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電影《奇襲·地道戰》以黑馬之勢斬獲豆瓣7.2的分數。
成就一部電影的因素有很多,都說「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沒有編劇這個「總設計師」在稿紙上畫出藍圖,就沒有電影藝術之後的一切。今天創作者talkabout首期嘉賓,兔子洞編劇馬懷昌老師分享心路歷程,來一次靈魂拷問,耐飛的小夥伴們,一起加入吧!
編劇 —— 入門容易升級難
大家都很關心劇本創作這個問題。馬老師對沒有經驗但想嘗試寫劇本的影迷給予了自己的見解:「大家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是從沒有經驗開始的。你要考慮你是把這種想法當成職業還是愛好。如果是職業的話,抗壓能力是必要。如果只是作為愛好,那可能會輕鬆一些。人生,重要的還是選擇。」
當提到現在有很多影視學專業的學生,他們在校園期間希望可以拍攝藝術片,比如像賈樟柯賈老師那樣的電影,關於如何平衡藝術和現實生活馬老師非常務實的回答道:「就看自己的家底能不能支撐自己幹成這件事(笑)。如果你有資金和充足的時間,去支持你這麼做,那完全可以根據愛好進行創作。如果你吃了上頓沒下頓,可能還是要考慮一下現實因素「。
創作 —— 寫劇本是一場戰役
關於戰爭題材馬老師有不一樣的看法:「其實戰爭題材作品最重要的是你看完影片之後得到的反思。其實我們這代人離戰爭是比較遠的,我們是沒有資格去替老一輩原諒侵略者,只能把歷史牢牢銘記。」
當問道馬老師劇本寫了幾稿?難點主要體現在哪時,馬老師回答:「前前後後大概寫了有六七稿。難點就是哪裡都難,我需要去憑空想像地道的空間感,需要人物的行動軌跡。但是後來在和導演還有武指聊的時候,我的思路越來越清晰了,可以算是學會了一些寫劇本之外的東西吧。
作為專業一名專業編劇,馬老師覺得最重要的品質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第一就是創作心態,你有沒有創作的熱情,有熱情之後你還需要自己有職業的態度。在我看來,最重要的還是職業態度吧。只有這樣一個初級編劇才會主動去完善技能,在人物,故事建構邏輯方面進行更多學習。還有一點很重要,職業態度決定營生,你光靠熱情換不來飯。」
神奇的地道天團 —— 致敬平民英雄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戰爭題材創作嘗試將宏大歷史敘事轉向個人的微觀史,例如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近期熱映的《1917》等等。直面歷史中的真實又渺小的個體,為民間的力量代言。電影《奇襲·地道戰》也不例外,片中聚焦了許多個性迥異的小人物,他們有情有義、有血有肉。故事都是以普通人為原型,也就是所謂的「平民英雄」,馬老師又是怎麼定義「平民英雄」呢?馬懷昌:就影片來講,片子沒有特別提到英雄二字,其實英雄也是普通人吧,借用《頭文字D》裡的一句話來講—「只是做了人做不到得事,然後變成了英雄。」
在戰爭片中通常有一個突出的女性角色。在這部電影裡,孫小茸就承擔了這樣一個角色。馬編劇認為女性角色在影視劇中是不可或缺的:「當時在創作中有想過,大春代表舊,葉城代表新,小茸則起到一個溝通兩者間橋梁的一個作用。她可能沒有像葉城一樣,接受那麼多新的思想,但她在縣城讀過夜校,是一個醫護人員,所有根據當時的情況,我塑造了三個代表不同思想的人物。其次就是這個角色能給戰爭中帶來一絲溫暖和色彩。「
職人生涯 —— 編劇的「黎明之前」
在電影的英雄之旅中,總會有那麼一個「黎明之前」,它是即將踏破黑暗,迎來最終勝利曙光的微妙時刻。挺過去,菜鳥就成大佬,發生質變啦!它同時也是編劇在第三幕圓滿大結局前鬆口氣的暗示—— 這部劇本即將要完成了。但是漫長的人生不會輕易結束,在創作過程難免會有自己的黑暗時刻,提及此處,馬編劇道:我記得有一天去趕稿子,我從早上的九點,一直寫到第二天的早上九點,交稿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心臟快跳停了。「
每一個創作者都有自己開啟靈感來源的小癖好,當問到馬老師這個問題時,他比較害羞:「我平時就想躺著,抓緊一切時間躺著,在創作劇本的時候就需要一些刺激,有時小酌一杯會讓思路更開闊,文字會更感性。當然創作的時候感性和理性皆要結合。」
兔九妹:電影精彩,幕布後的職人生涯更是耐人尋味。還請大家多多支持電影《奇襲·地道戰》,沉浸在馬懷昌老師風起雲湧的戰爭世界中,積極調動自己的想像,「如果我是編劇,會怎麼創作?」耐飛之後會帶來更多導演、編劇、演員的訪談,敬請期待。各位,咱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