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首席記者 刁卓璐在諸暨,有一支叫「越民生」的義工團隊,以推廣閱讀為己任,把分享書香分享愛作為信仰,傳播文明,種下希望。 這支團隊的掌門人陳可英在教育中植入公益因子,將閱讀融入生命,把文明實踐之光照射進少年的窗欞。她堅信教育和志願服務同氣連枝,本質是喚醒,是一把火點燃另一把火,是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侯門山是越民生義工團著力打造的一個鄉村閱讀基地。閱讀的影響有多大,文明的力量就有多大。閱讀雖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卻能延展人生的深度和厚度,塑造個人的品德和氣質。在書香中致知於行,催生文明的無限力量。 把分享書香作為志願信仰 「讀書能使人除鄙見、得新知、增學問,好處是不言而喻的。」作為語文老師的陳可英一直堅持引導閱讀。從1991年被分配到五洩初中,到2000年進入海亮學校,再到2011年任教於大侶小學,她始終將閱讀融入教育,讀孩子的書,懂孩子的心,引導孩子在閱讀中提升涵養,堅定實現夢想的步伐。 幾十年來,她對閱讀的執著始終如一,先後成為紹興市「兒童閱讀力提升工程」第五批書香講師團成員、浙江省優秀導讀員、浙江省教師書香人物。2015年,她接掌越民生義工團,又將閱讀帶入公益事業,帶領義工團隊致力於「推進閱讀、傳播文明」。「我希望公益也有不一樣的味道,那就是書香味,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閱讀能致遠。」陳可英說,她以「教育+公益」的思路,將老師和公益人這兩個身份靈活切換,相輔相成。在學校中,她帶領學生和家長共同推廣閱讀,參加志願活動;在公益路上,她聚焦兒童、青少年,啟動「壹心關愛兒童」「分享書香分享愛」等閱讀活動,幫助更多孩子的健康成長,還通過漂流書屋、圖書義賣、作家進學校等形式,將原本簡單的閱讀推廣活動變得多元化。 推廣文明閱讀是貫穿越民生公益服務的一條主線,分享書香則是義工們始終堅持的志願信仰。越民生第一個服務基地是諸暨市圖書館,通過志願活動,引導文明閱讀,同時請來「故事姐姐」「故事哥哥」在少兒書庫的閱讀館裡,為小朋友們講故事。緊接著,「分享書香分享愛」流動書屋活動啟動,開展活動的首年,越民生從圖書館到劇院,從學校到石門、青山、西巖等村落,風雨無阻,一共完成了13次大型公益活動。陳可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活動是走進天馬小學,由於突然下起了大雨,義工們自願承擔起接送作家梅芷的任務,由於梅芷身體虛弱,義工們推著輪椅冒雨行走一個多小時,才準時趕到會場,800多人濟濟一堂,一場閱讀交流會順利開展。梅芷在日記中如此描述與孩子們的見面:「似乎沒有人帶領,更沒有人來維持秩序,孩子們非常自覺地在我左邊等候,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當天,師生們共義賣了6219元愛心書款,還收到了580本愛心圖書。愛心書款以梅芷的名義放入越民生流動書屋愛心基金,所購書籍最終都一一送到了嶺北鎮、東和鄉、馬劍鎮的留守兒童手中。 越民生將所有的志願活動都融入書香。2017年通過煥新樂園、益童暖巢等公益項目,85個困境兒童圓了新房夢,擁有了獨立的學習空間;2019年又通過壹心關愛兒童項目、童閱計劃為65個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圓了書房夢……「每個書香項目帶去的是觸動孩子心底的溫暖,僅僅是一張書桌、一個書架、一盞檯燈、一沓好書,就足以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陳可英說。 除了線下舉辦流動書屋、作家講座等活動外,越民生還把閱讀陣地放在了微信公眾號中,每天堅持推送《好書推薦》《公益繪本講堂》《經典名著講堂》等欄目,光是公益繪本講堂已推送了380多期。 下轉2版 上接1版 愛與希望壘起鄉村圖書館 如何讓留守兒童得到更多的精神歸屬?如何讓越民生的閱讀情懷生根發芽?凝結著愛與希望的「侯門山鄉村圖書館」應運而生。 侯門山鄉村圖書館位於馬劍鎮上和村,該村接壤浦江縣,距離市區33公裡,是我市最靠西的村落。這處山坡上的圖書館,遠離喧囂,獨享著一方寧靜,一些純真的夢想和久遠的鄉愁也在此悄然綻放,催生著文明的變革。 侯門山鄉村圖書館的前身是馬劍鎮上和學校,創建於1957年,曾教授過小學、初中、高中等課程,培養了一批批高等人才走出大山,但由於校點撤併,2013年學校停辦,老學堂便成了一處廢棄之地。 