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面似乎有點血腥,又極其生猛。這是陳曉卿某次吃豬雜粥的經歷,他咂咂嘴回想,「那真是無敵的美味」。
自上世紀90年代,番禺就有吃豬雜粥的風俗。生豬屠宰時間集中在23:30,對鮮度苛求到分秒必爭的廣東人來說,半夜時分,才是吃豬雜的最佳時刻。
你可能見識過潮汕人吃牛肉,其實廣州人吃豬雜,刁鑽勁兒一點也不輸潮汕牛肉火鍋,甚至能細分出30多個部位!
廣州人對於食物的態度就是這樣:哪怕是豬雜這樣看似平凡的食材,如果對新鮮和精細的追求到了極致,也可以自帶光芒。我們深扒出了四家土著私藏的豬雜店,分享給你:
把豬雜精細分出33個部位
芳村郊區,黃土飛揚的馬路,破落村屋,讓人仿佛回到80年代。確認過眼前這幾家民房,就是大名鼎鼎的華哥精品豬美食,把豬雜細分出33個部位,簡直能吃全豬雜宴!
這裡主打豬雜火鍋,開門第一件事是熬粥,因為鍋底正是隔去米渣的粥水。
來!先翻翻菜單,很多名字估計你都沒聽過。鎮店招牌有三:
豬X根,(你是不是想汙了2333),其實它是豬的神經線,燙至半熟時吃口脆生,全熟則口感滑韌,獨此一家,別處難尋。
以及,真就叫這個名字:豬x根
天衣無縫,豬嘴兩邊的肌肉,每頭300斤的豬只能拆出三兩,出肉率0.1%,極其矜貴,燙十幾秒就蜷成一輪彎月,爽彈中帶著些許膠質感。
過江腸,豬粉腸最上端最寬的一截,腸壁外還保留了些許油花,越嚼越甘香。還有豬天梯(豬上顎)、一兩肉(豬鼻兩側的肌肉)、豬心頂(連接豬心的大動脈),那股刁鑽勁趕得上潮汕牛肉。
跑遍整個廣州,能把豬雜吃得如此精細的僅此一家。老闆以前在豬場當獸醫,憑一把手術刀就能解剖整頭豬,堪稱當代庖丁解「豬」。
獵奇黨可以試試豬鞭、豬歡笑、豬春天、小豬子,emmm,具體是什麼部位你們就自己猜猜看8……鼓起勇氣喝了一盅燉豬胎盤,倒沒有想像中的怪味,下紅棗桂圓慢燉兩小時,湯清味甜,據說有滋補功效。
沒想到我們除了豬雜外,最喜歡的竟然是煎粽!
這臺山粽,是老闆娘託人依足傳統做法做的,在糯米中釀入綠豆、冬菇、蝦米、肥豬肉、臘腸等十數種配料,一隻足有一斤多重,蒸之有粽葉清香,煎著吃鹹香滿口。通體金黃焦脆,乾爽得沒有一絲多餘油分,豆子綿軟,肥豬肉一抿即化,連不愛粽子的朋友也連吃兩塊。
缺點是如果燙肉不熟練,很容易搞砸。店員經過會不時指點:
這家店的豬雜全天供應,可以隨時想吃就來吃。但如果你想追求最新鮮的豬雜,一定得在半夜奔赴番禺——
凌晨12點,標記豬雜依舊人聲鼎沸,亮如白晝。整條夜宵街的店都空蕩蕩,只有標記門前裡外兩層停滿小車,即使門前招牌小得幾乎看不見。
環境之簡陋,與其說它是家餐廳,不如說是個……停車場。大家都為一口溫體豬雜而來(也就是還帶著體溫的豬雜)。點菜現場異常生猛,老闆倒出剛從屠宰場拉來鮮貨,隊伍就開始騷動。
「豬心、豬腰、豬肝,滾粥;生腸,爆炒;一斤排骨,豉汁蒸」,熟客迅速報出部位和做法,最少也是2斤起買,排在後面的食客不斷焦急地向前探頭,揮舞著手中桌號,生怕搶不到。
這裡的豬雜不論部位,統統48/斤,不收加工費。吃法只有清水燙、豬雜粥、姜蔥炒、鐵板燒4種。
每桌標配一粥一小炒。豬雜粥裡滿滿的豬腸、豬心、豬腰……一勺下去,足足舀起大半碗料!
粥裡還加了枸杞葉,味甘,廣州人認為它是一種「下火」菜,能明目清肝。更優秀的是姜蔥炒豬雜。在大排檔吃小炒,就是貪戀那口鑊氣:
新鮮豬雜,基本沒有腥臊味,下姜蔥椒片猛火爆炒,端上桌還有曼妙的煙火氣,該嫩的嫩,該脆的脆,每個部位都是教科書般的口感示範。
腸粉是隱藏彩蛋!頗有潮汕風骨,純米漿粉皮又薄又滑,兜著滿滿的餡料,筷子一掀,儘是滑嫩的豬肝和鮮甜的豬肉。
份量給得豪邁,立馬顯得平時吃的腸粉太小家子氣了。最迷人的是那勺生榨花生油,香氣拔群!
