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稿】最新稿約及稿酬機制
☞臨朐四中,抹不去的回憶
☞此生,有你同行
☞臨朐薰衣草花海盛開,太美了!
近日,聞聽七賢中學正在開展「賢教育」,傳播特色文化——「賢文化」,很是震撼。作為一種載體,「賢文化」教育,無疑會有效地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核心價值觀的落實。
我為七賢中學的做法鼓掌、點讚!
我的故鄉長溝村,當屬「賢文化」地域範疇,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我在朱位村馬愉狀元祠堂工作生活過一段時間;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在當時的七賢公社機關工作過四年,對七賢的人文歷史和文化底蘊深感興趣並有所研究,現提出幾點看法,供參考。
一、「賢文化」的核心與內涵
很難給「賢文化」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但它的基本內涵應該是:厚德良才,博愛仁仁,美善向上,與時俱進,奮發進取。
「賢文化」是儒教、道教、佛教精髓的融和,是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的產物,是歷史文化沉澱、傳承發展的結晶,是歷代先進文化與人民群眾踐行的哲學總結。其核心涵蓋了近代和當代「又紅又專」、「無私奉公」、「天下為公」、「為人民服務」等基本內容。
見賢思齊,良好的社會風氣、清明的社會環境,讓七賢地域「賢文化」享譽齊魯大地,造福當地民眾。
二、「賢文化」形成的歷史淵源
「賢文化」形成於七賢,不能不探討它的歷史淵源。
(一) 「賢文化」形成的地域概念
「賢文化」形成於以七賢為中心的地域而非行政區域。它東起牛山,西至彌河,南界丹河(冶源水庫),北靠朐山,面積100餘平方公裡。山水相映成趣,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東紅公路穿境而過,是一處久年開放而又相對集約的風水寶地。
(二)古驛道文化的融合點
域內的東紅(北起東營港——南至臨沂紅花埠)公路是古驛道的提升和發展,是「賢文化」發展的根源。七賢作為古驛道南來北往的融合點,兼容並蓄南北文化,並與當地文化聯姻,淬鍊成先進的、高品位的「賢文化」。
打開《中國歷史地圖集》,細察西周時期全圖,遼闊的西周版圖上,惟一標註的關口,就是穆陵關。穆陵關是最早出現在中國歷史地圖上的關隘,是名符其實的「天下第一關」。西周始建於公元前1044年,結束於公元前771年,就算穆陵關始建於西周晚期,也有二千八百多年的歷史。而齊長城則是齊桓公(?-前643年)時期開始修建,因此才有了「先有穆陵關,後有齊長城」的說法。
穆陵關扼守齊國(臨朐沂山)南大門,從魯國進入齊國,過大關、蔣峪、辛寨鎮,便進入了七賢地域。貫穿七賢,然後很快便踏進益都地盤,出益都不遠,便是齊國國都臨淄。
此古驛道乃我國東部交通幹線,以臨淄為中心,南通魯國,輻射江南地區;北接燕趙,延伸至蒙古。
當年及此後,這條驛道成為文化傳播的幹線。歷代有十幾位皇帝如乾隆帝及諸多文人如唐朝的大詩人李白、宋代的大詞人蘇軾都從此道路過。李白的一支後裔就留在臨朐,至今無人考證出居住何地?說不定就與七賢店的李氏有關。唐代大詩人劉長卿的名作《穆陵關北逢漁人歸漁陽》大體就在此地所作。
(三)七賢店遺址及齊國造幣廠和古代兵營
自東周(公元前770年)始,七賢的文化經濟就繁榮發展。
七賢店遺址的發現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該遺址位於村北一高臺地上,面積約3.5萬平方米。198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文化堆積層暴露在溝邊斷層上。第一層為耕土層,厚約0.2米,內含陶片、灰坑等。第二層為漢代文化層,厚約0.3米,內有漢瓦、夾滑石、雲母的陶缸碎片、盆罐口沿及底部殘片、灰坑、小型墓葬等。第三層為東周文化層,最厚處近3米,內含較多的灰坑及大量東周及漢代陶片、獸骨等,還有小型土坑豎穴墓、大片的紅燒土遺蹟、小型甕棺。採集的標本有鼎、鬲足及豆、盂、罐口沿和底座等。陶質分泥質、夾砂兩大類。紋飾為弦紋、繩紋等。遺址保存較好。1991年1月縣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人員近年在長溝村溝崖發現了齊國錢幣,由此推斷當年這裡曾經是齊國的造幣工廠。為「賢文化」的久遠歷史增添了新的佐證。
東寨、西寨、中寨在挖土時發現了大量的劍戟之類的古代兵器和人頭蓋骨及戰馬股骨,說明這裡古時曾經是兵家營寨。後來的村名據此恐有關聯。很可惜當年的出土文物未進行考古鑑定。
三、「賢文化」形成的深厚文化底蘊
(一)竹林七賢的蹤跡
