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owie楊
全文共 9507 字 11 圖,閱讀需要 20 分鐘
———— / BEGIN / ————
在電影《終結者》裡面有一個人工智慧系統《天網》,它可以像人類一樣進行思維與決策。在與人類對抗時,他可以利用所有電子設備收集環境中的各種信息,並可以控制機器人對人類發起攻擊。
在另外一部電影《機器管家》中,如圖1主角安德魯是一名人工智慧機器人,它擁有機器身體,可以像人一樣完成各種人能完成的工作,並且還具有思維創造力,可以進行木雕與鐘錶的製作等。
圖 1 電影《機器管家》中的安德魯
人工智慧技術正是像電影中所展示的一樣,是一類研究智能機器「擬人」的技術。只不過目前的技術水平還沒達到電影中天網系統與機器人安德魯那種高度智能的水平。
在科研領域中,將這類具有自我意識,能夠完成類似人一樣行動、思考與決策等行為的技術階段稱為強人工智慧階段——這也正是科學界努力發展的目標方向,但並不能夠在短期內實現。
當前所處的技術階段被稱為弱人工智慧階段,也就是人工智慧技術能夠實現在一定範圍內的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個階段的特點是:讓智能機器像人一樣行動——只看起來智能而已,其實並不具有自我意識和真正的智能。
但是弱人工智慧的部分研究領域的技術能力,已經達到了普通人的能力水平,甚至超過了人類的能力水平。
例如在語音識別與圖像識別領域,並且在各行各業的各種業務領域中,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應用了弱人工智慧技術的產品,即人工智慧產品,例如自動駕駛、智能音箱、智能安防設備等等,這些產品也都具備了很好的商業價值。
作為產品經理,職責一部分就是在努力提升自己所負責的產品的競爭力。如果能夠將合適的人工智慧技術引入到當前產品中,便可以為產品競爭力帶來本質性的提升。
為了能夠建立起引入人工智慧技術的能力,首先應當理解技術能為用戶帶來的價值——畢竟產品是給用戶使用的,如果不能提供更好的使用價值與用戶體驗,那麼再好的技術也只能是曇花一現。
其次,了解並分析當前市場中人工智慧產品的應用現狀,從而積累人工智慧技術在產品中的技術實現方式與業務實現能力。
一、面向不同用戶類型的AI產品阿蘭圖靈在「圖靈測試」中對智能的定義為:如果一位測試者多次向被測試者(一臺機器與一個人)提出問題,而測試者並不能區分回答的對象是人還是機器的話,那麼就認為這臺機器具有智能。
這一過程,體現出智能機器「擬人」的特性。
雖然當今的人工智慧技術水平不能嚴格的通過圖靈測試,但是在一些細分的技術領域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商業化價值。
下面列出當今成功的商業化AI產品中應用中最為廣泛的5類人工智慧技術:
學習類技術:如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技術,可以使智能機器具備一定的識別與預測能力。
視覺類技術:如圖像識別與視頻識別技術,可以使智能機器具備像眼睛一樣的觀察世界的能力。
語音類技術:如語音識別與語音合成技術,可以使智能機器聽到人們的聲音並且具備「開口」講話的能力。
語義類技術:如自然語言處理與自然語言理解等,使智能機器具備理解人類語言的能力。
智能機器類技術:所謂智能機器就是智慧機器人,但不一定具有人形,這個技術可以使智能機器具備主動收集環境中的各種信息並且可以在環境中執行特定行動的能力。
接下來將按照網際網路時代對用戶類型的劃分方式,講解並分析這5類AI技術在面向企業與面向用戶產品中應用與價值。
二、企業僱傭的機器員工在企業管理中,一直都存在著降本增效的需求。而新技術的出現將會為原有需求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價值收益。
那麼擬人的AI技術怎樣應用在面向企業的產品中,並為企業帶來降本增效的價值呢?
