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價值:如何讓用戶購買你的產品?

2020-12-24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導語: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也有了一定的變化;並且隨著現在銷售方式以及渠道的多樣性,我們應該怎麼把握價值,讓用戶選擇你?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感知價值中用戶購買產品的本質,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營銷的概念、方法、渠道等都會層出不窮;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我們該如何在變化中生存?

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去關注那些不變的,本質的東西。

那麼,用戶購買產品的本質是什麼呢?

一、用戶購買的其實是「感知價值」

用戶究竟為什麼要購買你的產品?

想像一下,我們自己去購買一個物品,是因為什麼?

是因為喜歡嗎?有實用價值嗎?顏值高嗎?價格便宜嗎?還是被騙了?……

其實,用戶購買的是「感知價值」,而不是「價值」。

當你購買一個產品時,你能感知到什麼?

你看到這個產品的包裝設計,產地信息,成分用途,你也許還會搜索一下其他人如何看待這個產品/品牌,售後服務如何,用起來是否複雜,需要花費多少錢等。

那麼,什麼是感知價值?

感知價值是用戶在感知到產品或服務的利益之後,減去其在獲取產品或服務時所付出的成本,從而得到的對產品或服務效用的主觀評價。

用一公式表示就是:

感知價值=感知利益—感知付出

我們可以看到,感知價值模型有兩個關鍵要素,分別是:用戶感覺到的利益和用戶付出的成本。

二、感知價值的要點

根據上面的感知模型,我們提煉了一些關鍵信息點:

1. 感知價值其實就是關於感知利益和感知付出的權衡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兩家水果店,a店的車釐子100元一斤,距離你家500米;b店的車釐子90元一斤,距離你家2000米。那麼,你會選擇去哪個店鋪消費呢?

你去哪個店鋪消費,並不單單是取決於價格的因素,你可能還會考慮距離的因素,然後,根據你的感知價值的高低,再決定去哪個店鋪消費。

2. 感知價值的主體是用戶本身,而不是企業

有時候,我們做出來的產品很好,但是用戶就是不買單,為什麼?

或許是因為我們做出來的產品,是站在企業的感知價值角度去研發的產品。

歸根結底,還是用戶感知不到產品的價值,或者說所能感知到的成本大於感知的利益。

所以,在產品研發階段,除了考慮用戶的真實需求外,感知價值模型這個因素也需考慮。關於如何洞察用戶的真實需求,可以看看這篇文章:你真的理解用戶需求嗎?

3. 感知價值是因人而異的,是個性化的

還是上面買車釐子的例子,當你時間很多,想去散散步的時候,可能會選擇去距離比較遠的b店,而有些人可能會選擇距離近的a店鋪,有人喜歡網購,也有人喜歡實體店。

這裡又給了我們一個啟發,就是目標用戶界定的問題。你的目標用戶是誰,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你的營銷策略。

4. 感知價值是動態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舉個生活中常見的簡單的例子,對於同一件物品,今天我們看到可能覺得很好很棒,說不定明天你就覺得很low。

你今天很累只想去近距離的店鋪買車釐子,說不定明天你就興致勃勃的想去距離遠一點的店鋪消費,為了省下10塊寧願多走幾步路。

為什麼你今天不用諾基亞手機了?

諾基亞時代我們追求的是手機質量,現在我們還追求運行速度快、顏值高、拍照美、音質好……。

本質上,諾基亞手機本身並沒有變化,是我們身邊的環境變了,我們感知價值的方式也變了。

三、如何讓用戶選擇你

了解了感知價值是怎麼回事後,現在我們來看看如何讓用戶購買你的產品。

根據感知價值的模型,其實無非就兩種方式:

通過以上兩個方法去提高用戶的感知價值,就能增加被用戶選擇的機會。

本質上,如何讓用戶選擇你,其實就是去分析用戶從了解,到感興趣,到購買,到分享傳播的整個過程,我們如何更大程度地讓用戶感知到利益,如何讓成本不那麼容易感知到。

感知利益 VS 產品利益:

然而,很多人會誤以為感知價值只有產品利益,所以不斷地在產品研發上加大投入,但是,即使產品本身很有價值,如果用戶沒有感知到其利益,用戶又為什麼會選擇你呢?

