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用戶和產品增長

2020-12-27 騰訊網

編輯導語:用戶增長很多人都會理解為「帶來新的用戶」,其實用戶增長包含非常多的板塊,涵蓋了市場、產品等等一系列的戰略化方式推動業績增長;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用戶和產品增長的理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最近幾年增長這個職位逐漸火爆,和網際網路增速放緩和獲客成本逐漸增加有一定的關係,市面上各種名詞、手段也是層出不窮。

但不少人理解的增長≈拉新,實際上拉新只是增長的一個環節,類比著來看,就好比產品也只是整個業務中的一環。

最近在整理之前做的一些筆記,感覺對增長這個詞有了更深的理解,打算和大家一起探討下。

常規的AARRR模型這裡就不再贅述,感興趣的可以自行了解更多。

本文主要會圍繞著3個觀點展開:

用戶增長的基礎是讓更多用戶更高頻的使用產品的核心功能;

產品增長需要讓用戶持續使用的收益遞增,或離開損失遞增;

增長是基於用戶生命全周期視角的持續性動作;

下面開始正文部分:

一、用戶增長的基礎是讓更多用戶更高頻的使用產品的核心功能

增長只是手段,我們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創造更大的產品價值,或者說是為了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

用戶價值成立,才可能產生商業價值。

而用戶價值取決於用戶需求的迫切程度,以及產品滿足需求的程度;用戶價值的滿足載體就是產品,更進一步說是使用產品。

是這個邏輯吧?

只有用戶使用了你的產品,才能感受到你產品的價值,才可能產生持續使用、留存、付費這一系列後續的行為。

對於先付費再使用的模式也是類似的,只有用戶持續使用,才可能持續感受到你產品的價值,進而不斷的續費。

產品的價值建立在某個想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上,為了解決這個具體的問題,用戶需要完成一些核心的行為。

對於音樂產品,用戶的核心行為就是聽歌,對於電商類的產品,用戶的核心行為就是下單購買,對於資訊類的產品,用戶的核心行為就是看資訊。

為了支撐用戶的這些核心行為,我們會提供一些核心的功能,這些功能構成了產品的基石。

除了DAU、MAU這些常規數據,我們還需要關注完成產品核心功能的用戶佔比、核心功能的表現這些數據。

比如對於音樂產品就是聽歌的用戶數、人均收聽首數、收聽時長;對於電商產品就是產生訂單的用戶數、客單價、復購率;對於資訊產品就是瀏覽資訊的用戶數、人均瀏覽條數、使用時長。

這裡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判斷功能優先級的視角,即這個功能對於用戶完成核心行為的作用是什麼,是核心行為中的必須環節,還是支持環節,必須環節的優先級一般會大於支持環節。

結合著上面說的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成立的條件,我們要做的就是——想各種辦法,儘可能多的讓更多用戶更高頻的使用產品的核心功能,提升完成產品核心功能的用戶佔比,以及核心功能的表現數據。

假定用戶現在已經開始高頻的使用我們產品的核心功能了,那用戶為什麼願意持續的使用?

下面這部分就是用戶為什麼要持續使用的答案。

二、產品增長需要讓用戶持續使用的收益遞增,或離開損失遞增

使用收益遞增指的是用戶使用產品越多,能夠從產品中獲得的好處也就越多,典型的比如個性化推薦、身份證明。

在你使用推薦類的產品的時候,你產生的行為、數據越多,結果也就越精確,越能反應你的喜好,讓你感覺自己離不開這個產品。

比如網易雲音樂的推薦、抖音的推薦、今日頭條的各種資訊推薦,都是用的越多,推薦的越精準,你也就越離不開它們。

典型的身份證明比如等級體系、信用體系,當你在一個系統內等級越高,特權越多的時候,你就傾向於更多的使用它,比如花唄、芝麻信用。

離開損失遞增指的是你使用產品越多,離開產品的時候損失就越大,典型的比如沉澱的數據、關係鏈。

比如你已經在印象筆記保存了N多自己的資料,這個時候即使有道筆記有很多更好的功能,價格也更便宜,你也不會立刻遷移過去;因為對你而言這些資料更重要,離開的直接損失太大了。

