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簡七七
來源:視覺志(ID:iiidaily)
因被造謠而社會性死亡是很輕易的事,
這一現象,曾在八年前的印小天身上應驗過。
因搭戲的女演員說他打女人,
他的事業就能一落千丈,
背負爭議和罵名遊走在各個劇組當著小配角,
重新等待出頭之日。
而今天,你不用是明星,
只要安放在你身上的故事足夠精彩,
網絡的聚光燈就能讓你瞬間變為「主角」。
可這是謠言啊,
但這並不妨礙社死的結果砸在受害者身上,
不知何時才能翻身。
(圖源:梨視頻)
對此#取快遞被造謠出軌#的吳女士願意接受視覺志的採訪。
這不是一個賣慘的故事,
而是被造謠者用自己的方式趟出一條路來,
告訴所有人,
造謠不是玩笑,而是犯罪。
把造謠者送進監獄是她給所有人的答案。
「我都不認識你,
你為什麼要害我。」
事發之後,吳女士問過很多次為什麼是自己,
自己就是一安分過日子的普通人,
卻被人這樣潑髒水。
更令她不解的是,郎某為什麼要害她?
3月份她和男友從北京搬到杭州工作,
當時郎某的超市正在裝修,
郎某在旁邊的快遞驛站幫忙,
她和郎某唯一的交集便是
「我報一個取件碼,
他拿包裹給我,我可能會說一句謝謝。」
和他連點頭之交都算不上。
但在郎某編造的故事裡,他倆是「姦夫淫婦」。
7月7日,郎某在她取快遞的時候,
偷拍了她的視頻,
先是把偷拍視頻扔進人數近300的「車友群」裡,
其後又夥同哥們何某針對這則偷拍視頻進行了一系列的「臆想」。
(圖源:吳女士微博)
何某用自己小號假裝成視頻中女子,
塑造的人設是已婚已孕的白富美女業主,
女業主在得知郎某偷拍自己後,
並沒有生氣,而是藉機聊騷,
主動出軌有家室的郎某。
(圖源:吳女士朋友圈)
郎某呢,很享受這種成為香餑餑的感覺,
言語間儘是驕傲。
在他憑空捏造的劇本裡,
白富美女業主主動倒貼他,
女業主趁孩子睡著約他來家,
女業主自己掏錢開房約他赴會,
甚至等不及要和他春宵一夜,
從房間跑出來,兩個人在地下車庫就急不可耐。
反正是怎麼刺激,他怎麼編,
好像他魅力無限似的。
正應了那句,你那麼普通,卻那麼自信。
(圖源:網絡)
而兩次出軌的全過程,
郎某都用聊天記錄的方式實時直播到「車友群」裡。
甚至為了增加可信度,
還配上一段自己走進小區的視頻,
出軌中女人的聲音,身體局部畫面,
事後,白富美業主對他能力滿意的讚美等等。
當然一切都是假的,
但群裡的人信以為真,
竟然還有人對郎某進行吹捧,
甚至腦補過程,
其中尺度,簡直不忍直視。
(圖源:吳女士男友微博)
而這些吳女士都毫不知情。
郎某的超市是在7月7日之後才開業的,
因為在小區門口,又是新超市,
吳女士偶爾會和男友去逛逛,
「男朋友還問過幾次在櫃檯的郎某,
哪個零食好吃,哪個零食賣得好。」
現在想來細思極恐。
「那時候根本就沒注意到超市老闆和在驛站幫自己取快遞的是同一個人。」
確實和自己生活沒什麼交集的人,
誰平時也不會多留心眼。
至於何某,吳女士完全不認識。
直到一個月後,
群裡一位陶姓成員把偷拍視頻和出軌版本的聊天記錄,
打包發送至另一個群裡,
群傳群,似病毒般傳播,
範圍大到,吳女士遠在北京的前同事都知道了此事。
(圖源:梨視頻)
吳女士這才從前同事那知道,
自己已經成為好幾萬人談資裡的渣女。
「整個人懵了,大腦一片空白。」
郎某編造的聊天記錄,
已經傳到中國的很多城市。
吳女士甚至會收到國外發來的辱罵私信。
自己未婚未孕,有正在交往中的體貼男友,
打算年底互見家長,為進入婚姻做準備。
就因為短短9秒的偷拍視頻,
郎某何某的憑空誹謗,
她就變成了婚姻道德敗壞的渣女。
來自陌生人的惡意,最恐怖的是防不甚防,
你不惹事,事卻主動貼上來。
難道以後取快遞都要成為高危行動嗎?
