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聚焦】臨朐「小戲之鄉」的那些事兒

2021-02-14 臨朐新聞

讓小戲之鄉藝術花朵開得更香


  □ 通訊員 馮奎業

被評為「全國文化模範縣」的臨朐縣,早已是名聞遐爾的「小戲之鄉」。新中國成立以來,這個位於沂蒙山區北部的縣,繼承和弘揚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群眾性文藝創作興盛活躍,小戲藝術創作與演出活動紅紅火火。千村萬家看戲評戲,村村鎮鎮編戲演戲,成為全縣群眾的文化愛好與習慣。尤其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小戲創作與演出。時任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的馬連禮(後調任山東省副省長),親自靠上抓小戲創作。從重點劇本策劃,到演出後修改,常常全程參與並一抓到底,直至獲得上級大獎。故而,他曾被譽為臨朐小戲之鄉「鄉長」。在縣委領導的帶動下,縣委宣傳部、縣文聯、縣文化局等領導熱心支持小戲創作與演出,全縣呈現了小戲創作演出活動熱潮。隨之,中央、省、市各級文化部門領導與專家,不斷蒞臨臨朐指導扶持小戲。全縣小戲創作與演出水平不斷提高,臨朐小戲在全省叫響,並在全國有了一定聲譽。近些年來,臨朐縣委、縣政府確立了文化立縣的戰略思路,提出了打造小戲之鄉文化品牌,推動全縣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戰略思路,全縣小戲創作與演出活持續發展,呈現著與時俱進的良好勢頭。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迅猛發展,廣大群眾對小戲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傳承弘揚小戲文化的優秀傳統,不斷擦亮小戲之鄉文化品牌,讓小戲創作演出活動持續繁榮發展,不斷滿足全縣群眾小戲文化需求,助力文化興縣的戰略實施,成為社會與群眾的普遍關注與期待。

臨朐小戲底蘊深厚

臨朐縣歷史悠久,文脈昌盛。歷代民間群眾有著編戲、演戲、看戲、評戲的文化情趣與愛好。早在明代,著名散曲作家馮惟敏隱居於老龍灣畔,創作出了許多雜劇作品,並常在其所建的老龍灣畔戲樓演出。其代表作《梁狀元不服老》《僧尼共犯傳奇》等均載入中國文學戲曲史而獨樹一幟。隨之,全縣內搭建起戲樓十幾座,演戲看戲漸成為全縣民間群眾文化習俗。清代時期,臨朐興起了肘鼓子戲,當時臨朐域內有專業和季節性肘鼓子戲班社十幾個,業餘子弟班遍及全縣。每逢春秋兩季「牛羊盛會」,全縣各地戲班雲集縣城,競相賽演,觀眾如潮。後因一姓周姑娘扮相俊俏,唱腔甜美,人們習稱『周姑戲「。經常演出的周姑戲劇目有《思春》《雙釵記》《天台山》《休丁香》《天仙送子》《雙生趕船》《絨花記》等四十餘出。其時,縣內周姑戲演出活動十分活躍,民間群眾大都會哼唱幾段周姑子調。人稱臨朐是周姑戲「戲窩子」。

解放前期,全縣京劇子弟班相繼興起。先後演出了《陳州放糧》《三岔口》《借東風》《起解》《打漁殺家》等小型折子戲近百出。1951年,縣成立群眾京劇團,先後排演了《紅娘》《玉堂春》《白蛇傳》《群英會》《甘露寺》,《鍘美案》《槐樹莊》《蘆蕩火種》等五十餘出傳統劇目和現代戲,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建國前後,臨朐還出現過歌劇、河北梆子、評劇、話報劇、花鼓戲、高蹺戲、秧歌劇、話劇、越劇、黃梅戲、獨角戲等劇種和劇目。先後演出了《白毛女》《三世仇》《大解放》《劉海砍樵》《小女婿》《小二黑結婚》等劇目。廣大群眾領略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戲曲藝術,在民間營造了戲劇文化喜聞樂見的社會氛圍。