在網際網路時代,可以通過信息化與移動網際網路技術改變企業信息的流轉方式,從而加快企業的信息流轉速度,為企業實現管理增效。
與此不同的是:人工智慧產品並不會進一步加快信息流轉速度,而是利用AI技術擬人的特性,輔助或替代企業部分勞動力。
例如:在病患諮詢方面,網際網路產品改變患者諮詢病患的方式,患者可以通過App軟體描述自己的病情,並得到醫患平臺上醫生的快速響應與指導。
這使得醫生改變了看病模式,更加充分的利用了醫生們的時間,而病患者方面也節省了大量就診時間,為雙方獲取了很好的用戶體驗。
但是,醫生數量短缺本身存在著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即使通過網際網路方式,更加充分的利用了現有醫生的時間與空間資源,還是不能解決大量的患者和醫生數量短缺之間的根本矛盾。
這時,擬人的AI產品便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可以找到醫生日常工作中那些符合限定範圍、大量重複與少量思考等特徵的工作,使用AI技術研發出一個可以輔助或替代醫生完成這些工作的AI產品——這樣便可以逐漸緩解,甚至是解決醫生服務能力不足的問題。
擬人的智能機器在企業中可以理解為智能機器員工,這將為企業真正實現降本增效。
這其中的原因是:在面向大規模計算時,應用機器的計算成本一定遠低於人工計算成本,從而達到降低成本的作用;並且在AI技術可實現的業務範圍內,計算機的計算處理效率和人工處理效率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可能會提升上百上千倍。
相信這樣的處理速度可就不止是一般的增效了,甚至可以當做企業競爭力的秘密武器。
案例1:
應用學習類技術與視覺類技術的阿里魯班系統
2016年誕生的阿里魯班系統,是一個基於深度學習與圖像識別的人工智慧海報設計機器人;誕生同年的雙11首次開展服務,共製作了1.7億張海報;在2017年雙11時更是完成了4.1億張海報的成績。
魯班系統可以「勝任」原美工崗位製作商品海報的工作。
在使用魯班系統時,將製作商品海報的需求輸入給系統,幾乎就在瞬間,系統就完成了海報圖片的製作工作。
由於魯班系統誕生在阿里巴巴旗下的天貓與淘寶的環境中,天生就可以取得大量設計優秀並且點擊量高圖片,再通過大數據結合深度學習的技術分析那些圖片所具有的共同特性。
因此魯班系統製作的圖片不僅在製作水平趕上了普通美工,還具備吸引用戶點擊的能力。
企業「僱傭」魯班系統製作商品海報不但超高效而且可以大幅降低成本。往年雙11時,為了製作海報圖片,修改文字、更換商品、發布上線,由於人力不足使得設計師們加班趕點。
而魯班系統的出現將會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假設1名設計師製作1張海報圖片需要20分鐘計算,而魯班系統1秒鐘製作8000張具有吸引點擊能力的圖片,是人工速度的近1000萬倍,而且系統製作圖片的成本遠遠小於人工成本。
案例2:
應用學習類技術與語義類技術的京東無人客服
在人工智慧一片火熱的背景下,京東啟動了「無人」戰略,這其中就包括了無人客服。無人客服是京東自主研發的人工智慧服務產品,應用了深度學習、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
在2017年京東雙11期間,無人客服服務了上百萬人次,獨立解決問題達到60%以上。
京東無人客服系統可以替代部分人工客服的工作。
京東自主研發的JIMI系統,使用京東大數據與學習類技術,可根據用戶瀏覽、點擊等信息,在用戶諮詢前,實現了對用戶問題的預判。
在接入到用戶在線諮詢流程中,JIMI系統使用語義類技術進一步了解與確認用戶諮詢的問題,對簡單問題可以進行自動回復,對部分需要升級處理的問題,也可以自動生成工單。
如果出現無人客服系統處理不了的問題,或通過語義類技術識別出用戶情緒波動比較大時,會自動切換到人工客服。
此時,JIMI還會使用語義類技術為人工客服自動摘取出用戶的問題摘要。
京東無人客服系統可以輔助人工客服的工作。
「智能坐席工作檯」是京東無人客服另一重要的人工智慧系統。它通過使用語義類技術完成了:
無人客服系統為京東提升了客戶服務質量的同時,大幅節省了人工成本。
