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評論】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

2020-12-22 騰訊網

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一:下一個是誰?

近日,因「清華學姐」的熱搜佔據了各大社交平臺,所謂「社會性死亡」再度引發輿論熱議。從想讓別人「社會性死亡」到自己面臨「社會性死亡」,反轉就在一夜之間,既讓人感慨輿論生態之複雜,也讓人為此不寒而慄。

何謂「社會性死亡」,難以界定。在當下的網絡語境下,「社會性死亡」已逐漸從最初的網友自嘲流行語,慢慢演變為個體遭遇網絡暴力後,陷入社交往來被阻斷、社會聲譽被傾軋困境的一種代名詞。最常見的後果是,當事人正常生活遭受極大震蕩,承受「巨大的身心傷害」。

一條朋友圈、一段監控視頻,讓「清華學姐」從假設的性騷擾「受害者」變成了真實的網絡暴力受害者。在這場輿論的「狂歡」中,人們再一次真切感受到——讓人「社會性死亡」竟是如此容易。

這不是第一起發酵為公共事件的網絡圍觀。不管是輕易相信了「梁穎被性侵」,還是被「老師體罰學生致吐血」的謠言蒙蔽,輿論輕易地就被「操控」了,是公眾沒有辨別能力嗎?當然不是。

正如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所言,「我們人類的本質就是常常受外界各種思想、情感和習慣所影響。」按照勒龐的觀點,群體總是無意識的,這種無意識支配著我們的行動。在群體中,約束著個人的責任感就消失了。如果有人在群體中說希望某個人死,再添油加醋編些細節,這個人就難以生存。網際網路的發展,給了這種「無意識」無限放大的可能。

在「清華學姐」事件中,當事情從個人的朋友圈被搬運到學校匿名的BBS上之後,雪球就越滾越大,學弟的照片和個人信息被不斷「人肉」出來。隨著更多的「好事之徒」把事件搬運到微博、各類論壇,再經過營銷號的「推波助瀾」,事情失控,學姐自己最終也遭到了輿論的反噬。如果說學姐發聲只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那其他人的轉評、傳播、審判、「人肉」,則是這場「鬧劇」的推手。

眾所周知,人的直接經驗所能感知的周邊環境是極其有限的。在網際網路出現之前,傳統的大眾傳播媒介幾乎是人們獲取大量信息的唯一有效途徑。媒體對某個事件報導得越多,此事件就越容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隨著網絡傳播的快速發展和網民人數的迅速增多,各種社交網絡平臺把人類社會及其多樣複雜的各個部分連成了一個新的世界,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發生著深刻變化。一個明顯的事實是,輿論表達方式更為碎片化、情緒化,每個人的隨手轉評,都有可能在為雪崩助力、為大火添柴。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網絡圍觀沒有問題,發表看法也無可厚非,擁有樸素的正義感更不該被苛責,但越過了道德和法律邊界,利用輿論傳播的便利在一旁添油加醋、煽風點火,則是極為不可取的。如若不加規制,危害的將是我們每一個人。

越來越多的案例表明,某一個「吃瓜群眾」,不經意間也可能會成為「群眾」眼裡的「瓜」。如果這類事件層出不窮還不足以引起警醒,那麼我們有理由發問,下一個被「社會性死亡」的人,會是誰?

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二:誰是補刀者?

讓羅某「社會性死亡」的梁穎,在事件反轉之後,本人和家人遭受了網絡暴力;污衊老師體罰孩子致吐血的家長,在事件澄清之後也受到了網友謾罵;「清華學姐」在道歉之後,受到網友關於身材、長相和分數的抨擊……類似事件層出不窮。

結合數起案例,我們可以總結出這樣的大致路徑:爆料者挑起話題——「吃瓜群眾」網絡圍觀——「好事之徒」煽動輿論——網友「人肉搜索」——真相出現反轉——爆料者遭遇輿論反噬——輿論泛化謾罵——社會撕裂加劇。

