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字典》誕生於1953年,其前身叫做《伍記小字典》,後由語言文字學家魏建功主持編纂發行,是入選金氏世界紀錄的世界上「最受歡迎的字典」和「最暢銷的書」。
相信大家都和皮哥一樣,對這本小冊子再熟悉不過了。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它就那樣躲在書包的角落裡,陪伴我們度過多少個日日夜夜。
四年前,有一家網際網路公司聲稱將拍攝一部以《新華字典》命名的電影,網上一下子炸了鍋。
沒別的意思,大家都不希望心中的那份情懷被別人拿來消費,伴隨著大量的質疑之聲,這個電影項目最終也是不了了之。
皮哥當時也對這部電影並不看好,但當我看到韓國電影《詞典》之後,對這件事卻產生了不一樣的看法。
《詞典》上映於去年,在韓國影評網站Naver上拿到了9.2的高分,這個成績已經可以用神作來稱謂了。
女導演嚴宥娜只有這一部作品,能夠得到如此高分,可見其故事本身受到韓國人的歡迎。
韓國人的詞典,叫做《朝鮮語大辭典》,由朝鮮語言學家周時經發起,韓國語學會歷經12年編纂完成。
在朝鮮日據時期,日本為了抹殺朝鮮的民族精神,在全國範圍內廢除朝鮮語教育,並禁止使用朝鮮語。因此《朝鮮語大辭典》的編纂工作變得異常艱辛,曾經歷過諸如1942年「朝鮮語學會事件」這樣的殘酷鎮壓。
這些曲折的經歷,最終被韓國人拍進了這部電影《詞典》裡。
01、
故事發生於1942年。
朝鮮語學會代表柳廷煥在得到周時經編纂的詞典手稿之後來到京城,以經營文堂書屋為掩護,在地下秘密撰寫朝鮮語辭典。
趙甲胤、林東益、樸勳、閔宇哲、具子英等書店職員都是與柳廷煥並肩作戰的同志。
因他們還缺一個打雜的,曾因搞地下工作被捕入獄的趙甲胤便介紹他的舊獄友金畔守來書店幫忙。
這個金畔守便是故事的中心人物,他生活於社會的最底層,是個文盲,作為單親父親,他家裡養育著一對兒女,為了給兒子交學費,必須費盡心機打工賺錢。為了能夠適應整理資料的工作,原本大字不識的金畔守也被迫開始學韓文。
金畔守曾因偷盜和柳廷煥有過摩擦,因此柳廷煥一開始並不接受這個目不識丁的粗大漢加入到團隊中來。但隨著工作中的相互接觸和了解,柳廷煥看到了金畔守身上善良、勤奮和富有正義感的一面,兩人也最終達成和解。
在柳廷煥的悉心指導下,金畔守從文字中找到了樂趣,也找到了學習的成就感。
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他也讀起了小說,並由此開啟了一片新天地,思想意識也大大提高了,漸漸認識到詞典編纂工作的重要性。
金畔守開始主動為詞典的編纂工作出力,當編纂過程需要進行方言收集時,金畔守集結了他在監獄中結識的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加入進來,使不同地區的方言收集變得簡單,也加快了編纂工作的進度。
但日本當局決不容許這部承載著朝鮮民族精神的詞典在自己眼皮底下誕生,以警察頭子上田為首的國民總力聯盟開始對朝鮮語學會進行瘋狂打壓。
團隊中的閔宇哲家中妻子金仁玉被抓進西大門監獄服刑,上田便以其妻的生死相威脅,逼閔宇哲出賣學會。
得到確鑿的證據後,上田帶著警隊衝進書店,將藏匿在地下室中的詞典編輯資料洗劫一空。
書店負責人趙甲胤也被抓進監獄,遭受酷刑之後,釋放出來已經奄奄一息,進醫院沒多久便離開了人世。
趙甲胤雖然犧牲了,卻給團隊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原來每當詞典內容有更新時,趙甲胤回到家裡到會秘密抄錄一個副本,這樣即使發生意外,也不至於前功盡棄。而這個副本挽救了這部詞典,令編纂工作得以繼續。
為了將全國的有志之士聚集到一起,來收集足夠多的方言樣本,金畔守想到了利用他所負責的大東亞電影院來做掩護的方法。
但上田最終還是找到了電影院,並製造了轟動全國的「朝鮮語學會事件」。
在這起事件中,有33人遭到了拘捕,其中2人被拷問致死。在柳廷煥的掩護下,金畔守帶著詞典資料逃走,但他未能趕上去釜山的火車,在藏匿好裝著詞典資料的袋子之後,他便死於日本警察的槍下。
柳廷煥也被上田拘捕,他一直被關在監獄中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金畔收藏起來的資料最終被找到,令《朝鮮語大辭典》得以完成出版,它的面世讓韓國成為獨立殖民地國家之中,唯一一個完整恢復了本國語言的國家。
02、
金畔守明顯是電影虛構的人物,但這個小人物卻承載著支撐起整部電影的多項功能。
