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美網際網路巨頭會大而不倒?創業企業卻垂死掙扎-虎嗅網

2021-01-08 虎嗅APP

導讀:今年以來我們看到一個明顯的特徵,大網際網路公司出現強者恆強。如同騰訊,阿里,Facebook,亞馬遜這些巨頭,無論是業績還是股價的增長,都顯著高於小網際網路企業。


在中國,我們一邊看到創業板的不斷調整,但另一邊的大市值網際網路公司不斷回報投資者。這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本文嘗試和大家做一些自己的思考。

 

科技大盤股的牛市


在幾天前我們的文章中,我們說過數據將是下一波科技浪潮的船票。而在這個過程中,大網際網路公司的優勢將更加明顯。他們在不同領域壟斷了未來世界最重要的資源。這種科技壟斷讓他們大而不倒。無論是中國和美國,我們都看到大科技公司的不斷上漲。中國的騰訊和阿里紛紛突破3000億美元市值,並且其業績增速超過了大量100億人民幣市值的A股軟體公司。


在美國同樣的事情也在發生:蘋果,微軟,亞馬遜,Facebook和谷歌這五隻股票的漲幅佔到今年標普500的13%,以及納斯達克100的42%。下面這張圖非常有趣:從今年3月1日到5月9日,美國科技股的這五大天王市值增長了2600億美元,而其他標普500的公司市值縮小了2600億美元。



在大洋彼岸的另一邊,中國也發生著類似故事。突破3000億美元的巨頭騰訊和阿里今年股價都出現了40%以上的漲幅。100億美元以上的京東,網易,微博,攜程等也都出現了不錯的漲幅。相反,許多100億人民幣市值不到的軟體股卻不斷下跌。

 

強勁的業績支撐


所有的這一切都來自強勁的業績支撐。


我們從收入的角度看,阿里巴巴一季度增速59.5%,騰訊一季度收入增長54.9%,微博一季度收入增長67%,網易一季度收入增長78%,京東一季度收入增長41%等等。美國的Facebook一季度收入增長49%,谷歌一季度收入增長22%,亞馬遜一季度收入增長23%,Netflix收入一季度增長34%。


我們僅僅從收入增長的角度就看到,這些網際網路公司依然在很強的快速成長期,沒有遇到天花板。而且這些巨頭的商業模式變得越來越豐富了。比如亞馬遜已經變成了AWS貢獻主要盈利的雲計算公司,Facebook提前布局了虛擬實境,蘋果的軟體收入佔比也在提高,騰訊的非遊戲收入,阿里的非電商收入也在提高。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的科技股巨頭,都成為了其垂直領域無法打敗的巨人。

 

網際網路巨頭大而不倒的原因


為什麼全球的網際網路企業都出現了越來越顯著的馬太效應?我們認為有幾個原因:


數據的壟斷。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前幾天的文章就做過分析。科技創新的本質依然是對於消費需求的帶動。在這個模式下,要麼你像賈伯斯那樣能夠生產顛覆性產品,驅動新的需求。要麼你能夠更了解你的用戶,知道他們想要什麼。


今天的顛覆性科技產品創新已經有所停滯,所以用戶數據變得更加重要。你的用戶是誰,他們有什麼習慣和特徵。而這裡面大量有價值的數據都掌握在網際網路巨頭手裡。


通過數據,他們能夠提高用戶的效率,幫助他們做減法,更好匹配用戶的需求。我們今天看到的人工智慧,其實是必須基於大量的數據算法分析。


缺少數據的人工智慧,如同沒有燃料的汽車,是跑不起來的。所以無論下一個科技浪潮在哪裡,這些擁有用戶數據的網際網路巨頭都掌握著未來時代的命脈。


從騰訊,阿里,到Facebook和谷歌等,我們看到他們不斷在向新的模式轉型,不斷迭代新的業務,而這一切都源於他們強大的數據源。

 

流量分割的結束。我們都知道移動網際網路的流量分割已經結束,這意味著每一個垂直領域的巨頭都壟斷了這一塊的流量。對於新進入者來說,要重新獲得流量的成本極大。同時,由於他們的競爭對手很多都退出市場,網際網路行業也在悄悄進行著供給側改革。