2018年,四川德陽的女醫生因為與兩個未成年人發生衝突遭到「人肉搜索」,後服藥自殺。從事發到去世,只有短短5天時間。在她去世之後,曾經對她「人肉搜索」和攻擊的人,開始轉頭去攻擊兩個未成年人。一個人的言語不至於殺人,但「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當你突然死去,所有人都開始愛你。」近段時間經常出現在網絡上的這句話,文字看起來極其簡單,卻殺傷力十足,透露著冰冷與惡毒。轉發擴散、聲援「弱者」看似是維護正義,但在真相不明、事實不清的情況下,所有以伸張正義之名讓無辜者蒙冤的言行,都無異於推了一把懸崖邊上的人。

可見,「社會性死亡」事件背後的推手就是赤裸裸的網絡暴力。網絡暴力之所以屬於暴力,是因為它是一把雙刃劍,對人的傷害是無差別的。最初的受害者首當其衝,曾經的施暴者也同樣難以倖免,他們身邊的親友也會被「連坐」「示眾」。輿論批評的泛化,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還會放大輿論的負面效應,進而撕裂社會。

這當然不是拒絕圍觀和發聲。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背景下,藉助輿論的力量擴大影響以達到自己的合法訴求,本身沒有問題。必須承認,如果沒有輿論的關注和推動,「呼格案」「張玉環案」等不會迎來更符合法治精神的反轉,陳春秀、王麗麗等「被冒名頂替」不會那麼快受到有關部門重視。正是因為輿論圍觀的力量,才能讓很多事件有機會進入公共空間討論,才能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

理性的圍觀和發聲,是對社會不公的矯正。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不關心事實真相如何,罔顧道德與法律的邊界,急於把個人觀點、道德審判、情緒宣洩當作正義之聲的噪音。至於網絡空間會不會因為這些言論變成「黑暗森林」,當事者會不會成為受害者,其他人會不會被「株連」,幾乎完全被忽略了。

爆料者與圍觀者都不應成為這種「噪音」的生產者與傳播者。這事關網絡空間的清朗,事關社會文明的進步,事關每個人的合法權益。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言行,一旦超過言論自由的合理邊界,就要承擔相應後果、付出法律代價。

構建一個理性對話的網際網路輿論氛圍,極其重要,極其緊迫。如果說爆料者是操刀人,那麼有必要追問,誰是補刀者?

人民網三評「社會性死亡」之三:我們的擔當!

網民敢於爆料、勇於發聲,一方面體現了公眾維權意識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說明網際網路給了更多人表達訴求的可能。但是,頻繁出現的爆料翻車和網絡暴力一再提醒我們,輿論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在各類網絡圍觀事件中,從輿論監督到輿論審判往往只有一步之遙。一旦模糊了道德和法律的邊界,很可能就會侵犯到他人合法權益,最終受到法律的懲罰。

不久前,廣受關注的偽造血衣誣陷老師體罰的廣州媽媽被判刑。廣州市白雲區法院對被告人劉某以尋舋滋事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二年。9月份,羅某發布了警方對「梁穎指控強姦案」不予立案的通知書,表示後續對梁穎的民事名譽侵權訴訟還在正常進行。在此前的江歌案中,網民譚某惡意發帖攻擊江母,最後以侮辱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以誹謗罪判處有期徒刑九個月,決定執行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這些判例昭示:越過紅線,法律絕不會姑息。

自由從來都不是沒有邊界,網絡空間亦然。作為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把目光拉回到一起起「社會性死亡」事件中,對爆料者來說,可以藉助輿論的力量表達合理訴求,但不能煽動輿論,以事實為依據,不誇大其詞、不洩露隱私應是底線﹔對圍觀者來說,在進行道德評判之前,理性圍觀、謹慎發聲尤為重要,不洩憤帶節奏、不站隊傳謠言是前提。

即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侮辱、誹謗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譽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這將為制止「社會性死亡」提供堅實的法律支撐。

近年來,從國家網信辦先後推出的「微信十條」「帳號十條」「約談十條」等系列管理規定,到2019年發布《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從「淨網」「劍網」等專項行動,到為期2個月的「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網絡環境專項整治……國家相關部門採取的一系列網際網路治理組合拳,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一些標誌性的網際網路事件屢屢出現,一次又一次引發關於「社會性死亡」的討論,無疑是在提醒我們——網絡傳播手段不斷發展,輿論形態也在不斷變化,引導網絡輿論良性發展仍然任重道遠。