無人客服系統具有全天候的快速響應、自主學習,通過擴展硬體計算能力便可以無限量擴展用戶服務能力的優勢,並且服務範圍已經覆蓋到電商售前諮詢、售後諮詢、閒聊等各個環節。
通過輔助或替代人工客服,提高了工作處理效率,減少了人工處理環節。當前無人客服系統可以為京東每年節省千萬級的人力成本。
案例3:
應用智能機器類技術的申通分揀機器人
圖 2 申通分揀機器人
2017年初,一段由智慧機器人分揀快遞包裹的視頻在網上走紅,視頻中託著快遞包裹的機器人在道路間有序穿梭。
這個機器人就是申通快遞與浙江立鏢機器人公司合作研發的智能分揀機器人;它可以自動完成5kg以下快遞包裹的分揀任務,並且當電量低於一定閥值時,可以自動行駛到充電區域為自己充電,過程中完全自主行動。
分揀機器人有效輔助人工分揀工作:
在分揀機器人工作時,首先由派件員將包裹放在它的託盤上,然後它會通過掃碼快速識別面單信息,計算出需要送往的下落口(可理解為不同的下落口會送往不同的城市)並完成下落口投遞任務,快速的實現了掃碼、稱重與包裹分揀任務。
分揀機器人為企業提高分揀效率並大幅降低分揀人力成本:
充電5分鐘工作4小時,全程無需人工幹預,24小時連續分揀。
據測算,在1000平米倉庫中,單臺分揀機器人每天可分揀上千件包裹,有效減少人力成本50%以上。
分揀機器人不但速度快,能夠降低人工成本,而且有效降低了由於人工分揀所造成的錯誤率與破損率。
案例4:
應用學習類、視覺類與智能機器類技術的自動駕駛車輛
圖 3 百度Apollo與金龍客車合作的自動駕駛巴士
2017年4月19日,百度宣布開放其自動駕駛平臺——Apollo平臺,應用Apollo平臺所提供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快速將普通汽車改造成自動駕駛汽車。
目前,已經有眾多知名汽車企業與百度合作,如北京汽車、長城汽車、奇瑞汽車、金龍客車等,如圖3,便是百度Apollo和金龍客車的成功合作案例。
雖然這些自動駕駛的車輛還未真正上路,但自動駕駛技術已經逐步成熟,試驗車輛也已成功完成小範圍的運行測試——相信很快便會在相關規範的建立下,看到路面上隨處可見自動駕駛車輛了。
自動駕駛技術將替代駕駛員。Apollo中的感知技術,應用了深度學習與視覺類技術,可以識別車輛周邊人、物、景等各種信息,並且能夠識別其他交通參與者的位置、類別和速度朝向等,實現了駕駛員的「眼睛」。
Apollo中的End-To-End技術,應用了深度學習技術,通過學習人類的各種駕駛行為數據,實現自動駕駛汽車更加擬人的駕駛行為。
自動駕駛車輛將為企業帶來更加高效、安全且低成本的運輸能力。
雖然自動駕駛技術還未真正應用在商業場景中,但仍然可以想像到如下的應用價值:
相比需要休息的駕駛人員,自動駕駛車輛可以24小時連續運行,有著更加快速的運輸效率;
相比存在的疲勞駕駛與走神情況的駕駛員,自動駕駛車輛將更加安全,能夠大幅減少駕駛員、乘客與行人的事故率;
自動駕駛汽車可以根據高精度網絡地圖獲取到更加快捷、通暢的行車線路,進一步降低油耗與提高效率。這類價值將會在長途貨運與出租汽車領域體現的更加突出。
也許很多人在童年時看過《機器貓》這部動畫片,也許很多人也曾幻想過可以像大雄一樣擁有一隻機器貓。
想像著:
如果我能夠擁有這樣一隻像朋友一樣的機器貓,就可以在我無聊的時候陪我聊天解悶;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從口袋中拿出能夠幫助到我的各種產品;在我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給我解答或幫我一起想辦法。也許機器貓就是用戶心中的終極AI產品。
擬人的AI產品可以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在生活與工作中,我們都在不停的接受這各式各樣的服務,例如接受培訓、家政、醫療服務等等。但是出於時間、空間或成本上的限制,有些服務並不能及時的享受到,甚至是忍受問題拒絕接受服務。
而擬人的AI技術如果能夠替代這些服務角色,便可以打破時間、空間上的限制,並且隨著AI技術產品的普及也會使成本快速降低。這樣用戶便可以隨時隨地低成本的享受AI產品的全方位服務,就像機器貓能夠隨時隨地的陪伴大雄,並提供給他各種服務一樣。
案例1:
應用圖像技術的美圖手機
