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戲之鄉藝術花朵開得更香
□ 通訊員 馮奎業
被評為「全國文化模範縣」的臨朐縣,早已是名聞遐爾的「小戲之鄉」。新中國成立以來,這個位於沂蒙山區北部的縣,繼承和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群眾性文藝創作興盛活躍,小戲藝術創作與演出活動紅紅火火。千村萬家看戲評戲,村村鎮鎮編戲演戲,成為全縣群眾的文化愛好與習慣。尤其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小戲創作與演出。時任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的馬連禮(後調任山東省副省長),親自靠上抓小戲創作。從重點劇本策劃,到演出後修改,常常全程參與並一抓到底,直至獲得上級大獎。故而,他曾被譽為臨朐小戲之鄉「鄉長」。在縣委領導的帶動下,縣委宣傳部、縣文聯、縣文化局等領導熱心支持小戲創作與演出,全縣呈現了小戲創作演出活動熱潮。隨之,中央、省、市各級文化部門領導與專家,不斷蒞臨臨朐指導扶持小戲。全縣小戲創作與演出水平不斷提高,臨朐小戲在全省叫響,並在全國有了一定聲譽。近些年來,臨朐縣委、縣政府確立了文化立縣的戰略思路,提出了打造小戲之鄉文化品牌,推動全縣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戰略思路,全縣小戲創作與演出活持續發展,呈現著與時俱進的良好勢頭。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迅猛發展,廣大群眾對小戲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傳承弘揚小戲文化的優秀傳統,不斷擦亮小戲之鄉文化品牌,讓小戲創作演出活動持續繁榮發展,不斷滿足全縣群眾小戲文化需求,助力文化興縣的戰略實施,成為社會與群眾的普遍關注與期待。
臨朐小戲底蘊深厚
臨朐縣歷史悠久,文脈昌盛。歷代民間群眾有著編戲、演戲、看戲、評戲的文化情趣與愛好。早在明代,著名散曲作家馮惟敏隱居於老龍灣畔,創作出了許多雜劇作品,並常在其所建的老龍灣畔戲樓演出。其代表作《梁狀元不服老》《僧尼共犯傳奇》等均載入中國文學戲曲史而獨樹一幟。隨之,全縣內搭建起戲樓十幾座,演戲看戲漸成為全縣民間群眾文化習俗。清代時期,臨朐興起了肘鼓子戲,當時臨朐域內有專業和季節性肘鼓子戲班社十幾個,業餘子弟班遍及全縣。每逢春秋兩季「牛羊盛會」,全縣各地戲班雲集縣城,競相賽演,觀眾如潮。後因一姓周姑娘扮相俊俏,唱腔甜美,人們習稱『周姑戲「。經常演出的周姑戲劇目有《思春》《雙釵記》《天台山》《休丁香》《天仙送子》《雙生趕船》《絨花記》等四十餘出。其時,縣內周姑戲演出活動十分活躍,民間群眾大都會哼唱幾段周姑子調。人稱臨朐是周姑戲「戲窩子」。
解放前期,全縣京劇子弟班相繼興起。先後演出了《陳州放糧》《三岔口》《借東風》《起解》《打漁殺家》等小型折子戲近百出。1951年,縣成立群眾京劇團,先後排演了《紅娘》《玉堂春》《白蛇傳》《群英會》《甘露寺》,《鍘美案》《槐樹莊》《蘆蕩火種》等五十餘出傳統劇目和現代戲,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建國前後,臨朐還出現過歌劇、河北梆子、評劇、話報劇、花鼓戲、高蹺戲、秧歌劇、話劇、越劇、黃梅戲、獨角戲等劇種和劇目。先後演出了《白毛女》《三世仇》《大解放》《劉海砍樵》《小女婿》《小二黑結婚》等劇目。廣大群眾領略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戲曲藝術,在民間營造了戲劇文化喜聞樂見的社會氛圍。
