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香雪
來源:正和島
《美國隊長2:冬日戰士》裡面神盾局局長尼克的座駕,是很多人的夢想之車。
這輛車能夠跟尼克直接對話,包括在遇到襲擊後隨時匯報車輛狀態,給出損傷評估;能夠給出反擊建議,並自動規劃脫離險境的路線;能在駕駛人受傷的情況下自動接管車輛,同時也能在駕駛人的要求下移交車輛控制權,等等。
如果沒有這輛車,尼克很可能無法從一場致命的襲擊中逃出生天。
這部電影上映於2014年,當時被認為是好萊塢對於「未來之車」的一種天馬行空的想像。
但是大約兩周前百度公司在北京推出的無人駕駛計程車表明,僅僅6年之後,電影裡的情節就已經變成了現實——無人車開上街頭,並且開始正式載客。
無論是否承認,我們都在見證歷史,實際上我們也有類似的經驗——因為手機就從只會打電話發簡訊的功能手機進入智慧型手機時代,顯而易見汽車正在經歷類似的過程——從一輛只會單向執行人類駕駛員指令的機器,變成能夠在需要的時候接管車輛控制權的智能無人車。
蘋果公司的iPhone手機代表了智慧型手機對於功能手機的顛覆,而百度的無人駕駛計程車,正在上演著一場蘋果式的創新——以無人駕駛汽車的名義。
但與此同時,作為一個絕對意義上的新生事物,無人車出現在北京街頭也出現了各種爭議,這並不新鮮——這就像是剛被發明出來的火車曾經因為速度慢而受到非議一樣。
01、被嘲笑的火車
英國人喬治.史蒂文森發明了火車之後,一些人看到了這個發明背後的前景,但也有一些人明確反對。
比如那些馬車業主。
當時的馬車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那種一匹或者幾匹馬拉著一個有著巨大車輪和車廂的馬車——這些是載人的,而史蒂文森的馬車對標的主要是同樣行駛在軌道上的馬車——這在當時被稱為「有軌馬車」,主要用來載貨。
顯而易見,競爭是不可避免的。
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在美國,早期的火車和馬車之間的競速都出現過,結果自然是輸多贏少,也因此受到了嘲弄——火車沒有馬車跑的快。
但是當火車不斷提升可靠性、速度、載重量,而馬車的這些技術指標卻一直維持不變時,人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火車。
所以史蒂文斯的火車大獲成功。
從馬車到火車,再到汽車,以及電動汽車,乃至「貌似屬於未來,但正在變為現實」的無人駕駛,交通領域的每一個偉大發明和技術進步都在改變著人類出行的方式。
拿無人駕駛來說,最早在2015年,百度開始大規模投入無人車的技術研發,並於當年年底在北京進行了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全自動無人駕駛測試。
2016年9月,百度獲得了美國加州的無人駕駛路測牌照,年底也在浙江烏鎮的公開道路的無人駕駛試運營。
2017年,百度正式推出了阿波羅計劃,向汽車行業提供開放的自動駕駛技術平臺,利用自己在人工智慧方面的優勢,快速搭建自動駕駛系統。也是在這一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開著無人車上了北京的五環,當年同樣引發了諸多爭議,而他也因此吃到了罰單。
2019年,百度在長沙的100輛無人駕駛計程車開始試運營,直至兩周前在北京開放無人駕駛計程車,再次引發廣泛關注。
02、引發好奇的無人計程車
10月10日開始,北京街頭突然出現了一些來自百度的「無人駕駛計程車」,而且是免費開放,瞬間就引爆了話題。
到了百度無人計程車正式上崗的第三天,呼叫量就突破了2600單。
普通體驗者可以通過百度地圖,以及Apollo Go呼叫免費無人駕駛計程車,目前一共有大約40輛百度無人駕駛計程車活躍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幾十個站點。
這些無人駕駛計程車有什麼能耐?
遇到行人、紅綠燈等日常路況時,車輛均可以自動識別並避讓,但是車輛的駕駛位上依然有隨車「安全員」,負責在遇到事故等突發狀況時可以隨時接管車輛,另外就是極端天氣下還不能提供服務,而且目前的站點是固定的,到了規定站點乘客必須下車。
沒有任何意外,在引發了好奇之外,百度的無人車也引發了足夠多的抱怨,甚至是質疑。
這些質疑主要集中在:無人計程車行駛速度太慢(看上去時速可能只有大約40-50公裡),車上有安全員,並非真正的「無人駕駛」,站點固定便利性不高等等。
其實,相關質疑是由信息不對稱引起的。根據百度的回應,無人計程車的實際速度要比體驗者的感受快得多,最高達到了時速60公裡,速度不能更快是因為政策規定不能超過60公裡,以確保安全;同樣,配置經過極高標準培訓和考核的安全員同樣是為了確保試乘者的安全體驗。畢竟汽車是交通工具,安全是第一位的。
至於站點太少的問題,據了解,百度就是按照網約車的模式在走。大家用現在的滴滴和首汽打車也能看到虛擬站點,在附近會提供一個參考點,叫車的時候會自動吸附到那個點上叫車,而不是任意一個點都可叫車。所以實際上當站點足夠密集的時候,就是網約車的模式,就是任意點到點的模式。
目前在測試中,其實百度完全準備好了的站點已經超過100多個了,隨著後期的陸續開放,讓這些站點足夠密集。比如亦莊有一兩百個站點的時候,大家感覺到就跟具體的網約車類似了。