1960年,我縣成立呂劇團。不久轉為臨淄呂劇團。為適應群眾意願,1978年縣委重新成立縣呂劇團,多次邀請山東省呂劇團著名演員郎鹹芬、李再江等傳授技藝。先後排演了《十五貫》《姊妹易嫁》《鳳求凰》《逼婚記》《花為媒》《王寶釧》《廻龍轉》《牆頭記》《李二嫂改嫁》《馳馬鎮》《農奴戟》等一大批呂劇劇目。每年上山下鄉演出達500餘場。同時,還編排了《親上加親》《家常飯》《彌水滔滔》《村頭風波》《約會》《元豐行》《長平之戰》等一大批創作劇目。受到全縣群眾的廣泛讚譽。九十年代始,全縣相繼組成十幾個莊戶劇團,堅持排演呂劇劇目,戲劇演出活動持續開展,蓬勃興旺。

戲曲文化的興盛,是一個區域人文特質的體現。歷代各類戲曲藝術的衍生與流傳,充分印證了臨朐世代人們對戲曲藝術的熱愛與追求。同時也為戲曲文化的的發展與繁榮奠定了豐厚的根基與土壤,注入了不竭熱源和強盛後勁。

小戲之鄉名揚四方

臨朐縣歷屆縣委、縣政府班子對臨朐歷史文化深諳洞悉,以不斷滿足廣大群眾戲曲文化需求為執政理念,重視戲曲文化的研究與發展,不斷加強各類戲曲人才培養,戲曲藝術創造活力不斷湧現。七十年代初,縣內作者郝湘榛創作了快板劇《半年天》,創新式地用合韻快板式說詞,喜劇化地道出了廣大婦女想說的「就是看不見半邊天」的心聲,受到農村群眾尤其婦女們的一致稱讚。隨之,一大批優秀「小戲」接踵而來。1973年,縣委組織《永不生鏽》《半邊天》《雄鷹展翅》三出創作小戲赴省城向省委機關作專場匯報演出,省委領導誇讚臨朐「不虧是小戲之鄉」。自此,臨朐在省級機關及全省文化界叫響了「小戲之鄉」的美稱。

一花引來百花開。縣委領導隨即組織成立了縣中心創作組,逐年舉辦小戲藝術會演或調演,全縣十八處公社都能創作演出整臺小戲劇目。先後湧現出一大批小戲創作表演骨幹人才。相繼創作演出了《相親記》《魚水新曲》《好媳婦》《娶媳婦》《考女婿》《一對迷》《三個同學》《一根檁杆》《陳毅打場》《永軍回鄉》《送傘》《小英賣鵝》《風雨別》《好親家》《小店風波》《過湖》《心滿意足》等百餘出優秀劇目。僅1988年至2000年間,全縣參加市、省調演演出創作小戲劇目75個,獲獎劇目55個,市級以上報刊、電視臺刊發錄播劇目28個。同時,《山胖子》《搶福》《好親家》《李逵》《挪界石》《山前山後》《好官難當》《沂蒙行》《重返沂蒙山》等十四出小戲劇目分別由市、省電視臺拍成電視劇,在全省、全國播出。臨朐小戲呈現出「牆內盛開,牆外芬芳」的繁榮景象。


在臨朐小戲的興起與進程中,歷屆縣委領導人重視文化建設,重視小戲文化傳承發展。引導方向,出臺政策,發動群眾,培養人才,立足實際,破解難題,甚至親自召開創作會議,親手修改劇本,親臨現場觀摩評比。縣委領導的思維導向與行動,為全縣廣大文化工作者注入了強勁動力。從而推動了小戲文化人才輩出,成果纍纍,不斷擦亮著「小戲之鄉」這張臨朐文化品牌。

臨朐小戲獨具風格

一種民間藝術形態的興盛與發展,都源於一種特有的藝術格調及文化魅力。臨朐小戲有著獨有的藝術風格及特徵。

首先,臨朐小戲均系當地基層勞動群眾所創作、所演出,取材本土生活,反映本土民意,群眾編、群眾演、群眾看、群眾評,具有濃鬱的本土氣息,因而頗受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其次,臨朐小戲劇目短小 ,感情直樸,情節簡捷,個性鮮明,語言生動,特別是性情潑辣和風趣幽然,剛健清新的藝術風格,更是傳統劇目及其他地方劇種所少見。再者,臨朐小戲劇目小,人員少,所用服裝道具少,不受場地設備條件所限,場間、地頭、街口、庭院皆可隨意演出,這種便民、惠民的文化形式成為紮根群眾、服務群眾、惠及群眾的有效載體。至九十年代,全縣已形成頗具實力的小戲文化隊伍,先後創作演出了一大批題材新穎、趣味各異的優秀劇目。據統計,僅1988年至2000年間,全縣參加省、市會演、調演劇目75個,獲獎劇目達55個。各類報刊、電視臺刊用錄播劇目28個。