1960年,我縣成立呂劇團。不久轉為臨淄呂劇團。為適應群眾意願,1978年縣委重新成立縣呂劇團,多次邀請山東省呂劇團著名演員郎鹹芬、李再江等傳授技藝。先後排演了《十五貫》《姊妹易嫁》《鳳求凰》《逼婚記》《花為媒》《王寶釧》《廻龍轉》《牆頭記》《李二嫂改嫁》《馳馬鎮》《農奴戟》等一大批呂劇劇目。每年上山下鄉演出達500餘場。同時,還編排了《親上加親》《家常飯》《彌水滔滔》《村頭風波》《約會》《元豐行》《長平之戰》等一大批創作劇目。受到全縣群眾的廣泛讚譽。九十年代始,全縣相繼組成十幾個莊戶劇團,堅持排演呂劇劇目,戲劇演出活動持續開展,蓬勃興旺。
戲曲文化的興盛,是一個區域人文特質的體現。歷代各類戲曲藝術的衍生與流傳,充分印證了臨朐世代人們對戲曲藝術的熱愛與追求。同時也為戲曲文化的的發展與繁榮奠定了豐厚的根基與土壤,注入了不竭熱源和強盛後勁。
小戲之鄉名揚四方
臨朐縣歷屆縣委、縣政府班子對臨朐歷史文化深諳洞悉,以不斷滿足廣大群眾戲曲文化需求為執政理念,重視戲曲文化的研究與發展,不斷加強各類戲曲人才培養,戲曲藝術創造活力不斷湧現。七十年代初,縣內作者郝湘榛創作了快板劇《半年天》,創新式地用合韻快板式說詞,喜劇化地道出了廣大婦女想說的「就是看不見半邊天」的心聲,受到農村群眾尤其婦女們的一致稱讚。隨之,一大批優秀「小戲」接踵而來。1973年,縣委組織《永不生鏽》《半邊天》《雄鷹展翅》三出創作小戲赴省城向省委機關作專場匯報演出,省委領導誇讚臨朐「不虧是小戲之鄉」。自此,臨朐在省級機關及全省文化界叫響了「小戲之鄉」的美稱。
一花引來百花開。縣委領導隨即組織成立了縣中心創作組,逐年舉辦小戲藝術會演或調演,全縣十八處公社都能創作演出整臺小戲劇目。先後湧現出一大批小戲創作表演骨幹人才。相繼創作演出了《相親記》《魚水新曲》《好媳婦》《娶媳婦》《考女婿》《一對迷》《三個同學》《一根檁杆》《陳毅打場》《永軍回鄉》《送傘》《小英賣鵝》《風雨別》《好親家》《小店風波》《過湖》《心滿意足》等百餘出優秀劇目。僅1988年至2000年間,全縣參加市、省調演演出創作小戲劇目75個,獲獎劇目55個,市級以上報刊、電視臺刊發錄播劇目28個。同時,《山胖子》《搶福》《好親家》《李逵》《挪界石》《山前山後》《好官難當》《沂蒙行》《重返沂蒙山》等十四出小戲劇目分別由市、省電視臺拍成電視劇,在全省、全國播出。臨朐小戲呈現出「牆內盛開,牆外芬芳」的繁榮景象。
在臨朐小戲的興起與進程中,歷屆縣委領導人重視文化建設,重視小戲文化傳承發展。引導方向,出臺政策,發動群眾,培養人才,立足實際,破解難題,甚至親自召開創作會議,親手修改劇本,親臨現場觀摩評比。縣委領導的思維導向與行動,為全縣廣大文化工作者注入了強勁動力。從而推動了小戲文化人才輩出,成果纍纍,不斷擦亮著「小戲之鄉」這張臨朐文化品牌。
臨朐小戲獨具風格
一種民間藝術形態的興盛與發展,都源於一種特有的藝術格調及文化魅力。臨朐小戲有著獨有的藝術風格及特徵。
首先,臨朐小戲均系當地基層勞動群眾所創作、所演出,取材本土生活,反映本土民意,群眾編、群眾演、群眾看、群眾評,具有濃鬱的本土氣息,因而頗受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其次,臨朐小戲劇目短小 ,感情直樸,情節簡捷,個性鮮明,語言生動,特別是性情潑辣和風趣幽然,剛健清新的藝術風格,更是傳統劇目及其他地方劇種所少見。再者,臨朐小戲劇目小,人員少,所用服裝道具少,不受場地設備條件所限,場間、地頭、街口、庭院皆可隨意演出,這種便民、惠民的文化形式成為紮根群眾、服務群眾、惠及群眾的有效載體。至九十年代,全縣已形成頗具實力的小戲文化隊伍,先後創作演出了一大批題材新穎、趣味各異的優秀劇目。據統計,僅1988年至2000年間,全縣參加省、市會演、調演劇目75個,獲獎劇目達55個。各類報刊、電視臺刊用錄播劇目28個。