魏正始年間(240-249),嵇康、阮籍、山濤、劉伶、阮鹹、向秀、王戎七人常聚在當時的山陽縣(今河南輝縣、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謂竹林七賢。竹林七賢的作品基本上繼承了建安文學的精神,一直受到人們的敬重。
相傳,「竹林七賢」曾雲遊沂山和臨朐,在七賢驛道北河邊客棧飲酒尋歡數日,談天說地,題詩作詞。此後,店主慕「竹林七賢」大名,把「七賢店」的酒旗高掛於店前門面,招徠客商。再後,緊靠驛道的村莊也改稱為七賢店村。
(二)狀元文化影響
明清543年間,山東共出了10名狀元,馬愉是其中之一。
馬愉(1395—1447),字性和,號澹軒,朱位村人。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聰敏好學,1427年(明宣德二年),中進士第一,是明朝江北的第一位制科狀元。初授翰林修撰。1434年(宣德九年)秋,朝廷選拔史官和庶吉士37人進學文淵閣,以愉為首。
1436年(正統元年),充經筵講官,遷侍讀學士,參與《宣宗實錄》的撰修,升侍講學士。1441年(正統五年)入內閣,參與機務,再升禮部右侍郎。1448年(正統十二年)病故,贈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諡"襄敏",欽賜御葬。
馬愉一生著述頗豐,有《馬學士文集》(澹軒集)留存於世。後入《四庫全書》存目中。 1998年,國家出版發行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在集部第32冊中,收錄了《馬學士文集》全八卷,共收講章17篇、賦頌5篇、詩230首、贊5則、歌3篇、銘5篇、序102篇、記5篇、跋11則、哀詞4篇。
馬愉的狀元文化對臨朐及七賢影響巨大。
(三)進士傅國與草根文人馬益著
傅國(1576-1644),字鼎卿,號丹水,晚年號雲黃山人,明朝官吏,貓林溝村人。1613年(萬曆四十一年)中進士,授河南通許知縣。因其廉潔勤政,治理有方,遷戶部主事,升員外郎,後因犯事削官歸裡。建"凝遠樓",富藏書,廣研讀,潛心著述。著有《雲黃集》《四書中注》《昌國艅艎》等10餘部。我幼時讀南流完小(鄰近貓林溝村)曾受惠於其藏書。其後裔——我的同窗同桌同學曾經常帶其所藏古書,在我借閱欣賞的同時亦大開眼界。
傅國所著《昌國艅艎》近10萬字,為私修臨朐縣誌。在《祥異》中記述了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旱災造成餓殍遍野,骨肉相食的慘狀。《昌國艅艎》列入山東省古籍整理規劃項目,經訂正後,於1996年由濟南出版社出版。
馬益著,字錫朋,一字梅溪,胡梅澗村人。
出身於農民家庭,賦性聰穎,博學多聞,卻懷才不遇,屢試不第,只於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得歲貢。馬益著耕讀一生,終身布衣,年逾八旬尚勤奮著作。除著有流傳甚廣、極為實用的大白話詩集《莊農日用雜字》外,還有《四書聲韻編》、《詩韻撮要》等十幾種。
馬益著的一大特點是廣交文友。他邀請《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在家中飲酒交心、暢談創作體會、舒展情懷,並陪同曹雪芹拜謁馬愉狀元墓的情節被後人傳為美談。曹雪芹撫摸著他祖上(馬愉好友、同朝官員)曹鼐為馬愉親筆題寫的碑文,久久不願離開。
(四)傳承與發展
七賢地域群星璀璨、人才輩出,「賢文化」在傳承中發展壯大。這裡,僅把我熟悉的幾位友人略加概述。
馬連禮(1930.11—2013.08.08),吳家焦竇村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山東省人民政府原特邀顧問,原副省長、省委政法委原書記,省詩詞學會會長。1948年9月參加工作,先後任濰坊地區五井煤礦黨委書記,益都縣委副書記、縣長,壽光縣委書記等職。馬連禮逝世後,規格極高。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等送花圈並對逝者家屬表示慰問。
作為政治家的馬連禮,對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及黨的方針、政策有很深的研究。晚年抱病撰寫出版了毛詩詞「三論」(《毛澤東詩詞史詩論》《毛澤東詩詞美學論》《毛澤東詩詞縱橫論》)及《毛澤東詩詞承載奇重探勝》等專著,在當代毛澤東詩詞的研究中產生了重要影響。我極為尊崇馬連禮的為人和學識,並為他的專著撰寫書評,得到他的首肯。馬連禮逝世後,我把悲痛的心情寫進詩歌並公開發表,以悼念他那不朽的精神。
李達源 (1932-2009),七賢店村人,著名畫家、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