但就像火車終將成為主流而馬車終將退出歷史舞臺一樣,如果人們了解了無人車帶來的巨變,很快就會像使用二維碼那樣,扔掉錢包。
其中最直觀的改變,就是駕駛體驗的顛覆。
03、無人車的「藍海」
現在人們的駕駛方式是這樣的:坐進駕駛位,系好安全帶,打火啟動車子後,雙手握著方向盤,並且根據路況進行前進、剎車、加速、倒車等各種動作。
在這個過程中,駕駛人實際上是在操控一臺大型機械,所以不能有任何分心的動作或者情況發生,要不然就會導致可怕的交通事故。
但是在一輛技術成熟的無人駕駛車裡,很多動作都是不必要的。
一種可預見的情況是,坐進車之後,剩下的就由車子自動完成——包括啟動車子,尋找目的地,自主駕駛,語音對話等等——你就像是坐在自家的客廳,可以喝咖啡玩手機,除非在必要時,或者在你自己想接管時,才去操控車輛。
這是汽車發明100多年來,駕駛體驗方面的顛覆式創新,當然也是蘋果改變手機行業的那種創新。
好萊塢電影《美國隊長2》、《我,機器人》以及《霹靂遊俠》,展示了一些有關無人駕駛的場景,但那只是電影——現在百度把電影變成了活生生的現實。
當然,百度的無人駕駛計程車還達不到電影中的那些效果驚人的橋段,但已經邁出了關鍵一步,至少在全球範圍內,百度阿波羅無人駕駛平臺的技術水準處於第一梯隊,而且隨著應用場景的不斷完善和數據的積累,將會成為這個行業的領先者。
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百度無人車帶來的最現實的利益就在於,特斯拉已經打算把自動駕駛套件的價格從8000美元調升至1萬美元,百度的無人駕駛系統或許能從競爭角度給消費者帶來更大的實惠。
這就是競爭紅利,絕對有用。
這也決定了在駕駛體驗之外,無人車對於行業的影響也是顛覆性的。
其中一個方面在於,車企或許不再售賣汽車,而是成為出行公司。
因為所有車輛都無人駕駛化了,這讓人們不再需要購買一輛汽車——你可以在需要時召喚一輛無人車,在到達目的地後還車——這就是「共享化」,就跟騎著一輛共享單車一樣。
從包括奔馳在內的一大波車企紛紛成立移動出行公司就可以看出,這些巨頭正在布局這種無人化的運營模式。
這是一個行業的新藍海。
在產業競爭層面,誰先掌握了無人駕駛汽車的技術標準,誰就將掌握這個行業的話語權——百度作為中國公司能夠掌握無人駕駛的核心技術,對於一大波國產車企來說,總要好過採購英偉達、博世的無人駕駛系統,因為華為被打壓的遭遇還歷歷在目,一旦在無人駕駛技術上被卡脖子,那將是致命的,因為車子馬上成為一堆廢鐵。
而從城市創新的角度看,北京能夠開放百度的無人駕駛計程車進行測試,也正源於其背後的產業機遇。
這事關另一個關鍵話題——創新的土壤。
04、創新的「土壤」
蘋果公司誕生在矽谷不是偶然的。
這不僅僅在於賈伯斯的家裡剛好有一個閒置的車庫,可以用來創業,更重要的是這裡的人才,以及創業氛圍,早就了這裡獨特的「創業土壤」,尤其是其中的「失敗文化」。
這是一種在矽谷流行已久的文化,甚至已經成為矽谷的基因。
在矽谷遭遇失敗的企業家或者創業者不會遭遇各種白眼,以及無情的拋棄或者打壓,他們無需一個人黯然神傷,更不用因為曾經的失敗而一蹶不振,與之相反的是,他們甚至還會被追捧,因為他們製造了一種「有意義的失敗」——證明了某種模式在商業上難以為繼,這能讓其他創業者從中獲得經驗,避免掉入同一個坑中。
這種對失敗的包容,讓矽谷的創新前赴後繼。
比如電動汽車製造商菲斯克(Fisker)倒下了,但特斯拉又接過了這杆大旗。
與矽谷相似的就是以色列——後者是一個沙漠遍地、嚴重缺水的國度,當然不是以製造業為主,而是以最前沿的顛覆式創新為主。
從國內的角度看,騰訊、華為能夠出現在深圳,當然也不是偶然的——市場導向和競爭導向,以及多元包容(來了就是深圳人)決定了深圳的創新土壤。
對於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以及其推行的阿波羅無人駕駛平臺來說,同樣如此。
這是一種顛覆性的創新,在真正價值釋放之前受到一些質疑或者非議都是正常的,但與此同時,也要給予這種創新足夠的容錯空間。
《從0到1》作者彼得·蒂爾說,創業最可怕的不是失敗,而是平庸,是抄襲和重複別人的工作。創業最興奮的不是賺錢,而是把一個天才的想法變成現實,變成消費者能夠享受的產品和服務。
百度的無人車,正在把中國的無人駕駛變成現實。而短短幾天就接到幾千單的試乘體驗表明,中國的創新土壤正在獲得巨大提升。
蒸汽機代表的蒸汽革命,中國人錯過了;以電力技術為代表的電氣化工業革命,中國人也錯過了;以計算機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革命,中國人稍微抓住了一些紅利尾巴,但顯然不是主角;現在到了以無人駕駛、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一次中國終於完整的參與,並成為主角。
有一點可以確定:無人駕駛技術作為一個關鍵領域,同時又背靠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先進技術應用場景最豐富的國度,這次亮相北京街頭的百度無人計程車只是一個開始,新的產業藍海正在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