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來了,祝大家節日玩好。
今天推薦一部老電影,雖然已經過了20年,但就算看過許多遍,再看還是會感動。
《那山那人那狗》
Postmen In The Mountains(1999年)
上世紀80年代,湖南,西部山區。
這裡風景秀美,山水如畫,群山層層疊疊,湖泊星羅密布。
遠山如黛,稻田工整,處處可見古樸的徽式建築,裡有狹窄悠長的雨巷。
不過在這裡送郵件,要在山區裡跋涉,道路崎嶇。不僅要攀山越嶺,還有穿過多處河流。
因為平時多雨,路上潮溼泥濘,在這裡當郵遞員,是一個苦差事。
山村郵遞員(騰汝俊飾)在這裡一幹就是幾十年,這天,是他退休的時候了。
他的差事,交給了兒子(劉燁飾)。
兒子高考失敗,覺得郵遞員也算國家幹部,比城裡打工都強,於是接了下來。
他帶上父親的帽子,雖然很不合適,但還是非常自豪,在鏡子前照來照去。
在收拾東西時,父親不放心,反覆給兒子交代細節。
還把兒子已經打包好的郵件再取出來,重新再放一遍。
他拿出了自己手描的地圖,一個一個指給兒子看。
上面是所有要去的地方,走彎彎曲曲的路線,可能會一去一個月。
父親的郵包都用來幾十年了,還是那樣整潔乾淨。
他還教兒子如何把郵件分類,報紙該怎麼疊,如何把東西安排得井井有條。
天還沒亮,兒子背上了背包,準備上路了。
父親始終不放心,千叮嚀,萬囑咐。
但平時跟著父親的老黃狗「老二」,並不願意跟著兒子一起去。
實在放心不下的父親,轉身去屋裡穿好衣服,陪兒子先走第一趟。
可父親就是沒跟兒子說話,說自己要陪著去。
還是母親在後面追上來喊,「兒子,等一下,你爸要跟你一起走」。
兒子跟母親告別,對父親不理不睬。
面子上掛不住,父親邊走邊說了句,「媽,媽的叫得親」。
父子倆走在路上,兒子在前面埋著頭速度很快,父親跟在後面也埋著頭,按自己的節奏走。
兩人之間,始終保持著一段距離。
父親話很少,每一次說話,都是對著狗說,「老二,你慢一點,他(兒子)第一次走」。
偶爾父子間會問,累不累。
不累。
再過一會,累不累?
不累。
父子倆之間始終就是這幾句話。
有一次,兒子走在前面速度太快了,一回頭,父親不見了。
他著急地回去找,順手把郵包扔在了路邊。
很快,跟父親會合了,但父親一看他,第一句話卻是:郵包呢?
一問兒子沒帶郵包,父親就嚴厲地斥責:你肩上背的不是自家米袋子!
父親訓斥了兒子,兒子冷著臉一句話都不說。
兒子本來就覺得,跟父親單獨相處就很彆扭,這下可好,兩人之間更沒有什麼話可說了。
父子之間的關係,一直都比較冷淡。
從前父親要背著上百斤的郵包,走幾百裡的山路,全是徒步。郵件太多的時候,要一個多月才能回家一次。
母親和兒子就經常守在橋頭,等父親回家。兒子見到父親,總是有些生疏,時間久了,就疏遠了。
父子倆休息了一會繼續上路,還是那樣的一前一後,只不過氣氛更冷更尷尬,兩人誰都不願意先開口。
父親只說,「老二,你過來」,一句閒話都不想說了。
父親走路都是慢悠悠,因為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
但一封郵件從郵報掉出來,他馬上就一竄而起,奮力追起,百米衝刺的速度比老黃狗都快。
他們來到了第一個小鄉村,兒子滿心歡喜,以為村民都會熱烈來歡迎。
畢竟也算是新官上任,村民們會來噓寒問暖。
但等了好大一會,沒有一人過來。
只有村民們擦肩而過、簡簡單單的問候一下,兒子很失望,溢於言表。
在休息時,他對父親抱怨說,「你經常趟冷水留下了病根,誰會知道?」
父親很坦然,「誰會給自己寫表揚信啊,你也要記住了,就算路上再累,也不興自己喊苦」。
他們臨走的時候,來送行的村民一大群,全村的人都來了。
兒子高興壞了,問父親:我該咋辦呢,我要說點什麼才好,可我一點思想準備都沒有啊.....
兒子感受到了工作的意義,還有被別人尊重的喜悅。
離開了村子,父親卻中途拐彎,去了村外一個小地方。
這裡住著一位老奶奶,名叫五婆。
五婆特別疼愛自己的孫子,熬蛇羹把孫子餵大,還把存了一輩子的錢都給孫子上學用。
但孫子自從考上大學後,成了方圓幾百裡唯一的大學生,就再也沒回來過山裡。
五婆思念成疾,哭瞎了雙眼,卻還是天天就搬個小凳子坐在家門口,期待那一聲「奶奶」.....
父親只要送信,就肯定路過五婆這裡。
每次過來都給五婆帶一封信,順便念念信,聊聊天。
這次也不例外,父親還特別反覆強調說:不用擔心,以後就是我兒子來給您送信了,有信必到。
父親把信交給了兒子,讓兒子來讀。
兒子一打開信,信裡一片空白......
兒子有點懵,父親推了一把,快念!
兒子看了看父親,看到了五婆眼巴巴的表情,他開始念信了.....
奶奶,你身體怎麼樣?
