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只辦了六屆的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 MIF,是目前全球戲劇和表演藝術版圖中耀眼的存在。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個隔年舉辦的大型藝文節展憑藉其豐富的想像力和極具前瞻性的視野,不僅成為了教科書式的行業標杆,更是為跨領域藝術作品的孵化提供了優渥條件。
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是世界上首個只呈現原創委約作品的綜合類藝術節。從規模上來看,同類型節展中,能夠與其對標的,似乎只有德國萊茵河北岸(每年一屆,每三年換一任藝術總監)的魯爾三年展 Ruhrtriennale。在創始藝術/行政總監亞歷克斯·波茨 Alex Poots 移居紐約,執掌剛剛開幕的「棚屋藝術中心」The Shed 之後,現任 MIF 藝術總監約翰•麥格拉斯 John McGrath 將更多的目光放在了英國本土藝術家的身上。
本屆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節目單依舊相當紮實,值得關注的作品非常多。深耕於各自領域的藝術家從未來主義的角度出發,對艱難時局下的創作之路,進行了最大程度的暢想。不過比起之前兩屆,今年的 MIF 也許有所保留,原因可能與2020年即將開幕的重磅藝術機構 The Factory 不無關係。總投資超過一億英鎊的 The Factory,建成之後將成為 MIF 的駐地,其定位和發展方向,與前文提到的「棚屋藝術中心」極為相似。
攝影:Matthew Placek
版權歸屬:小野洋子
本屆 MIF 的開幕作品,將由首次接受藝術節委約的著名藝術家小野洋子Yoko Ono完成。屆時,她將與當地的居民相約座堂花園 Cathedral Gardens,向世界傳遞和平之聲。在這個名為 Bells For Peace 的作品中,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加入眾聲合唱團,伴隨著鐘聲唱響和平歡歌。
在名為《樹》的全新劇場作品中,戲劇、音樂和舞蹈的邊界被打破。著名演員伊德瑞斯·艾爾巴 Idris Elba 將與倫敦小維克劇院藝術總監共同帶領觀眾踏上一段探尋當代南非精神的旅程。《樹》的劇本圍繞著主人公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段旅途展開,故事涉及身份、家庭和歸屬感等議題。該劇由 Kwame Kwei-Armah 親自執導,音樂取材自艾爾巴的專輯 Mi Mandela。
憑藉2018年專輯 Dirty Computer 獲得廣泛關注的賈奈爾·夢內 Janelle Monáe 將於本屆 MIF 開幕之夜開唱,這也會是她在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的首次亮相。今年,這位格萊美提名的創作型歌手、演員和社會活動家只在英國舉辦兩場音樂會,其中一場就是位於 Castlefield Bowl 的露天演出。
A Pre-Factory Event
在《看不見的城市》中,導演萊奧·沃納 Leo Warner、編舞西迪·拉比·徹卡歐 Sidi Larbi Cherkaoui、演員洛麗塔·查卡巴蒂 Lolita Chakrabarti、59 Productions 和蘭伯特舞團 Rambert 將通力合作,為觀眾再現一系列的奇幻場景。帝國大汗忽必烈性情無常,而探險家馬可波羅則需要超越重重語言障礙向大汗講述他在帝國的所見所聞。這個無法輕易被歸類的劇場作品將結合戲劇、舞蹈、音樂、建築設計和實時投影,探索現場表演的種種可能性。
怪趣狂野的大衛·林奇 David Lynch 在本屆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期間,將以客座藝術家的身份接管 HOME藝術中心,並在其中策劃一系列的藝術展覽、電影放映和音樂演出活動。在蔓延整個藝術節的特別展演季中,觀眾可以在HOME藝術中心的畫廊、劇場和電影院等多個空間沉浸式地欣賞這位美國先鋒藝術家、音樂人和導演的作品,如《藍絲絨》,《穆赫蘭道》和《雙峰》等。
人類首次登月五十年後,勞瑞·安德森 Laurie Anderson 將通過一個拓展式VR作品帶我們「飛」向月球。To The Moon 結合了浸沒式裝置與VR體驗,是安德森與臺灣藝術家黃心健合作完成的最新作品。我們可以藉此機會了解安德森的藝術觀念,對她未來的創作風格一探究竟。
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 Philip Glass 和演員兼導演菲利姆·麥狄蒙 Phelim McDermott 曾在倫敦、紐約等地聯合推出過不少備受好評的歌劇作品,《格拉斯之道》是他們迄今為止最私人的合作。這部作品受一個夢境的啟發,結合了對生命、死亡和道家智慧的十種沉思與格拉斯譜寫的十首全新音樂作品,演出由麥狄蒙與音樂演奏家、木偶藝術家共同完成。