圖 4 美圖手機
美圖公司是一家專業的智能圖像應用公司,被業內人士稱為頂級人工智慧公司。它擁有超大量的人像資料庫,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算法團隊,在人像美化方面有著頂尖的處理能力。
相信大家對美圖公司研發美圖秀秀App會非常熟悉,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美圖公司發布了更加優秀的人像處理產品。
如圖4,是美圖公司發布的T8手機,可以說這款產品就是不折不扣的AI產品。
美圖手機為用戶提供高水準且幾乎無成本的美顏處理服務。應用了深度學習與圖像處理技術的美圖手機,可以在用戶自拍時,識別出照片中的人臉,甚至可以估算出相關年齡、性別等信息,然後根據這些人臉特徵制定出不同的美顏方案,而且還能提供各種濾鏡、特效、拼圖、邊框等功能,使得每一張圖片都顯得美輪美奐,好像出自專業製作人士的之手。
這樣的功能使得那些愛美或追求照片有趣的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幾乎無成本的享受美圖手機提供的」照片美化服務」,而不再需要耗時耗力的自己手工修圖或尋找他人的修圖服務。
案例2:
應用了學習類、語音類與語義類技術的訊飛曉譯翻譯機
圖 5 曉譯翻譯機
2017年兩會中,李克強總理親自體驗了訊飛曉譯翻譯機,並得到總理的認可和鼓勵。
如圖5,曉譯翻譯機是科大訊飛研發的AI產品,應用了包括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語音合成等多種人工智慧技術,可以讓曉譯翻譯機聽到、聽懂語音,完成翻譯並最終「說」出來。
曉譯翻譯機為用戶提供了隨身且低成本的即時翻譯服務。
想想我們在國內外旅遊、開會或商務談判時,都會遇到語言聽不懂的情況,這時便會需要一位翻譯人員解決語言溝通問題,但有時出於環境限制或成本的問題,並不能實現隨時隨地的翻譯服務。
這時曉譯翻譯機便能夠在一定範圍內替代這些翻譯人員的服務。曉譯翻譯機使用簡便,僅需按住英文輸入鍵後錄入英文說話聲音,鬆開後即可即時播放翻譯後的中文語音。
相反,按住中文輸入鍵後錄入中文說話聲音,鬆開後即可即時播放翻譯後的英文語音。
曉譯翻譯機也更加全能,不僅能夠完成中英文即時互譯,而且支持多國語言與中國多地方言的即時互譯。
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極低成本的使用曉譯提供的翻譯服務。
案例3:
應用了視覺類與智能機器類技術的360智能掃地機器人
圖 6 360智能掃地機器人
2017年12月的360智能新品發布會在北京成功舉行,會議上發布了如圖6,這款360智能掃地機器人,這款機器人也是應用了多種人工智慧技術的AI產品。
如:
應用了視覺類的SLAM人工智慧算法,可以實現即時生成房間地圖,並自動規劃清掃線路;
應用了與無人駕駛極為相似的技術,可以實現自主定位、感知和躲避等能力;
應用了智能機器類技術,使得機器可以自主完成掃地、拖地一體的工作目標。
並且結合了手機App設置,可以完成如清掃路徑規劃與禁區設置等功能。
360智能掃地機器人為用戶提供了極低成本的清掃服務。
360智能掃地機器人可以完全自主的完成清掃工作,即使是充電也不需要人工處理,在機器低電量時,自動找到充電座自行充電,並在滿電後繼續清掃任務。
想想看,對於這樣一款1千多元的產品,是不是很快便可以替代掉家庭中的人工清掃工作,讓用戶享受著AI產品帶來的服務?
案例4:
全面應用人工智慧技術的訊飛陶雲阿爾法大蛋
圖 7 阿爾法大蛋智慧機器人
阿爾法大蛋智慧機器人,是由科大訊飛旗下淘雲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一款教育陪伴智慧機器人。
在2017年5月的廣州市中小學科普知識競賽決賽現場,科普競賽的獲勝者組成「天才少年隊」對戰科大訊飛機器人「阿爾法蛋」,經過激烈角逐,「阿爾法蛋」以90:70的成績戰勝了「天才少年隊」。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對此也表示,未來每個人將擁有人工智慧助手,將每個天才少年加上每個人的阿爾法蛋助手,創造出超乎師長們想像的獨特精彩!