關係鏈也是,我們之所以用微信是因為我們的朋友們都在用微信,而且用的越久關係鏈就越多,放棄使用微信對我們的損失就越大。

產品能夠同時有著使用收益遞增和離開損失遞增的特性肯定最好,再不濟的話也要想辦法增強其中的一種,不然用戶離開的成本會很低。

匿名社交就屬於這種類型,沒有使用收益遞增,也沒有離開損失遞增,當用戶選擇棄用的時候,沒有任何壓力,直接就棄用了,這是我個人一直不太看好這種模式的原因之一。

對於低頻或者一次性的業務,並不一定適用,畢竟業務本身低頻,這種情況下最好是能夠佔據用戶決策鏈的上遊,讓用戶在特定的場景下想起你來;或者只要去尋找對應的服務,目之所及,都是你。

比如招聘類的產品,每到特定的月份,就會在各個入口打廣告。

三、增長是基於用戶生命全周期視角的持續性動作

上文中提到過拉新其實只是增長的一個環節,其實增長應該是基於用戶生命全周期視角的持續性動作。

這裡面有2個關鍵詞:用戶生命全周期、持續性動作。

一個完整的用戶周期包括以下部分:

每個用戶都會經歷這些環節:對產品感興趣——產生行動——下載App,初次使用——覺得不錯,持續使用或者覺得不行,流失——持續使用的用戶也逐漸不再使用——流失。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這些環節中,持續性的做一些動作,比如:

新手引導,儘可能快的讓用戶感受到產品的價值;

養成習慣,讓用戶持續使用;

持續迭代,讓用戶持續的感受到價值;

流失預警,避免用戶流失;

流失召回,把已經不活躍的用戶重新拉回來等等。

我們最終的目標,是為了達到Max(ALTV)。

LTV是用戶生命周期總價值, ALTV是Aggregation LTV,也就是用戶價值總量,而我們期望的是追求用戶價值總量的最大化。

對應在數據指標上,提升LTV上就是提升首次付費率、持續付費率、ARPPU以及延長LT。

以付費為例,不是讓用戶付費就結束了,而是一系列持續的過程,比如:

付費前怎麼能把不付費的用戶轉化,比如發優惠券,免費使用等手段;

付費中怎麼提升ARPPU ,比如電商裡面的商品組合推薦,訂閱的連續包月等;

付費後怎麼引導持續付費,比如續費提醒,付費後再引導用戶回到產品主路徑上來等。

其實就是需要設計一條成長路線,讓用戶從進入產品的第一天開始,能夠感受到產品的價值,留下來,然後持續使用,進而不斷提升用戶的LTV。

具體來說,就是在用戶的成長路線中,引導用戶不斷的去做HVA(High Value Action),也就是高價值的行為。

素材來源於網際網路

上面這張圖是楊瀚清老師在一次分享中的PPT,價值曲線1是常規的LTV曲線,價值曲線2是產生了HVA用戶的LTV曲線。

基於Max(ALTV)的最終目標來看,價值曲線2的最終ALTV比價值曲線1大很多。

以幾個案例來簡單說一下。

前幾年玩王者榮耀的時候,開始我是沒有付費的,大概有半年多到一年的時間都沒有付費過;後來在某次首充活動中購買了個6元首充禮包,當時感覺超值,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周裡消費了差不多500元。

在沒有進行首充之前,我並沒有產生什麼付費行為,我貢獻的LTV是0;但當我首充之後,我的價值曲線就產生了躍遷,已經貢獻了差不多500元了,這個首充的行為就是一個HVA。

