他說。

  楊韜對待徒弟十分嚴格,常告誡他們:「必須保質保量!浮躁時出去走走,內心平靜再進窟。」除修復技術和經驗外,他也時常跟徒弟們提及對莫高窟的感情,雖然在外人看來只有簡單的一把修復刀、一個注射器、一瓶膠水,但正是這些器材保護了先輩們留下的文化遺產,他要一直留在這裡,從未想過離開。

  從窟內到窟外,臨摹「打動人的壁畫」

  從滿頭青絲到兩鬢斑白,從事敦煌壁畫臨摹工作30多年的牛玉生,由莫高窟窟內到窟外,致力於臨摹出「打動人的壁畫」。

  臨摹,是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初始搶救性保護的「應急之需」,如今發展為「莫高窟人」紮根大漠的「必修課」。近日,中新社、中新網記者走進敦煌,對此進行了探訪。

  

  圖為牛玉生所臨摹壁畫。(資料圖)

  地處敦煌近郊的一處畫室,鮮有人至,展示了牛玉生臨摹的幾十幅壁畫。畫中佛像自有一種韻味和厚重感,令人心生敬畏,只能屏息凝神觀賞,不敢掏出手機拍攝。這種臨摹壁畫直擊人內心,是牛玉生所追求的「打動人的壁畫。

  「以前覺得孤獨、枯燥,現在覺得是種享受,每天站立舉筆臨摹六七個小時而不覺得累。」牛玉生參與了大量莫高窟、榆林窟等壁畫的臨摹複製工作,傾心於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

  多年臨摹經驗的積累,讓牛玉生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壁畫庫」,包含盛唐、西夏等不同時期,壁畫中不同的佛像形象。臨摹哪個時期的壁畫,就調出腦海中該時期的影像,揣摩古人的心意,畫出當時的感覺,「這是難度所在,需要一個人在非常安靜、投入的情況下才能畫出來。」

  畫師的精神狀態會影響到畫中佛像的形象。故而,牛玉生一般在一天中狀態最好時,臨摹佛像的眼睛,勾勒出其神態和韻味。

  年輕的藝術家:十餘載練就筆心合一

  在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有10年以上臨摹經驗的藝術家,敦默而少言。10年,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分水嶺」。此前,他們需要花時間「喝慣敦煌水,吃慣敦煌飯,做好敦煌人」。此後,他們從與莫高窟朝夕相處的了解之中,靜默地勾勒出有溫度、有氣息的壁畫。

  

  敦煌莫高窟第172窟大型壁畫是盛唐時期壁畫的代表作品之一,圖為韓衛盟臨摹的172窟壁畫。(資料圖)

  在敦煌紮根了17年的韓衛盟,連續兩年多來,都忙於莫高窟172窟的整窟復原臨摹研究工作。在畫室中,堆滿了他的臨摹壁畫鉛筆稿和白描稿。在韓衛盟看來,臨摹的過程,也是一個研究的過程,需要有選擇性,從保存完整的、經典的或急需搶救一些洞窟開始。

  作為盛唐時期壁畫的代表作品之一,敦煌莫高窟第172窟大型壁畫有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寶貴資料。整幅壁畫採用了很成熟的散點透視畫法,平臺上的菩薩、伎樂,有聽法的、奏樂的,形象豐腴,氣氛肅穆,格調高雅。

  

  圖為敦煌研究院「年輕的」壁畫臨摹師韓衛盟,臨摹第172窟大型壁畫的其中一角。

  「莫高窟一直在熱鬧與寧靜中循環。洞窟前人來人往很熱鬧,但畫室很靜很靜。」韓衛盟剛來敦煌時有些「衝動」,怎樣都勾勒不出壁畫的「味道」,經過十多年的積累,達到一點點「筆心合一」的意味,才能從臨摹中的被動到主動,再到生動。且臨摹過程中,通過細心比對,耐心觀察,會看到很多平常人領悟不到的內在含義。

  古人繪製壁畫的想法,以及當時所處的環境是怎樣的?面對在漫漫戈壁已「存活」了1000多年的莫高窟,及其所囊括的藝術瑰寶,韓衛盟時常感嘆人類的渺小及轉瞬即逝,並能在臨摹壁畫時放飛思緒,幻想自己與古人對話,暫時放下心裡的紛擾,靜心面壁。

  