臨朐小戲以自編自演、短小精焊、喜聞樂見的風格特徵引發了上級文化機構的關注。進入二十一世紀,臨朐相繼有大量小戲劇目湧現,不少劇目參加市、省展演屢屢獲獎。 其中,小戲《半邊天》經山東省呂劇團加工排練後,由長春電影廠拍攝成戲曲片在全國放映。小戲《借媳婦》獲評全國戲劇創作三等獎,由山東電視臺、中揚電視臺錄播。2001年,該劇被選為山東省地方戲代表劇目晉京演出,榮獲國家文化部群星獎金獎。臨朐小戲以其獨有的藝術風格,贏得了上級文化階層及廣大群眾的認同和喜愛,展現著方興未艾的發展態勢。
小戲之鄉花開正香
近些年來,臨朐縣宣傳文化部門以傳承弘揚小戲之鄉品牌文化為使命,將滿足廣大群眾戲曲文化需求、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己任,以縣文化館為依託,實施「十百千」文藝人才培訓工程。努力引導廣大戲曲工作者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以全新的思維,全新的表現手法,提煉素材,深化主題,刻化人物,潤色語言,每年都有不少好作品問世。 先後組織創作演出了小戲、小品劇目200餘個,50餘個劇目獲評市級以上大獎。其中,《東鄰右舍》《送喜》分獲山東省第二屆星光獎一、二等獎:小品《家風》獲評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銀獎;《洗臉》獲評全省小戲小品會演一等獎;戲曲小品《山路彎彎》獲評山東省廉政文藝會演一等獎;小品《白楊樹下》獲評「中華頌——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賽二等獎;2012年,小品《老英雄》獲評華東六省一市小戲小品大賽金獎;2013年,《駱駝石》獲評全國第十屆藝術節戲劇小品大賽群星獎;2015年,小品《三個條件》獲評全國中華頌戲曲小品展演銀獎。臨朐周姑戲,是流傳於臨朐境內有著二百餘年歷史的特色地方劇種,曾在歷代民間產生過廣泛影響。縣文化館組織專人挖掘、創新周姑戲唱腔音樂,先後編演了《神秘的笑聲》《珍貴禮物》《好親家》《人間真情》等現代題材周姑戲劇目。2016年,配合縣委弘揚淌水崖精神的號召,編排了大型現代周姑戲《淌水崖》,在全縣巡迴演出達數十場,受到全縣幹部群眾的高度讚揚,被濰坊市委黨校選定為黨課教育劇目。2018年,周姑戲小品《報春鳥》獲評「中華頌」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賽金獎。
臨朐小戲之鄉不斷出作品,出精品,上水平,展現著「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強勢後勁。
面對一塊塊獎牌和一聲聲喝彩,臨朐縣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縣文聯原主席馮恩昌認為:臨朐小戲之鄉美譽名副其實,受之無愧。面對新時期、新期待、新需求,盛譽之下,任重而道遠。應當站在時代的高度,尊重廣大群眾對戲曲文化的傳統習慣與新的需求,培養人才,發揮好人才作用,力求出作品,出精品,出水平。將小戲之鄉文化品牌擦得更加靚麗。
談及臨朐小戲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設想,縣文化館館長盧媛媛說:探究臨朐小戲文化發展現狀,小戲創作骨幹人才漸老漸少,群眾性戲曲創作乏力,小戲演出隊伍實力薄弱,小戲演出質量跟不上時代與群眾需求等,仍是亟需破解的短板與問題。應當積極支持和培養小戲演出團隊,鼓勵小戲演出活動蓬勃開展。同時注重引導編、導、演、舞美完美結合,強化小戲藝術的表現力、感染力,品牌力。讓小戲藝術花朵開得更香!
長按識別二維碼或搜索微信號「linqubaoshe」
即可添加關注。如有意見建議,請及時回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