A Pre-Factory Event
伊沃·凡·霍夫 Ivo van Hove 將帶領荷蘭阿姆斯特丹劇團 International Theater Amsterdam 在洛瑞藝術中心上演他最具爭議的作品之一。霍德華·洛克 Howard Roark 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年輕建築師,他拒絕被商業捆綁,堅守創新和獨立。用伊沃·凡·霍夫的話說,《源泉》是一場討論藝術與建築,貿易與資本主義的「觀念戰爭」。但它同時也是一首對個人主義的激情讚歌,包裹在一個充滿黑暗和暴力的愛情故事之中。
相當活躍的伊沃·凡·霍夫 Ivo Van Hove,今年為 MIF 獻上了「雙黃蛋」。在內部嚴重分化的英國即將離開歐盟之際,Re:Creating Europe 試圖通過回溯那些定義了歐洲歷史的演講和文本,重新理解這片大陸。該作品由伊沃·凡·霍夫指導,阿姆斯特丹劇團以及特邀嘉賓共同出演。Re:Creating Europe 借用藝術家、思想家和政治領袖(從莎士比亞到歌德,從邱吉爾到歐巴馬)的觀點,引導觀眾對「歐洲」這個概念進行思考,並對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進行暢想。
妮可 Nico 一直以來都是流行文化中的神秘人物。從1967年攜手地下絲絨樂團 The Velvet Underground 的首次亮相,到20年後的英年早逝,她留下了一段段傳說。本屆 MIF 期間,女演員瑪克辛·皮克 Maxine Peake 將與導演莎拉·弗蘭科姆 Sarah Frankcom 合作,沉浸在這位優秀音樂人的故事之中。該劇的創作靈感來自妮可1968年發行的專輯 The Marble Index,當年被忽略的這張唱片,後來被公認為20世紀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標誌性傑作之一。
Tuesday 已經是名老人了,人生漫漫,來日無多。他回顧自己那個在起點就被母親遺棄在教堂的一生。在比利時戲劇小組 Orka工作室全新的場域特定作品中,觀眾隨著主人公 Tuesday 的思緒一起穿越時間,進入他的記憶深處,探尋他的夢想,以及那些塑造他命運的瞬間。
Utopolis Manchester 是裡米尼記錄劇團為曼徹斯特定製的場域特定作品。三位主創試圖通過交錯的聲音元素重現人們對城市的看法。幾十個小組將從城中不同地點出發,考察和發現塑造曼徹斯特日常面貌的人事物,進而了解市民構建社區和民主社會的多種方式。
來自七個國家的七位作家用七種語言為我們講述七段新故事。
觀眾在一個獨特而私密的實驗室中聽七人朗讀,他們時而念誦獨白;時而集體講述;時而說說母語;時而使用現場翻譯。故事和語言片段交融在一起,引領觀眾隨著敘事遊走。Studio Créole 試圖在錯綜複雜的世界之中,針對語言及其意義進行廣泛性的探索。
Studio Créole 由英國熱門小說家 Adam Thirlwell 和策展人 Hans Ulrich Obrist 共同策劃, 裝置由著名建築師 Rem Koolhaas 完成, 導演是美國先鋒劇場人物 John Collins.
備受讚譽的古巴藝術家塔尼亞·布魯古拉 Tania Bruguera 將在本屆 MIF 期間通過其前衛激進且鼓舞人心的新作討論移民者的現狀,拉近曼徹斯特與城市居民之間距離的同時,也試圖倡導人們去發現和擁抱多樣性。
來自世界各地定居於曼徹斯特的居民將為主動參與 School of Integration 項目的觀眾提供包括語言、文化、道德、政治和經濟等主題的免費課程。每位老師都會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任何對發展新技能感興趣的觀眾。藝術家希望藉助此類共享的學習體驗,加強社群的凝聚力,搭建文化理解的橋梁,並鼓勵人們消除隔閡,珍惜多元的聲音。
當代藝術家伊布拉西姆·馬哈馬 Ibrahim Mahama 的這組裝置,旨在討論其祖國加納逐漸被人淡忘的歷史。該作品由一系列在記憶中揮散不去的失物構成。這些失物經過藝術家的篩檢和改造之後,構成了惠特沃斯 Whitworth 議會大廳的主體。Parliament of Ghosts 集繪畫、雕塑、攝影和電影於一體,為舊物創造出新的語境,試圖喚醒的是那段維護民族獨立的歷史與記憶。
拉斐爾·洛薩諾·赫默爾 Rafael Lozano-Hemmer 是目前定居在加拿大的墨西哥裔藝術家。他在浸沒式裝置作品 Atmospheric Memory 中,將視覺藝術與感官劇場結合,試圖在大氣中搜尋來自過去的聲音。該作品靈感來自於計算機先驅查爾斯·巴貝奇 Charles Babbage 在180年前提出的一個觀點,巴貝奇認為「大氣是一個『巨大的圖書館』,保存著人們說過的每一句話」。查爾斯·巴貝奇是對是錯?我們可以通過倒轉空氣的運動,來重現久違的聲音嗎?如果可以,那我們想聽見誰的聲音呢?