我們看到今天社交應用只有微信,微博,陌陌。電商只有淘寶,天貓和京東。遊戲就是騰訊和網易。


美國的網際網路電視就是Netflix,電商就是亞馬遜,搜索就是谷歌,社交就是Facebook和Snapchat。我們每個人手機的應用,從一開始的接近100個,到今天可能只有20-30個。用戶的使用習慣變得穩定,每一個應用可能都對應垂直領域的巨頭。這也意味著,只有這些巨頭才能有相對穩定和便宜的用戶流量。

 

規模優勢的體系。網際網路其實本質和實體經濟一樣,僅僅是從實體渠道變成了網際網路渠道。一旦企業做大以後,其規模優勢也非常明顯。比如騰訊的手遊,通過其微信渠道分發到更多的用戶,也從側面成就了《王者榮耀》。比如阿里的新零售,能夠大量獲得用戶後,降低其採購成本。


比如Netflix的版權採購,由於巨大的付費用戶數讓其不斷在版權採購和自製劇投入(現在自製劇都是1億美元一個season,許多其他的沒法競爭了)。

 

低成本的試錯。由於本身具有大量用戶數據,又有不錯的現金牛,反而鼓勵了這些大網際網路公司去做創新。因為他們的試錯成本並不高。用戶數據能讓他們更加清晰知道用戶的想法,大概率在正確的方向創新。


良好的現金流也支持了一旦試錯失敗後的成本控制。相比而言,許多小網際網路公司根本沒法試錯,在All in失敗後也只能接受被終結的命運。

 

未來誰將終結大而不倒呢?


和任何一次壟斷被破滅一樣,最終這些網際網路巨頭面臨的最大風險來自於政策。由於網際網路的本質是打破中間環節,推進自由和透明度,過去10年這些大企業都在相對寬鬆的監管環境下成長。今天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都來自網際網路,未來當這些巨頭越來越大時,面臨的監管風險也在增加。