實現這樣的目標,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國家應從法律層面施以重拳,特別是要加強對個人信息洩露的懲處﹔監管部門要繼續加強對平臺內容生態建設的指導和督促,為在網絡空間激濁揚清保駕護航﹔各輿論傳播平臺應充分履行自己的主體責任,對引爆網絡的輿論熱點保持冷靜,對那些看熱鬧不嫌事大、「助紂為虐」的營銷號,要根據平臺管理規定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身處網絡空間,我們需要的是陽光充盈的「數位化生存」,沒有人希望目睹更多冰冷徹骨的「社會性死亡」。作為網絡空間一員的我們,尤其要從我做起,理性上網,理性對話,為構建清朗的網絡空間集聚力量。

來源:人民網

2021新傳考研衝刺高分班

模塊一:知識譜系|新聞傳播10大核心知識群

☆課時:3課時

☆目的:回歸基礎知識,打破專業課本的壁壘,濃縮了新聞傳播常考的10大知識群,通過課程快速勾連其這些知識線索,在最後一個月可以查漏補缺

☆資料:衝刺狂背4頁紙(如下圖示例)

模塊二:見微知著|新傳5大名刊中的40個考點

☆課時:8課時

☆目的:我們把20年度1-10月的新聞傳播5大刊《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新聞大學》、《新聞記者》論文總結了40個研究話題(如下圖示例),這些論文是學術界關注的,也是年度重要問題的風向標,是出題人重要靈感的來源

☆資料:重點速記10頁紙

模塊三:邏輯思路|20個有用的答題分析邏輯

☆課時:2課時

☆目的:從50道經典真題看考研5種體裁、10種題材,解析其中的答題思路;以彭蘭老師20篇經典論文為例提煉答題思路及理論。

☆資料:邏輯思路2頁紙

模塊四:案例現象|2020年10大案例現象合集

☆課時:3課時

☆目的:總結案例,積累答題素材。疫情期間的相關傳播現象合集國際傳播中的相關問題合集年度新媒體系列現象合集社會廣泛關注的系列輿論話題合集反轉新聞系列合集南方洪災報導系列現象年度相關法律法規條例規範合集相關報告數據系列合集傳媒經濟經營系列現象合集前沿新技術應用系列現象合集