很難相信世界上最有趣最叛逆的藝術團體之一 Chim↑Pom 在英國的首個大型項目會以19世紀30年代的曼徹斯特霍亂疫情作為靈感來源。此次 MIF 期間,應 Contact Young Curators 項目之邀,東京 Chim↑Pom 藝術團體將在五位青年策展人的幫助下,於曼徹斯特市中心的一個秘密地點建造一間臨時釀酒廠。屆時,觀眾可以到曼徹斯特參觀秘密釀酒廠、品嘗啤酒、體驗特別活動、收穫意料之外的驚喜。
瑪吉·波利特是田納西·威廉士 Tennessee Williams 作品《熱鐵皮屋頂上的貓》中的迷人主角,她困頓又堅強,缺愛但不屈服。近來廣受好評的美國編舞家崔吉爾·哈勒爾Trajal Harrell以瑪吉為靈感創作了Maggie the Cat。這個在高雅藝術和流行文化之間自由來去的作品,既融合了希臘悲劇,又討論了哈萊姆的地下文化,是本年度舞蹈界討論度極高的新作。
在孤獨大街(斯梅德利巷)的盡頭,編舞家克萊爾·肯寧漢和她的殘疾演員團隊邀請觀眾到 Cheetham Hill 俱樂部喝一杯。此刻,他們正要開啟一場貓王模仿秀。
充斥著暴力美學的《非常感謝》對藝術家的身份提出了質疑:我們被困在陷阱裡了嗎?我們一直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曾經是我們的選擇嗎?有誰是真正無與倫比的嗎?
本屆 MIF 期間,靈魂歌者阿比達·帕維 Abida Parveen 將與南亞古典舞的傳奇編舞 Nahid Siddiqui 合作演出。這個神聖的夜晚有著獨特的魅力,兩位虔誠的藝術家將通過音樂與舞蹈傳達的和平、愛與和諧的信息。
繼2015年 FlexN 曼徹斯特項目大獲成功之後,來自紐約的街頭編舞雷吉·格雷 Reggie 『Regg Roc』 Gray 此次將與曼城當地著名的口語詩表演組織 Young Identity 合作,跟紐約與曼徹斯特的舞者一起完成新作。ALPHABUS 將主要通過肢體語言探索力量與軟弱、勝利與悲劇、反英雄與墮落天使之間的關係。整個作品的故事線索取材於來自世界各地的神話、信仰和傳統,同時又和如今的社會環境有著緊密的關聯。
朋友們,蕭士塔高維奇Shostakovich的《列寧格勒交響曲》Leningrad Symphony,是不是不需要多介紹了。這部首演於二戰列寧格勒被包圍期間的作品,充滿了人類精神世界的「高光音符」。指揮家馬克·埃爾德 Sir Mark Elder 和哈雷交響樂團 The Hallé 2013年的現場版廣受好評。此次 MIF 期間,觀眾將有機會再次聆聽這段傳世傑作。
《砧骨:彼得盧屠殺的輓歌》是一段獻給逝者的旋律,也是屬於曼徹斯特的聲音。該曲目由艾米麗·霍華德 Emily Howard 作曲,科斯塔詩歌獎獲獎詩人麥可·西蒙斯·羅伯茨 Michael Symmons Roberts 作詞。新曲發布將在布裡奇沃特音樂廳舉行。BBC愛樂樂團和 Hallé 唱詩班的三組合唱團會在當晚共同演繹這首歌曲。
說唱歌手Skepta在曼徹斯特一處秘密地點向觀眾發出邀請。在這裡,你將通過一系列私密的浸沒式體驗進入另一個世界。DYSTOPIA987是一次夢遊,展現了 Skepta 對未來的獨特願景:深邃、黑暗、激進、引人入勝。
BBC廣播六臺的瑪麗·安妮·哈伯斯 Mary Anne Hobbs 邀請世界上最優秀的五位電子藝術家,打造了這個糅合了震撼視覺效果與先鋒聲音表演的夜晚。這趟通向未來電子音樂的浸沒式旅程,不容錯過。當晚的表演嘉賓包括:Jlin,Holly Herndon,Aïsha Devi ft. MFO,Klara Lewis,Katie Gately 和 Mary Anne Hobbs。
優秀的南非青年藝術家 Kemang Wa Lehulere 將在本屆藝術節期間受邀參與曼徹斯特中央圖書館的駐地項目,在探索城市與圖書館的同時,研究並創作新的藝術節委任作品。
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
2019.07.04 - 2019.07.21
mif.co.uk
圖片素材來自網絡
平面製作假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