當有一天騰訊和阿里的市值突破5000億,甚至1萬億美元時,將成為壟斷所有經濟的龐然巨物,而這時候,監管也可能導致大網際網路巨頭的分拆。而在此之前,移動網際網路的馬太效應似乎難以改變。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中美網際網路巨頭會大而不倒?創業企業卻垂死掙扎
    導讀:今年以來我們看到一個明顯的特徵,大網際網路公司出現強者恆強。如同騰訊,阿里,Facebook,亞馬遜這些巨頭,無論是業績還是股價的增長,都顯著高於小網際網路企業。在中國,我們一邊看到創業板的不斷調整,但另一邊的大市值網際網路公司不斷回報投資者。
  • 不賣菜,網際網路巨頭應該賣什麼?
    觀點幾乎涇渭分明,一派人指責巨頭不講武德,不搞創新卻在搶賣菜小販的生意,另一派則認為,這些巨頭都是網際網路屬性的,最擅長的是「收平臺稅」,不要苛求所有的網際網路公司去做研發。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都自詡科技公司,但為什麼不僅爭相「放貸」,還都捨不得放棄電商、「賣菜」的蛋糕?
  • 巨頭扎堆「賣菜」,國內網際網路企業真的沒有夢想?
    在與國外網際網路企業的對比下,有輿論表示,為何國外網際網路企業看向了星辰大海,而我國網際網路巨頭們只會下場「賣菜」?國內網際網路企業沒有夢想,一心只為賺錢,或者說壟斷才是它們的夢想?巨頭入局會對小商販等造成影響,但這個影響具體有多大比較難評估。可以確認的是,在巨頭入局早期,他們通過雄厚的資金、強大的數據應用能力,覆蓋、補貼消費者會擠壓到小商販的生存空間,這種模式是不可持續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擠壓所有從業者的生存空間,線上、線下是可以並存的,也可以和諧相處。
  • 為什麼上海出不了一流的網際網路企業?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上海出不了一流的網際網路企業?』,下面是我的回答。1.
  • 頻頻制裁矽谷巨頭,但高壓與罰款拯救不了歐州網際網路
    原標題:頻頻制裁矽谷巨頭,但高壓與罰款拯救不了歐州網際網路 歐洲地小人多,本土網際網路巨頭缺失,如果有網際網路科技本土廠商一旦在某一領域坐大,很可能依然難逃壟斷與不正當使用個人信息隱私的嫌疑。而在這種情況下,巨額罰款與相關制裁與敲詐或許也會在所難免,這很可能會毀掉潛在的正在發展的潛力的科技巨頭。
  • 殺熟的網際網路平臺,大而不倒?
    面對新興的大數據領域,世界各國框架性和原則性的反壟斷立法難以適應,如美國的《謝爾曼法》全部條文只有8條,《歐盟運行條約》關於競爭事項的主要就是第101條和102條。 一家獨大只會形成壟斷,要不就甘心被割韭菜,要不就奮起反抗。 對平臺型企業來說,用心做好產品和服務,遠離套路消費者,才是回歸初心的表現。 大數據背後的產業,應該有所規範。
  • 中美的默契:警惕網際網路的大而不能倒,屠龍少年終成惡龍
    螞蟻好不容易低調了一陣子,12月8日又被大領導拉出來「不點名批評」。「少數科技公司」「小額支付」「混業經營」「警惕大而不能倒」,指的是誰,大家都心裡有數。倒不是搞針對,而是我們有個優良傳統——殺雞儆猴,殺一儆百。有讀者問,好像最近輿論特別針對網際網路大佬啊。
  • 虎嗅網逃離北京?「自黑」背後難掩真實衰敗
    首先,得罪企業。虎嗅稱自己因「內容不可控」而被多家網際網路巨頭列入黑名單,記者無法獲得專訪機會,甚至企業不給其新聞發布會通稿。言外之意,虎嗅「內容客觀」。其次,得罪讀者。文章稱,內容不是靠機器審核,而是靠人工審核,不玩標題黨,不做「情緒生產者」,所以內容上不受讀者喜愛。言外之意,虎嗅「內容嚴謹」。再次,軟文標註「廣告」。
  • 馬斯克忙著飛火星,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卻忙著搶菜市場
    最近社區團購火爆大有成為新一輪風口的趨勢,各大巨頭紛紛扎堆搶灘菜市場,目前參與這場資本大戰的企業多達200多家,其中不乏ALBB,TX等這樣的巨頭,網際網路公司每一家都在加大籌碼豪賭萬億的生鮮市場,一場燒錢大戰正在上演菜市場是最具人間煙火氣的地方,經營的小商小販一般也都是最普通的勞動階層賺一點辛苦錢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網際網路巨頭一殺入,有可能將會使上百萬的小菜販因此以店這些巨頭不是在給你我提供方便本質是在搶了窮人的飯碗透支了未來本屬於我們正常價格的買菜錢
  • 網際網路,一場無限遊戲-虎嗅網
    選擇在哪裡完成,依賴於市場定價的成本與企業組織成本之間的平衡關係。企業規模擴大勢必會導致機構臃腫,組織官僚化,信息傳遞緩慢甚至失真等。當內部的流通成本超過外部市場交易成本時,規模不經濟效應就開始起作用,企業停止擴張,企業邊界得以確立。
  • 俠客島:網際網路巨頭入場「賣菜」 你會買嗎?
