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x G1綠標可接所有G系鏡頭
如果說Leica在M5後為了迎合某種病態的情懷,對於拍攝效率這件事不再敢覬覦的話,那康泰時在1994年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款自動對焦的G系相機,決計是敢為天下先的楷模了。的確,哪怕是以當今的眼光看,Contax G2(G1)仍然是一臺擁有相當效率的生產力工具:主動和被動測距相結合的工作模式(G1主動測距)、包圍曝光、4張/秒連拍、六千分之一(G1為2000/1)的快門速度等當事看起來驚人的參數,放在今天這個被數位化主導的時代,也並不落後。
contax G1 and G2
世界上沒有一臺設備是完美的,G1和G2的對焦準確性在當時也是令攝影師傷透了腦筋。甚至在當時康泰時還為G1專門出了一本對焦指導手冊。G2的對焦雖有明顯優化,但在某些場景下的對焦邏輯仍然抽風,並不智能。不過你硬要將它和SONY α3比對焦速度,那就有些苛責這樣一臺「想當年」的機器了。
contax G1
取景框內,沒有黃斑、沒有微稜,你只能選擇相信取景器中閃爍不已的橙黃指示條了。在那個看著眼疼的傻瓜機式取景器中,我們很難將「工具快感」這個標籤貼在這臺機器上。但是,旁軸極簡的工業設計與鈦金外殼所散發出的光芒,至少讓這臺」不新不舊」的機器拿在手中仍體現出一種價值感。功能完好,品相好些沒有漏液的G2現在也大體需要6000元,性價比確實很低。加之塑料的過片齒輪容易出現問題,所以投資這樣的一臺設備來用做日常拍攝,並不推薦。所以G1綠標(後期產品,與白標相比可兼容所有G系鏡頭)就是不錯的選擇了。
contax G1/G21/Agfa visto 400/Hugo
一臺品相完美,液晶完好功能正常的機器,大概也就2000元左右,配一個35mm或45mm的頭,5000元內瞬間帶您進入頂級膠片攝影領域。
Contax G系列的鏡頭倒是顆顆經典。除了Hologon 16mm的超廣角頭在德國生產外,G系所有的蔡司頭都來自日本,由確善能(Cosina)統一生產。28mm,45mm,90mm這幾隻市場保有量最高,基本也都2000元上下,其中最值得擁有的還是被譽為最銳套頭的Planar G45。雖說是45mm的標號,但實際焦段大概在48.5mm左右,可以歸在50mm f2的人像頭中。21mm廣角頭帶外置冷靴取景器,大概維持在4000元左右(最高漲到過5000元);35mm由於討巧的焦段,價格也基本在3500元左右;倒是16mm這個頭,7000元左右的價格也證明它的稀缺性。除了鈦色外,還有限量的黑色G系(價格翻番)。需注意的是,G系列的卡口與普通卡口不同,安裝和拆卸要當心不要損壞鏡頭。
contax g鏡頭參數
G系列這套拍攝系統還是相當成熟的,包括專用的UV鏡、P鏡頭(鏡頭保護鏡)、三種遮光罩(gg系列)、大蓋(甚至有國內廠商自己cnc出專門的g系配件),兩個素質還很不錯的閃光燈。(TLA200更推薦,光更柔和)
contax TLA 200
這些配件拿在手裡,你就會知道日本人對這套系統真沒少下心思,甚至想彎道超車給徠卡以致命一擊。只可惜,數碼的浪潮沒有給這套優秀的系統任何機會,這套當時上萬元的機器,現在也只能在膠片初學者的手中反覆流轉,直到電子系統失靈的那一天了。
contax G1/G21/Agfa visto 400/Hugo
旁軸相機在膠片時代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在體積、重量、成像質量之間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衡點。Contax G雖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旁軸相機,但其優秀的操控和設計,仍然令人旁軸愛好者著迷。只是數碼科技的進步來得太快,太猛烈,膠片時代的驕子,也只能隨著膠片的沒落而隕落。如果喜歡膠片,試著用一下Contax G,她不會讓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