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多名網友向北京商報記者表達了對「短小精悍又上頭」的網絡微短劇的喜愛,也有不少對內容質量發出質疑。微短劇之所以在近期引發熱議,跟內容和傳播平臺的高調推廣不無關係。
12月以來,已為微短劇開設獨立頻道的快手宣布,快手小劇場已收錄超過2萬部微短劇。微視正式推出豎屏IP劇,發布10億元和百億流量扶持計劃,廣電總局對網絡微短劇的定義和備案審核也做出了明確要求。
微短劇不是2020年新產物,愛奇藝、騰訊視頻等長視頻平臺早有涉獵,不過論用戶接受度、入局企業的多樣性,微短劇的2020年絕不平凡。既有快手、抖音、微視等短視頻平臺,也吸引了趣頭條旗下的米讀和觸寶旗下的瘋讀等網文選手。一擁而上的平臺和創作者,有的為孵化IP,有的為營銷推廣,邊界並不清晰。如今微短劇的聲勢已起只差爆款,商業化可參考的路徑不少,但能否走通還需要時間。
視頻、網文都來湊
算不算新風口
按照廣電總局的定義,微短劇是單集時長10分鐘以內的劇集作品。寬泛點說,早到搜狐視頻的《屌絲男士》,再到愛奇藝出品的《生活對我下手了》系列都可歸為微短劇,這兩部劇在當時均收穫了不少流量,但熱度卻曇花一現,整個微短劇形態也一直不溫不火。
2020年微短劇迎來很多陌生面孔,這讓微短劇的內容和受眾群得以擴充。以2019年8月建立「快手小劇場」的快手來說,2020年10月開始精品短劇引入戰略,目前播放量過億的劇集超2500部。快手的微短劇內容不僅來自專門孵化短劇IP的MCN,還包括喜劇廠牌開心麻花、網文平臺米讀等。米讀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米讀在快手平臺的短劇帳號總粉絲量超過1100萬,全網總播放量突破16億,單集播放量最高超5000萬,集均播放量500萬。
快手和米讀剛秀完肌肉,微視就來搶熱度,正式推出單集時長1-3分鐘,具有連續劇情的豎屏劇集,並針對這類內容打造了「火星小劇」品牌,計劃在2021年投入10億元資金和百億流量進行扶持。
眾多平臺同時對微短劇的追棒,讓這個市場格外引人注意。易觀分析互娛行業分析師董敏娜也觀察到了微短劇的火爆。談及微短劇成為風口的原因,她以短視頻和網文平臺的合作為例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現在網友的時間高度碎片化,長視頻一直有向短髮展的趨勢,短視頻平臺需要系列化的小劇場吸引用戶。從網文的角度看,免費閱讀的發展出現了瓶頸,平臺為了留住用戶和創作者,就要證明內容的價值,改編是證明的方式之一,以爽文為主的免費網文內容改編成微短劇的難度小,變現快。所以短視頻平臺與網文平臺一拍即合」。
IP孵化新路子
但缺爆款「出圈」
正在推動內容微短劇化的網文企業,對入局的原因也毫不避諱。
米讀內容營銷總監雷愛琳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米讀從2020年2月起,開始探索網文IP的短劇孵化模式。米讀會通過平臺上作品的數據表現與社區用戶評論等指標綜合判斷,挑選一批原創作品進行短劇孵化嘗試。短劇相對長劇集來說體量小、成本低、成品周期短、市場回報快。米讀提煉出IP中的精華部分做成微短劇,不僅能在短期內快速漲粉,還能藉助劇情類帳號提高用戶黏性,達成流量的長期轉化」。
瘋讀走的也是這個路子,北京商報記者登錄快手和抖音發現,瘋讀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幾乎都在採用微短劇的形式推廣網文內容,對比圖文形式,微短劇內容的播放量明顯更高。
談到為何將網文微短劇化,觸寶泛娛樂內容產品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網文是大部分動漫、遊戲、短劇、網劇、電影等內容的衍生基礎,是IP的內容基石,短劇的拍攝製作是觸寶的原創內容向IP化發展的第一步。」
其實,通過各種內容形式挖掘IP價值,是行業的通用路徑。微視、閱文、騰訊動漫的IP合作就是這個邏輯。
騰訊短視頻社區產品部副總經理李啦認為,微視微劇的最大優勢是IP的生態資源。按照計劃,微視將開放閱文、騰訊動漫等平臺的IP資源,定時定批量開放公示,統一報名,創作者可以運用騰訊旗下的IP為主題、素材進行創作。
不過,各家對IP的開放還在初期,市場中並未出現微短劇爆款。在董敏娜看來,「爆款形成的條件是價值觀可引起共鳴、覆蓋人群廣。從微短劇本身特點和產生原因來看,碎片化需求下產生的內容較難有爆款,更多是小眾狂歡」。
這種小眾狂歡會否長成大生意?平臺之前對微短劇的期望值似乎略高。據了解,快手和百度都上線過獨立短劇App,快手是追鴨、百度是番樂。但根據蘋果應用商店信息,番樂最近一次更新是半年前,在華為等安卓應用商店,也已搜索不到追鴨。目前各平臺普遍採用開設頻道的形式發布微短劇。董敏娜直言,「當下不是運營獨立微短劇App的時機」。
付費+分帳
商業模式照舊?
對於內容供給端來說,則更關注內容能否變現。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目前在快手發布的米讀短劇已經開始收費,一般是按系列收費,沒有統一標準,有的5集30個快幣,有的8集30個快幣,有的16集50個快幣。按照快手蘋果版本的充值規則,6元42個快幣。但由於米讀方面並未透露與平臺具體的分成比例,無法準確對比微短劇和傳統影視劇或其他網絡內容的ROI(投資回報率)。
雷愛琳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11月,米讀在快手上首播的原創短劇啟動了付費點映服務,原創作品《冒牌嬌妻》24小時付費人次過萬,截至目前,該劇付費人次突破3萬。米讀是結合每部劇的內容及其流量表現等指標綜合判斷,不會一概而論。整體ROI超過了很多影視化改編的電視劇」。
除了付費,從業者對微短劇商業化還有其他計劃,比如冠名、廣告植入、與平臺分帳等,這些都是長視頻已經驗證的變現路徑,愛奇藝、微視等對微短劇已有一套完整的分帳合作模式。其中微視的分帳模式基於流量,一般50集內容,可獲得30萬元保底收入,根據作品獲得流量的多少還可以拿到額外激勵。
但是董敏娜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微短劇不能套用長視頻的商業模式。「長視頻變現主要是廣告和付費,微短劇時長較短,廣告對內容質量有影響,因此廣告變現的考驗較大,付費方面,較短的內容對用戶吸引力不足。整體來看微短劇的商業模式還需要探索。」
不照搬長視頻模式,也是李啦的觀點,她更推崇新的模式,比如微短劇加直播。微視計劃在春節期間上線的《上頭姐妹》,講述的是主播的成長故事,劇情可以根據直播賣貨的情況而變化。
北京商報記者 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