在提高用戶的感知價值方面,我們不妨借鑑一下小米的做法:

如何讓用戶感知到手機的性能有多好?

跑分就知道了;小米在新品發布會上跑分,然後拋出一組圖表數據,用戶瞬間就能感覺到這款手機的利益了。

感知成本 VS 貨幣成本:

很多人也會誤以為感知成本就只有貨幣成本,所以選擇不斷降價以獲取更多的銷售;降價也是有策略的,如何讓用戶感覺到利益才是關鍵。

那麼,如果你賣10000塊錢的產品,你要如何降價,才能讓用戶覺得你真的讓利呢?

「直降1000元」和「打九折」在數額上雖然沒有區別,但是用戶會覺得「直降1000元」優惠力度更大。

現在,我們知道了感知利益和產品利益的區別,感知成本和貨幣成本的區別。

增強產品利益和降低貨幣成本是常見的增強用戶感知價值的方法。

如果我們要提高感知利益,降低感知成本,那麼感知利益和感知成本都有哪些?

1. 增加「形象利益」

很多時候,用戶不消費你的產品,可能並不是因為你的產品不好,而是因為你的產品沒有幫助用戶樹立他們想要的形象。

我們可以看看DR鑽戒是如何提升形象利益的。

「鑽石恆久遠,一顆永留存」賦予了鑽石不只是鑽石,更是「愛情長久」的象徵。

那麼,想要從珠寶界殺出一條路,是大肆宣傳象徵更長久的愛情嗎?

DR的「男士只能定製一枚,承諾一生只愛一人」的廣告語,更大程度地讓用戶感知到鑽戒的長久和稀缺的價值,融化了萬千少女的心。

2. 增加「心理利益」

如何讓用戶感知到你的產品很便宜?

試試把「20元」改成「19.99元」。

如何讓用戶感知到刷牙後牙齒變得更乾淨?

在牙膏加上一點薄荷味。

如何讓用戶感知到牛奶的營養價值更高?

把牛奶做的更濃稠一些。

3. 降低「決策成本」

你的產品變體是越多越好嗎?

不一定。

關鍵在於,你的產品變體的數量,有沒有增加用戶的決策成本?

想像一下,你去吃飯,菜單上幾百道菜,你會有何感想?

如果在一些菜後面加上「店長推薦」,「人氣最高「等標籤,在你不知道如何選擇的時候,這些標籤就有助於降低用戶的決策難度。

四、降低」行動成本「

機場是如何減少用戶對」取行李時間等待過長「的抱怨的?

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羅賓斯調查後發現,乘客取行李等待的時間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走到行李處的時間,另一部分是取包的時間,機場為改革前,前者需要大約1分鐘,後者需要大約7分鐘。

羅賓斯的解決方案是:增加走到行李處的距離。乘客最終取行李的時間還是8分鐘,但是要走5分鐘的路程才能走到取行李處,然後再等約3分鐘就可以取行李。

這個方案,通過降低用戶的等待取行李的時間(行動成本),從而提高了顧客的滿意度。

五、小結

1)用戶購買產品的本質是購買「感知價值」。

2)感知價值其實是感知利益和感知付出的權衡。

3)感知價值的主體是用戶本身,而不是企業。

4)感知價值是因人而異的,個性化的,也是動態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5)如何讓用戶購買你的產品?