我挺好的,你有什麼困難記得跟鄉郵員說…
祝你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拍於1999年的《那山那人那狗》,是火華社長的第一部電影。
當時劉燁還是大二學生,他正在打籃球,被導演一眼相中。
導演讓劉燁挑一個演員演侗族姑娘,劉燁推薦了章子怡和袁泉,但兩人均有戲約,最後劉燁選擇了同班的陳好。
這部電影是當年金雞獎的大贏家,拿下最佳故事片和最佳男主角,但各大電影公司都不感興趣,無人購買,結果在國內的票房為零.....
電影沒有賣出過一個拷貝(也有說賣出了一個),許多人還給出了各種猜測原因。
但導演霍建起自己說,這是當時根本不懂宣發,也沒有宣傳,所以導致了在國內不受關注。
後來,這部電影以6萬美元的價格,被引進日本。
剛開始只是在東京一個小電影院裡放,本來只準備放一遍,沒想到一放就是一百多遍.....
電影院裡外,到處都是從日本全國聞訊趕來的觀眾們,剛開始是普通觀眾,然後是影迷,再往後影評人都來了.....
本來只是為促進中日友好文化交流,但這部電影在日本創造了票房奇蹟,最終獲得了8億日元(約4780萬人民幣)!
後來,這部電影送到日本各大城市裡放映,東京、大阪、京都,掀起了一股中國熱。
想當年,《追捕》在中國上映萬人空巷,而《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的影響力恰似《追捕》在中國。
許多日本媒體形容這部電影,稱之為「百看不厭的中國電影傑作」。
甚至當時日本流行起來學習中文熱潮,還有日本人組團來到湖南旅遊,就為了看一眼電影裡如詩如畫的風景。
為什麼在日本這麼成功?
大家眾說紛紜,但導演霍建起說的這個原因最讓人信服——
當時北影廠接待了一個日本文化代表團,一位代表團成員拿著在新華書店買的VCD請我籤字,還送給我一條領帶,他眼含著淚水對我說: 我們日本人就是看著父親的背影長大的。
比如《那山那人那狗》中,兒子背起父親過河的場景。
而日本知名導演山田洋次的《故鄉》中,也有兒子背父親的場景。
對父輩的懷念,對父子親情的刻畫,對自己職業的敬重,引起了日本人強烈的情感共鳴,受歡迎也在情理之中了。
這部電影也許是個裡程碑,它讓日本人見識到中國人拍家庭溫情電影的功力,但自此之後,這類電影卻逐漸在我們這裡消失了。
從那時起,我們的大銀幕上這種細水長流、綿遠流長的溫情電影越來越少,那些質樸純情的故事也越來越少見。
從2000年開始,喧囂的資本開始進軍影視領域,張藝謀《英雄》、陳凱歌的《無極》粉墨登場,開啟轟轟烈烈的新時代。
人傻錢多,只爭朝夕。票房有了,溫情丟了。
我們的電影不再缺錢,卻少了那點親情、鄉愁、田園風光。
而日本導演山田洋次的家庭系列《家族之苦》,已經拍到了第三部,2013年《東京家族》上映,評分高達8.7分。
如今日本溫情電影的領軍人物,是拿過坎城最佳導演的是枝裕和,他的作品有去年在中國上映的《小偷家族》,還有《海街日記》、《如父如子》、《比海更深》.....
現在再看《那山那人那狗》,這樣清新雋永,餘韻悠長的風景,也許只有在那個年代、在遠離世俗功名的山水間、心裡平靜的人才拍得出來。
「車馬很慢,書信很遠」這種意境,一心想賺錢的人,是拍不出來的。
電影裡,兒子總覺得父親速度慢,總嫌棄父親老了,總是看不慣父親。
後來跟父親聊天才知道,父親是因為送信時抄近道,經常蹚冰冷的小溪、河水,造成了身上留下病根。
兒子逐漸明白了父親的辛苦,懂得了父輩的偉大,也懂得了工作的意義。
而父親明白了這二十多年對家人的愧欠,無論是對妻子,還是兒子。
對工作,他付出了百分百的辛勤努力,卻忽視了自己的家人。
在最後一次的路程裡,他明白了陪伴的重要,也知道跟兒子之間存在問題的根本原因。
人生苦短,而愛綿長。
親人,是要用時間去陪伴的。
這部電影,拍出了中國風情的秀麗山水,拍出了中國典型父子關係,也拍出了那些中國人難以言表的親情。
山是中國的山,水是中國的水,山水依舊,人情暖心。
每一個在外的遊子,會有牽掛你的人在等你。
那些忙於工作不著家的加班狂們,最應該看一下這部電影。
工作,是用來養家的手段,不是你忽略家庭的藉口。
那些喊著九 九 六的老闆們,建議你們看十遍這部電影。
雖然辦公司為賺錢天經地義,但賺錢不應該建立在壓榨員工的基礎上。
員工的家人,比你心中的那點小錢小利潤重要的多。
真正的好老闆,心裡應該裝著員工,更應該懂得什麼是真正對員工好。
在中國,家,承接了無數的涵義,連繫著人與人最基本的紐帶,也是最溫暖的地方。
親情也是我們所有人最值得投入的關係,投入微小,回報巨大。
就像那句流行語,「你病了,工作不會理你,而你的家人會照顧你」。
五一了,多陪陪家人,一起多出去走走。
也許不經意間,你會了解父親母親為什麼是這樣的性格,聽聽他們講自己的經歷,你會對他們的人生,多一重理解。
你對自己的人生,也會有更深的理解。
正如電影裡過河時,兒子主動背起了父親,還說「這次你不要受這個罪了」。
父親什麼都沒說,偷偷拭去了眼角的眼淚。
兒子看向父親時,父親把臉轉向了別處,特意低下頭,把帽子壓低。
兒子背著瘦弱的父親過河之後,說了一句話:
你還不如郵包重,以前覺得你高大,想著什麼時候才能背得動你。
村裡人都說,什麼時候背得動爹,兒子就算長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