在電商裡面也有類似的場景,給你發一些優惠券引導你去消費更高單價的物品;典型的比如拼多多的百億補貼,成功的把我身邊不少人從只買日用、食品拉升到了在拼多多買手機、電腦這些3C產品。

滴滴出行裡面也有類似的場景,通過補償你一些專車券、免費升艙的機會,讓你來體驗服務更好,也更貴的服務。

這些行為都屬於HVA,一旦用戶做了這樣的行為,就可能改變後續的其他行為,進而躍遷到更高價值的LTV曲線上。

在用戶數量、生命周期不變的情況下,相同數量的用戶就能創造更多的LTV,也就是更多的收入。

增長雖好,但也不是萬能的,我理解的增長是用戶價值的放大器,也就是用戶價值先要成立,然後才會有後面的各種增長。

最後簡單總結下本文:

增長需要讓更多的用戶更高頻的使用產品的核心功能;

在用戶使用產品的過程中,要儘可能的讓用戶使用的收益遞增,以及離開的損失遞增;

基於用戶全生命周期來持續性的做一些動作,通過引導用戶產生HVA來實現用戶價值躍遷,追求Max(ALTV)。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歡迎斧正、指點、拍磚。

參考資料:

用戶增長的兩條最基本邏輯 By楊瀚清

#專欄作家#

王家郴 ,公眾號:產品經理從0到1,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喜歡網球和騎行的產品汪,目前奔走在產品的道路上,漫漫產品路,與君共勉。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揭秘增長陷阱:用增長思維重新定義增長的「好與壞」
    比如說,高頻產品和低頻產品就不一樣,高頻產品更容易基於產品本身就能做增長。說白了,運營和產品一樣,要找MVP,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冷啟動——我們要找用戶在哪呢,我們能不能觸及到他,怎麼把他轉化過來,以及對應的時間成本、資金成本、人力投入成本是什麼樣子的,能不能持續。增長階段,核心找增長槓桿。
  • 用戶從 4 億到 10 億:Instagram 的「相鄰用戶」增長方法論
    在任職增長 VP 期間,我和我的增長團隊建立了一套方法論來分析和解決 Instagram 的用戶增長問題;這些努力使 Instagram 重新回到高速增長的賽道上,三年內用戶從 4 億增長至 10 億。
  • 網際網路下半場,如何破解產品的增長密碼?
    真正的創業者,特別能夠去領悟增長的真諦,借力增長勢能;而非拘泥於具體的「術」的把握。如果你對增長沒有「道」層面的理解和指引,在一路狂奔的旅程中你可能走向迷失和不歸之路。過去20多年我做的很多事情都和增長相關,過程中也經歷了很多坑。我理解的增長體系有四大核心模塊,套用中國的哲學體系來說就是——明道、取勢、優術、識人。
  • 「商業增長運營系列課程第14課」海報設計 理解用戶目標
    · 易理解當用戶打開海報之後,一眼看過去,我們通過層次的區分、重點的突出……讓用戶一目了然地知道第一層獲得什麼信息,第二層獲得什麼信息,很容易理解海報的內容,看懂海報的內容,這就是我們說的易理解,能否一眼看明白海報內容?
  • 前快手首席增長官:網際網路下半場,如何破解產品的增長密碼?
    真正的創業者,特別能夠去領悟增長的真諦,借力增長勢能;而非拘泥於具體的「術」的把握。如果你對增長沒有「道」層面的理解和指引,在一路狂奔的旅程中你可能走向迷失和不歸之路。 過去20多年我做的很多事情都和增長相關,過程中也經歷了很多坑。我理解的增長體系有四大核心模塊,套用中國的哲學體系來說就是——明道、取勢、優術、識人。
  • 「社交地圖」會是地圖產品的下一個用戶增長爆點嗎?
