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春節紅包多少錢?20元港幣。這座國際大都市,把壓歲錢習俗往最美好的方向傳承了下來——紅包包的,不是鈔票數額,而是祝福和人情味。
當我說香港大部分的春節紅包,都是20元港幣的時候,你不由自主地睜大了眼睛。
你沒看錯,這座繁花似錦的國際大都市,在保持傳統的時候,有一種固執得可愛的堅持。
在香港,紅包壓歲錢叫做「利是」,又稱「利事」,取大吉大利、好運連連之意。紅包殼叫「利是封」,猶如信封般把利是封在了裡頭。拜年討紅包,在香港(粵語語境裡)叫「逗利是」,一個「逗」字,描繪出拜年的俏皮歡樂。
與許多地區不同,在香港,除了長輩發給晚輩,逗利是不分年齡,都是由已婚人士派給未婚人士。比如妹妹結婚了而姐姐沒有結婚,則妹妹要給姐姐發利是;朋友間也可以已婚的派給未婚的。
同時,工作單位的老闆會給員工派利是,住戶們會給屋苑的保安和物業管理員派利是。過年的那幾天,去酒樓吃飯,如果遇見熟悉的服務員,也可以派一封利是。
從年初一到十五,熟人相見分外熱乎。這一送一收,一逗一笑,互道祝福,共期盼來年更好。
而與內地過年的壓歲錢越來越「大數額」不同,香港的利是金額幾乎幾十年不變。
前兩天香港剛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約六成的受訪者打算今年派出的利是平均每封20元港幣。翻看十幾年前的新聞,在報導春節將至、市民兌換新鈔封利是的消息時,當時的新聞圖片上,市民兌換的是10元、20元、50元面值。而15年後的今天,兌換新鈔的新聞還在繼續,而是市民手上拿著的,依舊還是那三個面額的新鈔。
過年派利是對香港人來說,從來不是面子和攀比,而是祝福和心意,是聯絡感情。派發者和收受者之間都沒有負擔。
傳統總有變化的一面。雖然金額不動,但利是封卻隨著時代變化了。
從簡單的一張紅紙開始,喜歡創新和搞怪的香港人,在利是封的設計上金點子滿滿,除了「百家姓」利是封(在利是封上寫著大大的姓),還可以根據送和收利是的人的喜好,選擇「乖仔乖女」、「荷包滿洩(錢包滿溢)」、「桃花勁旺」等不同的主題,在送出利是的那一刻,兩人會心一笑。
而除了電腦設計的字體,香港人更中意的,是「有人情味」的利是封——即邀請書法家按要求寫字印在利是封上,有個性又有心意。
本文開頭視頻裡的老人,是香港知名的書法家馮兆華(華戈),他以自己多變而極富個性的字體,為許多著名電影寫過海報,包括倩女幽魂、逃學威龍、葉問前傳等等。他寫霓虹燈箱,也寫廣告牌,被稱為「字體遍布香港角落的人」。
而在幾十年前,他就開始給利是封題字——而請過他寫字的人,包括香港首富李嘉誠、香港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和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等等。
華戈在現場為我們示範了不同字體的寫法,強調利是封上的字體要符合主人家的要求。「比如金融業老闆喜歡我寫的字,因為我寫的字比較飽滿,滿,有財。」
為利是封寫字,要在拿出手的那一刻就傳遞祝福。華戈用自己寫的「一本萬利」利是封講解:「一」字粗粗短短的,象徵著厚厚一沓錢,「利」右半部像一把鐮刀象徵著收割,繁體萬字上的草字頭,象徵著欣欣向榮,簡簡單單四個字把文字通過形象思維,將良好的祝願表現出來。
過年要豐厚,希望生意好,很旺,所寫的字就比較粗獷飽滿,並且在設計上要高低、粗細和諧。再比如利是封上寫「東成西就」:「東就寫東邊,西就寫西邊,東成西就咯」。
華戈說,隨著時代迅猛發展,紅包袋上的字體也在與時俱進,從之前傳統單純的「王體」「顏體」到現在都有不小改變。 而找書法家寫字為的是特別,「電腦印字過時了,它沒有那個靈動感。李嘉誠可以用這種字,街邊小攤販也可以用這種字,電腦就是電腦字,寫書法就不同了,這一秒和下一秒寫的字都不同,only one(僅此一家),不重複。 」
華戈在春節前,寫了不少利是封,除了給公司的老闆發給員工,也給不同機構贈給市民。香港人似乎特別在乎人情味,而人情味說起來,就像一封親筆寫的信承載的誠意一般,從來不是因為信紙或賀卡價值多少,而是心意有多濃。
當利是依舊是利是,當紅包仍然不在乎金額;當每個筆畫還滲透個性喜好,當人們享受的還是你來我往間的祝福溫暖——這似乎才是壓歲錢本來的模樣,甜蜜,並且絕不是負擔。
本文為通說原創稿件,
如需轉載請註明作者及文章來源。
《通說》
責任編輯:黑子
本文作者:王小垣
視頻製作:安源
圖片拍攝:張宇
-----------
香港中國通訊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