相關焦點

  • 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本專著——《敦煌莫高窟》
    甘肅人民出版社在1957年11月出版了《敦煌莫高窟》,這是敦煌文物研究所出版的第一本專著,印數為6000冊。《敦煌莫高窟》是一本較為全面的介紹莫高窟藝術和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的專著。該書包括:一、常書鴻先生寫的《敦煌莫高窟介紹——中國人民的藝術寶庫》,相當於序言;二、《概況》,洞窟外景和敦煌文物研究所人員工作現場照片19張(含萬庚育製作的《莫高窟全圖》),相當於《敦煌莫高窟介紹》一文的插圖;三、洞窟塑像與壁畫30幅,另外有3張臨本彩圖(常書鴻臨《馬車》、史葦湘臨《得醫圖》、李承仙臨《推磨圖》),封面為莫高窟第320窟的雙飛天臨本;四、圖版說明。
  • 九色鹿 80後的記憶 國寶「鹿王本生圖」敦煌莫高窟 中國的瑰寶
    該片採用敦煌壁畫的形式,用中國古代佛教繪畫的風格講述了九色鹿經常幫助遇到困難的人,在幫助過弄蛇人後,弄蛇人向國王告密出賣九色鹿,九色鹿用神力化險,弄蛇人受到應有報應的故事。一幅什麼樣的敦煌壁畫呢?一幅叫《鹿王本生圖》的壁畫。它恢弘大氣,色彩豔麗,引得很多畫家模仿。但是這只是莫高窟中的一幅。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 敦煌莫高窟講解:張大千留在敦煌的「藏寶圖」
    大家好,我是阿熊,不知不覺《敦煌莫高窟》的故事,我們已經講到了第7期節目。前幾期的節目,我們講述了從民國以來,對守護敦煌莫高窟,奉獻了自己一生的幾位前輩,其實還有還多人,敦煌後山上的那些墳墓上刻著的一個個名字 ,每個背後都是一段故事,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講,這期節目,我們講述下與敦煌緣分很深的一位人物,他就是張大千。
  • 故宮院刊︱敦煌莫高窟第217窟的供養人是誰?
    去年,又將此文譯為中文,即《圍繞敦煌莫高窟第217窟的開鑿與重修之歷史——漢語史料中的供養人》,參加了2016年8月在莫高窟舉辦的「2016敦煌論壇:交融與創新——紀念莫高窟創建16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因為山崎淑子於2004年改姓,所以在這篇論文中她的署名是菊地淑子。
  • 敦煌莫高窟經典壁畫公開 揭秘唐代美女真容
    敦煌莫高窟經典壁畫公開 揭秘唐代美女真容 2016年03月09日08: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敦煌莫高窟壁畫揭秘唐代女子「群像
  • 旅行攝影|穿越河西走廊之敦煌莫高窟、鳴沙山、影視城古裝攝影
    攝影2019/08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千百年來都在被世界聚焦和眺望,無論興盛還是沉寂。莫高窟的幸與不幸鑄就了敦煌的幸與不幸。敦煌古城從青海穿越柴達木盆地,駛過茫茫戈壁,路過敦煌古城已是下午兩點。由於同行的小夥伴急著要買莫高窟門票,我們便匆匆租了套古裝,開始了敦煌的拍攝之旅。大漠古城女俠客到此一遊,哈哈。攝影,有的時候也不僅僅是記錄,更像是一種表達,可以講述一個故事,而每個故事都得有一個主角。敦煌夜市來到敦煌市已是下午6點。在酒店休息了一會,便帶著GR3出門覓食了。傳說中的反彈琵琶像位於市中心的大轉盤中間。
  • 4月新郵《世界遺產——敦煌莫高窟》郵票、小型張內容介紹 附文...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先後以「敦煌壁畫」為主題發行過八組郵票。(《偉大的祖國》系列兩組,《敦煌壁畫》系列六組)這次中國郵政將選取之前從表現過的「莫高窟彩塑」,再現千年前的歷史榮光。本站已開始預訂這套郵票的敦煌莫高窟原地首日實寄封、極限片,點擊下面"閱讀原文"開始預訂。
  • 我在黃沙漫天中尋找你 敦煌莫高窟 靜止的電影
    作為一個北方土生土長的純西北漢子,純爺們,我對北方的景點,有些無比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在我看來,中國的景色,一種是秀麗,一種是壯闊,如江南水鄉,煙雨迷濛,就是秀麗,而大漠黃沙,險山惡水,就是壯闊,而自從我去過了敦煌,在莫高窟中看到了那千年鬼斧之作,我明白了,在大千中國,秀麗和壯闊可以隨時的融合在一起
  • 敦煌》開播,跟隨汪涵帶隊的探索團感受大國工匠的「面壁...
    11月18日,由愛奇藝出品,劍南春冠名,知了青年聯合製作的國內首檔聚焦敦煌的原創全景式人文探索節目《登場了!敦煌》首期節目正式開播,每期節目將從探窟、體驗、致敬三個層次深度解構敦煌。
  • 我心歸處·敦煌莫高窟!