首先他的出身,就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千萬勞苦大眾,因家貧沒讀過書,不識字,行為粗俗,身上各種壞毛病。
金畔守的妻子已經去世,家裡有兩個孩子要養,生活的重擔讓文化程度不高的他倍感壓力,因為找不到穩定的工作,也不得不去做一些偷摸拐騙的事,這種起點低的小人物最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而金畔守加入柳廷煥的團隊之後,一方面包攬了全片大部分的笑料;一方面從他的學習經歷中,隨著對韓文的深入解讀和展現,也帶著觀眾一步步了解和認識韓文,感受其在字義的背後蘊含的深刻文化內涵。
這其中關於蒲公英花的解讀,亦帶出了全片的主題思想:「比起一個人走十步,十個人的一步能走得更遠。」《朝鮮語大辭典》的編纂工作,正是需要集結全韓國有志之士共同參與的一個浩大工程。
朝鮮語學會代表柳廷煥這個角色,則是韓國知識分子階層的代表。與金畔守這種小人物相比,柳廷煥的身上自帶「偉光正」的氣質,擁有頑強的鬥志和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柳廷煥和金畔守兩個人從一開始相互看不上眼,到後來漸漸接受了彼此,也學到了對方身上的優點。原本一板一眼的柳廷煥從金畔守身上學到了樂觀的精神和懂得變通的處世之道;金畔守也從柳廷煥身上學到了知識、文字和謙虛自律的精神。
片頭金畔守用掉包的手法用枕頭掉包了柳廷煥手中藏著詞典資料的公文包,片尾柳廷煥也用同樣的手法騙過日本人,讓帶著資料的金畔守得以脫身,這種情節上的前後呼應令人拍手叫絕,也令愛國的主題更加深刻。
03、
拍攝一部講述書籍誕生過程的電影,其實並不容易拍好。因書籍多數是創作者嘔心瀝血、冥思苦想的結晶,其動人之處在於書籍本身,而不是創作的過程,拍攝這類電影,就需要找到一個能夠支撐起整部電影的深刻主題。
《詞典》正是這種能夠找到主題的好電影,把故事放在日據時期那個時代背景下,編纂詞典的過程便成了愛國情懷和反抗精神的一種表達。通過金畔守這個人物的視角,我們看到了當時日本政府對於韓國本土文化的打壓。
在日本人的學校裡,不小心說韓語的學生會受到老師的懲罰;在公交車上,用韓語唱歌的韓國人會受到日本人的教訓;電影院上映的韓國電影,臺語都必須是日語;而拒絕加入日本國民總力聯盟的書店,將面臨被迫關門的命運。
當金畔守看到自己的兒子被迫將「金」姓變成「金山」,朝鮮劇場的老闆將影院名字改成了「大東亞劇場」,這些都令他深刻體會到了失去本民族文字的無奈和悲憤,也理解了堅守自身文字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正因如此,金畔守漸漸由一個利字當頭的小人物,成長為願意為保全民族文化而犧牲的鬥士。
片尾金畔守為了保住資料而被警察開槍刺殺,倒在血泊之中,這段情節的出現也就變得非常合理,觀眾的情緒也在此時達到一個頂點。
04、
在金畔守留給子女的信中,他用潦草的文字寫下自己的心聲。
首先他向子女表達了作為父親的愧疚,認為自己不是個合格的好父親;但同時他又覺得能夠為了本民族文化的傳承付出一切,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
用卑微的小人物來詮釋民族大義這個深刻主題,是《詞典》的精妙之處。詞典的編纂過程本身就是對殖民統治的反抗,對民族文化和堅守和對民族獨立與自由的嚮往和追求。一部詞典就能帶出這麼好的故事,讓皮哥也不得不佩服韓國導演嚴宥娜的強大功力。
而《詞典》能在韓國取得如此高的高分,也正是它又點燃了韓國民族主義的這把大火。
再回到開頭的話題,當皮哥看過《詞典》之後,又想起我們的《新華字典》這個「不了了之」的項目,不免傷了有點傷我們國產片的自尊心,不過皮哥覺得只要能夠找到一個好的主題,寫出一個好的故事,以《新華字典》為片名的電影還是可以嘗試拍出來的。
以小見大,用小人物的故事來帶出宏大的主題,是韓國電影慣用的敘事套路,本片亦是如此。
只要故事能講好,撰寫過程同樣經歷了種種困難和曲折的《新華字典》說不定也能夠很燃。日本人已經拍了《編舟記》,韓國人也有了自己的《詞典》,我們的《新華字典》還會遠嗎?
目前依據現有國產片的水平來看,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希望《新華詞典》這個電影項目,不要成為我們永遠的遺憾。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熱血丹心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