☆資料:經典案例4頁紙

衝刺班課程安排

相關焦點

  • 【經典評論】人民網三評「TikTok交易」
    人民網三評「TikTok交易」之一:披著羊皮,狼還是狼! 人民網三評「TikTok交易」之二:渾水摸魚,想都別想! 關於對原始碼的審查,是「TikTok交易」協議最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議題。 原始碼是TikTok這類網際網路企業的核心商業機密,是企業的核心資產。
  • 評論:「社會性死亡」的單 不該由受害者來買
    來源:央視原標題:熱評丨「社會性死亡」的單 不該由受害者來買「我不是『沒有做錯』,我是『什麼都沒有做』!」一個詞彙的流行,必然伴隨著此類事件的屢禁不止,「社會性死亡」引發的傷害該誰來承擔?造成的損失又該由誰來賠付?與受害者的「暗無天日」相比,造謠者的現狀又如何呢?用一段偷拍的視頻、編造的故事情節、虛構的微信聊天截圖,就輕易把吳女士推向「社會性死亡」的兩位始作俑者——郎某和何某,在因誹謗他人被行政拘留9日後,就回歸了自己原本的生活中。
  • 中青評論:製造他人的「社會性死亡」:小心裹挾情緒的偽正義
    摘要 中青快評 以追求正義為幌子,裹挾社會情緒,侵犯他人人格權的行為。 最近,國內某高校女生指控學弟猥褻,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公布了對方的私人信息,揚言讓其「社會性死亡」。
  • 你離「社會性死亡」究竟有多遠?面對「社會性死亡」,你會怎麼做
    一條朋友圈、一段監控視頻,讓一個人變成網絡暴力受害者,這種當眾出醜被人們形容為「社會性死亡」,意思是羞到想要立刻去世。「社會性死亡」展示了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的殘酷性。社會性死亡是用輿論和語言暴力摧毀擊垮一個人的所有心理防線,心理防禦機制差的人會接受這個有毒的心理暗示,心理防線全面崩潰,會有自傷自殘自殺的糟糕行為。網上太多仗著別人找不到他本人的這種鍵盤俠無端無故罵人,其實這是一種病,心理疾病。網絡不好的風氣影響到現實中了,讓人的思想等改變了。
  • 你離「社會性死亡」究竟有多遠?面對「社會性死亡」,你會怎麼做呢?
    一條朋友圈、一段監控視頻,讓一個人變成網絡暴力受害者,這種當眾出醜被人們形容為「社會性死亡」,意思是羞到想要立刻去世。「社會性死亡」展示了網絡謠言和網絡暴力的殘酷性。社會性死亡是用輿論和語言暴力摧毀擊垮一個人的所有心理防線,心理防禦機制差的人會接受這個有毒的心理暗示,心理防線全面崩潰,會有自傷自殘自殺的糟糕行為。
  • 當"社會性死亡"成為網絡熱搜
    ——這句《烏合之眾》中的經典話語,如今仍振聾發聵。一個人「社會性死亡」的背後往往是網絡暴力的驅使——一定規模數量的網民們在結構性壓力下,在觸發性事件刺激下藉助虛擬空間用語言、圖片、視頻等對人進行傷害與污衊,這類內容具有尖酸刻薄、殘忍兇暴等基本特點,裹挾著一種「置之於死地」的洩憤快感。這種行為既對當事人名譽、權益造成損害,也有可能構成侵權行為乃至犯罪行為。
  • 「社會性死亡」?不知道你就落伍了
    (路透社) 最近,「社會性死亡」一詞在中國網絡上不斷冒出,甚至進入了許多年輕人的日常用語。在微博上,有關「社會性死亡」話題,據稱近日已達2.1億閱讀量。 究竟「社會性死亡」是什麼?
  • 人民日報評杭州女子被偷拍造謠出軌:被「社會性死亡」的吳女士,誰...
    不過,此事對吳女士的困擾並未結束:不時被謾罵,工作被辭退,身邊人議論紛紛,找不到新工作,甚至患上抑鬱症……幾個月過去了,吳女士生活在陰影之中,自視被「社會性死亡」了。這樣的遭遇令人心悸,應在更大層面上引起重視與警覺。近來,吳女士的遭遇並非個案,前有「羅冠軍事件」,近有「某校學姐學弟事件」,以及最近的「成都感染新冠肺炎女孩事件」。
  • 社會性死亡、睿智…...這些詞怎麼就被「汙名化」了
    從中性詞走向負面的案例,這些年還真的不少,尤其是在網際網路極速傳播的環境下,像文藝青年、社會性死亡、公知等詞意都在逐漸走向負面。在豆瓣、微博等各大社交媒體上,「社會性死亡」都算得上是一個高頻詞彙,豆瓣的社會性死亡小組入組人數已經達到了 23.6 萬人,這還是嚴格限制人員進組的結果。
  • 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
    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這個詞最近被羅冠軍的微博提到,很多人看過他的微博後表示不懂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小夥伴們知道嗎?下面小編給大家解釋一下社會性死亡的意思,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不要錯過哦。這個詞最近被羅冠軍的微博提到,很多人看過他的微博後表示不懂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小夥伴們知道嗎?下面小編給大家解釋一下社會性死亡的意思,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不要錯過哦。