臨朐小戲以自編自演、短小精焊、喜聞樂見的風格特徵引發了上級文化機構的關注。進入二十一世紀,臨朐相繼有大量小戲劇目湧現,不少劇目參加市、省展演屢屢獲獎。 其中,小戲《半邊天》經山東省呂劇團加工排練後,由長春電影廠拍攝成戲曲片在全國放映。小戲《借媳婦》獲評全國戲劇創作三等獎,由山東電視臺、中揚電視臺錄播。2001年,該劇被選為山東省地方戲代表劇目晉京演出,榮獲國家文化部群星獎金獎。臨朐小戲以其獨有的藝術風格,贏得了上級文化階層及廣大群眾的認同和喜愛,展現著方興未艾的發展態勢。

小戲之鄉花開正香

近些年來,臨朐縣宣傳文化部門以傳承弘揚小戲之鄉品牌文化為使命,將滿足廣大群眾戲曲文化需求、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己任,以縣文化館為依託,實施「十百千」文藝人才培訓工程。努力引導廣大戲曲工作者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以全新的思維,全新的表現手法,提煉素材,深化主題,刻化人物,潤色語言,每年都有不少好作品問世。 先後組織創作演出了小戲、小品劇目200餘個,50餘個劇目獲評市級以上大獎。其中,《東鄰右舍》《送喜》分獲山東省第二屆星光獎一、二等獎:小品《家風》獲評華東六省一市戲劇小品大賽銀獎;《洗臉》獲評全省小戲小品會演一等獎;戲曲小品《山路彎彎》獲評山東省廉政文藝會演一等獎;小品《白楊樹下》獲評「中華頌——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賽二等獎;2012年,小品《老英雄》獲評華東六省一市小戲小品大賽金獎;2013年,《駱駝石》獲評全國第十屆藝術節戲劇小品大賽群星獎;2015年,小品《三個條件》獲評全國中華頌戲曲小品展演銀獎。臨朐周姑戲,是流傳於臨朐境內有著二百餘年歷史的特色地方劇種,曾在歷代民間產生過廣泛影響。縣文化館組織專人挖掘、創新周姑戲唱腔音樂,先後編演了《神秘的笑聲》《珍貴禮物》《好親家》《人間真情》等現代題材周姑戲劇目。2016年,配合縣委弘揚淌水崖精神的號召,編排了大型現代周姑戲《淌水崖》,在全縣巡迴演出達數十場,受到全縣幹部群眾的高度讚揚,被濰坊市委黨校選定為黨課教育劇目。2018年,周姑戲小品《報春鳥》獲評「中華頌」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賽金獎。

臨朐小戲之鄉不斷出作品,出精品,上水平,展現著「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強勢後勁。

面對一塊塊獎牌和一聲聲喝彩,臨朐縣委宣傳部原副部長、縣文聯原主席馮恩昌認為:臨朐小戲之鄉美譽名副其實,受之無愧。面對新時期、新期待、新需求,盛譽之下,任重而道遠。應當站在時代的高度,尊重廣大群眾對戲曲文化的傳統習慣與新的需求,培養人才,發揮好人才作用,力求出作品,出精品,出水平。將小戲之鄉文化品牌擦得更加靚麗。

談及臨朐小戲的發展現狀與未來設想,縣文化館館長盧媛媛說:探究臨朐小戲文化發展現狀,小戲創作骨幹人才漸老漸少,群眾性戲曲創作乏力,小戲演出隊伍實力薄弱,小戲演出質量跟不上時代與群眾需求等,仍是亟需破解的短板與問題。應當積極支持和培養小戲演出團隊,鼓勵小戲演出活動蓬勃開展。同時注重引導編、導、演、舞美完美結合,強化小戲藝術的表現力、感染力,品牌力。讓小戲藝術花朵開得更香!