    這種社區團購的模式,已經形成了幾家頭部創業公司;最近這一現象闖入眼帘、登上報端,是因為僅在2020年,就有多家網際網路巨頭加入這場最新「激戰」。有人說,巨頭入場、高額補貼,搶佔和擠壓了小商小販的生存空間;也有人說,這是新的商業形態,甚至可能改變未來企業競爭版圖。
  • 網際網路反壟斷的蝴蝶效應:「巨頭買下整個賽道」一去不復返
    經過數十年發展,以BAT為代表的企業在中國網際網路市場崛起,巨頭企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投資所覆蓋的版圖越來越大,血雨腥風的網際網路競爭,已經有些走向壟斷生意的跡象。隨著BAT十年的野蠻生長時代即將結束,網際網路巨頭們也走到了流量紅利末期和強監管交匯的十字路口。
  • 管中窺豹:從社區團購看網際網路巨頭的野蠻之路
    這些年我們聽了太多網際網路企業發明出來的新模式新詞,c2c,b2c,o2o,b2b,然後又b2b2c,f2c這些模式無一不披著網際網路光鮮的外衣,打著「顛覆」「變革」「數位化」「大數據」的旗號,讓人一開始聽了不覺明厲,後來看盡這些個網際網路企業無非是幹了一票賣衣服、打車、外賣、賣菜的事兒,它們組團把這些個存量市場攪和的血雨腥風,卻從不想在一個新賽道的增量市場中去尋找未來
  • 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賣菜商販的生計
    還以為「你我您」很火呢,前幾天看報導,2019年8月「你我您」已賣身「十薈團」,現在的「十薈團」和「興盛優選」是兩家最具代表性的社區團購頭部創業企業。 最近爆出來的信息是,美團、滴滴、拼多多、阿里、京東、字節跳動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加入了社區團購,這些巨頭們進入社區團購的品牌分別是:
  • 網際網路「超級平臺」的反壟斷:沒有「大而不倒」,只有公平公正
    然而三星的發展逐步綁架韓國的經濟,以至於形成現在的「大而不倒」,三星的經濟發展可謂是韓國經濟的「晴雨表」,影響韓國的經濟發展,甚至影響韓國政權的更替。近幾年來,韓國民眾對於三星的反壟斷訴求不斷加深,對於韓國的中小企業來說,三星無疑是橫在他們眼前的「喜馬拉雅山脈」,根本就邁不過去。這也使得韓國的中小企業面臨這樣的局面:要麼被三星收購,要麼在行業裡消失。
  • 【特寫】是什麼在阻礙臺灣的網際網路創業?
    他們想不通為什麼要創業。即使臺灣享有最快的4G網絡、最好的硬體,卻用著最基礎的網際網路服務,甚至沒有一個好用的網絡支付工具,也很難勾起臺灣人創業去做一個網際網路公司的想法。吳德威也認可這個說法,絕大部分的臺灣創投跟老派的企業主,喜歡投資的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東西,比如說工廠、廠房、硬體,網際網路這種其實是賣一些商業模式跟用戶體驗、用戶價值的東西,「他看不到就不喜歡投」。另一方面,「臺灣的公司法目前也不適合做創業投資的估算,同時對本地創業團隊出國創業會徵收較高的境外稅。」
  • 人工智慧或重演 2002 網際網路泡沫 ! 95% 的企業會倒閉?
    人工智慧或重演 2002 網際網路泡沫 ! 95% 的企業會倒閉?李志剛認為人工智慧存在泡沫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前提不足。「沒有海量大數據,人工智慧就是扯淡。」目前真正的大數據仍然被少量巨頭和政府職能部門掌握。同時,作為獲取大數據前提的「雲計算」剛剛起步。「沒有雲計算,沒有大數據,人工智慧無從談起。」二是商業化滯後。
  • 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沒有夢想?
    敲山震虎,坐擁億萬用戶流量,曾經縱橫捭闔盡情逐利的網際網路巨頭,是時候改變了?而拋卻C端的喧囂,騰訊、阿里、百度等早已離開舒適區,啟動了B端的產業創新。依託產業網際網路,巨頭們正在加速擁抱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型基礎設施,幫助各行業進行數位化的轉型升級。
  • 八大網際網路巨頭2019投資全圖譜 看2020風口在哪兒!
    截至2019年12月26日,今年一共有336家創業公司關閉。與此同時,除了共同參與的投資外,阿里、騰訊、百度、小米、京東、字節跳動、美團、滴滴八大網際網路巨頭2019年一共投資了419家創業公司。   截至2019年12月26日,今年一共有336家創業公司關閉。
  • 兩大商業巨頭談網際網路二次創業 立志攜手打造百年民族品牌
    數位化轉型,網際網路經濟進入平穩發展期,傳統實體零售業,網際網路新興企業如何在智慧城市中找到蓬勃之路呢? 幸福吉九總裁戰略會現場 二次創業 6月29日,繼幸福吉九聯姻的私董會以後,幸福吉九又召開了二次會議「聚創未來總裁會議」,這是幸福吉九強強聯合後的又一重大戰略會議,來自全國各地的500多位幸福集團總裁參加了這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