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關注「今日聯拍」
藝術品全業態交易平臺
單色釉也稱「一道釉」,是明清瓷器收藏中備受推崇的大類之一。單色釉瓷器因其釉色的濃烈、素雅、潤澤、明快,更是師法自然以形色取勝,越來越多的受到收藏家的追捧。與熱烈豔麗的彩瓷相比,單色釉瓷器渾然天成、素雅恬靜,更使人的審美到達了至高境界。
清雍正粉青釉雙龍尊
2017佳士得香港春拍1.4億港元成交
由於釉藥內使用不同的金屬元素作著色劑,運用成熟的還原焰和氧化焰技術,瓷器燒成後會呈現不同的單一顏色,如紅釉、黃釉、綠釉、青釉、藍釉、紫釉、黑釉和白釉幾大色系。
明永樂 翠青釉罐
特別是從明代永宣時期開始,至清代康雍乾三代,單色釉瓷器的工藝水平更是達到了頂峰。據清代御窯廠督陶官唐英於雍正十三年(公曆1735年)所著《陶成紀事碑記》中記載,當時已能燒造五十七種釉彩,其中有三十七條是講當時已經可以燒造成熟的單色釉品種。
明宣德 鮮紅釉盤
單色釉瓷器在明清時期屬於官窯器中的一大類,又因其燒造難度大、產量小而貴重。如法國人如獲至寶的中國白(BLANC DE CHINE)、雪拉同(CELADON)、孔雀藍釉,歐洲人追捧的郎紅釉、綠釉、粉青釉、紫金釉等。
明正德 孔雀綠釉碗
明朝嘉靖時期隨著葡萄牙人到達東方,中國單色釉瓷器已經少量的通過朝貢貿易在運往西方。隨著「隆慶開關」,晚明時期中國的外銷瓷貿易已經極其發達,但單色釉瓷器出口的數量很少,在瓷器貿易中所佔比較很小。
清康熙 豇豆紅釉萊菔尊
至清三代,歐洲各國對中國瓷器的追捧,各國東印度公司在華貿易達到巔峰,但從實際留存數量看,單色釉瓷器出口的絕對數量也並不多。
清光緒 窯變釉杏元瓶
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全面開放,此時單色釉瓷器開始受到西方收藏家的追捧,面對如此巨大的需求,國內也開始了大量的仿製,時至建國初期依然在進行單色釉瓷器的大量出口。
1、由於單色釉數量所佔比例小,裝飾手法更是「減法」,鑑定時沒有紋飾做參考,需要通過紮實的器物造型、顏色的感受、工藝特徵、胎質釉質的老化程度等進行斷代。
2、由於部分單色釉有很強的覆蓋力,要注意老胎掛新釉復燒,老胎掛低溫釉、老底接新胎復釉等情況。對器物的造型、釉色過渡有疑問時必須上手,並使用手電筒觀察釉的轉折處及瓶、罐等立件的內部情況,合理提出質疑,不要盲目看底斷新老。
民國 粉青釉阿拉伯文膽瓶
3、單色釉以年代早或盛世時為尊,應注重收藏明代及清三代的單色釉瓷器。以及清晚期、民國、建國初期仿製的單色釉鑑別。
首先要從製造工藝角度入手考慮,然後要熟悉器物的造型、胎質釉色、拉坯修坯、接痕、修足、施釉手法等進行類比鑑別。由於價格差距巨大,必須熟悉各時期各種特徵才能分辨清楚。
清雍正 仿鈞玫瑰紫釉鼓釘三足花盆託
4、單色釉收藏中應側重仿古器物,唐英所著《陶成紀事碑記》原文中多數以「仿」字開頭,如「廠內所造各種釉水、款項甚多,不能備載。茲舉其仿古、採今,宜於大小盤、杯、盅、碟、瓶、罍、罇、彝,歲例貢御者五十七種,開列與後,以志大概。」。文中又載「仿米色宋釉,系從景德鎮東二十裡外,地名湘湖,有故宋窯址,覓得瓦礫,因仿其色澤款式。粉青色宋釉,其款式色澤同米色宋釉,一處覓得。」。
以上文字直接說明單色釉中仿古器最為貴重,又因南宋時朝廷以瓷器代替國家祭祀的禮器,明清時無論官窯民窯都以仿唐器宋瓷為尊,收藏時可以側重仿古器型。
景德鎮80年代後期陶瓷款識
5、亦存在部分奸商將回流的落有 CHINA 或 MADE INCHINA 礬紅款的瓷器,用氫氟酸去掉字跡以充清三代的情況,所以熟悉各個時代的造型以及胎釉特徵是當務之急。
筆者認為 CHINA 款最早可追溯到清晚期,根據美國貿易協定中必須標註商品原出口國的產地標識所誕生的。MADE IN CHINA 此種款識年代更晚,所見有民國時期華茶公司出口茶葉罐,但最早也應該是民國時期,雖然解放初期、文革期間,乃至今日也沿用此標識。
50年代 輕工部陶研所豇豆紅筆洗
6、對於建國初期瓷器中單色釉收藏各人看法不一,但筆者所見建國初期單色釉底部多有景德鎮制或中國龍泉青花款、暗刻款。由於此類器物年代較近,初學者對此器物的造型、釉色、老化程度等較難把握,而且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仿製品,以充廠貨、文革瓷、567瓷。建議慎重對待此類藏品,該類藏品本身的收藏價值對初學者來說難以把握,並且該類藏品二次變現流通的難度也比較大。
清康熙 霽紅釉筆筒
7、部分單色釉官窯存在不落款的現象,明代永樂時期、康熙早期及至雍正乾隆時期以及明清各時期均存在著部分單色釉官窯不落款的現象,此種現象在臺北和北京故宮的館藏品中均大量存在,在拍賣中更是漏與坑的問題,需要收藏者提高自身的修為與眼力。
市場上也存在民窯精品後加款以充官窯的問題,需要收藏者留心觀察。官窯款識的書寫及用法都有相對嚴格的制式,此時需要極高的眼力,應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有側重的學習積累,才有撿漏的可能性。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於一品雅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由聯拍在線整理編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400 608 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