長按識別二維碼或搜索微信號「linqubaoshe」

即可添加關注。如有意見建議,請及時回復我們。

相關焦點

  • 【愛臨朐】他是「小戲之鄉」的大戲劇家,他40年寫戲堪比莎士比亞.祝賀他《借媳婦》出版了~
    2001年,該劇參加中央文化部舉辦的全國部分省市農村題材小戲調演七省劇目《小戲春暉》,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向國家領導人、省文廳廳長演出,得到中央領導和首都觀眾的好評。當年的《濰坊日報·臨朐版》曾發表文章——《沂山彌水譜新曲,臨朐小戲動京城》,報導在京演出盛況。中央電視臺三頻道多次播放,並製成VCD光碟向全國發行。
  • 馮益漢:「小戲之鄉」的奠基人 ——郝湘榛
    20世紀70年代中,臨朐縣迭以創作小戲晉濰坊地區、省會濟南乃至全國會調演並獲獎,如郝湘榛的《你追我趕》、《半邊天》,馬同秀、王鑫的《雛鷹展翅》、《永不生鏽》,尹文良的《一對迷》、《借媳婦》,馮益漢的《村頭風波》、《風雨別》,馮元釗的《永軍回鄉》……那時,省裡的寫戲專家們頻臨臨朐,把臨朐縣譽稱為「小戲之鄉」,時任臨朐縣革委政治部主任的馬連禮因抓戲劇創作而被稱為「鄉長」。
  • 臨朐,我們的家!
    【視頻:臨朐文旅公司】我的故鄉臨朐,是一座地處北方的普通小城。
  • 那些年,臨朐拍過的大片,有山有水有鄉愁
    那些年,臨朐拍過的大片,有山有水有鄉愁 2020-12-31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臨朐!簡歷奉上~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臨朐!中國觀賞石之鄉臨朐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臨朐中國書法之鄉臨朐~原標題:《@臨朐!
  • 電影《徐大膽回鄉記》在臨朐開機
    《徐大膽回鄉記》是2018年山東省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產業重點項目,出品單位經過了兩年多的精心準備,最終選址在臨朐嵩山拍攝據介紹,影片講述了軍人、共產黨員徐國強致富以後,受老支書囑託回家鄉擔任村支部書記,第一書記張永傑在扶貧兩年結束後再次申請回村擔任第一書記,兩人聯手相互支持共謀發展,依託臨朐的特產蜜桃、山楂、佛手瓜等成立合作社,招商引資建果品深加工廠,發展電商,發動大學生回村創業等,帶領老百姓真真正正富起來的故事。
  • 臨朐種地用上「無人機」,省事兒省勁兒還省錢兒!
    臨朐種地用上「無人機」,省事兒省勁兒還省錢兒!原標題:「飛」出服務三農新高度 ——臨朐縣農業局利用無人機開展值保飛防服務近年來,臨朐縣農業局植保站積極開展科技服務,引領廣大種植戶、生態農場和農業產業園用現代化手段管理日常生產和病蟲防治,助力現代農業增產高效智能化。
  • 臨朐的這對戀人為何如此火爆?
    連日來,新華社,人民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山東電視臺,中新社,第一財經,央視財經頻道,農民日報,經濟日報,鳳凰網,今日頭條,中國旅遊報,齊魯晚報等二十多家媒體進行了報導,當日,網易新聞進行了現場直播山楂和板慄都生活在青山綠水的大美臨朐,是極具代表性的特色農產品,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輕〇仙楂、靈氣元慄」全國首款CP品牌,由北京天下星農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臨朐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聯手打造,是中國電商委指定產品。
  • 一帶一路 硯之匠作
    」美譽古老紅絲硯,演繹「一帶一路」以臨朐紅絲硯為載體66塊精美紅絲硯歷時兩年多雕刻大型主題組硯「一帶一路」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創新作品展書畫之鄉、小戲之鄉、中國觀賞石之鄉打響「文化藝術之鄉這組別具一格的紅絲硯作品一經面世,便吸引了眾人的眼球:久負盛名的臨朐紅絲石,又做出了新文章。古老紅絲硯,演繹「一帶一路」主題組硯的作者是51歲的臨朐紅絲硯匠人劉文遠。
