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更有在來自下層的尼古拉斯與來自上層的拜爾先生不同場合的解釋說和,雙方終於對對方消除誤會加深了解。當真相大白,當擺脫了對生活的詩意美化的瑪格麗特再度來到站臺,等候南去的列車時,北往的火車上載來的,是捧著一腔愛情的桑頓。在鄉間苦苦尋覓得來的一朵黃玫瑰,是桑頓苦苦尋覓瑪格麗特的一片心。在相逢的站臺上,相愛的人不再唇槍舌劍;當昔日的冤家緊緊擁抱時,一切盡在不言中……
可她對待感情卻是遲鈍的,心動卻不自知。桑頓夫人晚會上,她不由自主地追隨著桑頓的一舉一動,桑頓夫人見此心知肚明她是喜歡上了自家兒子。可是她自己偏偏沒意識到,等人家向她求婚,她還傻乎乎地嚴肅拒絕了。
影片最後的場景是瑪格麗特跟著桑頓回家,這就是典型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她早就愛上了桑頓,兩人志同道合,去工廠就是想找他了,哪知道他不在,車站偶遇10分鐘語無倫次告訴桑頓投資了他的工廠,又怕傷了桑頓自尊,內心慌亂地說是看好他的能力才投資的。這其實明明早就打定主意要和桑頓共渡難關、要對人家好了,只是一個淑女礙於教養只能含蓄地表達對對方的無限愛意,此時的桑頓眼裡充滿柔情蜜意無限愛憐地看著瑪格麗特的笨拙和慌亂。
桑頓從衣服口袋裡拿出了那朵去她成長的地方摘下來的小黃花,她情不自禁地握住桑頓的手深深親吻表達思念。有情人終成眷屬的那一刻,還有什麼比向來堅毅的目光裡流露出的無比柔情與深情一吻更有說服力呢?汽笛響起,讓那些偏見隨著蒸汽與長鳴一起消散在風中吧……
原著中對故事的結尾是這樣描述的:
當黑爾小姐下了火車,站在月臺上,靜靜凝視著漸行漸近的進站的火車,她純淨的眸子包含著期待、不舍和依戀。瓷質的臉蛋如同初升的月亮,在蒸汽繚繞的車站朦朧著一種遺世獨立的美。仿佛,只有她一個人和車站。這個從花園裡走出來的女孩站在長長的火車前,不是等待,更多的是凝望。
那深深的一眸。穿越了多少在米爾頓的時光。腦海裡閃過了多少那個人的影像。他的冷漠,他的嚴肅,他的陰沉的臉,或許他永遠就這樣誤會著自己,永遠不再見,而這一切都將離去。為什麼還要來米爾頓?破敗的工廠再也聽不見機器的轟鳴,看不到滿屋飛舞的棉花,亦見不到他那穿梭在一排排機器間堅硬沉默的身影。就這樣走了嗎?這個曾被自己拒絕的男人,自己一直未能認真的了解的男人,浮現在心頭。
那一瞬,火車停在自己的面前。車裡窗鏡裡一張英俊的面容正看著自己。一絲淺淺的微笑漾在他的嘴角,那雙總是陰深深的眼睛此刻正帶著笑意和深情。
他下車。她走上去。
她是等這一刻嗎?
他從口袋裡拿出一朵黃色的小花。她驚奇地發現那是她的家鄉博爾斯通的花。她竟然還能故作鎮定地和他談你的生意計劃。她高傲的頭不自覺低下,她的咄咄逼人變成忙亂的解說,她的臉頰一陣陣熱,她的眼睛不敢看他。
他一直盯著你的臉,微笑地聽著,她的頭再一次低下。
他握住她的手。
那一剎那,她忍不住親吻他的手。她終於開始正視自己的心。
她不再以一個南方淑女的眼光來看他作為一個北方男子的事業心與強硬的作風。他們之間沒有地域上的差異,沒有心靈上的距離,也沒有根深蒂固的偏見。
她想看他,所以她來了。
繁忙的月臺,人來人往,一如既往。她和他坐在長椅上,擁吻著,旁若無人。
愛情就是一個月臺,她偶然下車,他恰巧從另一列火車上趕來,口袋裡裝著送給她的鮮花。
這是《north and south》的最後結尾。深深迷戀,深深感慨。
這不僅僅是講述南與北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融合、理解和愛的故事,它讓我屢次動容。這是一部將「浪漫愛情」與「厚重的歷史」結合得天衣無縫的英劇。
黑爾小姐和桑頓先生的保守、存在偏見而又充滿情趣的英國式愛情,在英國工業化時代南方與北方的觀念及生活方式衝突的背景下,顯示出別樣的意味。前面有多克制,後面就會有多甜蜜。
最愛這幕溫情細膩的結局!非常欣賞這部劇在鏡頭語言中對情感表達上的刻畫:既隱忍又克制,縱然內心似火山噴發,表面卻如湖水般平靜,或許正是這樣的強烈對比,才讓這些古典劇經久不衰,部部經典。
另外,還要盛讚這部劇的原聲音樂。時而低徊、纏綿悱惻,時而大氣、波瀾壯闊,每一曲都與故事情節緊密妥貼,把這場十九世紀英國北方工廠裡發生的風花雪月,烘託得盪氣迴腸。< END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在看並轉發到朋友圈!
作者:韓丹,媒體從業者,希望在文字和聲音裡與大家一起成長,一起看待和擁抱這個世界。微信公眾號:傾聽似水年華(ID:gh_0e6875cd1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