  • 胸前激凸,男人的社會性死亡現場
    胸前激凸,男人的社會性死亡現場 2020-07-13 0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女子取快遞被造謠,央視:社會性死亡的單,不該由受害者來買
    一個詞彙的流行,必然伴隨著此類事件的屢禁不止,「社會性死亡」引發的傷害該誰來承擔?造成的損失又該由誰來賠付?與受害者的「暗無天日」相比,造謠者的現狀又如何呢?用一段偷拍的視頻、編造的故事情節、虛構的微信聊天截圖,就輕易把吳女士推向「社會性死亡」的兩位始作俑者——郎某和何某,在因誹謗他人被行政拘留9日後,就回歸了自己原本的生活中。
  • 「羊晚快評」仿妝勞榮枝,當心「社會性死亡」
    同時,社會對個體有著強大的約束力、影響力,所謂「社會性死亡」一說,正是這種影響體現之一。違背公序良俗、違背基本的道德認知,迎來「社會性死亡」是不足為奇的。提醒這位「不關心人類」的博主當心「社會性死亡」,勿謂言之不預也。
  • 今日,重新理解「社會性死亡」
    今天的我們,正在以五花八門的方式,經歷著「社會性死亡」的過程。「社會性死亡」(簡稱「社死」)本非新詞,卻直到今日才再次煥發其生命力,從豆瓣的社會性死亡小組到微博上#大型社會性死亡現場#等等熱搜,成為了許多人會使用的日常詞彙。而詞語背後的內涵,亦在不斷使用中變得複雜多樣。
  • 社交群組成商業水軍隱蔽聚集地,專家:「社會性死亡」成作惡工具
    這些團夥利用平臺的評分規則和店主對差評的恐懼心理,實施敲詐勒索;有的活躍在社交群組中招攬客戶,提供「刷評」服務,如收費替人打壓競爭店鋪,不到1000元即可購買30個左右的「差評」。惡意投訴同樣讓商家們深惡痛絕,不少商家遭到商業水軍的惡意勒索。
  • 社會性死亡這場狂歡裡,提供了多少歡樂笑料,就藏了多少陰森惡意
    有的人還活著,卻已經經歷了社會性死亡。在豆瓣,有20多萬人正在圍觀「社會性死亡」豆瓣小組千奇百怪,但只要進社會性死亡小組,就沒有人不笑著出來。根據該小組組長的說法,社會性死亡這個詞可以分為兩部分來解讀。社會性,既在他人面前,在大眾面前,在不熟的人面前(在父母、對象、好友面前不算)。死亡,非常尷尬的事。
  • 人民網評:「社會性死亡」事件背後的推手是赤裸裸的網絡暴力
    @人民網 12月1日消息,讓羅某「社會性死亡」的梁穎,在事件反轉之後,本人和家人遭受了網絡暴力;污衊老師體罰孩子致吐血的家長,在事件澄清之後也受到了網友謾罵;「清華學姐」在道歉之後,受到網友關於身材、長相和分數的抨擊……類似事件層出不窮。
  • 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社會性死亡梗的出處了解一下
    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社會性死亡梗的出處了解一下時間:2020-09-05 12:22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社會性死亡梗的出處了解一下 社會性死亡這個詞最近是被羅冠軍在微博中提到的,很多人在了解了他的事情之後,都不是很懂社會性死亡到底是有什麼含義,為什麼羅冠軍要說社會性死亡呢?下面小編帶來: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含義 社會   原標題:社會性死亡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打工人、耗子尾汁、社會性死亡……2020網絡流行語盤點|社會性死亡...
    眾所周知,之前網易雲音樂爆火是因為他的評論區,用網易雲聽歌翻評論是個常規操作,裡面充斥了非常多的小作文。不可否認曾經的評論很精彩也很溫暖,不過逐漸產生了很多強行抒情矯揉造作裝抑鬱裝失戀裝自殺來博人眼球或者強行自我感動的詞句,為了吐槽這種矯情泛濫、抑鬱遍地的現象,網抑雲也因此產生。
  • 瞬間社會性死亡
    單音樂那還不是事,最可怕的是在毫無防備下,無法控制的手機,停不下來的音樂,大眾眼神的洗禮,秒變娛樂頭條人物,瞬間「社會性死亡」~「一份禮物.apk」大學上課偷玩手機幾乎是所有大學生的必修課,見怪不怪啦~總有自己不感興趣的課,不感興趣的話題。這次的事件就發生在各大校園的課堂,辯論會,圖書館,軍訓,宿舍,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