吃飽摸摸肚子,放眼望去,店裡全是背心、短褲、人字拖。南方初秋仍似盛夏,晚風夾雜著米酒和煙味吹來,這才是老廣記憶中的大排檔。
關於番禺豬雜粥,江湖流傳一句話:南村標記,沙灣聯豐。
聯豐號稱「沙灣豬雜王」,對鮮度更為講究,離屠宰場不過200 米,別家的豬雜還在運輸途中,聯豐的客人已經吃完了。
每晚 11:30,12:20,新鮮豬雜分兩輪到店,售完即止。懂行的食客早早到店,卻不急於點菜,都等著搶最新鮮的豬雜。
豬雜在不鏽鋼盤裡一字排開(雖然場面有點血腥),沒有排隊一說,得自己拿夾子去搶,衝鴨!
點菜阿姨不耐煩地催促著:「要點咩?快手啊,賣完,有錢都買不到了。」
豬雜攤背後,有兩口一人高的大鍋,裡頭翻騰著下豬骨熬煮了幾個小時的粥底,早已米水交融,熬出米油來。
靠這綿滑無比的味粥作底,配料只要一勺鹽,一把粗薑末,已鮮甜到極致。
師傅一人掌勺十幾口鍋,沒有計時器,什麼時候下豬雜全憑經驗,熱粥一滾,剛好浸熟上桌。這家的豬雜粥比標記更有競爭力,光是粥底,我們就能連吃三碗...更不要說有新鮮豬雜加持!
特別表揚新鮮豬粉腸,腸壁厚,彈牙耐嚼,沒有一般菜市場粉腸那股不愉悅的苦味。
這裡的豬雜粥有多火?因為用姜量大,師傅整晚不停在木砧板上剁姜:再往裡走,腸粉蒸籠呼呼冒著蒸汽,米漿都是自家磨的。薄薄粉皮下,依稀透出粉紅的豬肉和零星蔥花。
豬肉餃子,現點現包的。皮金黃焦脆,餡多汁,不過油略多啦。
鐵板啫豬雜,端上桌還「滋滋」作響,但火候稍微有點過,豬肝、豬腰口感偏韌。於是最後我們只打包了豬雜粥(好吃到捨不得浪費一丁點兒555)。
這家大排檔已經開了十幾年,是的士司機、夜班警察的秘密宵夜基地,人氣旺到收拾下來的碗筷得用小推車運。
你看,在廣州「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永遠成立,只要夠好吃,即使離市區足足35公裡,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依然不愁生意。
屹立20多年的順德老店
松記在順德開了20多年,靠清水豬雜火鍋闖出名氣,如今在廣州開出兩家分店。
作為老牌「網紅」,門口看起來平平無奇,進門才看到牆上掛著無數獎牌,店員早就對鏡頭見慣不怪,還練就熟練配合拍照的手勢。店家生怕你燙老了豬雜,甚至立下了規矩:客人的用餐自主權只有調配姜蔥醬油一項,其餘皆由經驗豐富的專人代勞,江湖戲稱「殘廢餐」。
剛坐下,店員就捧出明晃晃的清水鍋底——
「先別動,等我來燙,撈到白盤子裡的才能吃。」嚯,氣勢很強嘛。
吃下第一口竹腸,哭了,不愧是招牌,除了爽、彈,第一次吃出爆汁的感覺。嚼起來咯吱作響,碰到牙齒迅速回彈,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暢快感,打破我們對竹腸「韌得嚼不動」的刻板印象。另一種刷新我們上限的食材,是豬肝,僅燙至半熟,嫩,輕柔,接近高級鵝肝的口感。店員叮囑要馬上吃,否則會滲出血水。
豬牙肉,跟華哥精品豬美食的「天衣無縫」是同一部位。這裡出品經專人掌控火候,顯然更勝一籌。
整頓飯的節奏很緊湊,本來喊著飽的我們,居然還加點了一盤牛肉拼盤。牛肉、牛展、牛脷坑,三個部位各有來頭,牛肉取自肉味豐厚的黃牛,牛展、牛脷坑則來自廣東水牛。
最驚喜的牛脷坑,是牛舌和後部相連處,一頭牛就2兩,兼具彈韌口感和濃鬱牛油味,細嚼之下,竟然透出一股淡淡奶香。店員全程熟練變換著電磁爐檔位,每燙一種食材都要換一次火候。比如豬肝,須關火慢浸;竹腸,用微微沸騰的蝦眼水燙熟;豬肉滑,以大火快滾迅速定型。先後次序也有講究,先下脂肪少的,後下油花豐富的,最後才能放青菜、腐竹,以防串味。
風捲殘雲後,徹底收復我們的是幾塊「籺」(hé),一種順德傳統糯米製品,只送不賣。
剛拆開葉子就聞到草本清香,紅豆沙尤為綿軟細膩,三下並作兩口吃完,意猶未盡。(故事後文:隔天,一起吃飯的朋友又帶人來吃了一趟……)廣州人對豬雜的執著,外地人大概很難理解。凌晨跑幾十公裡到荒郊野嶺,與時間賽跑,無非是趕一口鮮。
北京滷煮似乎已經是對豬雜的最高敬意,而廣州人還要拿一把手術刀解剖出30多個部位,精準切換火候,未免太講究,不就是豬下水嘛?
美味並不在於食材貴賤。外人不懂的是,豬雜裡才藏著最生猛的廣州。
文 、圖 | eimo
編輯 | 劉早上好
設計 | 王玥
我們有廣州群啦~加鵝妹微信,回復「廣州」進群聊天!