「2017年初,我們的義工走進上和村送關愛,孩子們在大道地上就地圍成圈聽故事,讓我感觸頗多。」陳可英說,上和村有很好的讀書傳統,村裡的《陳氏家規》中就提到了「為人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她心中逐漸萌生了藉助公益的力量改造老學堂的想法。 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侯門山鄉村圖書館建造的背後,是無數愛心匯而成河的故事。2017年,在陳可英的發動下,陳旭文、陳建陽、陳海湧、陳作兵等30多位在老學堂讀過書的上和學子慷慨捐款6萬多元,樓海霞、陳強、梅芷、胡柏明等10多位諸暨作家捐贈了近千冊圖書,還有不少愛心人士捐字畫、桌椅、空調和書架,在綠意蔥蘢的五月,一座以愛為名、以書香凝聚的鄉村圖書館脫穎而出。 陳天京是上和村黨支部書記,他帶頭清理雜草叢生的老學堂,將一捆捆堆放著的柴火搬出去,再頂著烈日,一趟又一趟地將愛心人士捐贈的書籍用扁擔挑上山,汗水浸溼了衣服,休息片刻,又立刻赤膊上陣和志願者們一起把幾百斤的木書架扛在肩上搬運,那是整整21個書架啊。因為家住城西,陳天京每天起早摸黑往返家和村之間。有一次周末,陳可英要送愛心物資去村裡,陳天京就5點起來先去大唐街道處理自己的一些事情,到7點半再回城裡接陳可英一起去侯門山,毫無怨言。 公益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少村民看到這番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備受感染。村民陳正偉、吳桂香、張月琴、陳浩興住在侯門山腰,總是主動參與搬運、護理草坪、清掃庭院;村民陳金海把家裡的雕花老桌子搬到圖書館,鋪上一塊桌布,成了現在的講臺;村民戴幼娟、趙亞華、顧菊英等為孩子們的活動提供後勤服務;村民斯小紅、陳小毛、陳偉君冒雨在圖書館活動空地上鋪草皮地毯;村民張小愛與兒子陳彬宇時常從城裡趕來參加志願活動…… 如今,在各方公益力量的支持下,侯門山鄉村圖書館已有4千多冊圖書上架,3間教室被劃分成少兒類、青少年類、成人類不同主題的圖書室,擁有經典名著、英語繪本、地方名志等好書,書香氛圍濃鬱,成了留守兒童的樂園。看著侯門山又恢復了書香,許多村民用手機將侯門山新貌拍下,發送給在外工作的家人,感慨道:「我們上和人的讀書記憶又回來了!」 今年七夕節,一場孩子們期待已久的露營活動在侯門山開展,活動還吸引了一批鄉賢,有援鄂重症醫療隊領隊、浙一醫院副院長陳作兵,有省農業廳種子總站產業科科長陳小央,有杭州上城區委編辦副主任陳斌等等,他們紛紛走上講臺分享個人成長經歷,鼓勵孩子們通過學習實現夢想。「到了侯門山——我們的小學,就有一種『春有百花秋望月,夏來涼風冬聽雪』的感覺。」陳斌說。而陳作兵則在朋友圈中感慨:「同一個教室,30年的跨越,從坐在課桌到站在講臺,侯門山是我整個童年的回憶。」 「越民生推廣閱讀的這幾年,一直都是以流浪的形式在傳播公益,現在越民生有了首個鄉村圖書館,無論是對我個人還是組織,都是一種沉澱,我們有『家』了。」陳可英說,熱心公益的鄉賢們也找回了鄉愁。 侯門山鄉村圖書館為上和村帶來的變化立竿見影。今年上三年級的陳江泉是個活潑的男孩,原本一放假就滿山亂跑的他,現在一有空就和夥伴們鑽進圖書室。開學前他和陳爍宇小朋友還當起了「學習委員」,把志願者們買來的課外輔導教材整理好,分發給山下的孩子們。鄉村圖書館以獨特的方式呼喚書香、傳遞文明。 圖書館的管理員叫陳帆,她曾是學習成績非常優異的學生,卻在高一時因為罹患腦瘤不得不放棄學業,與病魔頑強抗爭了幾年後又在去年復發,經歷開顱手術。陳可英知道後,為她申請了慈善總會的1萬元補助金,還鼓勵她來做鄉村圖書館的管理員,在書本中自學技能,重拾讀書夢。「今年我報考了紹興文理學院學前教育的自考專科,10月底去參加考試,這一切都因為陳老師和侯門山而變得美好。」陳帆笑著說。 濃濃書香傳遞璀璨的文明之光 在侯門山,用閱讀播下一顆種子,便終將發芽破土、蓬勃生長,暈染出滿園春意,為文明實踐的未來帶來生機。 圖書館裡有一間教室,這間教室的陳設布置凝聚著大侶小學六年級「開心蛛蛛班」同學們的汗水。「這個班級十分特殊,孩子們不僅是相處了3年的同班同學,更是同行了3年的義工夥伴。「陳可英說,教室裡的這些桌椅就是當年「開心蛛蛛班」換下的一批舊課桌椅。自2015年組班以來,在班主任老師陳可英的引導下,孩子們帶著家長積極參與煥新樂園、分享書香分享愛、愛心義賣等公益活動,成為了一個個專業的小義工。 慢慢地,孩子和家長參與的公益活動範圍越來越廣。