1994年參加國際文化交流展,在日本美術館展出,獲銀獎;先後應邀為《當代阿炳》、《故鄉夢》音像封面題字;為北京香山公園書寫大型景點碑《知松園》;為北京紫竹園清代皇家行宮作巨幅國畫《墨竹圖》、為北京鳳凰嶺景區書寫樓匾《紫氣東來》、《祥光普照》及楹聯。其大量書畫作品在報刊發表, 1985年出版《李達源墨竹集》,被文化部外聯局推薦到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家。李達源也是我熟悉的藝術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曾經著文報導過他的事跡。為了懷念他,我將他生前為我作的墨竹圖印在了新近出版的傳記《心聲絮語》的扉頁上。
其實,七賢地域範圍內及與七賢有緣的人一般都會不遺餘力地為「賢文化」貢獻力量。我和著名作家、濰坊電視臺副臺長張明志也不例外。我們共同給「賢文化」的成長培土澆水,為建設「賢文化」大廈添磚加瓦。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從七賢公社走出去的我們倆,在新聞系統發光發熱,同時獲得山東省首屆雙「十佳」(十佳記者、十佳編輯)殊榮,被評為市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並獲得高級(教授)新聞專業職稱。後來又分別主持濰坊日報和濰坊電視臺的業務宣傳工作,受到國家級的表彰獎勵。我出版了10部著作,張明志則出版了18部。友人讚譽我倆:
塵世知己筆耕緣,牽手並肩揚風帆。
半百聯袂登巔峰,文壇雙傑傳美談。
四、「賢文化」堅實的社會根基
文化是一定歷史階段、一定的地理和一定的人類種群的生存狀態、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的反映。特色文化是某個族群或某個區域長期以來由於物質生活、文化傳統、民俗民情、社會風氣、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等因素綜合演變的產物。每一個地方的特色文化都是它外在形象與精神內質的有機統一,是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統一。「賢文化」亦如此。
(一)宗教禮儀
七賢地域的人們主要信奉儒教、佛教和道教。教化人們除惡向善。大村如孔村、胡梅澗、焦竇、梨花埠、大山、七賢店等普遍建有廟宇院落,山阿偏僻處建有道觀,供奉玉皇大帝、釋迦牟尼等神尊;小村多建有關帝廟、財神廟、土地廟等,保佑村民。
七賢地域講究禮儀,尊崇道德,教人尊老愛幼,童叟無欺。
(二)民俗藝人
七賢地域的民俗習慣趕山會和廟會,天旱了祈雨,求神靈驗了得上供還願。民間藝人有鐵匠、銀匠、木匠、泥瓦匠等。梨花埠是遠近聞名生產「過門箋」的專業村,亦扎制花燈。彌南村生產的煙花爆竹歷史悠久,暢銷齊魯。近年,濰坊國際風箏會的煙花晚會讓彌南在國際友人面前漲了臉。胡梅澗的桑蠶業歷史悠久。「臨朐縣,桑一半」,胡梅澗領銜。新中國成立後縣政府在該村成立了養蠶所,研究指導全縣的桑蠶生產。
(三)教育醫療
七賢地域重視教育和衛生,對提高人們的文化、身體素質起了很大的作用。早年許多村莊設私塾;在全縣最早有了小學和朱位高級小學;從1960年起設立中學,至今有近一個甲子的歷史,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批莘莘學子。
七賢的衛生保障事業起步早,早年有鄉村郎中、中醫先生,如今不光鄉鎮有正規醫院,村莊有門診部,還有特色醫院,如呂家廟接骨院等。
(四)群眾文化
七賢地域群眾文化蔚成風氣。早年,胡梅澗、梨花埠、呂家廟等村逢年過節都會唱大戲(京劇),後來胡梅澗村建立了俱樂部,差不多每個孫莊都建立了文藝宣傳隊,演唱呂劇、戲曲。鄉村之間還互相送戲,加深了鄰村的友誼。不少村莊建有圖書室、閱覽室,豐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這些林林總總的民間文化現象和素材為提煉「賢文化」的境界奠定了基礎。
五、幾點建議
要按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從實際出發,將挖掘和傳承有機銜接,同時吸納現代文明的優秀成果,推進特色文化創新,提升「賢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為此,建議做到三個結合:一是「賢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學習傳播相結合。二是「賢文化」與吸納儒教文化的精髓相結合。三是「賢文化」與新時期的時勢及特色教學實踐相結合。
做好「三個結合」,七賢中學培養具有高度文明素質和社會擔當的一代新人的目的就一定會達到!
——2017.6.3於濰坊(圖片/網絡)
高立基,濰坊日報原副總編,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