    這場收購是在科技巨頭蘋果公司和社交巨頭Facebook的競爭下角逐成功的,也是Google那幾年少有的巨額收購項目。Waze是基於用戶發展壯大的以色列網際網路地圖產品,靠激勵用戶上報有用的道路信息,也就是靠UGC豐富地圖信息。但是Google為什麼要斥巨資收購Waze呢?
  • GrowingIO 全新發布增長平臺,高效直連用戶,數據驅動增長
    10 月 21 日,GrowingIO 在增長大會上全新發布增長平臺,推出業內首家以用戶為核心,集數據管理、分析洞察、智能運營於一體的數據化運營產品,幫助企業更高效直連用戶,用數據驅動增長。未來大量線下和線上觸點相融合,企業必然選擇進行全域營銷,其背後是企業數據化運營能力的比拼。
  • eMarketer:2020年西歐Instagram用戶數量增長17.0%
    2020年,西歐Instagram月用戶數量將增長17.0%,達到1.328億。這比大流行之前預測的增長率(5.2%)高出三倍以上,相當於比2019年新增1930萬用戶。
  • AARRR模型+八角行為分析法——玩轉遊戲化用戶增長策略(上)
    引言隨著網際網路線上流量的滲透日趨集中,佔領用戶心智的產品逐漸成型,鮮有新產品能夠持續吸引用戶。且不說維持日活穩定增長,註冊用戶量的提升都是個難倒產品用戶增長部門kpi指標的大問題。流量越來越貴,補貼大戰式的暴力用戶增長策略顯然難以維繫產品與用戶的長久聯繫,產品的運營成本壓力同樣難以承受。為了保證流量的最大化利用,數據驅動的用戶增長策略也應運而生。
  • 關於增長、招人、產品、管理,風變科技CEO劉克亮與一線創業者們的...
    我們的第一個付費B端用戶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家居企業。當時我們回國創業時間不太久,稍微有點不接地氣,覺得特別大的集團要過五關斬六將,喝酒宴請才能搞定,但實際上那一次是產品打動了用戶,很快就開始實驗性合作。合作幾個B端的標杆企業用戶之後,酷家樂的產品使用數據持續活躍,使用時長持續增長,這時候我們覺得企業用戶確確實實是可以用起來的,才決定去加大力度拓展企業用戶。
  • 網易郵箱產品調研及增長運營淺析
    主流郵箱用戶評價注重搜集用戶評價和反饋,同時對標競品情況,可確認並鞏固自身產品優點,查找並改進弱點。根據官方公布的2010-2019年網易郵箱總用戶數據,使用S型曲線進行擬合,對網易郵箱前期及後續用戶數據進行預測,對照常規產品生命周期S曲線,可判斷,當前網易郵箱已步入用戶增長緩慢的成熟期階段。針對產品成熟期的運營策略,著重點為提升用戶活躍度,促進商業變現;針對此階段的用戶增長策略,一方面是優化現有推廣方式,另一方面需要開拓新推廣方式。
  • 以抖音為案例,講清楚「用戶增長實驗」在做什麼
    你是否知道什麼是用戶增長實驗?你又了解用戶增長實驗究竟是在做什麼?它如何產生作用的呢?針對這些疑惑,筆者將以抖音為案例,聊聊用戶增長實驗在做什麼。不難看出,直接目的是提升用戶點擊分享按鈕的比例(分享率)。用最常分享的「好友頭像」替換「分享按鈕」是否能提升分享率,需要實驗來驗證。1.2 提升分享率的目的是什麼曾經了解過一些經驗:用戶群的互動率(轉評贊的用戶佔比)與其留存率很好的正相關。從產品邏輯上很好理解:用戶有互動,就會收到反饋,持續互動會產生粘性。
  • 商超品類用戶2年增長超60%,京東生鮮成大批進口產品首發平臺