本文由 @小咦咦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宿言:購買產品前後,用戶到底是如何思考的?
    現在畢竟是用戶為王的時代了,終究不是過去的商家時代。那時候因為資源稀缺,商家做什麼產品都好賣。但現在呢?如果你不研究你的用戶,你的產品最終就會淪為「庫存」。
  • 四個思維,掌握感知價值方法論!
    因此我想,以感知價值理論為中心,以讓消費者感知到價值為目的,去建立一套相對具備實戰性的感知價值方法論。這裡感知價值中的價值,它不僅僅指價值,而是指品牌發出的一切信息,任何信息都有它特有的作用。如何才能讓這些信息更容易被感知一些,以更大程度的達到品牌的目的?或許,感知價值方法論能回答你這個問題。接下來分享的四個思維,則是感知價值方法論的開始,再結合相關案例。讀完之後,相信你會不再只是覺得懂,而是可以用這個框架去解決一些具體的營銷問題。
  • 案例分析|人工智慧產品帶來的用戶價值
    例如在語音識別與圖像識別領域,並且在各行各業的各種業務領域中,湧現出越來越多的應用了弱人工智慧技術的產品,即人工智慧產品,例如自動駕駛、智能音箱、智能安防設備等等,這些產品也都具備了很好的商業價值。作為產品經理,職責一部分就是在努力提升自己所負責的產品的競爭力。如果能夠將合適的人工智慧技術引入到當前產品中,便可以為產品競爭力帶來本質性的提升。
  • 從大眾點評APP新版,看美團點評在「下半場」如何回歸用戶價值
    而順應王興的「下半場」理論,大眾點評APP於近日也上線了新版本,從新版來看,此次改版主要有這麼幾個亮點,強化「品質優惠」標籤、升級點評頭條、新增為你優選、情景感知為用戶量身定製個性推薦,以及推出智能搜索給用戶精準便捷的搜索體驗,實現了「商戶查找-路線規劃-出行到店」的完整閉環。
  • 6種轉化率分析模型,提高產品轉化率、用戶體驗
    「初創企業的生命周期可以分為兩部分:找到產品-市場匹配之前,和找到產品-市場匹配之後」——馬克·安德森(閱項目無數的著名連續創業家、風險投資家、矽谷大神),產品-市場匹配(Product-market fit,PMF),指的是你的產品是否有足夠的價值,但這不是由你自己決定的,關鍵在於是否得到市場和客戶的認可。
  • 商業模式畫布——如何設計你的價值傳播渠道
    本篇文章,我們進入到價值傳遞的內容,這在整個商業地圖的模塊裡面是第6個模塊——你如何把你前面確定到的UVP、你的價值更好的傳遞給你的用戶或者消費者?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好的價值需要通過最有效的方式去傳遞給用戶,讓用戶能夠把握到你的價值;這個時候你要選擇的過程當中,可能在渠道的選擇、媒介的選擇的過程當中,你需要不斷的去test;所以在你創造好價值以後,如何把有效的價值傳遞給你的用戶是你要考慮的。
  • IP解析 I BTS:企業·產品·用戶如何實現共生?〔用戶篇〕
    現在的用戶對於產品的選擇標準不再限於飯店的菜品是否美味獨特、門店的裝修是否精美、偶像的表現是否有實力、服務售後是否得人意,發自內心的認可才是當代用戶選擇產品的標準。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智慧財產權,是一種文化符號,精神表現,也是價值的綜合體現。它是一種模糊的限定,萬物皆可IP化,但其本質是摸不著的,一個杯子是IP,一段故事是IP,一個人物也是IP,經歷即是IP。
  • 優秀文案拆分:為什麼帆布袋這樣簡單的產品,都能如此激發我的購買...
    基於此,我們可以總結出來一個套路: 如果實在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產品,來達到讓讀者產生信任的目的,那就從內到外的順序來講解產品的特點:材質、設計、外形、顏色、包裝、使用場景; 多多藉助產品生產設計圖、真人出境圖,通過認知對比和場景化描述,來提升用戶對產品的感知。 03 結尾部分,作者講述了產品的價格,並且通過兩種方式來引導讀者下單。
  • 四大觸點,教你從「用戶視角」構建數據分析體系
    編輯導讀:想要做好產品,就要從用戶視角出發,看待問題、發現需求、建立場景、提出解決方案。具體應該怎麼做呢?本文將從四個維度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 工作筆記:關於用戶成熟度與產品設計策略
    內容更偏重於產品設計的初期探索,而非具體的設計層面的技術與方法。今天梳理的話題如下。我可能缺少一名插畫設計師做搭檔。用戶成熟度劃分與產品設計策略新用戶產品設計目標:引發其了解和使用產品的興趣,引導其主動摸索產品價值與自身動機的契合度。