事後,有媒體採訪郎某,為什麼要這麼幹?
「就是開個玩笑,玩玩而已。」
他還替何某找好了理由,「就是閒的。」
他們的低級趣味為什麼要別人買單,
藉口都找到如此隨意,
不只是吳女士,
放在任何人身上恐怕都難以接受這樣的齷齪。
「 四個月了,
連聲當面的道歉都沒等來。」
從吳女士報警,
到郎某何某被抓,事情已過去四個多月了。
「郎某的超市就在小區門口,找我很容易,
卻從未當面對我表達歉意。
就算何某沒有我的聯繫方式,
但郎某和何某信息是互通的,
找到我並不麻煩。」
說到底,他們並不覺得自己錯了。
因為這事郎某何某被行政拘留九天,
出來後郎某對那九天在局子裡的日子總結為兩個字,
「無聊」。
反倒是對自己在裡面被餓瘦的7斤肉更加在意。
超市換了個名字照樣開,
朋友圈裡分享的生活豐富多彩。
何某也回到了原單位上班。
他們的生活迅速回到正軌。
(圖源:吳女士男友微博)
想來覺得玄幻。
吳女士因為這事被公司勸退。
她嘗試著找新工作,卻總吃閉門羹,
面試時,不可避免地會被問到之前的離職理由,
吳女士不想說謊,
誠實告知後會得到面試官同情的目光,
以及否定的答案。
走在路上,她戴著口罩不敢抬頭,
對鏡頭的敏感,已有些病態。
可能人家只是手機攝像頭的角度朝向了她,
她也會立馬進入防備狀態,
躲到男友身後,或調轉身體方向。
事情發生一個月後,
吳女士被診斷處於抑鬱狀態。
(圖源:吳女士微博)
出門被人誤解議論,
至今還有人堅信那句無風不起浪,
對她和郎某的關係發散腦補。
還有人揣測她和男友的關係,
問及她本人時,
得到了最溫暖的回答,
「我們倆的感情沒有因為這件事有過任何嫌隙,
反而因為這件事感情變得更好,
我的所有決定他都無條件支持,
哪怕別人有阻攔,他也是站在我身邊的那個。
從事發到現在,
他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我,陪伴我。」
但男友為陪她處理這事,耽誤了工作被公司勸退。
至今也沒找到新工作。
不可避免的,兩人的生活軌道因為這事而急速偏航。
「我覺得這就是社會性死亡吧,
不知道這段死亡會持續多久,
還能不能活過來。」
她看得到郎某的朋友圈,
平時也會路過郎某的超市,
「他的生意絲毫未受影響,還是人來人往。」
這就是現狀,
不知悔改的造謠者們在如常地生活,
事情澄清後,被害者卻被宣判社死。
沒有人覺得這是對的,
卻正在發生。
或者之前也是如此。
兩年前,
德陽安醫生因被惡意剪輯的視頻而名聲盡毀,
為自證清白,安醫生在車裡服藥自盡。
輿情反轉,所有人都開始相信安醫生是無辜的,
但安醫生的家人卻沒得到任何賠償,
孩子想媽媽的時候,只能畫媽媽的肖像,
問媽媽,
「您什麼時候回來啊。」
(圖源:紀錄片《正在連接》)
今年的羅冠軍事件,
就算後來事情被澄清,
但工作丟了,原來的生活被打亂,
不知道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恢復原樣,
或者說,不可能回去的。
造謠者沒得到任何懲罰,
就是在對外界釋放一種信號,
似乎在說,造謠就是玩笑,
就算被發現了也不會怎麼樣。
如今發生在吳女士身上的經歷,
更令人恐怖,
甚至不用和造謠者認識,沒交惡,沒衝突,
他想玩就玩。
憑什麼?
這樣下去,是不是會人人可危。
「惡得不到抑制,
就會吞吃別人的恐懼長大。」
問及吳女士對這一現象的看法,
更多的是疑惑。
「每一個人都告訴我,你是無辜的。
更準確的說我是一個什麼都沒有做的人,
而他們做為做錯的人,什麼事都沒有。
所有後果似乎都是我一個人在承擔。」
所以才需要有一個節點告訴所有人,
造謠不是玩笑,而是犯罪。
這事該喊停了。
吳女士不再需要道歉,
也不再要求賠償,
但郎某和何某該有的「牢獄之災」他們要受。
「善良要長出牙齒,
要不然就是軟弱。」
吳女士在報警後就開始了解,
誹謗罪是刑事罪,但需要受害人自訴。
她在郎某何某出獄後也有過心軟,
想到郎某還有孩子,
刑事罪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她提出讓郎某何某道歉並賠償,
提供了和解方案。
但郎某何某的敷衍讓吳女士徹底心涼。
吳女士同意郎某何某在錄製道歉視頻時,
戴上口罩和墨鏡。
他們卻得寸進尺,
多次修改道歉稿,還提出打碼的要求。
這是道歉應有的態度嗎?