    一千年的歷史古韻,一輩子的文化苦旅,一群人的生死相守:《國家寶藏3》的敦煌莫高窟,又一次讓人熱淚盈眶。不知什麼時間養成了開彈幕的習慣,看國家寶藏也不例外。彈幕說的很對:「走進莫高窟的震撼,是無論你走到哪裡,洞窟裡連石板磚都是千年文物。」丹青千壁,經書萬卷。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自此,能工巧匠開窟之舉綿延千年,歷經北涼、隋、唐、宋、元等10個朝代,絲路咽喉重鎮敦煌盛極一時。莫高窟的壁畫、塑身多集中在南區,區內現存洞窟492個、塑身2000餘尊、壁畫4.5萬平方米等。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外景。
  • 敦煌莫高窟在哪裡
    敦煌莫高窟在敦煌市東南25公裡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後歷經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
  • 我在敦煌修文物:在莫高窟裡臨摹雕塑是怎樣的體驗?
    這條16千米的公路通往莫高窟。公路兩旁僅能看見延伸到遠處的電線桿和稀稀拉拉的駱駝草。鄭子愚攝 公路盡頭是一處綠洲,也是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
  • 敦煌莫高窟講解:日本人對敦煌的特殊感情
    抑或是喚起了一種鄉愁?這個故事我也心有感觸,有一種想流淚的感動。「日本人走進洞窟,要脫鞋、打恭作揖,恭敬的態度,嚇我一跳。」當時有個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侯黎明,上世紀80年代第一次隨日本參訪團踏進莫高窟的親身經歷。
  • 莫高窟為何衰落?為什麼日本人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外國?
    上圖-敦煌莫高窟景觀莫高窟的起起落落莫高窟可謂歷史悠久,它最早興建於五胡十六國的前秦時期,當時有一僧人樂僔和尚途徑此地,看到三危山(現名鳴沙山)上忽然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莫高窟開機,致敬樊錦詩及敦煌守護者
    樊錦詩和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馬世林,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以及該片導演滕俊傑共同為電影「開機」9月22日上午,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在敦煌莫高窟前正式開機,並在此地實地拍攝半個月,完成該片大部分實景拍攝。這是一部以同名滬劇舞臺劇為藍本,以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女兒」樊錦詩為原型,獻禮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電影作品。
  • 尋•景|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
    一直以來,敦煌留給世人的印象,無外乎神秘的莫高窟、蒼茫的戈壁灘、金色的胡楊林以及深居大漠的月牙泉。然而,作為河西走廊的軍事要塞、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敦煌歷經千年歷史變遷,積蓄了堪稱世界之最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
  • 尋•景 | 敦煌不只有莫高窟、月牙泉
    一直以來,敦煌留給世人的印象,無外乎神秘的莫高窟、蒼茫的戈壁灘、金色的胡楊林以及深居大漠的月牙泉。然而,作為河西走廊的軍事要塞、絲綢之路上的必經之地,敦煌歷經千年歷史變遷,積蓄了堪稱世界之最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記憶遺產。
  • 敦煌莫高窟啟票務新政策:1.2萬張B票實行網上銷售
    (資料圖)敦煌研究院供圖   中新網蘭州1月1日電 (記者 馮志軍)1月1日起,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實施票務新政策,莫高窟參觀實行網絡實名預約購票制度和實名驗票準入制度,嚴格執行莫高窟單日遊客接待限額(6000張A票/日,12000張B票/日)。與以往不同的是,單日12000張B票將全面實行網上銷售。
  • 敦煌莫高窟,觸摸歷史的滄涼
    ,莫高窟為敦煌北窟群。敦煌以其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 莫高窟,也稱千佛洞,居中國四大名窟之首。它始建於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了巨大的規模,也是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佛教聖地——就其藏經洞一項就發現五萬多件文物。在這些奪目的壁畫背後,敦煌度過了它不凡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