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完整統治中原地區的少數民族只有蒙古和後金也就是滿族。前者是元代,連頭帶尾96年;滿族實打實統治了270多年。不同於蒙古族,滿族採用殘酷鎮壓和文化認同兩種手段使得統治得以延續。
滿族建立清朝。建立之初,漢族文人雖然被迫屈從清朝統治,骨子裡依然保存著反抗的風骨,這些風骨通過隱晦的方式反應在文化和藝術上。今天有幸見到一件朋友收藏了二十多年的特殊瓷器——明末清初青花罐附圖
這件大罐外畫青花,畫面上「琴棋書畫」有點特殊。民窯畫工淳樸,沒有什麼技巧,底部還是「玉堂佳器」款,但是,明顯沒有上一件規整。說明這是景德鎮附近的偏窯口燒制的。圈足上不僅有「火石紅」溢出,還有胎土中的鐵分子溢出,用手磨蹭,能感覺到附著的少量窯沙。
這件瓷器特殊在罐體裡面反畫了滿罐子的纏枝蓮花卉紋青花。
這非常不符合民窯常理。不要說民窯,就是官窯,這樣的大罐也不會在罐子裡畫滿畫片。民窯燒制的實用器,一般「重器不重底,重外不重裡」。所以民窯底足一般很少施釉,也比較粗糙。裡面經常露胎,施一點化妝土。精緻的會在裡面施透明釉。
明末清初,民窯受技術制約,如此大罐,沒辦法一次性燒成,要接胎。
附圖
這是罐子裡的畫片,紅色方框是罐裡面的接胎痕,在罐體外面肉眼也能看到。手也能摸到。
寶主是一位畫家,曾經他模擬過,怎麼才能在器物裡面作滿畫,發現非常麻煩。想從罐口進去運筆畫一副完整的花卉纏枝蓮完全不可能。只有先拉胚下面一部分,再接底盤,畫好這一部分的纏枝蓮。再接上半部分的胎,再從罐口進去運筆,畫出剩下的花卉紋。再畫外面的畫片。再用模具做好花口、接好,再施釉。內外都施釉,在還原氛圍中一次性燒製成功。這是非常非常麻煩的一件事。那麼問題來了,誰會費那麼大的勁兒燒制一件僅僅用來裝東西的實用器。
附圖
罐內滿身畫片,底部光澤潤澤流淌,是典型的柴窯燒制特點。曾經我那位畫家朋友跟我討論過無數次也無法理解。而贗品更不可能花這麼大代價去燒制一件賣不出價格的瓷器。
正面的畫面也很有意思 ,畫面人物是小孩,既有點像「琴棋書畫」,又有點像「攜琴訪友」。
附圖
這是整個罐體一周的畫面,為了節省空間給併到一起。紅色圈裡是書畫,這個應該放在桌上或者卷缸裡面,總之,不能放地上。再說琴,攜琴訪友的標準畫面,應該是童子抱著琴,高士在旁邊。但是,這個畫面只一個小孩抱琴。剩下兩幅畫面是同一畫面,但是,人和棋盤離得很遠。當時我們以為是民窯畫工不懂格式般畫法,出了錯誤,後來得一位科班出身的行家點撥。原來,這是當年那些文人反抗清朝統治不得 ,把這種情懷抒發在瓷器上。反畫青花,寄希望反清復明!!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然後是肅然起敬。
無獨有偶,這個罐子本是一對,還有一個在一位浙江藏友手上,他的罐子跟這件內容一樣,畫法完全相反:纏枝蓮花卉紋畫在外面,攜琴訪友畫在裡面。說到這兒插一句無關的內容:對於人物畫面,我那位畫家朋友傾向於是琴棋書畫,而我更相信是攜琴訪友。只有這樣才能更體現這些文人「反清復明」的精神理念!特別是還有另一隻完全相反的畫風罐子。可惜,與那位藏友失去聯繫了,希望有朝一日能讓這一對反畫青花的文人情懷的罐子合二為一。
這件古瓷器上反畫青花的內容如果讓當時的清政府釋讀成功,那會「血流成河」的。所以這些古代文人的風骨是我們很多現代人應該仰慕的。那些「文人體魄,將士胸懷」以及「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志向,永遠值得後世仰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