    其中,京東生鮮業務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成為助推京東商超整體用戶數量大幅增長的有效推力。當下,在國人消費水平大幅提升的背景下,人們對高品質進口生鮮產品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針對這股消費升級浪潮,京東生鮮持續投入建設生鮮供應鏈,憑藉全球原產地直採模式,深入全球50多國家,為國內消費者帶來海量進口生鮮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其自身也深獲眾多海外農業品牌的信賴,成為一大批進口生鮮的首發平臺。
  • 產品獲客本質:用戶時間和注意力
    很多文章都在講獲取用戶,但是多數講的還是「單純」的獲取——即用「很暴力」的手段獲取用戶,不管流失率有多高,最簡單的要求甚至只是今天註冊一百個用戶就好,不管後續效果如何。對我們來說,在獲取用戶時,我們需要關注產品背後用戶的時間、注意力、心理這三個因素對產品的影響。本文將從時間、注意力和心理三個角度分析用戶和產品之間產生對應的關係。
  • 從產品設計角度看螞蟻森林的增長飛輪
    螞蟻森林價值是【留存】的原因先說留存的定義:網際網路產品的留存大致可以描述為,用戶在某個時間使用了某產品,在此時間之後的一段時間內,用戶仍然使用此產品以公益為支點的螞蟻森林與支付寶的核心功能形成一個正向增長飛輪:——(起點)公益——賦予支付更崇高意義——產生更多支付——(回到起點)做公益,形成一個正向增長飛輪這個飛輪裡,支付行為是不斷增長的,行為背後的人-人的數量和支付金額也在增長,這就達到了支付寶整體留存數據的增長。
  • 從產品使用角度,研究用戶體驗的內部系統
    內部模糊體現在:可能某些點確實迎合了用戶,但其他點引起了用戶的反感,可能這個點迎合了A類用戶,但對B用戶不友好; 外部清晰體現在:峰終定律描述了用戶的首次和最後體驗會影響最終評價,諾曼說的反思層其實就是用戶體驗整個產品後的情感。
  • 產品增長慢只因策略不到位
    運營人員很苦惱的一件事是,為什麼產品明明很好,為什麼用戶增長那麼慢呢?本文作者從四大周期的角度,來闡述在不同時期產品該如何運營,希望對你有幫助。二、成長期APP進入成熟期之前已經有了一批種子用戶,他們對產品的認知非常獨到,在產品的成長期,一場有關用戶的硬仗就開始了。在這一階段核心要注重用戶運營,提高用戶活躍度,還要注重品牌運營。接下來將以小紅書的案例來說明成長時期怎麼運營。1.UGC內容的驅動性增長,小紅書的用戶生態總體分為兩大類。
  • 創下最大季度付費用戶增長 奈飛股價為何歷經「大縮水」?
    相比之下,Facebook和Alphabet股價同期分別下跌約13.8%和6.1%。因疫情影響,全球不少國家都在積極號召用戶宅家並且保持社交距離,這也讓奈飛一季度流媒體付費用戶淨增超預期,但不能忽視的是疫情帶來的失業潮也會影響到部分用戶對於流媒體服務的支出。在財報發布後,為何奈飛的股價在經歷高漲之後又盤後回落?在疫情黑天鵝的考驗下,奈飛的增長故事能否獲得更多投資者認可?
  • 白楊SEO:談談我理解的用戶
    你可能會想說是產品,對不對?產品是很重要,是產品-渠道-用戶中的最基礎的一環。但我這裡想說的卻是用戶。1、什麼是用戶?就是字面意思,用過你的產品或服務的人就是用戶。對電商平臺來說,比如你在淘寶買過東西,你就是淘寶的用戶。
  • 玩家用戶負增長,VLOG平臺早已錯失良機?
    在網際網路行業裡摸爬滾打多年,他做過社交產品,做過內容產品,但卻從未涉足過視頻工具類產品,而促使他邁出這一步的,是源自當時團隊自身對自身生活中需求痛點的觀察。這種觀察最終也在VUE的產品增長曲線當中得到了驗證,據官方透露,VUE的第一波快速增長源自APP STORE的推薦,第二波增長則在微信宣布朋友圈可以自由上傳視頻的時間點,到2017年,VUE的用戶規模已經達到了數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