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小歡喜》熱度很高。
它講述了在高三背景下,
三個家庭發生的一系列悲喜故事,
一定程度上再現了目前的家庭教育現狀。
電視機裡充斥狗血劇情的宮廷劇、胡編亂造的抗戰神劇、
無聊煽情的偶像劇、蒼白注水的生活劇,
實在是汙染了電視屏幕,也敗壞了受眾胃口,
讓整個國劇市場越來越冷淡與低迷。
然而,在這一片欲說還休的尷尬市場氛圍中,
作為暑期爆款電視劇《小歡喜》,
卻擦亮了中國數以千萬計家庭的電視屏幕,
以聚焦「高考」這個社會熱點話題,
戳中了中國幾乎各個年齡段人的共鳴感和興奮點。
真的是給了觀眾一個驚喜。
它之所以「紅」,
是因為它既可以用來娛樂消遣,
也能引起我們的一些思考。
這部劇在家庭教育方面能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發:
比如存在「別人家的孩子」,是不是也存在「別人家的父母」?
比如劉靜說她之所以跟英子成為好朋友,
正是因為她不是自己的女兒,
而她跟自己的兒子季楊楊反而不能好好相處,
這是不是因為親人之間多了許多以「愛」為名義的控制?
比如家庭氛圍對孩子性格的影響是不是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大?
《小歡喜》從幾組高考生家庭的視角,
以不同性格的父母及不同個性的學生在高考衝刺期
發生的悲歡離合的故事。
全景式展現了中國式家庭教育和中國式家庭關係的扭曲與溫情:
嚴母慈父的方一凡家庭;離異重和的喬英子家庭;
父母常年在外的季揚揚家庭,其實,
還有陶子背後的潘帥和班主任李老師這個未來準家庭。
這幾種不同類型的家庭涵蓋了整個市民階層
務實而艱辛的生活境況和他們對美好理想和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雖然電視劇主題一直繞著「高考」轉,
但這並不僅是一部高考的紀實片,
而是一部中國父母和中國孩子共度時艱,
共同成長的奮鬥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