  • 萬字乾貨 | 不搭建用戶生命周期的產品都是耍流氓
    3) 流失區:對應著休眠期和流失期,對應的用戶行為是離開產品、停止使用,運營的核心工作是對沉沒流失用戶做好安撫工作或者新產品的轉移工作(如果有)。 假設你已經知道了你們產品內不同用戶當前所處的生命周期,你可以做些什麼呢?這個問題和前文介紹產品生命周期的時候類似,我們分析了一堆內容,最終定義好生命周期之後,一定要對運營有相應的促進作用。
  • 京東金融:停止新用戶購買網際網路存款 不再新增產品
    12月20日消息,京東數科表示,已停止新增上線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停止新用戶購買相關產品。京東數科方面稱,當前,根據監管部門對於網際網路存款業務的關注,京東金融APP已停止新增上線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停止新用戶購買相關產品;對存量客戶和業務進行穩妥有序地調整;相關產品將只對已購買產品的用戶可見,已購買相關產品的用戶不受影響。
  • 重新理解用戶和產品增長
    用戶價值成立,才可能產生商業價值。 而用戶價值取決於用戶需求的迫切程度,以及產品滿足需求的程度;用戶價值的滿足載體就是產品,更進一步說是使用產品。 是這個邏輯吧?
  • 提高用戶購買轉化率,拼多多是怎麼做的?
    一是價格相差很明顯,大部分用戶不會選擇貴的;二是拼多多的拼單是2到3人模式居多,極小的數量,即使個人發起拼單都會很快有不認識的用戶完成你的拼單;三是如果你真的很捉急,那麼可以去參與別人的拼單,而且是兩個人的拼單,速度很快,解決了之前十人以上團購拉用戶的困難,畢竟在同一時期內和身邊的朋友需要購買一樣的產品概率比較小;那麼為什麼還留著單獨購買呢?
  • 用戶運營思考(一):這15種思維模型你get了嗎?
    對於用戶運營:術的闡述,是幫你實現階段性用戶目標的具體可行性動作,路徑。不同時期,對應策略大不相同。比如:潛在用戶是為了下載,註冊產品;新用戶,是為了提高打開率,使用率,次日留存等;老用戶,是為了促活,增加購買頻次,完成北極星指標等,對應的動作(術)是完全不同。
  • 艾永亮:如何通過一次完美的用戶調研來打造超級產品
    用戶調研是打造超級產品最常用的方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卻很少有文章能夠系統地說明如何通過一次完美的用戶調研來打造超級產品,今天,我就來跟大家叨叨如何通過用戶調研打造出屬於自己企業的超級產品。
  • 京東金融App已停止新增上線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停止新用戶購買產品
    京東數科今日表示,當前,根據監管部門對於網際網路存款業務的關注,京東金融App已停止新增上線網際網路存款產品、停止新用戶購買相關產品,並已對存量客戶和業務進行穩妥有序地調整:相關產品將只對已購買產品的用戶可見,已購買相關產品的用戶不受影響。
  • 小恩愛鍾超:我們是如何經營 3000 萬用戶的
    直到 2014 年,用戶數據呈現出一個非常恐怖的爆發式增長,伺服器請求量每隔 3 個月就會翻一番。截止到目前,小恩愛的用戶量超過 3000 萬,註冊用戶量已超過其他所有同類產品數據總和。種子用戶先來談下如何尋找第一批種子用戶吧。很多同行傾向於通過積分牆去購買用戶,在產品早期,我非常不建議這麼做。
  • 為什麼你的產品沒有回頭客?提升用戶粘性,你必須知道的事!
    作為拓展產品價值壁壘的突破點,用戶粘性與留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可以提高用戶復購率、打造產品生態、增加廣告收益等。在競爭愈發激烈的市場情況下,大家早已認識到需要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用戶粘性成為需要首先攻佔的一點。
  • 口碑動力丁立:真正有需求的用戶都希望更加了解產品
    對於企業銷售推廣來說,關鍵訴求就是找到潛在顧客,然後發展成為購買關係。這是沒有錯的,首先找到潛在顧客才有說服教育的機會。尋找潛在顧客,也就是企業的銷售引流工工作,廣告推廣或者組建銷售團隊,都是為了去找到真正有需求的潛在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