全面應用了人工智慧技術的阿爾法大蛋,使用戶得到更加「擬人」的體驗。
在用戶與機器交互方面,應用了全球頂尖的科大訊飛語音類技術,即使是方言也能實現與用戶間自然、流暢的全語音互動。
在機器思考能力方面,搭載了訊飛陶雲「類人腦」的TYOS智能作業系統,該系統是基於訊飛超腦技術,應用了深度學習、自然語言理解、語義分析、知識表示與知識圖譜等多種人工智慧,可以實現從「能聽會說」到「能理解會思考」,並且其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智商都會隨著深度自我學習,不斷成長!
在機器行為方面,應用了智能機器類技術,可以根據聲音來源自動旋轉機器頭部的位置,準確尋找到用戶位置,再通過可上下擺動的攝像頭與面部識別技術,實現時刻保持像人一樣的面對面溝通的效果。
低成本的阿爾法大蛋為用戶提供了多項擬人的服務。
一方面,提供了類似私教服務一般的互動式教育,可以實現「說」「教」結合,配合上阿爾法大蛋的顯示屏,讓孩子在一問一答中不斷學習成長。並且結合了同步的教材知識資源與中英互譯能力,就好像是24小時陪伴孩子讀課文、輔導功課的「私教」服務。
另一方面,提供了像「夥伴」一般的閒聊陪伴服務。帶有豐富的知識百科、音頻、視頻與新聞資源,讓孩子有問題可以隨時問。並且阿爾法大蛋獨有兒童識別引擎,會與小朋友「說」孩子的話題。使孩子可以將平時的小秘密都與阿爾法大蛋傾訴,讓阿爾法大蛋成為陪伴孩子的「好夥伴」。
在美國未來學家,谷歌工程總監雷·庫茲韋爾所著作的《機器之心》一書中,描繪了未來人與機器相互融合的場景:
在那裡人的軀體將會逐漸機器化,而機器也將人化,人類會藉助於機器來強化自身的軀體能力。
甚至到2099年,人腦徹底融合到機器的軀體,那時人類的定義也將被徹底顛覆,人類將得到像超人一般的能力,且擁有上萬倍的智力水平。
半機械化進程已經開啟,人類正在藉助這些智能產品強化自身軀體機能。
也許這聽起來很奇幻,就像上文中描繪的場景一樣。但是,與智能機器提供給人類服務所對應的是——人類也正在向機器化轉變。
越來越多的商業化智能機械產品不斷湧現,人類藉助這些機械化智能產品能夠強化自身軀體能力,讓部分喪失生理能力的人重新獲得能力,讓原本正常的人強化為超人。
這些產品也可以稱為AI產品,也正是這些產品驅使著人類向機器化進程發展著。
案例1:
康復型外骨骼機器人Cyberdyne HAL
圖 8 Cyberdyne康復型外骨骼機器人HAL
外骨骼系統類似於《鋼鐵俠》電影中主角斯塔克所穿的智能盔甲,是一種穿戴在人體外面的機械裝置,實質上是一種穿戴型的人工智慧設備。
外骨骼系統會裝有動力系統,穿戴後可以增強人體的各類運動行為。
目前尖端的科技產品已經應用在醫療康復、救援、軍事與工業生產等領域,提供給使用者超出身體機能極限的能力。
日本Cyberdyne公司就是在這個領域的領先者,它創造了全球首個獲得安全認證的外骨骼機器人,並且該公司花費二十多年所研發的外骨骼動力服 HAL,已經成功在日本與美國市場投入使用。
能輔助殘疾患者行動的HAL。如圖8中就是HAL(混合輔助肢體)外骨骼產品,當使用者穿戴上這款產品後,該系統可以探測到人腦向肌肉發送的生物電信號,識別出用戶行動意圖,再結合系統多種傳感器所採集的相關信息,然後控制機械系統在人體穩定性的同時,輔助或增強人體的完成行為動作。
這個過程也可以理解為通過「意念」來控制機械系統完成動作,從而可以有效的幫助肢體殘疾的患者重新恢復行動的能力。
案例2:
遠程操作機器人——達文西手術機器人
圖 9 達文西手術機器人
遠程操作機器人是能夠讓作業人員不再受限於空閒位置的限制,遠程完成特定工作的技術。這種機器人雖然還是由人工來操作,但可以解決很多由於各種客觀限制而不能出現在現場作業的問題。
例如在危險的災區救援現場或帶有輻射危害的作業現場,便可以通過人工遠程操作機器人來完成此類任務,避免了作業人員的自身傷害,並且可以有效體現出機器人在行動機能上的優勢。
又例如在醫療資源緊張與救治時間緊迫的情況下,可以由醫生遠程操作機器人來完成手術過程,不但節省了醫生的時間還有效獲得更多醫治病人的寶貴時間。