當初偷拍吳女士視頻時,不知打碼技術,
輪到自己身上,卻不忘要「福利」。
(圖源:新京報)
「其實我可以要任何的賠償,
名譽損失,精神損失,但這些我都不要,
你只要把我的經濟損失承擔了就好。」
但到了郎某這,
提到錢就炸,「賠錢可以,但不能這麼多。」
他父親也是一樣的看法。
在他父親看來這就是孩子們開了個玩笑,
不至於這麼破財,
每個人58000元太多了。
郎某27了,快三十歲了,
在父親眼裡卻永遠都是少年,
但社會不用認同這個標準的。
所有的過分溺愛,社會都會替父母打碎。
介於這樣的態度,
「大概就是一兩天我就放棄了和解的念頭,
選擇堅持初衷。
他們並沒有覺得自己做錯,
那就讓法律告訴他們,
做錯的代價。」
「以暴制暴,
人人都可以選擇,但維權者不行。」
人肉或公布他人信息,讓他被享受輿論風暴,
在最近幾年已經成為一種風氣,
這種洩憤的成本最低,也最直接。
事情上熱搜了,很多網友在私信吳女士,
問是否知道郎某何某的個人信息,
大有替吳女士一報還一報的架勢。
「郎某何某的個人信息我都有,
甚至是非常隱私的信息,
但我從未想過公開。
我在維權這條路上本沒有錯,
但在發出去的那一刻,可能會有一時之快,
但我就在這條路上走偏了。」
但有些網友卻沒打招呼就直接行動,
還搞出烏龍。
吳女士和男友還要花時間幫別人澄清,
勸大家理智。
(圖源:吳女士男友微博)
有人要找到郎某超市認認門,
用真正的拳頭解決問題,
幫吳女士出口氣,
吳女士男友只好耐心相勸,
「哥,別去了,聽兄弟一句勸,
咱們交個朋友,您給我個面子。」
(圖源:吳女士男友微博)
有東北老鄉看不過去,
想找郎某理論理論。
同為東北人的吳女士男友,趕緊攔下來,
在異鄉討生活,要相信這個城市的公正。
(圖源:吳女士男友微博)
以暴制暴不會讓因被造謠就輕易社死這事結束,
卻只會越演越烈。
需要喊停的是這種現象,
而不是一個個獨立事件結束後,
再循環,製造更多的受害者。
這個社會就是對好人有更多要求,
完美受害者效應藏在很多人心裡作祟,
吳女士甚至她支持者們的所作所為都可能會變成別人手裡的把柄,
吳女士只能處處小心。
「 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說到底,為什麼造謠者如此囂張,
還是犯錯成本問題。
(圖源:吳女士微博)
事情發生129天後,吳女士立案成功,
至於他們坐牢一年還是三年,
吳女士已不再糾結,
「能夠立案已經是給我和社會的一個非常滿意的答卷,
剩下的量刑我掌控不了,
掌控的人是法官。」
(圖源:吳女士朋友圈)
吳女士的堅持才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
「一個弱者若想為自己的權利抗爭,
你唯一的方式就是儘量發光,
微光會照亮微光,
我們一起發光,把陰霾照亮。」
「我認為我這樣的做法,
才能讓我這個受害者的身份,
存在的更有價值和意義,
至少能讓那些想要維權但得知難度不敢維權的人,
看到一點希望。」
被造謠誹謗後社死,
給人最大的恐懼是它的未知,
造謠者編造的故事,
在網絡上似春天的蒲公英,
被風輕輕一吹,
就散落在網絡無數的犄角旮旯裡紮根,
然後再長大,再被吹散……
就算真假被澄清,
但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受害者的生活在傾塌後,只能緩慢重建,
至於完工時間,未知。
至於傾塌程度,未知。
只有對造謠者重拳出擊,
才能對這一現象喊停,
避免更多人成為受害者。
別把造謠當玩笑,
懲罰已經在路上。
- END -
作者:簡七七
視覺志(ID:iiidaily)用文字記錄生活,用照片描繪人生,每晚聽你傾訴喜怒哀樂,陪你走過春夏秋冬,撐起朋友圈數千萬人的精神世界。轉載請聯繫(ID:iiidaily)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