孫溢慧、孟垠羽等同學奔赴雷鋒廣場義賣馬劍土特產,還把義賣所得全部捐給山區貧困兒童;陳思妤、毛伊婕等同學去榮懷學校義賣愛心手帕,一小時之內收到8000多元善款;周子涵、張欣怡等同學來到困難兒童家中,用自己的小手為小夥伴們扮靚房間…… 2018年的6月1日,「開心蛛蛛班」51位同學集體放棄了畢業前最後一個兒童節假期,相約來到他們參與建設布置的侯門山鄉村圖書館,舉辦了一場難忘的畢業典禮,在「愛」開始的地方畢業。 三年多來,侯門山上已開展了50多場主題活動,包括作家名師講座、走讀鄉村活動、各類陪讀活動,來參加活動的孩子有本村的,也有來自周邊鄉鎮的困境兒童、外來建設者子女,還有諸暨、杭州、上虞來的城區孩子,他們在這裡盡情閱讀,和義工們一起學習剪紙、武術、石頭繪、插花、製作香包、安全教育等。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來過侯門山的每個孩子,都會唱上幾句《陋室銘》。走進圖書館裡的教室,記者看到了寫在黑板上的《少年強則中國強》《陋室銘》歌詞,還發現了孩子們的留言卡片:「走進侯門山,深刻理解了『陋室銘』的意義。」「幾天下來,發現自己膽子變大了,能融入大家了。」「今天是個愉快的日子!」 在這裡,文明實踐,生生不息,文明力量,代代相傳。「越民生」曾幫扶過一位叫趙越的馬劍女孩,她爸爸突發腦瘤喪失勞動能力時,妹妹還沒出生,母親因此鬱鬱寡歡,經過「越民生」一年多的愛心陪伴後,趙越和母親逐漸走出陰影,如今她已成為在侯門山組織公益活動的志願者之一,「我曾接受過溫暖,現在長大了也要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她說。 閱讀如春風化雨、滋養溫潤,一個書香充盈的社會,必定是滿載希望和充滿生機的社會。今年這個暑假,志願者們在侯門山策劃了「走讀鄉村——馬劍行」遊學公益活動,這讓「分享書香分享愛」有了更多的意義。走讀鄉村的遊學地點集中在馬劍鎮,孩子們通過對《馬劍》文化讀本的重點閱讀,在讀的基礎上出發,遊覽馬劍古橋、上和村、沈家村,用眼睛感受、滋生出的不同鄉土情感,寫下一篇篇遊記。這些參與遊學的孩子們都來自諸暨中學、開放雙語學校、陶朱初中、浣東初中、紹興衛校、榮懷學校、上虞華維文瀾小學和盛唐小學等。 諸暨中學高一學生張丹馨在遊歷完馬劍古橋和侯門山後寫道:公益像極了橋,它是一座美麗動人的彩虹橋,它帶給世界光與熱,傳播著愛的信念和力量,給這個世界增添美麗與生機,點綴這個世界,溫暖這個世界。 「侯門山鄉村圖書館是一個凝聚希望的工程,蘊含著美好的夢想,寄託著遊子的鄉愁。這裡的一書一畫,都是從這裡出去的鄉賢回饋而來。正如越民生負責人陳老師所說,這不僅僅是經濟資助,更是愛的傳遞。我有幸遇見,也願為其貢獻一份力。」諸暨開放雙語學校高二學生呂周洲在遊記中感慨。 濱江初中學生楊帥則對「留住鄉愁,種下希望」有了嶄新的理解,他說:「遊學,就是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家鄉,發現家鄉的種種美好,從而埋下一顆顆熱愛家鄉的種子,為家鄉的發展種下永遠的希望!我的胸中悄然有一種熱流在湧動,我不會辜負這份期望!」 這群熱血澎湃的志願者們在侯門山做的事,就是種下永遠的希望啊!少年文明則國文明、少年創新則國創新、少年書香則國書香,閱讀從來不是個人的事,它與一個民族的精神追尋,和國家的發展進步緊密相連,閱讀構建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和心靈棲息地。目前,侯門山鄉村圖書館已是諸暨大侶小學、杭州勝藍實驗小學、上海赫德雙語學校的校外德育實踐基地,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陪伴成長營實踐基地,也是紹興市首批愛心驛站之一。同時,陸續在悠貝親子圖書館、幸福兒童之家、小斑馬親子俱樂部、天馬小學、五洩鎮中心學校等設立了多個愛心基地。最近,諸暨市慈善總會收到來自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的捐贈協議書,有3萬元愛心基金將支持越民生的健康科普公益活動。「我們計劃和『越民生』一起將侯門山鄉村圖書館建設成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並以此為圓心,輻射和帶動志願服務,打造更廣大的全民志願陣營。」馬劍鎮宣傳委員張迪青說。 侯門山,像是陳可英和她的越民生的精神地標,濃濃書香在此沉澱,又從此升騰。期待書香凝結的文明之光,從侯門山傳向更遠的地方!
來源:諸暨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