甚至當機器人成本足夠低廉時,可能會僱傭成本更為低廉的作業人員遠程完成特定工作。
如圖9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便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優秀產品,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微創手術機器人之一。
達文西機器人是由醫生控制臺、機器臂系統和3D成像系統三部分組成。
手術時,醫生通過控制臺內的圖像遙控機械臂系統,從而完成外科手術。
這其中的機械臂可以完全模仿手腕動作,並且其專利的運動模式可以過濾掉手部抖動的現象並保證機械臂運動與手部運動一致。
而應用機器視覺技術3D成像系統,可以為醫生提供提供10餘倍高清的圖像。
這些技術使得醫生有效降低了手術過程中錯誤的發生。
幫助醫生遠程手術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已經廣泛應用到手術中。目前在國內已經多家知名醫院已經投入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包括:解放軍301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協和醫院等。並且應用於眾多醫學科目,包括:心臟外科、腫瘤外科、婦科、泌尿科等。相信隨著機器人成本的不斷下降與技術的不斷提升,類似這樣的機器人使用會更加普遍。
案例3:
輔助視障人士的天使眼智能眼鏡
圖 10 天使眼智能眼鏡
如圖10的天使眼智能眼鏡,是由上海肇觀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並在2017年中下旬發布上市的一款產品,這是世界上首款輔助視障人士感知世界和出行的智能眼鏡。
該眼鏡應用了視覺識別技術,獨創的虛擬盲杖技術、虛擬盲道技術,將視覺信號轉化為聽覺信號,為視障人士感知世界和出行提供便利。
天使眼智能眼鏡是盲杖或導盲犬的強大補充,為視障人士提供更多感知世界的信息。
這款眼鏡最為重要的功能就是:通過人工智慧的圖像識別技術識別出使用者環境中的信息,並轉化為聽覺信號。
目前該眼鏡可以識別出斑馬線、柱子、欄杆、自行車、摩託車、汽車、沙發、床、桌子、椅子、門和樓梯等多種生活中常見的設施,並且識別的物體也在不斷增加中。
案例4:
腦機接口——Emotiv epoc+腦電波意念控制器
圖 11 Emotiv epoc+腦電波意念控制器
腦機接口是一種未來的人機互動方式。劉慈欣在所著的《三體》一書中,描繪了三體人不需要依靠語言溝通,而是依靠思維直接對話。
這種方式正是體現出腦機接口的發展方向,依靠人腦與外部設備間建立的直接連接通路。
這裡區分為單向腦機接口與雙向腦機接口,可以理解為單向只能由人腦向機器發送信號,而雙向可以完成人腦與機器雙向交互。
如果科技真的發展到能夠實現雙向腦機接口時,《三體》中描繪的那種交流方式,也許會真的成為現實。
腦機接口技術正在快速完善並進入市場化。
近些年出現了眾多腦機接口競賽:
在2010年時北京舉辦了首屆《腦-機接口大賽》,在2016年瑞士蘇黎世舉辦了包含腦機交互競賽的《Cybathlon半機械人運動會》,在2016年美國佛羅裡達大學舉辦了《意念控制無人機大賽》等等。這些競賽都在促使著腦機接口技術的快速發展,並且目前部分優秀的單向腦機接口已經成為商業化產品。
如圖11的Emotiv epoc+腦電波意念控制器,就是一款市場中成功的單向腦機接口產品。在佩戴好該產品後,便可以獲取使用者的腦電波信息。通過感測並學習每個使用者大腦神經元電訊號模式,就可以將使用者的意念轉化為機器信息。
目前這款產品可以感知到使用者的情緒變化,並且實現一定程度的思想控制功能,如替代鍵盤輸入、控制無人機等。
———— / END / ————
作者:howie楊,微信公眾號:yhdxyq123
本文由 @howie楊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