  • 臨朐少年足球隊的「奪冠」之路|電影《奔跑吧少年》開機
    臨朐少年足球隊的「奪冠」之路|電影《奔跑吧少年》開機 2020-11-02 1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萍||芻議西北民間小戲文學敘事特點---以陝西、甘肅民間小戲為主要討論對象
    在民間小戲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一些句子:「人行好事天有善念,自古道頭上總有天。」(《馮爺娶小》)「且受一時苦胸懷放大,到後來定有個好的造化。」(《秋蓮揀柴》)[11]22「積德存善創基業,子孫後代才得益。」 (《先祖祠》)[12]98 隴南影子戲《善惡卷》完場詩云:「但凡世上休作惡,難躲陰曹見閻羅。借屍還魂善惡卷,不信今日看如何?
  • 記憶中臨朐繅絲廠
    一如這臨朐繅絲廠。那是1981年的春天,我們跟隨父親舉家遷往位於冶源鎮的臨朐繅絲廠,開始客居他鄉,於是便有了老龍灣畔那段難忘的生活經歷。在老家沒見過的電燈讓我們感覺無比的新鮮,那個時候的電燈用根繩子拴著開關,一拉就開,再拉就滅,如此反覆,不厭其煩,反而覺得好玩。
  • 臨朐網紅志願服務隊講好故事為家鄉代言
    6月3日,臨朐縣網紅座談會暨網紅志願服務隊成立大會舉行,11位臨朐本土網紅加入網紅志願服務隊。據悉,臨朐縣整合本土網紅資源,切實發揮「網紅」志願服務作用,講好臨朐故事,傳播臨朐好聲音。這是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 臨朐少年足球隊的「奪冠」之路|電影《奔跑吧少年》開機
    臨朐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芳出席儀式並致辭,山東泰嶽兄弟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同銳出席開機儀式。黃芳在致辭中指出,微電影《奔跑吧少年》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它的拍攝對於促進臨朐教育事業發展
  • 臨朐東鎮廟的老照片
    東鎮廟是臨朐文化的薈萃之地,遊沂山,這裡是必須要去看的。東鎮廟在過去是什麼樣子?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因為有了照相機,最早的東鎮廟影像出現在1963年,這是我見過最早的關於這兒的圖片。(圖片由丸山小民友情提供,特此致謝)
  • 臨朐石門坊的黃櫨樹葉紅了!(10月17日現場視頻)
    下面是石門坊風景區工作人員王靜的文章石門坊的紅色浪漫之秋懸崖峭壁生長著最壯麗的秋色,今年雨水充足的原因,那些葉片像抹了油一般,格外亮!好消息:據了解,臨朐人可以憑藉臨朐身份證免費遊覽石門坊!攝影攝像:王樂成  白雲      文:王靜     快來看啊!
  • 臨朐紅色故事(九)寶屏山地雷戰
    寶屏山本無名,很早以前有懂地質的南方人(北方人稱其為「南蠻子」)到山東遊玩,站在泰山之巔,就看到魯中某地有寶物閃現靈光。「南蠻子」一路尋來,把寶物目標鎖定在了這座小山。「南蠻子」在北段村駐紮下來,整日圍著山轉悠,探明有一金蛙在山前棲息修煉。某天,黑風高夜,「南蠻子」偷挖金蛙後連夜回南方去了。
  • 臨朐大山裡的「石屋村」,獨一無二!
    若有素材,請發給我們,小編微信:cuizhubaiyun往期推薦:我縣組織對2020年上半年重點工作進行觀摩點評看臨朐各鄉鎮巨變!走進嵩山看臨朐各鄉鎮巨變!走進冶源看臨朐各鄉鎮巨變!走進五井看臨朐各鄉村巨變!
  • 山西起源之地,成語典故之鄉,這個低調的小縣城已到最美時刻!
    三晉之源 晉都故地山西,簡稱晉,別稱三晉。古晉國的始封地在哪裡?就在曲沃。曲沃作為三晉之源、晉都故地,有關晉國的遺存十分豐富。當地158個行政村中,有三分之一以上與晉國人物和晉國事件有關。在曲沃,有一座晉國博物館,這座全面展示晉國歷史的遺址類博物館,以實物、圖景的方式,解開了塵封的古晉國之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